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的能源资源环境技术体系研究

2014-03-21 14:51张瑾燕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民族资源生态

张瑾燕

(大连民族学院学报编辑部,辽宁大连 116605)

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的能源资源环境技术体系研究

张瑾燕

(大连民族学院学报编辑部,辽宁大连 116605)

概述了民族地区地形地貌、气候环境、资源分布状况,分析了民族地区在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构建支撑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的能源资源环境技术体系。

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能源资源环境;技术体系

民族地区复杂的地形地貌、资源分布状况和独特的气候环境,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利条件,更是中国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区域,具有容易遭受破坏而短时间难以恢复的特点。上述地理特征和资源环境特点决定了民族地区必然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治理的重点区域。

二、民族地区在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在相当长的历史变迁中,民族地区生态环境良好,民族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关系和谐,许多少数民族的宗教和民族习俗都具有积极向上的生态保护意识。然而近半个世纪以来,由于诸多自然和人为的因素,特别是随着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胁迫效应的增加,人口、资源、环境间的矛盾日趋尖锐,气候变暖、生态恶化已越来越成为重要的全球性问题。民族地区同样因未能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良好的生态遭到了破坏,经济的快速发展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此外,由于不同区域、族际、群体之间存在着不同的生态利益,民族地区在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中还面临着很多复杂的矛盾。资源和环境的严重破坏,使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日益突出;生态退化、污染加重、民生问题凸显,已成为引发社会矛盾、影响社会和谐的显性因素。

一是民族地区发展整体滞后。全国现有的贫困人口80%以上在民族地区,在2012年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名单》中,全国共有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其中西部省份占375个。在所有省份中,贫困县最多的是云南,有73个;其次是贵州有50个;甘肃有43个。

二是草原生态功能退化严重。由于人口的压力,很多以牧为主的牧区旗县大面积垦草种粮,不仅使畜牧业比重严重压缩,还造成草原周边地区生态脆弱,农牧交错地带土地退化。过度放牧使内蒙古已超过适宜放牧量的15%左右。无计划、无节制地挖掘药材、发菜等植物资源,严重地破坏了生态环境。

三是草原、森林面积锐减。仅内蒙古荒漠化土地面积就占中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33%。据内蒙古草原勘探院调查显示,内蒙古33个典型牧区旗县从20世纪60年代到21世纪初出现了大面积的退化现象,内蒙古五大草原中的科尔沁草原、乌兰察布草原、鄂尔多斯草原基本消失,特别是乌兰察布草原成为内蒙古土地沙化最严重、环境最恶劣,生活最贫困的地区[1]。

四是民族地区聚集地生态环境普遍脆弱,生态保护能力低,水土流失严重。资料表明,在中国30个省市区水利侵蚀面超过10万平方公里的7个省市区中,民族地区就占了5个[2]。

五是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20世纪90年代末进行的野外调查表明,环境破坏不仅使野生动物的栖息地面积明显减少。三江源最西界的极限植物分布线逐步东移,分布海拔高度降低,使天然森林的分布趋向窄带状,分布线越来越窄,分布区域缩小;西界草原草甸生态系统严重退化和沙化,毒杂草蔓延,优良牧草种类锐减,植物分布向东退居。森林的乱砍滥伐,人类活动的频繁,使动物生存环境破坏,动物逐渐向青藏高原西部无人区迁徙[3]。

究其表现和成因,除了自然界本身的因素外,更主要的在于过度无序的资源开发、高强度的人类活动和对生态环境缺乏保护意识等因素造成的。除此而外,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环境观念的淡薄、管理制度的欠缺和法制建设的滞后,也是民族地区生态恶化的重要原因。生态环境的破坏主要来自于粗放经营的经济发展方式。据统计,包括民族8省区在内的西部地区,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占全国的53.3%,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次数占全国的43.8%,污染直接经济损失占全国比重高达91.6%[4]。

民族地区长期以来形成的以资源开发为主导的产业结构,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为特征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模式,不仅能源资源消耗大,而且经济效益低,所付出的环境代价十分沉重。在2011年全国省区市万元地区生产总值(GDP)能耗指标公报中,内蒙古、广西、宁夏、新疆、云南、青海、贵州、甘肃等民族省区的单位GDP能耗分别降为1.40、0.80、2.27、1.63、1.16、2.08、1.71、1.40(吨标准煤/万元),但仍高于全国0.79吨标准煤/万元的平均值,其中宁夏和青海是全国能耗最高的前两位,而同年北京、浙江、江苏、上海的能耗分别为0.45、0.59、0.60、0.61吨标准煤/万元[5]。以上数据表明民族地区是全国高碳排放最严重的区域。当然,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复杂的。一方面是民族地区以能源重化工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加之技术装备水平和工艺技术落后,耗能高、污染重、规模小的产业占有很大的比重;另一方面全国经济快速发展对民族地区煤炭等能源的需求不断加大,进一步加剧了对能源资源的无序开发并催生了高耗能企业的扩张,造成了经济发展与资源约束、环境承载能力的矛盾日益突出。

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脆弱的矛盾依然突出。据有关资料计算,全国工业的废水排放达标率为90.7%,其中东部、东北、中部分别为94.8%、91.1%和89.2%,其中西部最低,仅有83.16%;西部地区的工业废水和废气排放量分别占全国的22.1%和25.1%,而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占到全国总量的53.3%;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次数占全国的43.8%,污染直接经济损失占全国比重高达91.6%[6]。

三、构建支撑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的能源资源环境技术体系

如上所述,加大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力度,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立支撑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的能源资源环境技术体系,提升科技对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和引领能力,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推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关系到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大局。

1.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技术,促进民族地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自然资源和环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近年来,民族地区全面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国策,着力建设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国民经济体系,在建设生态文明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生态环境治理基本形成了“总体遏制、局部好转”的态势。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国家将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列为西部开发的核心内容。到2002年,退耕还林还草已在包括民族地区在内的全国25个省份全面推开。仅在“十五”期间,中央财政已累计投入2 000多亿元,用于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改善,共完成造林面积6亿多亩,综合防治水土流失54万平方公里,退耕还林1.35亿亩,退牧还草2.9亿亩[7]。根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沙化土地面积最大的新疆,绿洲面积已由1950年的4万平方公里扩展到现在的7万余平方公里;荒漠化土地占全国三分之一左右的内蒙古,如今生态建设治理面积每年达1 600多万亩,已超过每年1 000万亩的沙化速度;2007年,中央制定的《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将生态建设作为西部民族地区的投资重点;继国家实施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之后,2008年中央又决定实施《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2008-2030年)》,确定了生态保护、生态建设和支撑保障3大类10项工程。这些都充分表明,中国民族地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已经有了实质性进展。

随着经济、人口的增长和发展方式转变的迫切要求,民族地区面临着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艰巨任务。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需要不断创新思路,完善对策。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依靠科技创新,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生态环境保护技术。一是以提升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的技术支撑能力为目标,重点发展重污染行业的清洁生产工艺、大宗废弃物资源化技术、多层次循环经济构建技术;二是以提升生态保护和脆弱生态修复技术能力为目标,重点发展民族地区典型生态脆弱区生态保护与恢复技术,重大工程建设区生态保护与恢复技术,以及城市生态保护与建设技术;三是发展能源勘探开发和清洁高效利用技术,提高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四是发展水资源和矿产资源开发技术,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

2.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可提高能源资源利用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取得最大的经济产出,同时能以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取得最大的经济产出和最小的废物排放。循环经济包括了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和再生资源的回收,中国矿产资源总回收利用率仅为30%,民族地区在30%以下,远低于发达国家50%的回收利用率。要改变长期以来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为特征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青海省依托资源优势,通过持续调整产业结构,大力推进以清洁生产和综合利用为特点的循环经济发展,逐步构建起了以柴达木盆地为中心的循环经济生态城和试验区。柴达木盆地已查明有资源储量的矿种39个,占青海省矿产资源潜在价值的90%以上。2005年10月,柴达木成为国家正式批准的全国第一批开展循环经济试点的产业园区和“十一五”国家重点支持发展的循环经济试验园区之一,为因地制宜探索民族地区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提供了成功的范例。2010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和青海省人民政府正式发布了《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总体规划》。到2020年,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将努力建设成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是国内面积最大、唯一的布局在藏区的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循环经济园区。

3.实现民族地区低碳经济和低碳技术的可持续发展

低碳经济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一类经济形态的总称,也是近年来人类社会应对气候、能源和环境变化背景下产生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从前景看,民族地区拥有发展低碳经济的相对优势和巨大潜力,关键在于是否能够合理规划,解决资金投入和技术创新等问题。

一是加快节能减排和产业结构调整。民族地区应首先从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调整入手,通过节能减排,降低单位GDP的能耗与人均碳排放量,至少在2020年之前使本地区单位GDP能耗与人均碳排放指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民族地区具有开发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的良好基础和有利条件。第一是风能发电。仅内蒙古风能资源就占中国陆地风能总资源的40%左右,目前建成和在建的风电装机容量已达500多万千瓦,占全国五分之一。第二是水电。西部民族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水电资源,广西龙滩水电站、百色水利枢纽等相继建成投产,成为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第三是可燃冰。2009年9月,中国地质调查局首次对外宣布在青海省祁连山南缘永久冻土带成功钻获天然气水合物(俗称可燃冰)样品。据测算,青海蕴藏的可燃冰远景储量至少有350亿吨油当量,1立方米可燃冰可转化为164立方米的天然气和0.8立方米的水[8]。民族地区要大力推广节能技术,开发清洁能源和新型可再生能源,逐步减少煤炭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促进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提高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和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率,尽快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落后产能,严格执行高耗能重点行业的清洁生产标准和环境准入制度,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物排放。

二是建立国家主导与民族地区自身相结合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和政策支撑体系。中央政府的主导作用和大力扶持是确保民族地区低碳经济适度超前发展的重要保证。民族地区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发展思路,努力形成符合本地区实际、具有一定特色和优势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在国家主导的低碳经济发展整体框架中,应突出对民族地区的政策支持,包括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设立低碳经济发展专项基金、增加转移支付比例、推广和应用先进适用技术等。国家和民族自治地方应尽快研究制定适合国情及区域特点的低碳经济发展战略,把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中。应开拓培育民族地区低碳技术市场,积极争取国际组织在资金和技术转让等方面的支持与合作,形成中央、地方、企业和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多渠道、高效率的低碳经济运行机制。完善民族地区低碳经济的统计、监测、绩效评价和政绩考核办法,改变一些地方各自为政的无序开发状况,促进低碳经济与改善民生和社会事业发展的同步规划与实施。

三是把加快科技进步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民族地区发展低碳经济的中心环节。民族地区迫切需要整合资源,加快低碳技术的研究、引进、推广和应用。特别是可再生能源低成本规模化开发利用,对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液化及其联产,对草原、森林、高原及荒漠化地区、农牧交错带矿产开采区等典型生态脆弱区生态系统的动态监测技术,对草原、森林退化与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技术等,都是国家科技发展重点推进的优先主题、重大专项和前沿技术[9]。从长远的角度看,需要进一步加强民族地区科技发展能力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从而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

四是把绿色低碳发展战略和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结合起来。低碳经济既是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又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载体。而绿色低碳发展战略就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降低能耗和物耗,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技术,使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相协调。要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按照主体功能区布局来确定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取向和功能定位,因地制宜地发展资源环境可承载的特色优势产业,加强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逐步把民族地区建成全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和国家生态安全的绿色屏障。

4.建立适应主体功能区要求的区域创新体系

中共十七大强调,要按照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优化国土开发格局。2010年12月21日,国务院印发了《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构建高效、协调、可持续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这成为中国国土空间开发的战略性、基础性和约束性规划。主体功能区布局转变了以追求GDP增长为核心的发展观和地方政府各自为政的空间无序开发现状,促进了不同主体功能区的分类指导,其突出特点是服务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根据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布局,民族自治地方的大部分区域都属于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在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划定的22个限制开发区中,民族地区就占17个,而国家确定的禁止开发区也主要集中在西部民族地区。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布局,不仅能够促进民族地区区域协调发展,而且能够用统筹兼顾的战略眼光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实现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在主体功能区规划指导下推进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结合实际、明确思路、完善政策、健全机制,促进科学发展。

把民族地区大部分区域确定为限制开发区,其战略取向和功能定位是:在自然生态环境不受危害并维系良好生态系统的前提下,根据民族地区资源禀赋、环境容量所能承载的经济规模和人口规模来统筹安排经济活动,尤其是要充分考虑水、土地等资源的丰裕程度,水和大气的环境容量,水土流失和沙漠化的生态敏感性,生物多样性和水源涵养的生态重要性,以及地质、地震、气候、风暴潮等自然灾害频发程度,将民族地区建成全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和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

把民族地区的自然文化保护区确定为禁止开发区域,旨在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的和谐、可持续的精神家园,保护各族人民珍贵的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还要基于民族地区的发展潜力,包括经济社会发展基础、科技教育水平、区位条件、历史和民族等地缘因素,因地制宜发展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特色产业,限制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产业扩张;坚持保护优先和分类管理的原则,加大对民族地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投入,保障各族群众的生态利益。推进主体功能区布局下民族地区的科技创新,就是研究提出适应主体功能区要求的科技规划和政策,建立适应主体功能区要求的区域创新体系。

[1]王皓田.内蒙古草原生态环境退化现状及应对措施[J].经济研究参考,2011(47):24-27.

[2]杨清震.西部大开发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3]刘建军,董得红.三江源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04(4):34-36.

[4]国家统计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能源局. 2008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单位GDP能耗等指标公报[Z].国家统计局综合司,2009-06-30.

[5]国家统计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能源局. 2011年分省区市万元地区生产总值(GDP)能耗等指标公报[Z].国家统计局综合司,2012-08-16.

[6]姚慧琴.西部蓝皮书——中国西部发展报告(2007) [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7]辛华.5年来我国累计投资2000多亿元改善西部生态环境[N].中国民族报.2006-07-11(2).

[8]康维海.青海省海西州木里地区冻土区发现“可燃冰”.http://www.mlr.gov.cn/zt/yw/dzzkgg/gzdt/ 200909/t20090927_125855.htm.

[9]国务院.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 -2020年)[N].国务院公报,2006:(7-37).

(责任编辑 董邦国)

Technology System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nergy Resources Environment in M inority Areas

ZHANG Jin-yan
(a.Editorial Office;b.Research Institute of Northeastern Minorities,Dalian Nationalities University,Dalian Liaoning 116605,China)

The topography,climatic environment,resources distribution of minority areas are summarized,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resources and the protec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re discussed and technology system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nergy resources environment in minority areas is established.

minority areas;sustainable development;energy resources environment;technology -oriented system

C95-05

A

1009-315X(2014)06-0588-05

一、民族地区地形地貌、气候环境、资源分布状况

民族地区占中国陆地总面积的60%以上,且大多处于边疆或省际边缘地区,即中国地势走向的第一阶梯到第二级阶梯的过渡地带,跨越了季风区、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3大自然区。特殊的地理位置使民族地区高原、山地、盆地、丘陵等各种地貌类型齐全,形成了复杂多变的地表结构。同时,民族地区的气候呈现着明显的南北差异,西北地区以寒冷干旱为主,局部区域兼有半湿润季风气候特征,西南地区则以湿润气候为主。

民族地区还是中国森林、草原、矿产、水资源的主要分布地和发源地。处于第一阶梯的青藏高原,成为青海、西藏、四川西北部少数民族聚居区,是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的发源地,其生态状况直接影响着中国江河水源流域的生态环境质量。处于第二阶梯的云贵高原,是南方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区。这里有生物资源的多样性、独特的自然风光和特色浓郁的民族风情,但地形复杂,高原和山地面积占80%以上且多为喀斯特地貌。广西则是民族地区唯一的出海口,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但同样生态环境脆弱。处于中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及农牧交错地带的内蒙古、新疆、宁夏、甘肃和东北少数民族聚居区,自然资源极为丰富。这一广阔区域曾是世界上最完整的草地生态系统,是中国石油、天然气、煤炭、各种黑色和有色金属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最富集的地区,更是重要的生态屏障,其森林、草原生态和能源重化工产业发展的优劣对中国生态环境有巨大的影响。

2014-03-10;

2014-07-19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09YJA850002);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DC10020201)。

张瑾燕(1956-),女,河北石家庄人,高级编辑,主要从事科技政策、新闻理论与实践研究。

猜你喜欢
民族资源生态
我们的民族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生态养生”娱晚年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资源回收
多元民族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