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摄像师的编导意识

2014-03-28 11:05邱玲玲
传媒 2014年10期
关键词:摄像师郁达夫编导

文/邱玲玲

编导与摄像是交织协调、相互契合的关系。在拍摄过程当中,很多摄像师是很被动的,编导如何安排,摄像师就如何做,在拍摄时只管操作摄像机和素材,节目拍完就等于完成任务,这种行为显示是不可取的。笔者认为,摄像师对画面的感觉应比编导更强,对摄像技巧的开发运用及画面元素的认识理解比编导更专业,摄像师在拍摄过程中理应具备一定的编导意识,才能真正发挥自己的特长,使影视作品更加完美。

编导意识的内涵与意义

编导意识即创作影视作品时,从业者通过所掌握的影视技术对事件形成的认识和解析的意识。编导意识首先就是对主题的理解。编导通过构思活动已经在头脑中勾画出作品的全貌,摄像师只需要按照这个思路进行拍摄就行了,但也不能忽视在艺术传达过程中继续构思和深化。这就给编导和摄像师提供了一个现场创作的空间,同时也要求摄像师在拍摄时要具有现场创作的能力和自主拍摄的能力,去完善和深化主题。一位优秀的摄像师所拍摄的作品,应该是对编导创作构想的拓展和丰富。

影视节目摄像艺术质量的优劣,是由多种因素所打造的,如艺术的内涵积淀、技巧的娴熟运用、生活的感受积累、构思的深度广度、表现的鲜活生动等等。摄像的任务,就是把节目内容、故事情节、人物动作,层次构图等通过有效的造型手段、形象化地体现在荧幕上。

首先,摄像师拥有编导意识能提高节目的思想性。影视节目摄像艺术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典型环境气氛的创造和渲染,而气氛只有围绕人物的塑造和深刻揭示主题思想,才有鲜活的生命力。长篇纪录片《追寻郁达夫》,跟踪纪录了在郁达夫诞辰110周年之际,日本郁达夫研究学者铃木正夫教授陪同郁达夫后人郁俊峰,追寻郁达夫的足迹、寻找郁达夫遗骸的过程。该片摄像师在气氛的营造上就充分地做到了和人物命运相结合的特点,摄制组开始寻找郁达夫的足迹,摄像师横摇长焦镜头,热带雨林全貌得以展示;空镜头的运用在语言画面上,使想像空间更加扩大。对于节目主题内容、编导创作意图的理解深度如何,不仅是进行艺术构思、创作实践的主要依据,而且关系到所运用的造型形式、表现方法能否深刻揭示主题内容和塑造人物形象。

其次,摄像师拥有编导意识能提高节目的艺术性。在影视节目创作中,摄像师是最先看画面的人。镜头的运动就是艺术创造的运动,但是当摄像师进入节目摄制时,首先应是对节目内容的理解,导演意图的熟悉,再根据生活的感受,素材的积累,着手进行艺术的构想,进而完成自己对节目造型处理的总体设计。同时决定采用各种有效的表现手段——色彩配置、构图形式、镜头运用、光线处理等,力求把节目主题彰显得鲜明典型、把人物故事表现得生动鲜活,使环境气氛刻画得富有特色,使荧屏画面渲染得真实感人,使节目内涵诠得以升华提高。这就是摄影师以生活和艺术为依据,在想象的基础上对荧屏形象匠心独用的追求。

最后,摄像师拥有编导意识能提高节目质量和创作高效能的画面效果。摄像师建立起深层的编导意识,拍摄则有了明确的目的性及方向性。《追寻郁达夫》在印尼的雨林拍摄中,郁俊峰与铃木正夫要祭奠郁达夫,且带回象征其埋身的泥土。“追寻郁达夫”是郁俊峰寻亲之旅,也是铃木正夫此旅的研究所在。所以,拍摄中即要十分留意郁俊峰动作及情绪的细微变动,还要密切关注铃木正夫的举止。长镜头中,郁俊峰捧着具有象征意义泥土的盒子,说“回家吧”。摄像师此时从郁俊峰身上用镜头缓缓上摇,并对郁俊峰后面站着的铃木正夫有意兼顾,使两人处于同一镜头中,铃木正夫也跟着说“回家”。此处成了该片的“点睛之笔”。总体而言,要对节目的镜头风格、内涵类型及剪辑手法明白;清楚场景处理与每段落的要求与长度,如重点性的还是过渡性的段落;还需了解每段剪辑的节奏表现,建立各镜头之间的联系,这样大致的剪辑于拍摄时就已完成。所摄画面即可满足文案要求,对整个节目起到事半功倍作用,更为重要的是能够构建起影视节目的摄像风格。

摄像师应具备怎样的编导意识

摄像师的编导意识是:用摄像机为节目摄录画面情节,完成节目作品的二度创作。提供的画面即要有动人的文学审美性,还要有强烈的视觉艺术性。

团队配合的认识。编导意识即是编导的思想,又存在于摄像师、撰稿人、后期编辑人员的心里。摄像师要从开始策划节目起,就能以画面透视作品韵味的方式积极介入,这时镜头变成了画笔,摄像师有了与编导一起创作的技能,如确立作品风格类型和结构,明析解说词的语境,确定拍摄的工作季节,规划内外景的比例,选择什么样的灯光,有无模拟拍摄?甚至可以考虑到编导选择什么样的人进行解说。

受众心理的把握。一部影视作品只有得到观众的认同和共鸣才能受到欢迎,要做到这一点不仅需要编导在前期策划时就掌握好片子的节奏与走向,在这个前提下,摄像师也要根据编导的意图加入自己的想法,从而使片子呈现的画面内容更贴近生活和观众。抓住受众心理是每个创作者都清楚的事情,可是真正做到者寥寥。准确地把握受众心理是作品得以延续的重要保证,不能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作品肯定是不行的,不能准确定位的作品也是不可能成功的,编导与摄像师必须协同配合创作精品。

画面掌控的能力。编导通过对拍摄对象的前期了解并参与画面设计和拍摄,摄像也要对编导的意图予以深刻的认知。而当一个摄像师对新的拍摄对象深入了解之后,他运用技巧才不是随意的,情感依托才会更加合理,才能更好地达到影片的要求。因此,作为摄像师要参与编导的题材分析及规划工作,然后一起拍摄及设计画面。在前期准备构思与设计画面时,须靠摄像师的修养演练,则较易把握好画面方向,达成共识。在前期规划的要求下,摄像师需随时调整和控制好画面,以符合编导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凭借自身的认识去大胆拍摄才是正确之路,特别是当摄像师只能自己看到现场画面时,此种自律就显得更为重要。

摄像师如何建立编导意识

多方面学习知识。多数摄像师了解自身专业领域较多,却对人文学科如社会历史等没有过高的学习热情,在拍摄很多节目时对题材缺乏准确的把握,只知依赖编导阐释主题,再被动按编导设计议程进行拍摄。所摄内容无法提供编导契合节目的风格及主题,良性互动在二者间无法形成,直接影响了节目应有的质量水平。摄像师具备编导意识,还要学习相关领域的知识使自身有编导的专业素质及文化。学习摄像外的艺术和人文学科等知识才能达到编导的高度。当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就能更准确和快捷领悟编导的思路,甚至超过编导,对题材所蕴含的思想发掘得更深,更能保证作品的质量。

多手段塑造审美对象。影视节目制作中,摄像师的创作已成为重要部分。摄像师对物与人的色彩及线条的美的灵感是创作的重要基础,其审美感受力诉诸对象(场景、人物)的技巧和技术方法及表现手段,均直接关系到摄像师自身的美学素养。从创作过程看,摄像师先接触稿本文字,将稿本里空间与时间描摹、人物造型当成重要研究内容。即心理上进行联系与感知审美对象,以形象思维在头脑中构造完画面,尤其在拍摄中,通过技巧和技术方法及多种表现手段将此种想像里的美感显现于画面中。

多维度熟练使用技巧。称职的摄像师,在技术上首先要过硬,即“熟中生巧”,精通熟悉摄像机的各项性能,特别是调整平衡对白,掌握镜头的“稳、平、匀、准、移、推、甩、跟、摇、拉”的拍摄,准确使用景别,正确控制起幅和落幅的时间。此外,摄像师须牢记稿本要求和编导意图。合理地运用技巧是一个摄像师需具备的素质。诚然,不少摄像师本能地偏爱一些在实践中获得的强烈效果的技能。可对这些技巧却未仔细考虑过应于何时正确选择运用。比如,在很多综艺晚会上经常会看到一些非常动感的镜头,如急推急拉、摄像机360度旋转等,许多摄像师往往喜欢在节奏感强烈的歌曲中使用这种镜头,但这种具有冲击力的镜头如果在同一段落中过多使用也会影响画面的质量,使人产生晕眩和枯燥感;正确的使用方法应该是在某一节点或节奏点上有规律的使用,这样才能起到良好的作用。

猜你喜欢
摄像师郁达夫编导
电视台摄像师画面捕捉能力的强化策略
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编导的创新与改进
如何提升摄像师画面捕捉能力
贵人
郁达夫:热烈的爱倩,却不能相守一生
论行进旗舞编导与舞蹈编导的区别
新形势下电视台摄像师画面捕捉能力的优化解析
电视编导的机制创新研究
摄像师拍摄中的创造空间与技巧
抗战中的爱情:李小瑛与郁达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