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传递动词研究综述

2014-03-30 19:33鲁萌黄月华
关键词:句法结构构式宾语

鲁萌,黄月华

(长沙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

传递动词表示物体从一方传递到另一方,是一种非常特殊的动词,其特殊性主要体现在它们在句法表现上特有的双宾结构与与格结构,因此传递动词又常常由于其句法表现与其它进入双宾结构的动词一起被称为双宾动词或双及物动词。以往虽然鲜有学者从传递动词的意义本身出发进行系统地研究,但是双宾结构和与格结构一直是英汉语言学界研究的热点,多年来积累了大量的成果。本文拟对涉及传递动词的意义及其句法结构的研究进行梳理,从传递动词与双宾动词及双及物动词的关系、传递动词的分类、双宾结构的分类三个方面对传递动词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赏”、“教授”和“吩咐”等,都带两个名词作宾语,叫做“双宾语”。这两个宾位中,属于被交接之事物的叫做“正宾位”,属于接受事物之人的叫“次宾位”,次宾位常在前,而正宾位在后。此后很多语法学家一直沿用双宾语的概念。随着对西方语言学理论的引进和借鉴,又出现了翻译而来的“双及物结构”(Ditransitive Construction,最早来源于Quirk et al 等人的研究,1995)。而名称的不同反映了研究角度的不同,双宾结构是从句法层面出发,而双及物结构是从语义层面来定义的。相比之下,有的学者直接称为“V-N1-N2”,既直观又准确,避免了两个概念之间的纠结。

一、传递动词与双宾动词及双及物动词之间的关系

二、传递动词的分类

根据王寅(2011)、韩丹(2008)、延俊荣和潘文(2006)等的观点,传递动词都预设了一个传递物和一个既定的传递对象,即传递物的接收者。因此,这类动词在句法结构上表现为双宾结构和与格结构,它们都有两个宾语,一个直接宾语(即传递物)和一个间接宾语(传递物的接受者)。韩丹(2008)认为双宾句式中的传递动词只能表达传递动作的特点和方式,其语义是“传递”,而双宾动词不仅仅表达“传递”义,还表示了“到达”义。双宾语这个术语最早见于黎锦熙先生的《新著国语文法》一书,,他认为有一种外动词,表示人与人之间(或人格化的事物之间)的事物交接,如“送”、“寄”、“赠”、“给”、

从以往的研究来看,对传递动词的分类主要基于传递方式、传递方向以及被传递物体的性质等,但也有一些学者从双宾结构出发,对所有能进入双宾结构的动词进行分类。由于在出发点和概括性上存在差别,各学者的分类不尽相同,英汉两种语言的分类也存在差异。

(一)英语传递动词的分类

Levin(1993)将英语中的传递动词分为十五类:给予类(give verbs)、未来拥有类(verbs of future having)、带来与带走类(bring and take verbs)、送类(send verbs)、滑动类(slide verbs)、搬运类(carry verbs)、驱动类(drive verbs)、扔类(verbs of throwing)、信息传递类(verbs of transfer of message)、通讯工具类(verbs of instrument of communication)、支付类(bill verbs)、指派类(appoint verbs)、称呼类(dub verbs)和宣告类动词(declare verbs),其中前十类既可出现于双宾结构中,也可出现于与格结构中,而后五类只能出现于双宾结构中。

Wierzbicka(1988)将英语中的双宾动词分为八类:转移类(transfer)、未来拥有类(future having)、制造类(making)、准备使用类(preparing for use)、招待类(entertaining)、告知类(telling)、教授类(teaching)、展示类(showing)。

Pinker(1989)基于Green(1989)、Gropen et al(1989)等人的研究,把双宾构式分为九类:给予类、瞬间投射类、送类(sending)、许诺性将给类、信息交际类、通讯工具类、创造类(creation)和获得类(obtaining)。Goldberg(1995:129)在Pinker 九分法的基础上增加了第十类,拒绝类(refusal)。

徐盛恒(2001)将Pinker 和Goldberg 对双宾动词的分类大加简化,提出“三分法”观点:显性给与类、潜行给与类,无给予类。后来,徐盛恒⑦(2007)按“给与义清晰与否(V + 或V-)”和“方式明显与否(M + 和M-)”对这一连续体做出了更为深入的分类:清晰“给与”动作(可标为:V + + / M-)、“给与”动作且又显示“给与”的方式(可标为:V + / M+)、表面无“给与”义,但显示出该动作的生成物可被“给与”的特殊方式(可标为:V--/ M+)。

王寅(2011)在徐盛恒“三分法“的基础上增添了两类:阻止传递和负传递。

(二)汉语传递动词的分类

黎锦熙(1924)把汉语双宾动词分成两大类:“授予”义的,(如“送”、“寄”、“给”、“赏”)和“教示”义的(如“教”、“告”示)。

朱德熙(1979)将双宾结构分为三大类:给予类、取得类和制作类,后来他以“给“为基础重点归纳了汉语双宾结构的四种主要表达形式。

李临定(1984)曾将双宾结构定义为谓语动词搭配两个独立的名词性成分的句式,并按照动词的意义分为11 类:“给”类、“送”类、“拿”类、“吐”类、“问”类、“托”类、“叫”类、“欠”类、“V 给”类、“VP”类和习惯语类型。

赵元任(1996)将双宾动词分为:给予类、取得类、教类及借类。张伯江(1999)进一步将汉语表示“给予义“的动词分为以下六类:①现场给予类,如给,借,租,让,奖,送,赔,还,帮;②瞬时抛物类:如扔,抛,吐,喂,拽;③远程给予类:如寄,邮,传;④传达信息类:如报告,答复,奉承,告诉,回答,教,提醒,通知,责怪;⑤允诺和指派类:如答应,许,安排,分;⑥命名类:如称,称呼,叫,骂。其中第②至⑥类都是第一类给予方式上的引申,主要涉及从现场给予到非现场给予的隐喻,以及从物质空间到话语空间的隐喻。

石毓智(2006:97)根据汉语双宾构式中传递方向的不同将双宾动词分为三类:①右向传递动词;②左向传递动词;③左右向传递动词。

王寅(2011 II:97-99)基于徐盛恒(2001)的“三分法”,以“传递”为核心线索,把双宾动词划分为:正传递类动词、潜性传递类动词、零传递类动词、阻断传递类动词和负传递类动词。

韩丹(2008,78-130)根据传递的方向分为外向传递动词和内向传递动词;根据传递动作的不同特点和方式分为:其中外向传递动词又细分为:典型传递动词与非典型传递动词;强传递动词与弱传递动词;构式中的传递动词;宽泛传递动词-“给”;窄缩传递动词;光杆传递动词与复合传递动词;向量止显传递动词;单一控物型传递动词与致物-控物型传递动词。

三、双宾结构研究

由于以往对传递动词的研究大多数包含在双宾结构的研究当中,除马苏东(2011)从动态力学角度探讨过英语传递动词的语义和变式,鲜有学者从传递动词的句法结构的角度进行研究。因此,本章从结构语言学、生成语言学、配价语法理论及认知语言学四个方面对双宾结构的研究进行梳理。

(一)结构语言学的研究

结构主义对双宾结构未做太多的深入阐释,它所关注的是双宾结构的界定及双宾结构的分解。如Jespersen(1924:161)认为,“He gave his daughter a watch.”(NP+V+NP1 +NP2)有三种可能的直接成分分析,NP+V +NP1NP2 、NP +VNP1 +NP2 和NP+V+NP1 +NP2,但由于难以有确定的直接成分分析,所以此结构被当作特例未加以讨论。中国的学者对双宾结构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如朱德熙(1982)将汉语双宾结构描写为一个述语同时带两个宾语,这两个宾语各自跟述语发生关系,它们之间没有结构上的关系;李临定(1984)认为汉语双宾结构的特征是述语动词带有两个独立且充当宾语的成分。另外,陈建民(1986)、邢福义(1996)、陈伟琳(2003)等也都认为,双宾结构是谓语动词分别与两个宾语发生关系,两个宾语在同一层次,只是距离动词的远近不同。而吴竟存、侯学超(1982)将汉语双宾结构式述宾结构带宾语,即两个宾语处于不同的层次。持有类似观点的还有胡裕树(1981)、马庆株(1983)、黄伯荣、廖序东(2002)等。

(二)生成语言学的研究

转换生成语言学从转换与生成的角度出发对双宾结构和与格结构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共有两大类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两种结构之间没有转换关系,它们都是基础生成的(base-generated)。如Harley(2002)认为,双宾结构和与格结构不同,意义不同,不存在转换关系。何晓炜(2003)以最简方案为理论框架,从这两种结构在句法、语义及动词类型方面的选择限制存在的差别出发,结合语言习得研究和语言类型学研究等论证了双宾语结构和与格结构之间不存在转换关系。持相同观点的还有李白清(2004)和王齐(2005)等。第二类观点认为二者存在转换关系,但在转换方向上存在分歧。Chomsky(1975),Emonds (1993),Larson (1988),Baker(1988),Dikken(1995),Fujita(1996),顾阳(1999)等认为双宾结构是从与格结构转换而来,而Aoun &Li(1989),Stroik(1996)等认为与格结构是从双宾结构转换而来。

(三)配价语法理论下的研究

张国宪、周国光(1998)在配价理论的指导下对现代汉语索取动词进行了研究,他们根据索取动词带必有补足语和可有补足语的个数的不同,将其分为三类,然后把不同价的动词归入不同的双宾句中,即由一价动词构成的双宾句;由二价动词构成的双宾句;由三价动词构成的双宾句。而范晓等学者则受配价语法的影响,认为进入双宾句的谓语动词是三价动词,然后对由三价动词构成的双宾句进行下位区分。这种分类方法排除了一价动词和二价动词构成双宾句的可能性,也不可避免地缩小了双宾句的研究范围。

李永(2003)指出“双宾结构是受动词句法和语义功能的直接控制形成的,其核心动词有非常丰富的语义蕴涵,在深层预设三大要素:施者、受者、授受之物,按照一定的规则'映射'到表层,依次占据了S,O1,O2。”他还参照述语动词的配价和双宾结构的语义构成,确定了双宾结构的典型形式和非典型形式。

(四)认知语言学的研究

20 世纪90年代后期,认知语言学在国内兴起,人们不再满足于语言现象的描写与归纳,而是致力于语言现象的解释。国外学者Fillmore,Langacker和Goldberg 等在认知语言学的框架指导下对双宾结构进行了探讨。其中Langacker 的认知语法和Goldberg 的构式语法为双宾结构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Langacker(1991:327-329)从认知的角度解释了双宾结构的形成。她主张双宾构式包含了两个认知过程——动作链(Action Chain)和心智运作(Mental Operation)。其中动作链指的是双宾结构的主语(施事)实施了一个传递物体(受事)的行为,心智运作指的是间接宾语(物体的接受者)在心智上与被传递物(受事)之间的互动过程,在心智运作中,物体的接受者为经历者,物体为被经历者(experienced)。在动作链(Action Chain)和心智运作(Mental Operation)中,传递物既为受事又是被经历者,它将动作链与心智运作连接起来,形成了双宾结构。

但从目前来看,认知语言学中对双宾结构研究影响最大的还是Goldberg 提出的构式语法理论。该理论提出的构式压制规则为非传递动词为什么能够进入双宾结构提供了合理的解释。

Goldberg(1995:159;2006:22)指出,构式可对动词产生强制性影响,即构式本身可使动词的论元和词义发生变化,使其顺应构式的需要,称为“构式压制(Construction Coercion)”。即在一个句子的构成成分中,动词虽然似乎携带了有关句法和语义的最大信息,但它们对句子整体意义的预测能力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强大。构式本身有独立于动词的意义及独立于动词的论元结构,且在语言表达中出现动词义与构式义不太一致或相互冲突时,发挥构式的压制作用,迫使进入其中的动词改变其意义及其论元结构。以动词sneezed 为例,如:

(1)Harry sneezed the tissue off the table.

Sneeze 本身是个不及物动词,没有传递之意。但当其置于双宾构式中时,通过双宾构式的传递义,就可以理解为“Harry 发出一个动作sneeze,将off the table 这一结构传递并给与了the tissue。”

另外如英语动词“bake”原义为“烤”,并没有“传递义”,但能用于双宾构式中Mary baked Tom a cake.中时,bake 就有了“烤+传递”之义。

受Goldberg 的影响,国内有不少学者对双宾构式进行了研究。张伯江(1999)根据Goldberg(1995)的理论,探讨了双宾构式的引申机制,包括施者和受者的引申,给予方式的隐喻等等,并且运用物质空间的转喻,解决了长期以来学者们在“买”“拿”“偷”“借”等动词方面的分歧。

根据Goldberg 的构式语法理论,王寅(2011)对典型传递动词“give”进行语料分析,得出双宾构式的原型语义可概括为“传递”,其中包含两层含义:(1)突显传递结构:传递成功,致使领有用于双名构式,(2)突显传递过程:朝向新拥有者致使转移用于与格构式。

韩丹(2008)运用传递图示和概念框架理论探讨了英汉外向双宾句式和内向双宾句式的句法结构。当凸显终点的外向传递时,英语的句法结构体现为[NP+V+NP1 +NP2],而汉语的句法结构体现为[NP+V 给+NP1 +NP2];当凸显过程的外向传递时,英语的句法结构体现为[NP +V +NP2 +to +NP1],而汉语的句法结构体现为[NP+V+NP2 +给+NP1];当凸显终点的内向传递时,英语的句法结构体现为两种:[NP+V +NP1 +NP2]或[NP +V +NP2 +from+NP1],而汉语的句法结构体现为[NP+V+NP1 +NP2]或[NP+V+NP2 +from+NP1]。

五、结语

由于以往大部分对传递动词的研究包含在双宾结构中,鲜有学者专门研究过双宾结构,本文从传递动词与双宾结构、双及物结构的关系、传递动词的分类、双宾结构的分类等三个角度借鉴前人对双宾结构的研究对传递动词进行梳理,发现传递动词与双宾动词无论是从语义上还是句法结构上不能简单地划等号,传递动词的句式除了能进入双宾句式还有与格句式、夺格句式等其他句式。

[1]Goldberg,A.Constructions:A C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 [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5:23 ~25.

[2]Goldberg,A.E.Constructions at Work:The Nature of Generalization in Languag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

[3]Larson,R.On the double object construction[J].Linguistic Inquiry 1988:335-391.

[4]韩丹.认知视角下的双宾句式生成研究.[D].2008.

[5]韩丹.双宾构式的组句实现与论元配置[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3.11.

[6]何晓炜.双宾语结构的生成语法研究[J].当代语言.2009.

[7]黄昌静,邵志洪.英汉双及物构式引申机制对比研究[J].外语教学.2006.11.

[8]黄维维.英语双宾动词“传递性“的认知分析[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9.

[9]马苏东.英语传递动词的语义和变式.[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1(12).

[10]潘阳.英语双及物结构研究综述[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7).

[11]任龙波.英汉双及物构式比较[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7.6.

[12]石毓智.英汉双宾构式的概念化原因[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 (2).

[13]熊学亮.英汉语双宾构式探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7.

[14]王寅.构式语法研究[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句法结构构式宾语
连词that引导的宾语从句
宾语从句及练习
“不可推导性”作为标准的虚妄:兼评“修辞构式观”
现代汉语句法结构解读
《基本句法结构:无特征句法》评介
中考试题中的宾语从句
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再到语法构式
“XV的(不)是Y”构式探微
谁来管管“吃”的宾语?
“有一种X叫Y”构式的语义认知考察*——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的接口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