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恭城语言与油茶文化的关系

2014-03-31 10:47周巳琦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4年11期
关键词:恭城油茶茶叶

周巳琦

(广西民族大学 文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6)

恭城油茶是恭城瑶族自治县瑶族人民长久以来所喜爱的一种特色饮食。随着恭城油茶这种饮食的不断传承和传播,也逐渐形成了“恭城油茶文化”。下面将以恭城油茶文化为出发点,探究恭城语言与油茶文化之间的关系。

一、“恭城”地名与油茶文化的关系

恭城瑶族自治县(简称恭城县)位于广西东北部、桂林东南部,于隋末大业十四年(公元618 年)置县,1990 年2月3 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恭城县,设立恭城瑶族自治县。

恭城县的地名与恭城油茶文化有着微妙的关系。要探索其中的奥秘,就必须追溯恭城县的建制历史。

根据恭城县志记载,秦代时候恭城属桂林郡之临贺县(今贺县)。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 年),置苍梧郡,临贺分置为临贺、富川、荔蒲三县。恭城属苍梧郡之富川县。三国时,吴末帝甘露元年(265 年)置始安郡,富川县又分置平乐县,恭城属始安郡之平乐县。恭城建县是在隋大业十四年(618 年),萧铣称梁帝,置桂州,分平乐地,置茶城县。所以,可以看到,此时的恭城县是叫做“茶城”。

那么恭城那时候被叫做“茶城”是否真的是与恭城油茶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呢?

《桂林日报》上曾刊登的一篇文章就说到,恭城是“山岭中生长着许多野山茶树。就是有着众多的野生茶树,才有了今天的恭城油茶……县以‘茶’而名倒不足为怪”。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有关恭城叫做“茶城”的说法,比如“避讳说”,恭城原来应叫‘恭城’,但当时的湘州刺史叫做萧恭,恭城时属湘州,“为了避这个人的名讳,就把‘恭’地改‘茶’地,置县后自然就叫‘茶城’了”。

虽然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恭城油茶起源于何时,却有文史资料记载宋朝太平兴国年间(约977——979 年)御史周渭(恭城县平安乡路口村人)还乡探亲期间,教乡亲们用茶叶治疗伤寒疾病的事情。至今,恭城人民每天都保持着喝油茶的习惯,因此,恭城曾取名“茶城”,与由来已久的恭城油茶文化不无联系。

二、恭城日常用语与油茶文化的关系

(一)恭城油茶的专门词汇

恭城人民创造了许多有关油茶文化的词汇。有了这些专有的词汇,才能够满足恭城人民日常生活交际的需求,也才能够更好地传播和发展家乡的油茶文化。

1.茶锅

这是一种特制的茶锅,形似水瓢,主体部分是用生铁铸造而成,手把是实木做的。

2.茶叶锤

茶叶锤像阿拉伯数字“7”,是木制的。

3.茶叶隔

茶叶隔有两种,一种是用藤竹合编而成的,像我们现在用的漏勺,另一种是用带叶梗的棕树叶做的,把叶的那端修剪成小扇叶的形状,使用的时候手握叶梗,用树叶那头拦隔茶叶就可以滤出油茶。

4.“打”油茶

恭城人民把制作油茶叫做“打油茶”,也有小部分叫做“捶油茶”,这跟恭城油茶的制作方法有关。首先要用开水浸泡茶叶,接着“架上茶锅”,往茶锅里放上油,再把茶叶、姜、蒜、花生米一块儿倒入茶锅,用茶叶锤进行捶打,这便是开始“打油茶”。待到茶叶有点沾锅,并散发出香气,就可以往茶锅里倒入开水。最后,等锅里的油茶煮沸两三分钟,洒上一些食盐,就可以用茶叶隔把油茶滤入碗中。一碗香喷喷的恭城油茶就“打”好了。

5.“送”油茶

恭城话里的“送油茶”不是按照汉语字面说的“送走油茶”或者“给某人拿点油茶过去”,而是“佐食油茶”的意思。现在“送油茶”的小吃种类十分多,像有“排散”、“麻旦”、“炒米”,也有“船上粑”、“萝卜粑”、“水浸粑”等。

6.油茶火锅和浓缩油茶

“油茶火锅”是近年来才兴起的一种新式吃法。跟一般的火锅吃法差不多,只不过汤底换成了恭城油茶,然后也是往里面烫煮生食,比如猪肝、瘦肉等等。

“浓缩油茶”则是一种便捷的恭城油茶新型产品,跟“浓缩咖啡”的食用方式差不多。

新事物的出现也必然要产生新词汇进行描写,所以,在恭城油茶文化发展的带动下,恭城人民也创造了相应的语言词汇。相对的,也正是有了新词汇的出现,才能更好地发展恭城油茶文化,促进恭城油茶文化产业的进步。

(二)恭城人民的日常问候语言

恭城瑶乡人民热情好客,碰到亲朋好友则会说“吃了吗?走,克(去)我家喝杯油茶”。这么一句看似简单的问候语,包含了恭城人民对恭城油茶的喜爱和对待朋友的真诚之情。

三、恭城民谣俗语与油茶文化的关系

民谣和俗语都是当地人依据当地的特色风俗和文化现象而成的。

(一)恭城俗语

1.“恭城油茶喷喷香,既有茶叶又有姜,天天喝它三大碗,身子骨头硬邦邦”。

2.“一杯苦,二杯甲[kia](涩),三杯四杯好油茶”。

3.“恭城风俗,油茶泡粥[?u],除瘴防病,浑身舒服”。

4.“羞羞刮刮,吃点苦油茶茶”。

(二)恭城民谣

为了更好地向社会介绍恭城的油茶文化,恭城人民创作了一些有关油茶的民谣,通过优美的旋律和易懂的歌词来传唱恭城油茶文化,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打油茶》:

“油也清香,茶也清香。瑶家的油茶四季飘香。煮着今天的喜悦,煮着明天的向往,煮着明天的向往,明天的向往。丰收在茶锅里煮上,欢乐在茶具下敲响。炉火就像瑶家的心,情也滚烫,爱也滚烫……”

恭城油茶文化衍生出了富有地方特色的俗语和民谣,而这些俗语和民谣朗朗上口,让人看了忍不住也想尝尝恭城油茶的味道,这就有助于恭城油茶文化在当地的传承和在外地的推广。

四、恭城网络论坛与油茶文化的关系

现如今是网络的时代,恭城瑶乡人民也不落后地迈进了这个时代,并且是带着自己的油茶文化共同迈进。具体表现是“油茶论坛”的创立。

(一)论坛的名称

作为恭城本地最权威最具人气的门户网站,为什么不叫“恭城论坛”或者什么其它的名称,而叫“油茶论坛”,可见恭城油茶文化影响之深,用“油茶”就可以代替了“恭城”,而且更具有共鸣感。

(二)论坛的文章

论坛当中都是人们发的各种帖子,主要是关于恭城生活各方面的。当中有758 个帖子是关于恭城油茶的。这些文章用语言的形式传递着恭城油茶文化的星火,反过来,恭城油茶文化促成了这些文章语言的形成。

五、小结

本文所说的“恭城油茶文化”是文化结构层次中的“物质文化”,这是文化的基础部分,是显在的、表层的。通过前文的一系列分析、探讨以及在参考戴昭铭先生的观点后,大致把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总结如下:

(一)语言作为文化符号的功能

恭城油茶文化之所以能够保存至今并不断发展,恭城语言功不可没。无论是口头语言或者文字语言,恭城语言的这种“建构和保有文化传统的作用”就是“语言作为文化符号的功能”。

(二)文化作为语言“养分”的功能

具体来说,“打油茶”、“送油茶”以及“油茶隔”等恭城语言词汇就是在吸收了油茶文化的“养分”后产生的。假如恭城没有油茶文化,便不可能凭空造出这些语言词汇,不但很奇怪,还起不到交际的作用。

(三)语言和文化的“共变”关系

“油茶火锅”和“浓缩油茶”都是近年来的新式油茶吃法,是恭城油茶文化不断发展创新的结果。作为语言“养分”的文化发展了,那么作为文化符号的语言也会随之发展变化,这样才能更好地展现文化精神,也才能不断完善自身的语言体系。

总之,语言与文化就像镜子的两面,关系紧密、息息相关。

[1]罗常培.语言与文化[M].北京:北京出版集团公司,北京出版社,2011.

[2]戴昭铭. 文化语言学导论[M]. 北京:语文出版社,1996.

[3]游汝杰,周振鹤.方言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4]恭城瑶族自治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恭城县志[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

猜你喜欢
恭城油茶茶叶
《茶叶通讯》简介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广西恭城:野生杨梅受青睐
香喷喷的茶叶
油茶芽苗嫁接育苗技术
高产油茶的整形修剪技术
永胜油茶的深情厚意
“四化”举措做大做强油茶产业
恭城月柿产值近10亿
《从农田到餐桌——走进恭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