模式新探:构建德育课程

2014-03-21 17:34李亚娟
中国德育 2014年5期
关键词:学校德育德育课程

摘 要 构建学校德育课程是基于中小学德育创新实践的德育模式探索过程中的一种现实选择。构建学校德育课程需要具有关怀儿童全面发展的坚定信念,需要围绕德育课程目标进行高质量地实施,需要更新学校德育课程评价机制,需要围绕国家课程与学校办学目标并紧扣儿童发展审视学校发展。

关 键 词 学校德育课程;德育模式;德育创新实践

作者简介 李亚娟,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儿童发展与德育研究中心,博士

当前,学校德育模式各式各样,层出不穷,都在试图实现促进道德主体的道德学习与道德品质及公民素养的发展的目的。但从学校培养学生发展的角度来看,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我们需要结合教育的时代背景对学校德育模式做整体生态性的思考,需要关注学校德育创新实践土壤中生长出来的德育模式,特别需要理性地思考学校作为公共教育机构的道德教育使命,在探索、改进和完善我国德育模式研究的同时,更重要的是积极寻找学校德育践行的可靠路径。因此,构建学校德育课程在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基于中小学德育创新实践的德育模式探索。

应该明确的是,中小学德育课程的构建必须立足于中小学德育创新的实践情境与发展前景,结合新世纪德育课程改革的总体纲要及精神,既要充分强调学校教师需要掌握并拥有学校德育课程实施的技术原理与操作方法,更要从学校如何培养人的人文与社会功能角度来思考整体提升学校德育课程品质的路径与策略。一方面,就学校德育课程功能而言,是学校结合办学目标与培养目标,在德育课程与教学实践中规范地运用课程论、德育原理、德育课程文化资源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质量特征与精神性。另一方面,就学校德育课程内部结构而言,具体指学校德育课程整体规划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质量与精神特点,主要从学校德育课程整体设计科学、德育课程实施过程高质量、德育课程评价多元以及注重学校德育课程文化构建四个方面进行整体动态性分析与衡量。因此,总体来看,学校德育课程模式能够帮助学校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怀青少年儿童身心的全面发展

关怀儿童全面发展应该是所有中小学共同的价值观。从国际上公认的几种道德教育课程来看,譬如:威尔逊的“符号”课程模式、麦克费尔的“体谅”课程模式、纽曼的“社会行动”课程模式、美国品德教育课程模式四中课程模式皆是关怀儿童的手、脑、心的综合、整体、全面的发展,强调儿童的自我发展与精神,强调儿童主体成长生活与社会适应过程中的实质性能力,强调儿童通过社会生活情境进行体验,理性地进行判断、推理、行动的能力。关怀儿童全面发展这一信念,将影响学校德育实践,将帮助学校进一步从整体上科学了解学生的需要、发展、能力、动机和兴趣,将帮助教师认识自己的角色信念、以及如何促进儿童进行道德学习;将帮助学校思考德育课程的内容有哪些组成部分,如何对这些内容进行组织实施;将帮助学校思考德育课程的环境、学校的环境是什么;帮助学校思考学校德育课程的规划、开发、决策者应如何去选择;将帮助学校思考如何评价学生,如何进一步思考德育课程的价值,以及如何确定学校德育课程的价值;当然也会帮助学校教师解决在努力实施德育课程的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进一步思考学校德育课程对个人与社会的意义与存在的问题。譬如,琅琊路小学在多年教育探索过程中,由儿童、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各界协商完成《儿童公约》,基于“快乐做主人”的理念,着眼于儿童的快乐全面发展,它是学校生活中的“宪法”“法典”和“心灵之约”,是琅小的学生、教师、家长为孩子心灵的健康成长而发出的尊重儿童的教育宣言,它赋予了成长中的儿童不可侵犯的权利,并将这种权利落实在教师,家长以及孩子的内在心灵世界,尝试通过公约将儿童所在的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发展成一个教育共同体,让儿童在舒适、信任、尊重的氛围中快乐地成长,从而也成为培育孩子公共精神的土壤。南京市雨花台小学以“教孩子学会生活”为办学理念,践行生活德育课程,让全体教师与学生共同叙述着自己的生活故事,增加生活阅历、本领与智慧。板桥小学的《启德》《立德》《冶德》课程、共青团路中学的《德育课程指南》、雨花台中学的欣赏型德育微课程等等,这些都体现出学校具有坚定的关怀儿童全面发展的教育信念。

二、保证学校德育课程实施的高质量

课程开始于计划,只有当教师在真实的课堂中,对真实的学生实施课程的时候,课程才变成现实。仔细的规划和开发学校课程固然非常重要,但教师意识到它将会产生结果并且拥有在课堂中实施课程的技能更为重要。因此,我们有理由谨慎地对待课程实施的过程,如中小学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因素,对于保证课程的实施质量,进而提高学校德育课程品质来说非常重要。

学校层面 首先,德育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前瞻性与反思性智慧。促进课程成功而有质量地实施,有很多重要的因素,其中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的课程意识、能力与态度,动机与责任特别关键,只有教师的卓越发展,才能有学生的卓越发展,今天教师的质量往往决定明天学生的质量。因为教师了解学生、了解教材、了解课堂,在这个根本前提下,有利于从课程的高度去理解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够在与学生共同经历的课堂上,客观分析总结出学生学习课程是为什么、是什么以及怎么学的问题,进而能够对学科课程进行科学设计,在课程目标的指引下,教师与教师一起合作完成课程实施的流程。因此,教师作为反思性实践者,在课程与教学过程中富有前瞻性并务实地进行课程实施,非常重要。

第二,学校课程实施中的规范管理与智慧。如何让学校课程管理既具有科学性,起到规范、约束的作用,又富有人文性,发挥引导、激励的作用,这考验着学校管理者的领导智慧和管理艺术。学校德育课程在总体规划框架下,实施过程中校长承担协调和领导人角色,需要针对学校课程管理建立可操作性的制度,以此让学校课程的相关人员熟悉并理解学校课程的总体政策有明确的意识,譬如研制《学校课德育程计划的决定和实施条例》《学校德育课程管理制度》《教师德育工作要求》等涉及德育课程管理的制度,除此以外,为更好地进行德育课程实施,还需要校长具有道德目的(善待学生、教师和家长,试图改变学校生活);改善人际关系(与各种不同的人与团体建立关系,竭力激发和鼓励学校教师);知识创造与分享(校长作为学习的带头人并与他人分享);形成一致性(关注学生的道德学习)等方面的领导素养,具有审时度势、随机应变的管理智慧与艺术,为学校德育课程实施创造规范而又宽松的制度环境和文化环境,帮助学校德育课程实施落到实处,而不是游离于学校教学之外。

第三,学校课程实施中积极的教师评价。从课程实施的角度看,无论是德育校长、德育主任、班主任还是任课教师,由于工作复杂性与特殊性,我们应该倡导赞美式的、正式与非正式的评价,而不是以一种导致教师自己消极并与其他教师关系恶化的方式进行评价,这都会很深刻地影响学校课程的实施的质量。对教师课程实施评价可以采用教学档案袋的方式,帮助教师构想对自己、对学生最有价值的教学理论方向,它既是教育教学的反思性汇编,也是教学资格和能力的表现。以积极的导向对教师进行档案袋式的评价,不仅利于教师课程实施,更有助于教师作为专业的个体的综合发展。

行政层面 学校课程的行政决策者除了学校校长以外,还有一些个人和群体,他们的决策往往决定学校的课程计划的实施程度。譬如各级教育主管行政部门、地方政府、课程督导人员、课程专家以及教研员等,他们通常与学校校长及相关人员一起工作,他们以各种方式影响推动着学校课程实施过程,其中最重要的是建立课程管理和课程实施的监督、评价机制。南京市玄武区、雨花区、建邺区、江宁区、栖霞区、六合区等都在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与职能部门的各方力量的充分支持下,充分支持学校德育的规划设计、德育课程实施、德育队伍培养,为德育工作者努力创造良好的政策与工作环境,引领德育工作者走专业化发展的道路,打造一支既有独特的教育风格和人格魅力,又有实践创新和育德能力的德育工作的领军队伍,构筑德育工作的人才高地,引领德育队伍走向专业发展。

三、实现学校德育课程评价多元化

通过对南京市学校德育课程的调查与了解,各级各类学校在尝试构建德育课程评价方面存在很多困惑与难题,但各学校仍然尝试探索德育课程的评价多元化。通过多元的评价过程,学校将明确现有德育课程是否达成了预期目标,是否适应学生需求,并保证学校德育课程目标具有统一性、持续性。譬如,夫子庙小学的“星星论语课程”,通过建立“学生星星论语课程档案袋”进行课程评价,在这个档案袋里,既有报告书,将学生六年必修和选修的星星论语课程一一罗列,认真参加课程学习的学生,报告书上会被盖上特制的印章。学生自己的体验收获、老师的激励话语、同伴的合作互助、家长的亲情参与,也都能在这本报告书上留下痕迹。而档案袋里最让学生激动的是六年来各式各样的作品:有开笔礼、成童礼、状元礼的证书;有12张图文并茂的游学手册;有在课程中留下的精彩照片;有“名人”或是手拉手小伙伴赠送的礼物、有金灿灿的孔子智慧奖章……星星论语课程档案袋,引导学生“自省自励”“见贤思齐”,使他们通过这种过程性的、多样化的、积极主动的评价走向成功。

四、用行动研究方式构建学校德育课程

确定学校德育课程构建的总体方向,进行科学的整体设计,首先需要实施发展诊断策略,在科学诊断基础上,确定德育特色品牌的教学促进、师生成长和学校发展取向。具体的学校德育课程用行动研究方式构建学校德育课程特色的过程包括优势发展诊断、主题提炼与顶层设计、模式构建三个重要内容。

其一,自我诊断、集中优势发展

我们需要仔细思考学生及学校的优势是什么,学生、教师和学校如何注重自己的优势。正如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他的新学年开学讲演中说的,你们中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东西,每一个人都可以成长为有用之才。我们要做的就是把擅长做精做细,发挥它的顶端优势,把它变成我们的品牌。

其二,主题提炼、顶层设计

仅仅思考并找到学生发展、学校发展的“紫色奶牛”还不够,因为我们还需要继续思考,我们为何是与众不同,我们有什么资本能够持续地与众不同下去?当今社会最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学校德育课程必须要根据已经分析出来的特色与优势,进行精确地提炼,让所有成员了解学校的顶层设计的思想与过程。主题提炼、顶层设计即工程学概念,引申为旨在谋划发展战略的思维方法和先进理念。它是一种以核心理念为指导、以优势资源为基础,从高端开始的总体构想和整体营造计划。譬如,南京市逸仙小学附属幼儿园的“逸乐童心”课程、南京市金陵汇文学校基于“汇”文化的初中生生涯规划指导的校本课程等,都是学校对实践多年的课程经验进行针对性、现实性、校本性主题提炼,并从课程文化的高度进行整体顶层设计。

其三,模式建构

学校德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通过以上两个环节之后,可以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形成学校的特色与模式。譬如,夫子庙小学学校以“星星论语”微型课程为主干,形成了“科学探究、社会交往、个性发展”为维度,以“亲仁、尚礼、志学、善艺”为主题的德育课程体系。每一个“星星论语”微型课程都制定了《课程纲要》,对课程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等进行相应的规定。从学校系统整合的角度,学校形成了校长室—德育处—少先队大队部—课程实施团队等分级、分层的管理模式,每个课程的开发都要首先经过教师讨论和专家论证,并由教职工大会审议通过;二是必须要有课程目标、要求和课时安排,并试行一个阶段后,才可正式实施;三是要有比较可行的检测,反馈、调控和激励办法。科学有序地推进、整合环境课程、活动课程、学科课程,形成以“星星论语”为品牌的校本化课程体系,并科学对德育计划进行管理,以《星星论语》读本为主干,生发出“星星论语课程群”。每一个微型课程都有具体的内容,并通过“课程纲要”“课表”,对其课程时间、实施、评价等进行具体规划,以求落实到位。学校在百年的办学实践中,一直坚守着学校文化传统,传承孔子教育思想,从“亲仁、尚礼、志学、善艺”等方面践行素质教育,形成了鲜明的“孔子文化”办学特色,并在德育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过程中,创造性地构建了小学素质教育的范式,成为传承孔子文化和教育改革实验的典型。

总之,学校德育课程构建的行动研究过程,是分析问题、提出方案、实施行动、解决问题的系列过程。即学校德育现状特点诊断、学校德育特色建设定位、学校德育特色品牌规划、学校德育品牌规划实施、学校德育特色品牌总结、学校德育特色品牌推广,然后继续针对学校的校情(教师、学生、德育课程资源、共同体等)、国家课程的总体精神,进一步做循环研究分析,逐渐地与学校办学目标、培养目标这一宏观层面来整体思考学校德育课程构建。

五、力保学校德育课程与学校培养

目标的统一

立足于中小学德育课程实施及效果的现实,坚定关怀儿童全面发展的信念,紧密围绕学校的办学目标与培养目标整体上思考并设计学校德育课程,将是一种有利于研究、有利于教育、有利于实施、有利于管理的路径。譬如,金陵中学《德育课程纲要》秉承学校“诚、真、勤、仁”的校训,本着“为学生一生奠基,对民族未来负责”的办学理念,以求善为最高目标,着眼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和精神成长,从提高学生的基本素养入手,注重课程目标的科学性、课程内容的适切性、课程实施的教育性、课程评价的导向性,制定了贴近学生生活、接近学生个体、亲近学生心灵的校本德育课程体系。注重学校学科课程与德育课程的综合,从选修课程、班会课程、心理课程、活动课程、人生规划课程、隐性课程几个方面构筑学校德育课程体系。还有浦口行知小学的生活德育课程、力学小学的公民教育课程、雨花台小学的红色教育课程、江宁高级中学的学生议事会、五老村小学的电影德育课程、南京外国语学校的学生会竞选等等。南京市一系列学校德育课程都是力求探索明确体现出学校德育课程与学校办学目标、培养目标的高度一致。

综上,对于中小学德育课程构建,充分关注所有德育模式研究的践行问题,从德育模式结果运用及促进学生、教师、学校整体发展的角度考虑学校德育创新的实践过程,其本身也是一种德育模式的探索。

责任编辑/齐 欣

猜你喜欢
学校德育德育课程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明确方向标、设计中轴线、提供参照系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学校德育功能定位的误解及澄清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学校德育顶层设计的意义与实施
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