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民族院校内涵建设的思考
——以“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教学改革为例

2014-03-21 14:51朴婷姬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办学民族

朴婷姬

(大连民族学院东北少数民族研究院,辽宁大连 116605)

关于民族院校内涵建设的思考
——以“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教学改革为例

朴婷姬

(大连民族学院东北少数民族研究院,辽宁大连 116605)

提出在高等教育以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为主题的新一轮改革和竞争中,民族院校要实现内涵发展,就必须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必须树立育人为本,学术至上的理念,在办学理念、学科建设、课程设置、管理体制、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体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

民族院校;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多元文化教育;内涵发展

在耶鲁,“教书比天大”。名气再大、地位再高的教授,都得给本科生开课,都需要拿出浑身解数,在课堂教学上有亮眼的成绩。对教书有一种几近宗教性的崇敬[2]。“教学文化的回归乃大学之本”。教学文化追求的又是“形与神的统一”,要求“形具而神生”,教学文化建设有利于提升教师的精神境界,加强教师对教学职业的价值认同和对学生的精神感召;有利于增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引导教师走出封闭与孤立的心理世界;有利于强化教师的职业价值认同和归属感,使教师感受到教书育人的幸福和自我满足。

厦门大学二年级学生李根在国际化学界顶尖学术期刊之一的《美国化学会志》刊发一篇论文,介绍一种此前在国际上从未被报道过的会“发光”的硫银簇合物,在学术界引起不小的轰动。大二学生何以做出“世界首次”科研成果,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名师上一线”,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特聘教授等组成的顶尖教师团队坚持给本科生上课,该院的六大化学基础课均由院士与名教授为教学骨干参与教学。我们都知道,日本的高等教育为日本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东京大学创办初期,为保证高质量的教学水平,所有课程的教学和研究全部聘外国一流学者担任,它的教育起点水平甚高。

目前,部分民族院校教师对教学精力投入不足,存在教学积极性不高,教学质量下降等“短板”,部分教师热衷于围绕科研跑项目、学术吹嘘等“潜规则文化”。要坚守学术诚信、杜绝急功近利和学术浮躁等行为,一方面需要通过大师、名师的引导示范作用,例如,大连民族学院邀请“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国家级精品课及国家视频公开课负责人、广西民族大学的教学名师龚永辉教授为任课教师进行了教学培训和学术讲座,对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起到了良好的效果。邀请名师指导课程与教学团队建设,是教师职业发展和能力培养的一种创新模式,通过培训,广大教师进一步树立了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理念,重视教育教学方法与模式的改革,学习和借鉴兄弟院校先进经验,提升了教学能力和素质,提升了职业道德和学术水平;另方面要全面巩固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和本科教育的基础地位,使教学成为教师的主要工作,呼唤回归人才培养、回归大学的本源——教学,营造全校关心教学、投入教学的文化环境,使教学相长、教研相长、教学与科研相融合成为学校人才培养的基本理念。鼓励和促使高水平教师上讲台,在教学中培养造就大师级人物;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大幅度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比例;加强实验室和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建立教学科研结合、校企联合的实验平台和实训基地,凸显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

二、围绕“民族”二字建立学科平台,走内涵发展之路

民族院校作为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高等教育特色模式,从建立之初起,就在地理格局、类型分布、办学定位及教学模式等方面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内涵。民族院校始终要把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现代化民族大学作为发展目标,无论是传统学科还是新兴应用学科,都要适应当代和未来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理论创新的要求,着重围绕“民族”二字下功夫,探索学科发展的增长点,并逐步做大、做强,形成新的优势与特色。

民族院校的发展,必须同时满足高等教育的现代化与民族化的双重要求:一是实现高水平现代化大学目标必须建立在保留民族传统、继承民族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培养既具有强烈民族精神又适应多元文化社会发展要求的现代人才;二是高水平民族大学必须以实现现代化为奋斗目标,最终培养出能适应全社会发展要求、具有现代意识的民族人才。根据民族教育二元性原理,民族院校不仅具有普通高校办学特色的丰富内涵,而且具有民族院校独特的办学特色内涵。因此,民族院校办学特色具有现代性的核心内涵与民族性的核心内涵,决定了民族院校办学特色的基本发展方向。现代性特色核心内涵是民族院校办学特色稳定性和创新性等基本属性的前提,是民族院校适应时代发展和实现现代化的基础,因此是民族院校办学特色的构建背景、是一条基本发展主线。民族性特色核心内涵是民族院校办学特色的民族性和稳定性等基本属性的基础,是民族院校办学实现其社会价值的根本保障,因此是民族院校办学特色形成的底蕴,是另一条基本发展主线。可以说,民族院校办学特色的发展和建设是依照民族高等教育内外部规律,在内外部规律互动中,沿着民族性和现代性两条基本发展主线不断拓展和升华的过程[3]。

在长期办学过程中,民族院校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学科——民族学,“特色学科是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具有明显的学术传统和持续发展的特点,表现为具有持久的社会影响力,促进学校发展的标杆”[4],民族学无论从教学还是从科研方面均已形成了较完善的特色学科体系,而且在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文化、民族经济、民族教育等方面做出了许多重要成果。如大连民族学院东北少数民族研究院,充分发挥东北边疆民族文化与社会发展研究基地的作用,突出东北少数民族研究特色,已经建立了以满学研究、东北少数民族历史与文化研究和跨境民族研究为特色和优势的民族学学科群,以民族地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大力开展基础性、前瞻性、对策性研究,形成了一批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的成果。

随着民族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民族地区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因此,民族院校不能轻视应用研究。民族院校必须促进学科专业的协调综合发展,在应用学科尤其是理工科类学科专业建设上加大力度,依托已有学科优势建设特色学科。大连民族学院坚持特色发展,依托其理工科建设民族学学科,着力铸造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办学品牌,实现科技文化与民族文化的融合,不仅促进了科研成果的创新和已有学科的综合实力,还充分体现了特色学科的发展特色。因此,建设特色学科只有依托已有学科及其优势,才能凸显其特色学科的优势,最终实现高校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服务的功能。

三、整合多元文化资源,传承和弘扬各民族的优秀文化

民族院校具有多民族性和多文化性特征,主要体现在教师、学生、管理者等教育主体的多民族性和专业设置和课程教育内容的多文化性方面,其他的一些办学特色基本是以此为重要前提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成为中国民族院校文化之源,民族文化多元一体性也是民族院校文化的最基本特征。民族院校一方面具有普通高校文化的一般性特征,同时又体现了民族高等院校的特征,极大地丰富和补充了中国高等院校的文化内涵。

民族院校不仅拥有现代大学所具有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项基本社会功能,还具有其政治属性所决定的民族团结与发展的政治功能、文化属性所决定的民族文化传承功能。从民族院校的长期发展看,其发展方向应该是既要在教育质量方面坚持标准,又要在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方面坚持特色。历史赋予民族院校的一项重要使命是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民族高等教育的本质也在于体现多元文化的功能,以自觉、自信、自强的文化和科学创新方式去推动民族和社会的文化进步。在普通国民教育体系中,学校和大学的课程设置和教材资料应在回应民族文化多样性方面做出努力。

民族院校要整合多元文化资源,对学生进行多元文化教育。少数民族教育在担负人类共同文化成果传递功能的同时,还要担负起传递本国主体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功能,担负起传递本国各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功能。民族院校开展多元文化教育,不仅可以使少数民族学生加深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加强对主流文化和其他文化的跨文化适应能力,而且可以使其他民族加深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理解,促进民族团结与进步,促进社会繁荣与稳定。建设有特色的民族大学就是在尊重大学共性的基础上充分体现个性,积极提倡和鼓励多元,履行民族院校的跨文化使命。多元文化整合功能应成为新时期民族高等教育的主要功能,民族高等教育不仅担负着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功能,而且承担着对少数民族文化与国家主流文化、现代西方文化的多元整合功能,在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体现人类文化的多元性和现代性。可见,民族院校既要重视“民族”,又必须从“民族”这个圈子走出来,利用“民族”这个品牌优势,更主动积极地融入主流教育当中,加强对外交流合作,以更开放的姿态促进自身发展。

四、以“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为先导,促进多元文化课程体系建构

多元文化教育课程主要是将各少数民族的文化精华或特色融入学校现有的课程中,以全体学生为对象,以反映文化多元的观点融入学校整体课程,发展学生认知、技能、情意等方面的能力与态度。民族院校要充分发挥“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的引领作用,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层面,培养各族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历史观,这门课程本身也要通过改革教学内容安排、改进教学方法等反映民族院校多元文化内容。

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不同民族师生一起学习和生活,必然产生文化上的摩擦,这是少数民族高等学校独特的“潜课程”,也是学生在民族院校生活应学习的“必修课”。多元文化教育就是以尊重不同文化为出发点,在各集团平等的基础上,为促进不同文化集团间的相互理解,有目的、有计划实施一种共同平等的“异文化教育”[5]。开展多元文化教育,必须进一步开发多元文化教育资源,这是开展多元文化教育的前提。少数民族多元文化教育的内容十分丰富,多元文化教育的课程建构显得尤为重要,要充分发挥民族院校教师的学术资源优势和语言文字优势,打造多元文化特色课程。如大连民族学院依托东北少数民族研究院从事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教学的教师,发挥少数民族教师的语言文化优势,相继开设了“满族语言与文化””蒙古族语言与文化”“朝鲜族语言与文化”“北方人口较少民族历史与文化”等系列民族文化特色课程,并作为学校的民族类特色课程投入相应的经费进行立项建设。其他民族院校也可以从改造老课程、增加新内容、开设民族文化系列讲座等方面入手,借助丰富的多元文化课程资源,重新整合通识教育课和专业课,在广泛开展多元文化教育的基础上,依据专业特点更加深入地开展教学。

多元文化教育课程的实施,不仅仅是要另设几门课程,而是要将所有民族的文化纳入现有的课程中。它不仅包括对多元文化的合理整合,还应包括开放的教育观念、学生的多文化体验和对学生多元文化思维的训练,“多元文化教育的课程重点应放在培养学生多元文化的思维能力与态度上,让学生能够在多样的途径中做出选择,在多元的观念中做出决策[6]。学校不仅要在大环境上努力营造多元文化氛围,而且在学群划分、社团构建、寝室安排、活动组织等方面,都有目的、有意识地把各族学生安排在一起,营造多元文化教育环境。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交往中,认识、理解和欣赏其他民族文化的魅力,营造浓郁的多元文化教育氛围,使学生多一份人文修养和人文境界,促进各民族学生的全面发展,更好地维系民族团结。

五、加强民族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探究能力

当前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国际化趋势的发展,使得高等学校之间竞争越来越激烈,这种竞争要求民族院校必须深化改革、提高办学质量、增强竞争能力。民族院校要进一步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用高水平的人才队伍,为学校充分发挥四大职能、整体提升核心竞争能力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民族院校能否培养高素质人才,关键在于能否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建设一支具有素质良好、结构合理、专业精湛、数量充足、相对稳定的各民族教职工队伍,是办好民族院校、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大计和关键所在。民族院校要有中长期的师资队伍建设战略规划,要注重“引进”与“培养”相结合,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花大气力抓好教学名师工程、教学团队、科研团队的建设,力争多出大师、名师。

民族院校是各民族优秀教师和学者的荟萃之地,是各种文化融合和交流的重要机构,各民族的学生可以在这里体验到不同文化的魅力。教职工队伍构成上,要符合民族政策规定和民族教育发展需要。由于民族院校主要是针对少数民族受教育对象,学生来源于各个民族,其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模式、风俗习惯等都呈现出多样性和多元化特征。一般来讲,少数民族教师都具有深厚的民族情感,对少数民族大学生也有天然的亲近感,由不同民族成分的教师在民族院校担任教学和管理工作,不仅可以为学生树立良好的跨文化交往的榜样,同时可以为少数民族学生提供有利于其发展的社会、心理和文化环境,有利于少数民族学生很快适应学校的学习和生活,使少数民族学生因面临文化差异而产生文化中断的可能性降低。例如,大连民族学院东北少数民族研究院现有18名研究人员,其中有12名教师承担全校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的教学工作,这些任课教师中有蒙古族、朝鲜族、鄂温克族、锡伯族、回族等6名少数民族教师,他们大多来自民族地区,对党的少数民族政策有切身的感受和体验,了解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活实际和民族感情,而且一般都具有多语言多文化的优势,加之拥有的民族理论问题研究的优势,因此上课深受学生的欢迎。民族院校应充分发挥少数民族教师的特长,鼓励他们自主开发多元文化教育特色课程,开展多元文化课程和特色专业建设等立项研究。民族院校的教师,不仅要研究自己的学科专业,而且也应多关注民族院校的发展和民族高等教育研究领域。在中国整体高等教育理论研究中,民族高等教育理论和民族院校研究既是一个特殊层面的课题,又是一个薄弱环节。从国家层面到民族院校,要组织人员对民族高等教育与民族院校进行研究,对于“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民族大学”、“如何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现代化的民族大学”等战略性问题,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从办学理念到实践模式多方面进行战略思考和改革,从而提高民族院校办学质量,增强办学实力,提升核心竞争力。

作为民族院校,坚持“民族性”“为少数民族服务,为民族地区服务”的办学方向和宗旨是其有别于其他普通高校的根本特征,这一根本特征应具体落实到民族院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功能之中。在高等教育以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为主题的新一轮改革和竞争中,民族院校应当不断增强文化竞争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理念和手段,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育人质量,切实提升民族院校的“软实力”,坚持继承与创新,保持特色和优势,以更长远的眼光和更务实的态度,为民族院校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为实现多民族国家的和谐发展和稳定统一贡献力量。

[1]吴仕民.把握机遇提升实力:对大连民族学院发展的思考[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5(6):2.

[2]苏炜.有感于“教书比天大”[J/OL].[2012-12-21].http://changzuoyin.blog.163.com/blog/static/ 4395802012112122955603/

[3]吕佩臣.民族院校办学特色发展研究——以内蒙古地区院校为例[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1.

[4]冯志敏,单佳平.地方大学特色学科的发展策略[J].中国高教研究,2010(2):53.

[5]滕星.族群、文化与教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138-139.

[6]苏德.少数民族多元文化教育的内容及其课程建构[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 88-94.

(责任编辑 王莉)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in Nationalities Universities——Taking the reform of ethnic theories and policies teaching as an example

PIAO Ting-ji
(Research Institute of Ethnic Minorities in Northeast China,Dalian Nationalities University,Dalian Liaoning 116605,China)

Nationalities universities should adhere to the college-running orientation and goal——“serve the ethnicminorities and ethnic areas”,which is the fundamental characteristic of nationalities universities and implement it in personnel training,scientific research,social services,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etc.It is proposed that nationalities universities,in the new round of reform and competition focused on connotation development and quality improvement,should enhance college culture construction,develop the idea of cultivation orientation and academic supremacy,and demonstrate their striking ethnic characteristics in schoolrunning,discipline construction,curriculum design,management system,talents trainingmodes and so on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connotation development of nationalities universities.

nationalities universities;ethnic theories and policies;multi-culture education; connotation development

C95

A

1009-315X(2014)06-0664-05

民族院校是党和国家为解决中国国内民族问题而建立的综合性普通高等院校,它担负着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培养高素质人才、传承创新民族文化的重要使命和责任。近年来,在高等教育以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为主题的新一轮改革和竞争中,民族院校面临提升办学层次,加快发展步伐的巨大压力。民族院校要实现内涵发展,就必须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必须树立育人为本,学术至上的理念,在办学理念、学科建设、课程设置、管理体制、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体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

一、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凸显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

“民族院校的第一属性是大学,这一点和其他院校没有什么区别。”[1]因此,对民族院校作为大学所应具备的各种本质因素要加以正确理解和认识,民族院校必须坚持质量立校。

2014-03-31;

2014-07-07

辽宁省教育厅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12B408);2013年度大连民族学院教学改革项目。

朴婷姬(1965-),女,朝鲜族,吉林汪清人,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民族问题理论和民族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办学民族
我们的民族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