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流行语现状调查

2014-03-21 02:03李红
文教资料 2014年28期
关键词:务工人员流行语子女

李红

(洛阳师范学院 文学院,河南 洛阳 471022)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流行语现状调查

李红

(洛阳师范学院 文学院,河南 洛阳 471022)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现也多借助于网络、电视等手段来了解和掌握流行语。流行语已逐渐成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言语交际中的常用语,成为他们网络交往和日常交往中的重要交际工具,用于与同龄、关系亲密、语言经历类似的群体进行交流。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使用流行语的原因主要是追求新奇和从众的心理。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 流行语 使用情况

一、问题提出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进城务工人员的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其子女的教育问题已引起各级政府的重视。教育部门相继出台政策以解决随迁子女的入学问题[1]。这些孩子从农村来到城市后,城市学生口中的一些时髦的流行语吸引着他们。那么,从乡村中走出来的这些孩子在接触流行语时,会持什么态度呢?他们对流行语的了解和使用情况与城市学生有无差别呢?因此,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以下简称务工人员子女)的语言状况理应引起人们的关注。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就读于公办学校,年龄在6至19周岁,随父母流入或出生在洛阳市的务工人员子女学生为研究对象,按受教育程度,将调查对象分为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组。

调查采用问卷法,参照判断抽样的方法抽取样本,共发放问卷150份,收回146份,有效率为97.3%。问卷的内容包括:(1)被调查者的背景信息,如学校、年龄、性别、进城时间,等等。(2)对流行语的知晓情况,如对流行语的获知途径、对流行语的了解程度。(3)流行语的使用情况,如使用频率、使用场合、使用对象和原因等。

三、样本的构成情况

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小组的样本分布如下:

小学 初中 高中总计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43 29.4% 56 38.4% 47 32.2% 146

四、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务工人员子女对流行语的知晓情况1.流行语的获知途径

网络 电视 报刊图书 听身边人说小学73% 41% 6% 6%初中67.4% 50.0% 34.8% 41.3%高中100% 8% 15% 31%

调查结果显示:网络居于学生了解流行语途径的首位。一方面,因为流行语中大部分是网络流行语,另一方面,说明了在互联网、手机媒体的迅速普及,中小学生了解社会的主要渠道已不再是图书报刊等传统形式,而是网络。刘迪[2]的调查结果显示,仅有5%的农民工子弟和2%的城市学生没有接触过网络。我们调查的务工人员子女全部接触过网络,而且年龄越大,上网的频率越高。

报刊、图书语言的规范性和保守性,限制了流行语的使用空间。务工人员子女中小学生学业负担繁重,家庭教育环境欠佳,很少有时间浏览课外书籍。另外,务工人员子女进城之后结识朋友较少,与家庭以外人员的交流机会不多,固定狭窄的人际关系减少了他们通过身边人获知流行语的机会。

从年龄阶段来看,高中生选择网络的比例略高于初中生和小学生,在后三种途径上,高中生选择的比例低于初中生,尤其是电视途径,甚至低于小学生。相比初中和小学生来说,高中生学习更为紧张,几乎没有娱乐时间,很少看电视。初中和小学生的闲暇时间相对较多,且他们正处于崇拜与模仿偶像、明星的阶段,喜欢观看一些娱乐节目,流行语通过这些节目的传播,便迅速被学生获知。

2.流行语的了解程度

问卷中列举了二十个近几年来使用频率较高的流行语,调查学生是否了解。一方面,可以考察务工人员子女对流行语的了解程度,另一方面,考察这些流行语在他们中的“流行”情况。这二十个流行语分别是:元芳,你怎么看、你out了、亲、神马、童鞋、有木有、肿么了、hold住、江南style、筒子、我哩个去、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你妹啊、给力、这个可以有、坑爹啊、伤不起、卖萌、二B青年、高富帅、白富美。

二十个流行语中,务工人员子女听过的占87.72%,没听过的流行语只有12.28%,主要是“筒子”“童鞋”“2B青年”等词语。可见外来务工子女对流行语的了解比较广泛,这也反映出流行语与青少年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调查还设置了一个开放式问题,请学生补充所知道的其他流行语。小学生组补充的有:我擦(靠、草)、去死吧、无语。这些词语几乎全部为脏话,其中一些并不是流行语。初中组补充的有:斯巴达、龟速、二货、真日本、去你大爷、我擦、无语。随着文化程度的提高,学生的语言文明程度有了改善,直露的脏话减少了,多用一些间接的、含蓄的骂人话,高中组补充的有:尼玛、吐槽、卧槽、喵了个咪、碉堡了、杀伤性叫醒、妹纸、我哩个day呀。相比小学生和初中生,高中生补充的流行语中脏话很少,流行语更多更新,内容更广泛。由此,随着年龄与学业的增长,务工人员子女的语言更加文明。

(二)务工人员子女流行语的使用情况

1.流行语的使用频率

据调查结果显示,53%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使用过流行语,其中经常使用的人占26%。而从未使用过流行语的人占47%,说明务工人员子女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对流行语只是停留在知晓层面,没有进入他们的语言行为中。

学生使用频率最高的十个流行语依次是 “坑爹”“伤不起”“有木有”“我哩个去”“亲”“给力”“肿么了”“神马都是浮云”“这个可以有”。这些词语在各种媒体出现的频率较高,流行时间较长,已经有很好的传播基础。另外,这些流行语或表达对社会问题看法,或表达对现状不满、宣泄一种情绪,或语言诙谐有趣等,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使用频率较低的流行语主要集中在 “筒子”“江南style”“卖萌”“高富帅”“童鞋”等上。有些流行语可能语义不太直白,脱离学生生活,使用较少,如“筒子”。另外,如“2B青年”“哥只是个传说”等词语一般女生不经常使用,而像 “卖萌”“高富帅”,男生一般不经常使用,这与男女语言差异有关。

2.流行语的使用场合

网络聊天 电子邮件 手机短信 日常会话小学93% 13% 47% 6%初中83.3% 13.9% 30.6% 52.8%高中69% 0% 31.8% 70%

网上聊天、日常对话成为学生使用流行语的主要场合,这与前面获知流行语途径的结论是一致的。据李雅儒等人[3]的调查,进城农民工子女不愿意让城市孩子知道自己的流动人口身份。因此,他们更喜欢待在网络中结识朋友,与人交流,使用流行语。互联网起到了扩展子女交往圈及不明显的增进其与本地城市青少年交流的作用,但一定程度上似乎又成为他们融入城市生活的一个阻碍[4]。

小学生在日常对话中使用流行语的频率远低于中学生,这可能与这一年段的交际对象有限有关。小学生主要的交谈对象是自己的家人、老师、同学等,对于家人和老师,学生一般不敢随意使用流行语。由于年龄较小,对社会问题的认知能力有限,因此同学之间的交谈也仅限于学习和娱乐活动。

务工人员子女在电子邮件、短信等领域使用流行语的较少。另外,调查发现高中生中没有一个人选择在电子邮件中使用流行语。我们推测,这不是高中生从来不使用电子邮件,而是因为高中对书面写作中语言的规范性要求严格,可能制约了其流行语的使用。

3.流行语的使用对象

按照熟悉与亲密程度,我们把务工人员子女使用流行语的对象分为同学、朋友、家人、网友、陌生人等。

同学 朋友 家人 网友 陌生人小学80% 87% 5% 60% 13%初中41.7% 75% 8.3% 55.6% 11.1%高中85% 62% 0% 8% 0%

务工人员子女流行语的使用对象依次为:朋友>同学>网友>家人>陌生人,可见他们使用流行语的对象主要是感情亲密、年龄相仿、语言经历接近的群体。在与这些群体交谈中,他们也能了解到更多的流行语。

流行语的交际功能有着非常明显的对象限制,在与父母和陌生人交谈时,流行语的使用空间很小。据我们调查,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家长是不赞成他们使用流行语的。农村地区的父母拥有绝对的权势,孩子对父母充满了敬畏,不敢随意说话。

在调查中还发现,一部分随迁子女中只愿意和自己同样从外地来的同学来往,不与城市学生交往。务工人员子女之间形成了较为一致的身份认同,而且这种身份认同是与其文化和地位相对应的,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他们与城市的融合[5]。

4.流行语的使用原因

好玩有趣 宣泄心情 周围都说 酷、潮流 其他小学73% 33% 13% 53% 0初中83.3% 47.2% 30.6% 44.4% 2.8%高中77% 31.8% 31.8% 25% 0%

中小学生好动活泼,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追求新奇另类。流行语求新求异的特性恰好与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相吻合。另外,流行语作为城市文化的符号和象征,已经成为流行文化、时尚文化的代表。所以,大部分务工人员子女为了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使自己显得很时尚潮流,积极使用流行语。有一学生写道:“说流行语感觉很像本地人。”

务工人员子女将一些流行语当做委婉表达自己情绪的工具。因为某些社会事件而产生的流行语本身带有强烈的现实性和嘲讽意味,如“坑爹啊”“伤不起”等。从众心理也是一些务工人员子女使用流行语的一个原因,网络语言已经成为网络群体的明显标志之一。农村学生要想在城市中找到归属感,就需要认同城市文化。因此,在语言行为上就必须与城市社团成员的语言保持一致性。

五、结语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流行语逐渐成为务工人员子女言语交际中的一个重要部分,网络成为他们了解并使用流行语的主要媒介。但网络上的语言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由于心理机制还不够成熟,其家庭教育监管功能又相对缺少,这些学生极易出现为滥用流行语、使用粗俗流行语的现象,从而给他们的语言素养带来负面影响。因此我们建议,一方面,社会要优化网络环境,加强网络管理,另一方面,学校和教师要加强语言的规范性教育,加强对流行语分析和引导,使务工人员子女既能跟上时代潮流,融入城市的语言生活,又能拒绝粗鲁的、恶俗的流行语,提高语言素养。

[1]国务院.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A].2003:9.

[2]刘迪.城市农民工子女网络使用状况调查—基于与嘉兴市城市居民子女的比较[J].知识经济,2012(6).

[3]李雅儒,孙文营,阳志平.北京市流动人口及其子女教育状况调查研究(上)[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3(1).

[4]何晶.从网络聊天透视农民工子女的心理状态—基于与北京市青少年的比较[J].当代传播,2010(1).

[5]李运庆.区隔与认同:农民工子弟的人际交往现状研究—以南京市一所民工子弟学校为例[J].青年研究,2006(5).

猜你喜欢
务工人员流行语子女
云南:800多名务工人员乘“务工专列”外出就业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流行语大盘点
看古人如何玩转流行语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巧借 流行语
我国进城务工人员总量增至 28171万人
广电媒体做好外来务工人员“关爱报道”的探讨
她为“破烂王”子女办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