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脾栓塞后EDTA依赖性血小板减少1例

2014-04-02 18:58黄金娜王献伟李延峰
河北医药 2014年3期
关键词:依赖性假性血常规

黄金娜 王献伟 李延峰

·病例报告·

肝硬化脾栓塞后EDTA依赖性血小板减少1例

黄金娜 王献伟 李延峰

肝硬化;脾栓塞;乙二胺四乙酸;血小板减少

患者,男,54岁,于2011年1月12日主因“腹胀、浑身乏力4周”为主诉,以“晚期肝硬化”收住石家庄市中心医院。入院体检:一般情况尚可,肝硬化面容,面色晦暗,巩膜无黄染,无肝掌及蜘蛛痣,皮肤偶见出血点、瘀点瘀斑,心肺(-),腹部平软,肝脾肋下未触及且无压痛,移动性浊音(-),双下肢未见水肿。入院检查:血常规:WBC 6.9×109/L,RBC 4.5×1012/L,HB 148 g/L,PLT 35×109/L;凝血五项:APTT:75.2 s;乙肝五项: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HBV-DNA 5.63×103copies/ml;甲、丙、戊肝抗体、梅毒、艾滋:均阴性;肝纤四项:均正常;上腹部彩超及加强CT提示:肝脏大小形态尚正常,包膜饱满,实质回声不均匀,光点增粗增强,未见明确占位声像;AFP:化学发光法<5 U/ml。患者因血小板减少(PLT 37×109/L)而采用不同方法复检:抗纤维化、抗炎、抗氧化和保肝治疗后,入院后多次复查血常规,血小板在(6~43)×109/L,该患者第1次入院时血常规检查PLT为43×109/L,考虑有脾功能亢进可能,但未引起特别注意。入院后第6天,由于患者血小板持续偏低,主治医生考虑肝硬化功能亢进,为患者行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术以治疗脾功能亢进。术后3 d复查血液分析示:WBC 6.2×109/L,RBC 4.23×1012/L,HB 151 g/L,PLT (0~1)×109/L。血凝五项:APTT:48.9 s。随即石家庄市第一医院血液科专家会诊,并做手指末梢血常规;综合多方意见及各项检查结果,最终诊断为“乙二胺四乙酸(EDTA)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症(EDTA-PTCP)”。

讨论EDTA可与血液中的Ca2+结合而成为螯合物,此状态下Ca2+失去了凝血作用,达到防止血液凝固的目的。EDTA-K2对血液标本细胞中的形态及计数影响极小,用于仪器检查血小板计数结果时出现假性几率减少,用于血细胞分析仪检测枸橼酸钠抗凝血的结果和手工血小板计数的结果较一致,可以反映该患者血小板数目的真实状况,因而,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推荐将其作为血标本常规检验所用的抗凝剂。随着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在临床广泛应用,EDTA-K2作为血常规抗凝剂也在实验室得到了广泛使用。EDTA-K2偶尔也有引起血小板粘附与聚集的情况出现,其会导致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对PLT无法正确识别,所出的报告中血小板计数结果值明显低于患者的实际正常值,此类由于EDTA-K2引起的假性血小板减少现象被称之为EDTA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症(EDTA-PTCP)。临床上EDTA-PTCP患者并不多见,发生概率约为0.07%~0.21%[1],然而,临床工作者仍需对其有足够重视。EDTA-PTCP的发病特点是患者没有临床出血症状,血小板计数结果检测多次均较低,且放置时间和血小板计数结果有关,即放置时间越长,血小板计数越低,血涂片镜检时,很容易见到血小板聚集现象,甚至出现成片分布。Matarazzo等[2]报道EDTA-PTCP多发生于肿瘤、肺心病、自身免疫性疾病、晚期肝硬化及孕妇等患者群中。

晚期肝硬化患者的血常规检查结果通常有“三系”或者“二系”减少的表现,此种情况往往与脾功能亢进相关。患者出现脾脏功能亢进,会在一定程度上对血细胞造成破坏性的影响,对PLT的破坏尤为明显。此时,PLT减少可能会增加患者的出血风险几率,并会限制某些常用治疗药物的应用。临床实践中,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为施行外科手术,切除脾脏,治疗后虽然短期的临床疗效还算满意,然而由于脾脏缺失,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患者的某些机体功能活动。采用部分性脾栓塞术的治疗方法,不仅完成了切脾的同等治疗目的,而且为患者保留了脾脏的正常生理免疫功能,同时,该手术操作简便又安全,较容易被患者接受。本例病人由于血小板检测持续偏低,并且血凝结果偏长,临床考虑脾功能亢进引起血小板持续减低。但经部分脾栓塞后血小板升高并不明显,追其原因最后发现是由EDTA-K2导致血小板假性减少。

EDTA-PTCP的产生机制可能有[3-5]:(1)EDTA盐用作抗凝剂来诱导PLT膜糖蛋白暴露时,糖蛋白和嗜异性抗体可能会发生反应,形成聚集和堆积以及出现卫星现象,此时PLT聚集成较大颗粒,自动分析仪器通常只能识别颗粒的大小却不会辨别颗粒的性质,以致于多个PLT细胞被当成单个来计数,还有可能被误认为小红细胞不进入PLT计数结果,导致全血细胞分析仪报告结果中PLT计数偏低。(2)可能与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有关,因为实验室结果发现EDTA-PTCP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的表达水平普遍较健康人高,此外,该类患者中的大部分人有血清抗PLT抗体和(或)抗心磷脂抗体阳性的现象。(3) EDTA-PTCP是由一种有温度依赖性的抗体所致,因为在室温条件下会有PLT聚集现象出现,而体温状态下(37℃左右)时则不会出现。

EDTA-PTCP临床发生率较低,约为0.07%~0.21%[1],如果有此病症出现,临床必须采取相关措施,其中很重要的1个环节是进行大量进一步的相关检查,否则有可能引起临床上的误诊、误治。另外,检验科的采血过程及所采血量与抗凝剂的所占比例亦非常重要,如采血时若有多次穿刺、速度过慢及采集血液量过多情况,都有引起血小板凝集的可能,导致后续的血液自动分析仪所报结果不准确,无法检测到患者PLT真实结果。对于血液标本的PLT计数所得结果有疑问时,需直接对EDTA抗凝血液标本进行涂片且经瑞氏染色后,手工检查,即在显微镜下观察所涂玻片里PLT的分布情况,若观察到血小板大量聚集或者血小板的分布并未见减少的状态时,应将此患者作为EDTA-PTCP可疑病例报告,并结合临床意见进一步检查相关项目以最终确诊。

因此,实验室遇到血细胞分析的异常结果时,要查看病例资料历史,将结果做比对,出现不一致时,要及时进行复检,找出原因并与临床医生沟通。同时,应高度重视传统的手工复检,以降低误差率,防止因错误结果导致患者被误诊或延误治疗。

1 常玉芝.EDTA依赖血小板减少结果分析和纠正措施.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1,32:1631-1632.

2 Matarazzo M,Conturso V.EDTA-dependent pseudothrombocytopenia in a case of liver cirrhosis.Panminerva Med,2000,42:155-157.

3 郑军.EDTA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表面糖蛋白活化的研究.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2007,17:481-482.

4 姚新洁,李平,东利平,等.乙二胺四乙酸盐依赖性血小板假性减少症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关系.临床血液学杂志,2008,21:75-76.

5 De Caterina M,Fratellanza G,Grimaldi E,et al.Evidence of a cold immunoglobulin M autoantibody against 78kD platelet glycoprotein in a case of EDTA-dependent pseudothrombocytopenia.Am J Clin Pathol,1993,99:163-167.

·消 息·

医学论文中有关实验动物描述的要求

在医学论文的描述中,凡涉及到实验动物者,在描述中应符合以下要求:(1)品种、品系描述清楚;(2)强调来源交待;(3)遗传背景;(4)微生物学质量;(5)明确体质量;(6)明确等级;(7)明确饲养环境和实验环境;(8)明确性别;(9)有无质量合格证;(10)有对饲养的描述(如饲料类型、营养水平、照明方式、温度要求、湿度要求);(11)所有动物数量准确;(12)详细描述动物的健康状况;(13)对动物实验的处理方式有单独清楚的交代;(14)全部有对照,部分可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

本刊编辑部

10.3969/j.issn.1002-7386.2014.03.075

050071 石家庄市,河北省医学情报研究所(黄金娜);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一医院检验科(王献伟、李延峰)

R 657.31

A

1002-7386(2014)03-0479-02

2013-07-15)

猜你喜欢
依赖性假性血常规
胰十二指肠上动脉前支假性动脉瘤1例
血常规检验中常见误差原因及解决策略
血常规解读
超声引导下压迫联合瘤腔注射凝血酶治疗医源性假性动脉瘤的临床观察
非等熵 Chaplygin气体极限黎曼解关于扰动的依赖性
关于N—敏感依赖性的迭代特性
N-月桂酰基谷氨酸盐性能的pH依赖性
8例血小板假性减少结果分析
管电流对肾囊肿假性强化的影响
舒适护理在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