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校德育改革探析

2014-03-29 04:30马瑞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年16期
关键词:德育工作德育政治

马瑞

(武夷学院, 福建 武夷山 354300)

新时期高校德育改革探析

马瑞

(武夷学院, 福建 武夷山 354300)

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作为高校教育体系中重要一环的德育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本文就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德育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以及所采取的对策进行了探析.

新时期;高校;德育改革

十六号文件指出”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1]因此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特别是在我国进入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时期,党中央和国务院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在《意见》中明确提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思想,根本任务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2]同时,文件中还指 出,“ 学校教育要坚持育 人为本,德育为先,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要位置.”[3]这些重要论述是我们在新时期开展高校德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因此在实践中要认真贯彻和落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1 新时期高校德育的现状

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高校德育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因此只有了解新时期下德育的现状,才能更好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开展.大学生是高校德育的主体,在新环境下大学生的德育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1 政治上要求进步,识别能力较低.据教育部最新调查表明,当代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历史使命感,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关心国家大事,关心经济发展.当代大多数学生能够积极维护祖国的尊严和荣誉,具有强烈的国家民族意识,在政治上积极要求进步,但是在现实中他们容易受到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再加上部分大学生对马列主义理论知识学习和掌握不够扎实,识别能力和辨别能力较低,思维方式过于简单等,导致他们在面对现实时态度不够全面、客观,容易出现价值观判断模糊,目标选择自我缺失等.

1.2 价值观念多元化,功利痕迹明显.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各种思想观念汇聚,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在多种文化的互相碰撞中不断发生变化.虽然主流的、传统的价值观念仍然占上风,但是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享乐主义还是被一部分学生所接收,这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了困难和挑战.

1.3 求知欲较强而抗挫能力较弱.当代大学生不仅十分注重自己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学习,而且十分重视对自己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在业余时间积极参加各种知识讲座和各种考证,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锻炼,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但是由于生活在学校的象牙塔之中,缺乏社会经验和生活阅历,一旦他们遇到挫折,就容易心灰意冷,消沉颓废.因此,大部分学生有待于进一步经受风雨的洗礼和挫折的磨砺,从而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

2 高校德育存在的问题

2.1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制及其地位需要进一步理顺、确立.虽然大多数高校十分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但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上还不够健全,存在教育和管理脱节现象,没有形成系统的合力.在现实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部分学校认为德育工作只是少部分政工干部和两课教师的事情,而忽视了学校大多数老师在德育教育中的作用,没有把思想政治教育当作日程工作来做,而且出现了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重教学科研轻思想政治教育的倾向.

2.2 教学方法单一.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课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多采取硬性灌输,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相脱节的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具有诸多弊端,例如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总是占据主体地位,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多采用说教式、命令式,从而忽视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在两课教学的过程中,两课老师过多强调道德认知、忽视道德践履,这就导致了学生对两课所教授的内容感到可信而不可行,从而影响了两课在大学生中的吸引力.

2.3 价值多元化的产生.所谓价值多元化就是承认并尊重人在社会中多种多样的存在意义.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中国从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原来计划经济中存在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文化关系被打破,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经济成分,多种政治因素以及多种文化价值并存的局面.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社会价值体系也开始由封闭、绝对、追求共性的一元化价值向开放、相对、允许个性共存的多元化价值转化,传统的以社会为本位的主流价值观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大学生虽然思想活跃但是辨别能力较低,面对社会转型期所引发的意识形态的嬗变和价值多元化的趋势,很多大学生处于迷惘困惑的状态,这也给学校德育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3 德育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德育改革不仅对提高个人自身素质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于我国早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个人素质提高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二者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

3.1 从建设小康社会角度来看,德育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也是社会进步的具体体现,纵观世界,各国都把德育工作作为人才教育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当今我国正在向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迈进,作为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场所,所以高校德育必须要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导向,始终为建设社会主义服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经济结构、所有制形式、分配方式等都会随之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必然会导致价值观念体系的重组.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变革,高校德育如何树立积极向上的道德取向,如何满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于思想道德的需求等,笔者认为都只能从“改革”中寻求突破口.

3.2 从个人道德发展来看,“高校德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修养,并使其内化为学生的坚定的信念与价值,外化为高尚的实践生活行动.”[4]德育是衡量一个人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一个国家精神文明发展程度的重要体现,共产主义社会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因此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高全民族素质,都必须要尽快对高校德育进行改革.

4 高校德育改革的对策

4.1 强化德育地位.在我国教育体系的历史长河中,德育长期占据着核心地位,也是衡量人才的核心要素,这一点不仅能从传统儒学中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得到体现,也能从十八大提出的立德树人中得到肯定.然而进入新时期,由于经济和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特别是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各种价值观的影响,使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出现了不同程度上的偏颇,国家虽然在政策理论上高度重视德育工作,但在现实实践中高校德育工作却陷入了“边缘化”的状态.而从西方发达国家的德育发展史中看,随着政治、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的需要,德育地位的复归是必然趋势.因此当前我国高校在进行德育改革时不仅要在理论上,而且更应该在实践上高度重视德育的地位.要实施这一转变我认为最主要的就是措建立公平公正、科学合理的德育评价体系.只有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德育和德育工作者的地位才能得到保证,德育改革工作才能具体实施.

4.2 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学生主体地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新的历史时期,在加强高校德育地位的同时,我们也要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仅要充分发挥学校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更要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确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引导大学生做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为此应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尊重大学生.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受尊重是人的基本需求之一.在高校要做到尊重学生,首先要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尊重他们的主体性、积极性,从而引导他们自我认识、自我发展、自我评价.其次,在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过程中,要采取民主协商、讨论交流的方式,而不能过分地说教.再次,在开展活动时要尊重大学生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只要与学生切身利益相关的事,都要尽量让学生了解情况,多听取他们的意见,从而激发他们参与活动的激情.

(2)理解大学生.马克思认为,人的基本属性是社会性,因此在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必然形成各种各样的关系,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矛盾,大学生在生活中也不例外.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之一就是帮助大学生化解矛盾,但是由于每个人成长环境,价值观等不同,因此大学生在思想认识上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异.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要多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想问题,从正面去理解学生的所作所为,少批评指责,多引导表扬.

(3)关爱大学生.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心中要时刻装着学生,不仅仅要做到在生活中关心他们,想他们所想,知他们所需,还要在政治思想和学习上引导他们.当前社会迅速发展,大学生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平时要多关心学生,为他们提供更广阔的实践空间,从而帮助他们成长成才.

4.3 坚持生活化的德育价值取向.价值取向是指个体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价值观的过程,它有动态特征,对行为具有直接的导向作用.追求道德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以价值观为内容,以道德人格为目标,自觉改造自己的心理过程.“教育要通过生活发出力量才能成为真正的德育”.[5]因此高校德育在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德育的生活化,使德育回归生活、关怀生活、指导生活,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现如今,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各种“非主流”价值取向纷至沓来.因此,高校德育工作不能将这些“非主流”价值观念拒之门外,而应将它与传统的价值观念一同介绍给学生.在介绍过程中教师应该结合特定事件让学生自己做出选择,学会自我判断.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还应该抓住机遇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使学生在复杂多变的信息环境中自主表达,逐渐形成道德判断和选择能力,最终树立健康开放的现代多元价值观.

新时期高校德育改革是个长期、复杂而系统的工程,面临着一系列的机遇和挑战.因此高校德育改革必须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做到务实求真,与时俱进,才能创造新时期高校德育改革工作的新局面.

〔1〕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4-10-14.

〔3〕潘柳燕.高校主体性道德教育模式探讨[J].现代大学教育, 2004(2).

〔4〕王殿卿,李香玲.新编大学德育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

G641

A

1673-260X(2014)08-0177-02

猜你喜欢
德育工作德育政治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政治攀附”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