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设计领域全日制工程硕士职业实践能力培养途径新探1

2014-03-27 04:48张凌浩陈旻瑾江南大学设计学院
创意与设计 2014年3期
关键词: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文/张凌浩 陈旻瑾(江南大学 设计学院)

从2009年起,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迅速发展。仅2010年就新增了19个专业领域,新增1300多个培养点,其中工业设计领域工程硕士点达41个。培养更多的高层次实践性人才,已成为协力推动当前产业转型与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一环,是国家创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几年的探索,各单位因应新的背景不断优化工业设计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的培养模式,切实改变以往学术型人才偏理论研究的培养惯性,优化具有较强职业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成为关键。因此,分析目前工业设计领域全日制工程硕士实践能力培养的现状,重新思考相关概念和剖析典型案例,研究提升实践能力培养的具体途径,这对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具有积极意义。

一、现状与背景

2010年工业和信息化部等11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工业设计发展的若干指导意见》,2011年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加快发展研发设计业”。2012年12月习近平在考察顺德工业设计城时提出要大力培养工业设计师。可见工业设计对于当前企业研发转型、发展新型服务业具有重要意义。近几年工业设计领域全日制工程硕士的招生人数已基本接近学术型研究生。但从2010、2011年在职硕士录取情况看,大部分学校录取人数为个位数,2011年40所高校录取总数仅为528人,反映出社会及企业对工业设计领域工程硕士人才培养的“职业性”、“实践性”评价不高。这说明该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培养环节尚薄弱甚至缺失,还未真正建立起有效的培养机制。主要表现在:

1.未对工业设计领域工程硕士的职业性有真正的认识,重视不够,仅是在传统学术型硕士的基础上进行兼带管理,未形成较为独立的培养体系。行业组织及企业未能真正参与到协同培养、联合指导及答辩等环节。毕业人才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及就业后的适应能力不足,硕士阶段的学习最终对设计师职业资格的获得或提升没有直接的帮助。

2.教学模式及课程针对性不强,大多沿袭学术性培养的范式,被发展成学术型研究生的“简化版”或“压缩版”,“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较多。设计实务课程缺乏实践教学环节及设施的支撑,大多停留于纸面的概念设计,很多课程成果忽视企业工程实际的要求,与企业实际设计项目的实践特性不符。

3.专业学位导师的评聘没有独立机制,原先的学术性导师可以自然兼任,专业学位导师申报对实践性又缺乏具体要求。导师及课程教师对“实践性”认识不足,往往简单认为实践就是传统意义上的设计技能及动手操作,而对于项目的调研、策略、管理及沟通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应用能力的软性实践关注不足。

4.目前管理部门规定倡导的半年时间的集中实践环节,还未与企业、设计公司等建立长效机制,导致该环节未达到提升设计能力的预想效果。毕业论文(设计)环节普遍沿袭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未从企业应用或社会、科技、文化现实问题的设计探索中寻找具体课题,论文框架及评价标准未对实践性标准有具体的定义。

鉴于存在以上与实践性培养环节有关的诸多问题,有必要重新认识工业设计工程硕士实践教育的概念、内涵,并借鉴国际同类院校的相关特色做法,思考如何构建我国工业设计领域工程硕士实践能力的培养途径,以更快提升该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质量。

二、工业设计领域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实践性概念的再认识

2009年教育部决定加快研究生教育结构调整步伐,提出要推动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的模式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模式转变1,强调实践的学士后教育。可见,应用性是工程硕士教育培养的重要特征,而实践能力培养则是实现其目标的最重要环节。就该专业学位而言,相对于学术型硕士培养中系统的设计理论教学、规范的论文写作以及史论、文化或哲学课题的探究,实践能力培养则更重视设计实务领域的项目研究、设计开发及工程实现的专业知识及能力,注重设计问题的提出、分析及创新解决的综合应用能力。换言之,与一部分学术型研究生为博士生教育做准备不同,工业设计领域专业硕士学位更多面向企业研发管理部门、设计公司与相关服务产业领域。

这里的“实践能力”并非简单地理解为造型设计或表现、动手的技能,而是具有应用研究的综合特征:在突出专业技能的同时,注重设计视野、观念和方法的提升以及应用与研究的结合;在强调设计实践能力培养的同时,重视企业管理、商业策略、社会人文等跨学科的综合知识;基于项目及案例研究的目标,积极倡导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设计思维”的培养、系统的策略性思考和团队协作能力;在培养高层次应用型设计师的同时,注重其可持续发展和职业的适应性;在强调通用设计能力提升的同时,注重特定专业方向性领域的研究与实践,例如汽车内饰、交通工具或交互设计等。可见,实践能力有着丰富的内涵,与应用的研究性、综合性和职业性有着密切的相关性,是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的重要环节。这也是《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的“促进工业设计从外观设计向高端综合设计服务转变”对该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的启示。

对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的认识,将会影响到研究生教育理念的转变,培养模式的创新和管理体制的改革。国际上相关国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程也同样证明了这一点,并极大地影响到其后续体系和培养模式的发展,形成了很多特色。

1.美国初期的工程硕士教育多以学术为中心,后来社会的需要与市场的需求而不是政策的支持,使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逐渐获得优势,在参与学生人数、社会认可及参与学校方面都获得了与学术性学位并驾齐驱的地位2,特别是其体系更加清晰和相对独立。专业学位占全美硕士学位的85%,是城市建筑学、美术等实践性很强的专业领域的最高学位,培养计划由专业学院(Professional School)统一制订3。美国研究生院协会的《专业硕士教育——CGS 有关开设专业硕士教育计划的指南》进一步明确了特有的评价标准。

2. 日本研究生教育为了适应上世纪80年代知识经济发展及持续创新的竞争力的提升,积极进行改革。其中出于实用性发展的需要,建立了培养高级专门职业人才的“专门职业研究生院”,改革职业训练中的相关问题,在企业联合设立研修所,并将专业学位的设置与相关职业资格准入直接挂钩,以此明确并强化专业研究生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职能4。

3.德国、意大利、英国、荷兰等设有设计类专业硕士、甚至是博士层次的专业学位相关授权体系。除综合性大学外,还有一批以授予专业硕士学位为主的专业学院,例如意大利马兰欧尼学院和多姆斯设计学院、法国国际时装学院、德国弗茨海姆设计学院等。这些都是培养高级专业设计人才的殿堂级学校,比主要授予学术学位的综合性大学,往往提出更高的入学要求,具有更高的培养质量;其联合业界知名的品牌公司、设计工作室、咨询公司参与教学及课题实践,师资直接聘请资深设计总监或企业家。

以上的概念探讨及相关国家的教育实践,有助于反思目前的工业设计领域工程硕士培养中所存在的问题,使教育界和行业领域围绕专业学位的定位形成努力方向的共识,明确各自在其中的角色及作用,并思考应如何从观念、流程、课程、考核等多个环节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形成更符合目标的培养模式。

三、两个案例的启示

2010年教育部在批准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中提出“以培养社会特定职业领域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高校为主体,依托企业和行业组织,转变教育理念,创新培养模式,改革管理体制,增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能力”5。为此,江苏省推出了“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建设。工作站是由企业申请设立、出资建设并引入高校研究生导师指导下的研究生团队开展技术研发的机构,是规模企业与高校产学研合作的重要平台和创新举措,也是高校研究生培养的重要实践基地6。以小天鹅研究生工作站为例,2010年1月启动以来,由工业设计、机械等专业研究生团队入驻,在设计及技术研发的同时,探索新的专业硕士培养模式。小天鹅公司成立了管理委员会,为每个项目配备企业导师,并为团队提供专门的研究设施和场所条件。该工作站以5个洗衣机设计研究项目为纽带,选拔了导师和研究生进站开展设计研究工作,充分利用高校设计人才资源协助企业产品创新。具体课题包括新技术、新材料应用、扩大内需、节能低碳及环保、针对特定人群的人本关怀、围绕廉租房与家居匹配等方向。研究生深入市场、用户住所调研,远赴农村了解一手资料,与企业设计团队协同工作,进行了前沿性、创新性的探索,最终提出了一系列新型洗衣机的设计方案。同时,最后成果及毕业论文的应用实践特色显著,体现了产学研一体化培养过程对实践能力提升的积极效果。

另一案例则是米兰理工大学设计学院的一年制专业硕士培养。米理在培养一般硕士和专业硕士方面具有较为成熟的体系,十分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其专业学位明确定义是为学生提供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培训,并满足那些认为有必要进行专业化培训或重新认证的专业人员的需求。其学位与职业性也有较好联系,具体细分为工业设计工程与创新、战略设计、交通工具设计、游艇设计、城市内部设计、品牌传播、服务设计、室内设计、社交网络影响设计、配饰设计、照明设计及技术等近20个学位方向。这些方向都有责任教授主持,并有一批较为固定的企业合作伙伴。部分企业参与合作办学,提供专门的设计项目用于课程或毕业研究,使每届培养都有新的特点,还设立项目奖学金奖励优秀的学生及资助专题展览。实习是完成课程学习后最为重要的环节,学院会提供固定的实习企业目录供学生选择,学生也可自行联系,结束时需提供实习的成果和证明。其专业硕士不由学院管理,而是由独立的POLI.design大学协会(米兰理工大学合作联盟)联合MIP大学协会(管理学院与意大利、国际企业伙伴合作建立)进行管理和协调,并建立了较为独立的体系,在专业定义、目标、课程、示范案例、合作伙伴、学生评价、最后评估等方面都有明确的指导。此外,还鼓励研究生具有社会实践、实地调研、外校工作坊、国外课程交换等多种校内学习之外的经历,以丰富其专业经历。

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课程以解决企业或行业实际问题为导向、项目设计与实践在学分中占较大比重、充分发挥企业在联合培养中的作用、将企业平台作为学生综合性与职业性培养的主要环节、构建不同于学术机构的独立管理与协调体系等做法,已成为这些在工业设计领域工程硕士培养中走在前列的院校的成功经验,其对从专业定义到毕业答辩的各个环节的重视与特色措施,将给国内的相关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以很多启发。

四、改进工业设计领域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实践性培养的途径

针对目前国内工业设计领域工程硕士教育培养中的问题,借鉴相关国际院校研究生职业实践能力培养的经验,可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以将专业学位的“实践性”充分渗透到培养的全过程。

1.基于职业规划专业学位的方向细分

专业硕士的价值取向应是基于国家与区域创新发展战略的需求,特别是面向行业创新的需求。工业设计工程作为与消费电子、家具家居、交通工具、机械设备、文化创意、城市建设等多个行业相关的重要专业学位,除了培养一般的产品创新及工程技能的人才外,面对特定行业领域具有专业设计知识及技能的职业人才或经理同样重要。因此,有必要以职业性导向重新规划工业设计领域工程硕士的学位方向。可以在保有一般的工业设计领域工程硕士学位的基础上,根据大学主要的行业伙伴、区域的发展或就业去向,进一步灵活地细分战略产品设计、交互设计、工业产品设计、信息设计、文创产品开发、服务设计等学位方向。学生可以根据不同需求选择不同方向,如果体系制度设计得当,攻读各种学位方向的学制与学费甚至可以有所不同。此外,也可以在一般设计课程的基础上,将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学分设置为职业性课程模块,这些模块并非是单一的课程,而是与职业方向有关的从设计、管理到工程的一组相关课程及培养项目,可供学生自己选择并进而自然发展为毕业后续研究的方向。

职业性的学位或课程群规划,势必在具体培养中深化特定行业的实践性知识和能力,从而避免目前大量开设的设计理论或通用设计方法的课程。这样培养出的研究生在具备一般设计知识的基础上,其解决具体行业问题的专业化能力更加扎实,职业资格优势也更加明显,有效地因应了企业的人才需求。不过,学位方向及课程体系的职业性规划,要注意办学资源的统筹协调,并非越多越好,须由不同成员参与的专业学位委员会来根据实际情况讨论制定并加以评估与调整。

2.根据不同的实践性要求重组课程和培养环节

通过有组织的课程学习来实现研究生专业能力的提升是国际上研究生教育规模发展的改革方向之一。对于工业设计工程而言,课程体系设置应以行业问题与学生应用实践为核心,根据实际情况及合作资源进行不同的体系重组:①基于专业深化的理念,按设计理论与工具、分类型训练、最终专业设计进行教学模块的安排。以展示设计人才培养为例,建议在模块Ⅰ中安排展示设计历史、展示设计原则、图形、材料和技术、现代艺术语言等,模块Ⅱ安排博物馆、展会、零售等数个工作坊项目,模块Ⅲ则是在企业或工作室安排下参与综合性项目。②按照专业设计的不同知识领域进行课程模块的安排。以米理的专业硕士培养为例,其课程包括项目工具(设计CAD、设计流程、工作坊、产品开发)、技术与生产(工艺、经济评价、材料技术等)、市场与创新(企业与创新、设计驱动创新的工具、专利)、专业工具(能力、语言、实习)等四个模块,涵盖了主要的设计知识和技能训练,专业应用性、实践性特征清晰。

针对目前工业设计工程硕士课程体系在综合能力的培养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中后期的课程阶段应穿越学科边界,多设置交叉学科的工作坊课程。交叉课程除了在一般的课程中有所涉及外,可多在采用项目模式的工作坊中进行。这种工作坊以现实问题为中心,组织不同设计专业并加入商学、机械、信息的研究生组成团队,进行设计、管理和社会方法的融合训练。还可根据需要在不同阶段邀请相关用户、专家、社会人士、政府管理者等利益相关者参与讨论,Co-design的组织形式能较好地围绕项目提高设计思维、系统思考和团队协作能力。必须注意的是这种工作坊除了学生选择参加外,应在跨学院的课程互换或同时开设的规范机制上确保交叉课程的开展,还可进一步鼓励与国外院校联合开设国际工作坊,促成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发展。

3.建立独立师资队伍与双师制兼顾

教师是影响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质量的最关键因素之一,这从德国大学研究生培养中将在导师指导下的研究作为核心中可见一斑。尤其对于工业设计工程这样设计实践要求高的学位而言,导师较高的学术水平、设计实务能力和丰富的项目经验就更为重要。因此,对于该专业学位师资队伍的建设要有不同于以往学术性师资的多方面思考:

一是要按照工业设计工程的要求,加大现有师资的培养力度,建立独立的专业导师评聘机制,明确要求在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企业横向项目的实际经验,要提供主持设计的项目成果报告、相关获奖及企业评价。这样可以鼓励教师积极承担企业课题或在企业中以顾问兼职,合作解决实际设计问题,从而提高校内导师的实践教学指导能力。

二是重视双导师制模式的建立与运行,由校内导师提出申请,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较好成果基础的行业专家担任合作导师,共同承担、分工负责研究生的毕业研究指导。同时建立固定的制度保证和考核机制,使企业导师全程参与开题、指导、中期考核、实践实习及最终评价的相关环节,以保证运行良好。

三是部分企业设计总监、资深设计师、产品经理也可担任兼职讲师或客座教授,独立或合作承担部分课程的教学或定期举办专题报告。他们可以将其企业第一手的案例进行整理,或与学校教授联合建设“项目案例库”,通过组织学生讨论这些实际问题及相应的解决过程,有效地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

4.发挥制度化企业实习平台的更大作用

企业参与专业学位培养的重要性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除了参与教学和指导,更重要的是提供研究生实习的机会。一般应安排3-6个月的实习时间,以供研究生参加企业的集中项目实践。工业设计工程硕士的培养单位要建立“企业伙伴资源库”,鼓励部分具有较好的设计条件、项目基础及指导团队的合作企业积极加入,依托其研发部门或工程中心,开展专业实习训练。考虑到企业的接受能力及学生数量,要不断增加合作企业和合作项目的数量。同时可鼓励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但须提供企业资质、条件及项目的证明。考虑到监管问题,实习须建立明确的申请制度及考核标准;实习结束后,须提供书面报告、完成的成果展示及企业负责人的评价。

另一种形式是建立产学研联合培养的实体性平台。校企联合培养设计专业学位研究生,其特征即是企业参与大学的设计实践平台的建设,企业专家同时参与研究生的项目指导工作,以此带动大学、企业与研究生的共赢。无论是欧洲的“博洛尼亚进程会议”还是麻省理工学院(MIT)的“产业联结计划”,其卓越成效早已证明“开放式创新”已是世界的发展趋势。例如江南大学在无锡(国家)工业设计园成立的“开放创新研究院”,即在信息与服务设计、健康设计、生活方式、商业创新、有社会责任的设计等方向,与长虹等知名企业合作设立前沿探索的方向和长期实习项目,研究生自主报名,企业设计师与高校导师联合指导。这个平台类似企业研究院,具有独立的工作场所、较好的创新氛围、企业化的管理机制以及传播展示平台。需要指出的是,校企双方在合作培养中要明确各自的角色,共同承担学术指导、资金资助、信息提供和知识产权等责任,并明确体现在合作协议中;要尽可能避免过分关注利益需求,忽视学术氛围、非学术研究活动多等问题。总之,这种实习平台将有效提高研究生的实践能力,使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与行业的协调发展中,沿着更加实用的方向前进。

5.明确毕业论文成果的实践性导向及评价

毕业学位论文及成果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习的最终评价,亦是培养模式改革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不可忽视的是,目前很多培养单位的论文选题、研究成果或评价大多没有脱离学术性论文的模式,对毕业论文及成果还未形成合理、明确的规范。因此,首先要明确工业设计领域工程硕士的毕业论文选题与设计理论研究不同,应重点关注行业的现实问题,有明确项目成果指向的特征,可以是企业研发中的实际项目,也可以是预研探索。应在结束设计项目的基础上完成论文报告,论文框架可分为背景与问题、相关文献探讨与分析、项目调研、方案定义或策略、项目方案发展及展示等部分,要通过信息图表、案例分析、方案图及工程图纸来充分展现调研、设计、工程深化的过程。

毕业答辩是把控工业设计工程论文成果质量的重要环节。应在答辩前进行毕业成果展览,将课题的完成过程及最终成果以版面、实体模型及视频的方式进行集中展示。展览成果的水平及现场效果应占答辩分值的至少三分之一以上;论文答辩时应邀请相关领域的企业导师或专家参与评分,并有一定的评价主导权。这些措施将有效地树立毕业成果应用性、实践性的导向,并在机制上加以保证。

此外,考虑到工业设计领域工程硕士的实践特色,培养单位应建立来源更为广泛的专业指导及监督委员会,鼓励来自相关行业协会、用人单位、知名企业伙伴等专家、高级管理人员和优秀毕业生参与。针对该单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情况,收集社会及行业评价,定期提出建议,并监督研究生职业实践能力培养的质量。同时,这个委员会也是专业学位发展的咨询平台、合作平台和行业资源信息共享平台。培养单位可以根据相关建议,建立研究生培养环节的动态调整机制,使之更加适应相关职业的要求,并使工业设计领域工程硕士的教学、科研及人才培养更具开放性,更好地与产业、社会发展相联结。

[1]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EB/OL]. [2011-07-01]. http://baike.baidu.com/view/2935850.htm.

[2]陈兴德, 王翠娥, 王晟. 美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历史、现状与反思[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6):72-77.

[3]李俭川,周伟,刘勇波,加快建设相对独立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体系[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1):55-58.

[4]中央教育审议会.大学院におけtf高度专门职业人养成にxiiiXIVて[EB/OL]. [2010-05-06]. http: // www. mext. go. jp/b_menu/shingi/chukyo/chukyo0/toushin/020802.htm.

[5]教育部关于批准有关高等学校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EB/OL].http://www.gov.cn/zwgk/2010-11/01/content_1735454.htm.

[6]关于开展江苏省企业研究生工作站认定工作的通知[EB/OL].[2009-11-6]. http://www.ec.js.edu.cn/art/2009/11/9/art_4267_30167.html.

猜你喜欢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安全工程专业工程硕士“四位一体”动态培养模式的构建
孙思扬作品
中国海洋大学专业学位教育
——MTA教育中心
土木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现状与对策——以广大为例
对外科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进行规范化培养的实践性探索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基于校企联合的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简析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
新时期工程硕士培养面临的挑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