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2013年中国评价理论研究综述

2014-03-30 19:33王显志马赛
关键词:王振华外语教学语篇

王显志,马赛

(河北联合大学 外国语学院,河北 唐山 063009)

“人际功能是系统功能语言学提出的三大纯理功能之一,指语言具有表达讲话者身份、地位、态度、动机和他对事物的推断、判断和评价的功能。”(胡壮麟等,2008:115)系统功能语言学对人际功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语气系统上,包括限定成分,语气附加语,情态等等。虽然传统系统功能理论(评价理论创立之前)为社会符号的人际意义研究提供了系统的语法框架,但是其主要着眼于语法层,忽略了对词汇层的分析并且没有对社会符号范畴进行系统的分类,缺少对于说话者如何通过语言赋予语言对象价值,也就是赋值语义(semantics of evaluation)的研究。“通过语言揭示作/读者或听/说者对事态的观点和立场这一点,传统功能语法(指评价系统创立之前)尚无完整体系”(王振华,2001:14),为了填补这一缺陷,评价理论应运而生。

评价理论源于马丁在1991-1994年间主持的一项名为“得体写作”的项目,其间马丁对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的中学和其他场所的语文水平展开了研究,并且与怀特等人将关于表态功能的研究成果进一步概括为评价系统(appraisal system)。评价系统包括三个子系统:态度系统,介入系统,级差系统。态度系统又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小系统。表达感情的情感系统,评估人物行为品格的判定系统和评价事物的鉴赏系统。根据巴赫金的多声理论介入系统又可分为自言和借言。自言是作者排除语篇对话性,直接介入事态的手段,表明其对所发表言论承担全部责任而借言则是借助投射等方式引入外部声音从而达到貌似客观的介入事态的手段。借言可进一步划分为压缩对话空间的否认(disclaim),宣称(proclaim)以及开放对话空间的容纳(entertain)和摘引(entertain)。级差系统则可以分为语势和聚焦。级差系统与其他两个系统为合取关系,起修饰程度的作用。评价理论的中心是“系统”,焦点是评价,语言在该系统中是“手段”。利用评价理论可以通过对语言的研究揭示作者/说话者所想表达的态度、立场、情感即“透过现象看本质”。

一、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来源于网络版2002 至2013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按照主题词和关键词对评价理论,评价系统,态度,介入,级差进行检索,筛选和排除,最终确定与评价理论相关的期刊论文。截止到2013年12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涉及评价理论的期刊论文共有693 篇,本文将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文章,分为理论探索和应用研究两部分进行综述。

二、国内理论探索

自王振华(2001)将评价理论引介到中国,其在国内的研究已经历十余年了,期间国内语言学家对评价理论以及评价系统的各个方面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研究涵盖对评价的本质、标准与识别、评价理论的精密度、评价的外部实现手段等等。

(一)关于评价本质与标准的研究

评价的本质和标准时评价理论研究首先面对的两个问题。马丁等人将评价定义为“作者/说话者在语篇中对所呈现的材料和交际对象所持有的立场的主体存在,即如何表达赞成/反对、热情/憎恨、表扬/批评、及如何影响读者/听众的感受”(Martin&White,2005)。评价涉及作者与读者人际关系的构建,受双方价值取向以及社会文化等因素影响,因此对于评价的认识必定涉及评价的标准,但是马丁并没有对其做出具体划分。国内学者在评价的本质与标准方面的研究对评价理论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和补充。

刘世铸、韩金龙(2004)提出评价是一个复杂的认识过程,是评价主体、客体、价值评判和评价标准等要素相互作用的有机体;影响评价标准的几个方面包括:本国的历史文化的价值取向,异国的历史文化取向,个人经验与交际目的等。李战子(2004a)在文化模式的视角下分析了评价意义各要素,指出评价意义不仅是人际意义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构成文化模式的核心,对文化模式的分析有助于深化文化认知。李战子(2004b)还探讨了评价理论应用于话语分析的潜在问题,包括语境因素对评价手段识别的重要性以及概念意义在语境中的评价功能等等。刘世铸(2007)对涉及评价本质属性的各个要素进行了分析,包括评价主体,评价客体,价值评判的归一性和显/隐性,评价标准及其参考要素,其中指出评价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评价主体与客体主体间立场上意义的协商过程,对于评价的研究必须基于承认各要素为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李发根(2006)从词汇、语法、语篇三个方面对评价的识别进行了探索并且指出评价具有的三大功能即表达说话人或作者的意见、建立和维护说话人与听话人(作者与读者)的关系、组织话语的功能。最后对拉波夫所提出的四个评价参数:好——坏、确定性、可期待性和重要性进行了阐释。

(二)关于评价理论精密度的研究

马丁以巴赫金“对话”,“多声”的理论框架为基础,怀特将介入系统中的表示“多声”的“借言”功能归纳为“否认”(disclaim)、“声明”(proclaim)、容纳(entertain)、摘引(attribution)四大类。王振华(2004a)对接介入统的框架进行简化并重新建构,提出介入系统的“三声”结构:第一声直言与这在特定语境中投射语言者自身的思想和观点。第二声指言语者在特定环境中家姐第二人称或者第三人称的思想或观点。第三声指言语者在特定环境中假借所在社团共享的思想或观点。程微(2007)以马丁所提出的小句层面上态度韵律的三种表现形式为基础进一步在语类层面对其进行了探索并且提出了发散型,波浪型和梯度型三种态度韵律模式。刘世铸(2011)基于语料库视角下评判结构模式和语义构型研究提出将评价系统的态度系统重新划分为情感和评判两个子系统。徐玉臣(2009)拓展了态度子系统下“社会认可”(social sanction)中“真实性”(veracity)的内涵,并将“适宜性”(propriety)进一步分为“适切性”和“必要性”。

(三)关于评价实现手段的研究

王振华(2004b)还指出评价并不只停留在词汇层面上,评价的功能是有语言的各个层面来体现的,除词汇层外,还有句法层,语篇层,音系层。文中王振华着重阐释了物质过程在小说人物塑造中如何体现评价价值,试图填补评价理论在句法层面的不足。

王振华(2004c)运用概念整合理论对裁决子系统进行了补充,研究发现裁决不仅出现在词汇层还出现在小句层上,包括心理过程,言语过程,物质过程等,从而表明语言使用者的态度,而这种评价意义属于概念整合意义。张德禄(2006)通过对系统功能语言学与评价理论的对比指出评价理论作为社会符号性的理论在形式范畴化以及相关的意义范畴化方面还存在不足。张德禄提出评价理论以后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完善与体现评价理论相关的形式范畴化和模式化,包括研究典型的体现某个评价范畴的语法模式、词汇项目系统化,探讨某种类型的词汇与某种范畴的评价之间的系统关系、研究体现评价系统的词汇和语法之间的系统关系框架。杨信彰(2003)纵观系统功能语言学以及评价理论中评价意义的实现手段指出评价意义的识别不应局限在词汇层上还应在语法层上进行,同时还需要从整个语篇的角度来审视各种评价性手段的系统性。苗兴伟(2007)通过对英语评价型强势主位结构进行研究发现该结构将评价意义主位化,从而使评价意义成为信息组织的出发点。张克定(2007)对主位化评述结构的评价功能进行了研究指出主位化评述结构式使说话人主观评价客观化的一种词汇-语法手段。刘世铸(2009)基于语料库的情感评价意义构型研究以大英语料库为数据来源,探讨了情感的语法结构潜势,根据情感模式在语料库中的分布规律划分出十种情感语义类型。刘世铸(2011)中从社会心理学和语料库的视角对评判的结构模式和语义构型进行了探讨,基于对大英语料库的研究区分了12 个评判的结构模式和3 种评判语义类型。

三、国内应用研究

由于其良好的普适性,评价理论在国内的应用研究十分广泛,研究领域涉及语篇分析、翻译研究、外语教学以及汉语研究等。

(一)语篇分析

语篇分析一直是评价理论的主要应用领域,据统计数据,涉及评价理论应用的语篇主要包括新闻语篇、广告语篇、法律语篇、文学语篇、学术书评等。

评价理论对新闻语篇予以了极大的关注,分析范涵盖社论,专栏,硬新闻等语篇类型。王振华(2004)以硬新闻作为研究对象,对硬新闻中态度资源的种类和实现手段进行了分析。陈晓燕(2007)(2010)通过对英汉社论语篇进行研究揭示了态度意义的不同实现手段以及介入资源使用频率的区别。李荣娟(2005)对英语专栏语篇的态度意义进行了研究,其分析表明专栏语篇中评价的表达多为直接和显性的。评价理论在新闻语篇的应用主要通过对评价资源分布手段分析对新闻语篇内涵的作者态度以及意识形态进行阐释,这也使得评价理论在批评话语分析中占有重要地位。

作者对评价资源的使用目的之一是团结读者,通过对评价资源及其实现手段的掌握,潜移默化地使读者认同或接受自己的观点,因此涉及对公众进行劝说的广告语篇中蕴含了大量的评价资源,为评价理论的应用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语料。袁秀凤,陈文娟(2006)将评价作为招生广告语义结构的组成部分进行了研究。袁秀凤(2007)应用介入理论对英语招生广告进行了分析,其研究结果表明招生广告倾向于使用借言引入第三方声音从而提高广告宣传的可信度。蔡虹以评价理论的介入体系为立足点,调查了作为其实现手段的评价性语用指示词在广告语篇中的功能及语法模式。陈瑜敏(2008)从多模态的视角对电视广告中评价意义的语言和画面实现方式进行了研究。

法律语篇也是评价理论的应用热点之一。王振华(2006)将评价理论应用于司法领域中“自首”的判定提出语言分析对司法解释以及保证司法公平公正具有重要意义。张琛权(2007)应用评价理论对刑事判决书进行了态度分析从语言学和法学角度尝试说明最高法院对某案例的改判理由并总结了刑事判决书的语言学特点。模糊限制语是评价系统中介入和级差子系统的语言手段,黄萍(2010)将其作为切入点对模糊限制语在法庭判决书中所承担的人际意义进行了研究。程微(2011)从语篇构建的视角应用评价理论探究了庭审语篇中态度的互动对法律事实建构的过程。

评价理论还经常与叙事学理论相结合应用于文学作品研究。王雅丽、管淑红(2006)以评价理论为基础结合叙事学理论对海明威小说《在异乡》中的评价资源及其体现进行了分析。单慧芳、丁素萍(2006)将童话故事《丑小鸭》置于评价理论的态度系统和级差系统框架中进行分析和评价并且指出语篇评价促进了语篇理解,为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尚必武(2008)援引评价理论的核心子系统——态度系统,从词汇层面对小说《灿烂千阳》进行了评价分析,阐释了态度系统的三个子系统在人物命运刻画上所起到的作用。管淑红(2011)指出除了词汇评价外,表达概念意义的心理过程、关系过程和物质过程均为意识流小说的重要评价资源。彭宣维(2013a)基于评价理论对“可靠性”成分如何作用于刻画男主人公的人物形象进行了研究。

书评类语篇本身具有的评价性使其越来越受到国内评价理论研究的关注。唐丽萍(2004)以语言学类的书评为语料,从主体间立场的角度对语类结构作评价分析,探讨了学术书评语类的修辞策略和篇章策略。唐丽萍(2005)还从学术话语杂语性对话的视角解构学术书评的评价策略。曹军、王俊菊(2008)分析了英语语言学书评中鉴赏性态度用语如何实现协商、说服等人际功能。姚银燕、陈晓燕(2012 )以评价理论的介入意义为依托考察了英语学术书评中让步介入资源的特点和对言语内容的介入意义。布占廷(2013)基于评价理论对国内语言学书评类标题进行了研究。

(二)翻译研究

汉英文本蕴含大量形式各不相同的评价资源,所以如何将源语中评价意义向目的语进行转换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评价理论与翻译理论的结合不仅有助于原文译文间这些评价意义的有效传达,还提供了作者,读者,译者的主体间协商的新视角。

张美芳(2002 语言的评价意义)探讨了语言的评价意义与译者的价值取向问题,论证了“评价标度的选择反映了不同的文化群体有不同的价值观念”的观点,并从三方面解释了译者的评价标度有时偏离原作的潜在因素。张先刚(2007a)认为评价理论不仅在词汇层还可在语篇层为翻译中的源语与目的语的分析提供有效的工具。他(2007b)还将评价理论引入翻译中的语篇分析作为态度分析的工具,并且指出介入和级差系统的研究有助于解决源语与目的语之间的语言以及文化差异造成的不可译。钱宏(2007)运用评价理论中的态度理论作为分析研究的工具,对四则国际品牌香水广告的英汉文本进行描述、比较、分析及解释,考察译文的不忠实现象及其背后的成因。夏云,李德凤(2009)探讨了小说叙事的评价资源在译本中的转换对人物形象塑造的影响及其背后隐藏的译者策略选择,认为对原作评价意义的“违背”既是不同译者与隐含作者对话与交流的结果,同时也受到读者的期待与社会意识形态等因素的制约。陈梅,文军(2013)从评价理论的态度系统角度,对白居易10 首叙事诗以及Levy 的英译在情感、判断、鉴赏三大子系统的评价资源的分布和使用频率进行了研究。

(三)外语教学

评价理论在外语教学领域的应用涉及阅读,写作以及口语等各个方面。钟凤兰(2007)将评价理论应用于英语报刊教学并且论证了评价理论研究与媒介素养研究的交叉点。马伟林在(2007)中探讨了评价理论对于口语教学的指导意义。廖传风在(2008)中提出了通过分析评价意义解读语篇的方法并对其进行了论证。廖传风(2011)还将评价理论应用于大学外语写作教学实践,指出外语写作教学中导入评价理论知识及相关写作方法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汉语及其他语言研究

彭宣维(2004)对现代汉语的褒贬词义系统从情感、评判、鉴赏三个方面给予了分类描述并且(2005)应用评价理论对现代汉语词语的褒贬级差特征进行描写,从历时角度考察了现代汉语词汇中褒贬意义的基本演进类型。以评价语料库为依据,彭宣维(2005)还系统分析了汉语的介入和级差系统,还对态度的级差现象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挖掘,总结出了有关模式。陈令君(2009)通过对汉语对话中多种评价形式进行分析,探讨了评价的语用学特性以及影响其语言形式和策略的因素。刘悦明(2011)对现代汉语量词的评价意义进行了分析。

其他语种关于评价理论的文章几乎没有,有些文章涉及对语言中评价的研究但是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评价理论无关。陈国亭和兰巧玲(2004)以动词谓词为视角重点讨论了俄语中由带评价意义的动词充当谓词的评价句的语用功能。高春雨(2005)通过对俄语研究形容词的评价意义和描述意义发现,纯粹的情感评价总是凌架在其他一切评价之上,形成评价的最高级别,而对客体的描述则构成整个评价活动的基础。刘先飞(2006)考察了日语提示助词です的评价性意义。作者发现,です所表达的评价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副词性的,另一种是形容词性的。刘先飞(2009)对提示助词如何表达发话者的主观评价进行了探讨。

四、总结与展望

自评价理论引入中国至今,其在国内的研究从理论探索到实际应用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理论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成果包括界定评价的本质,探讨影响评价标准的因素,重新划分评价子系统框架,研究评价在语法层甚至更高层的实现手段等等。在应用研究方面,评价理论被应用于翻译研究、外语教学以及包括新闻、文学、广告、学术书评等多种体裁的语篇分析,充分印证了评价理论的普适性。然而评价理论在国内的研究仍有一些不足之处。目前,对评价理论的研究多数集中在应用研究,并且大多局限在将评价系统就某类语篇直接进行套用缺乏对评价理论内部结构的反思与创新,这种情况不利于评价理论研究在国内以及汉语界的长远发展。评价理论具有强大的解释力与生命力但是其本身并不是一套完美的理论。评价系统精密度还有待提升从而解决部分评价资源的归类问题上存在的困难;系统本身部分结构较为繁复,需要进行合并与简化;评价标准的制定暂无定论;虽然有专家学者试图将评价理论向上推广到语篇语义层,但是评价语义在语篇中的分布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中国化”、“多语种化”不足,评价理论迫切需要衍生出一种符合汉语及其他语种的理论模式。这些问题的存在为未来评价理论的研究提供了发展方向和探索空间。评价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也有赖与国内外专家学者以及语言学爱好者为其添砖加瓦。

[1]Martin,J.R.Beyond Exchange:APPRAISAL Systems in English[A].In Evaluation in Text:Authorial Stanc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Discourse[C].Hunston,S.&G.Thompson.(eds.).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2]Martin,J.R.&P.R.R.White.The Language of Evaluation:APPRAISAL in English[M].London:Palgrave,2005.

[3]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李战子.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修订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15.

[4]布占廷.基于评价理论的语言学书评标题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3(4).

[5]程微.从态度韵看语篇的衔接与连贯[J].外语教学,2007(6).

[6]程微.庭审语篇中“态度”对法律事实的建构[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2).

[7]陈梅,文军.评价理论态度系统视阈下的白居易诗歌英译研究[J].外语教学,2013(4).

[8]蔡虹.广告英语中的评价性语用指示词研究—— 基于评估理论的分析[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

[9]陈国亭,兰巧玲.带动词谓词的评价句类型[J].中国俄语教学,2004(3).

[10]陈令君.汉语会话中评价的语用特性分析[J].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11]陈晓燕.英汉社论语篇态度资源对比分析[J].外国语,2007(3).

[12]陈晓燕.英汉社论语篇评价系统对比分析之二——介入资源[J].山东外语教学,2010(6).

[13]陈瑜敏.奥运电视公益广告多模态评价意义的构建[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14]曹军,王俊菊.英语语言学书评语篇中态度用语的人际功能分析[J].山东外语教学,2008(2).

[15]高春雨.俄语形容词的评价意义[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5(1).

[16]管淑红.《达洛卫夫人》的人物思想表达的评价功能——叙述学与文体学的分析[J].山东外语教学,2011(3).

[17]黄萍.法律语篇中模糊限制语的人际意义——以中文判决书为例[J].学术交流,2010(2).

[18]刘悦明.现代汉语量词的评价意义分析[J].外语学刊,2011(1).

[19]李发根.评价的识别、功能和参数[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11).

[20]李荣娟.英语专栏语篇中态度意义的评价理论视角[J].山东外语教学,2005(4).

[21]李战子.评价理论:在话语分析中的应用和问题[J].外语研究,2004b(5).

[22]李战子.评价与文化模式[J].山东外语教学,2004a(2).

[23]廖传风.评价理论与外语阅读教学——解读语篇主题思想的新方法[J].外语教学,2008(4).

[24]廖传风.评价理论在外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2).

[25]刘世铸.评判的结构潜势与语义构型[J].中国外语,2011(1).

[26]刘世铸,韩金龙.新闻话语的评价系统[J].外语电化教学,2004(4).

[27]刘世铸.基于语料库的情感评价意义构型研究[J].外语教学,2009(3).

[28]刘世铸.评价的语言学特征[J].山东外语教学,2007(3).

[29]刘先飞.论提示助词的评价性意义[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6(2).

[30]刘先飞.日语提示助词です的评价性意义[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1).

[31]马伟林.评价理论对英语口语教学的启示[J].外语教学,2007(6).

[32]苗兴伟.英语的评价型强势主位结构[J].山东外语教学,2007(2).

[33]彭宣维.现代汉语词汇的褒贬评价语义系统[J].语言学研究,2004(5).

[34]彭宣维.罗伯特·金凯的魅力何在?——从《廊桥遗梦》可靠性成分看男主人公的刻画方式[J].外语教学,2013(1).

[35]彭宣维.现代汉语词语褒贬语义特征的级差性及其基本历时演进类型[J].南开语言学刊,2005(1).

[36]彭宣维.汉语的介入与级差现象[J].当代外语研究,2010(10).

[37]钱宏.运用评价理论解释“不忠实”的翻译现象—— 香水广告翻译个案研究[J].外国语,2007(6).

[38]单慧芳,丁素萍.用评价理论分析童话《丑小鸭》[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3).

[39]尚必武.灿烂千阳!中的态度系统及其运作:以评价理论为研究视角[J].山东外语教学,2008(4).

[40]唐丽萍.学术书评语类结构的评价分析[J].外国语,2004(3).

[41]唐丽萍.英语学术书评的评价策略[J].外语学刊,2005(4).

[42]王雅丽,管淑红.小说叙事的评价研究—— 以海明威的短篇小说在异乡为例[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12).

[43]王振华.评价系统及其运作——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新发展[J].外国语,2001(6):14.

[44]王振华.评价系统及其运作[J].外国语,2001(6).

[45]王振华.法庭交叉质询中的人际关系——系统功能语言学“情态”视角[J].外语学刊,2003(3).

[46]王振华,徐盛桓.介入言语互动中的一种评价视角[J].语言文字应用,2004a(3).

[47]王振华.语篇语义的研究路径[J].中国外语,2009(6).

[48]王振华.“物质过程”的评价价值——以分析小说人物形象为例[J].外国语,2004b(5).

[49]王振华.“硬新闻”的态度研究—— “评价系统”应用研究之二[J].外语教学,2004c(5).

[50]王振华.“自首”的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J].现代外语,2006(1).

[51]夏云,李德凤.评价意义的转换与小说人物形象的翻译效果——以《飘》两个译本为例[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7).

[52]徐玉臣.科技语篇中的态度系统研究[J].外语教学,2009(4).

[53]杨信彰.语篇中的评价性手段[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1).

[54]袁秀凤.英语叙述式招生广告的介入资源利用分析[J].外语研究,2007(4).

[55]袁秀凤,陈文娟.美国高校招生广告的语篇结构模式[J].外语教学,2006(4).

[56]姚银燕,陈晓燕.英语学术书评语篇让步语义资源的介入意义[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2(1).

[57]张德禄,刘世铸.形式与意义的范畴化——兼评《评价语言——英语的评价系统》[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6).

[58]张琛权.评价理论在刑事判决理由与结果中的应用——以刘涌案为例[J].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07(5).

[59]张克定.主位化评述结构及其评价功能[J].外语教学,2007(5).

[60]张美芳.语言的评价意义与译者的价值取向[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7).

[61]张先刚.评价理论对语篇翻译的启示[J].外语教学,2007(a)(6).

[62]张先刚.翻译研究的评价视角[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b)(6).

[63]钟兰凤.评价理论、英语报刊教学与媒介素养教育[J].山东外语教学,2007(2).

猜你喜欢
王振华外语教学语篇
加气对西北旱区膜下滴灌棉花生长与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从震旦到复旦:清末的外语教学与民族主义
汉字识别中亚词汇语音和语义信息在N170上的神经适应*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王振华教授
The Book Review of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The Connection Between “Wolf Child” Story and “Poverty of Stimulus” Argument
Large Thrust Trans-scale Precision Positioning Stage Based on Inertial Stick-SliP Driving
外语教学法的进展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