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区魏晋北朝时期考古研究现状

2014-04-03 04:52
关键词:甬道北京地区魏晋

姚 庆

(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24)

北京地区魏晋北朝时期的历史先后经历了三国时期的曹魏,西晋,十六国时期的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和北朝时期的北魏、东魏、北齐、北周等10个政权。在这一时期,每一政权存在的时间都非常短暂,朝代更替频繁,社会动荡不安,是我国的第二次大分裂时期。新中国成立以后,北京地区的考古研究工作相继展开。据考古发掘统计,魏晋北朝时期的遗迹共计17处[1](P187),虽然数量甚少,但弥补了这一时期北京历史的不足,对进一步研究北京地区魏晋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状况提供了考古材料。

一、考古研究综述

由于魏晋北朝时期处于国家分裂,各割据政权纷立的社会动乱局面,北京地区处于北方民族与中原民族交汇的要冲地位,因此对它的研究不仅可以揭示魏晋北朝时期北京地区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征,还可以通过结合周边北方地区的考古学文化,为深入探讨北方区域考古提供重要的原始资料。近年来,对北京地区魏晋北朝时期的考古研究成果不多,不仅是因为所发现的遗迹较少,更重要的是北京地区在这一时期的墓葬形制和考古学文化上发生了重要变化,与前代考古学研究相比出现新的特征,因此对其综合性的研究仅仅停留在认识阶段,本文基于这一研究状况,对北京地区在魏晋北朝时期的考古研究做简要梳理,希望能够对这一时期的考古学研究有所裨益。

对北京地区魏晋北朝时期的考古研究有指导性意义的成果有:张小舟在《北方地区魏晋十六国墓葬的分区与分期》一文中,依据魏晋十六国时期的时间和地域因素特点,将这一时期的墓葬分为划分为中原、西北、东北三个区,并且根据不同分区的墓葬类型、分期与年代,对魏晋十六国时期的考古进行了详细论述,并得出中原文化与西北、东北文化的影响是相互的贯穿始终的[2]。胡传耸在《北京地区魏晋北朝墓葬综述》中,按照时间顺序分别叙述了北京地区发现的魏晋北朝时期墓葬的基本情况,并结合前后时代、周边地区同时期的考古学文化,对各处出土墓葬进行了简单的对比和分析[3]。潘其风在《北京石景山区八角村魏晋壁画墓出土人骨的观察研究》一文中,从体质考古学的角度对墓葬中出土遗骸进行修复和研究,根据遗骸的形态特征分为7项做出一系列对比,总结出出土人骨的体质特征,从新的角度揭示出魏晋北朝时期的社会生活状况[4]。倪润安则在《北京石景山魏晋墓的年代及墓主问题》中,通过对出土石龛的研究分析,并结合墓葬形制和《晋书》的记载,推断出墓葬的主人为并州刺史刘琨。喻震在《北京西郊发现两座西晋墓》中,对两座墓葬的形制和随葬品进行了深入探析,从出土的器物的类型和组合来看,初步推断这两座墓的时代,应为西晋[5]。此外《北京密云西晋墓发掘简报》、《北京市顺义县大营村西晋墓葬发掘简报》、《北京王府仓北齐墓》、《北京西郊西晋王浚妻华芳墓清理简报》等一系列考古发掘简报的发表,也对研究这一时期的考古现状提供了科学材料。

二、魏晋北朝时期的墓葬

在北京地区所发现的魏晋北朝时期的遗址遗迹主要以墓葬为主,还有少量的宗教遗迹。据考古发掘数据统计,北京地区魏晋北朝时期的墓葬共有13处,其中魏晋时期墓葬就占8处,较为重要的有大营村西晋墓、华芳墓、老山南坡西晋墓、小十三里村西晋墓、景王坟、八角村魏晋壁画墓、密云西晋墓和延庆县东王化营村墓,十六国时期的墓葬有延庆县东王化营村墓;北魏墓葬2处,较为重要的是南正村北魏墓;北齐墓2处,分别为傅隆显墓和王府仓北齐墓[1](P190)。现依据墓葬的形制和随葬器物的组合特征对其进行简要分述。

(一)大营村西晋墓 该墓位于北京市顺义区马坡公社大营村附近,是由8座墓组成的墓葬群。根据墓葬的形制可以将其分为单室墓、双室墓、三室墓三种形制[1](P190)。经考古发掘可知,单室墓墓葬形制为砖券顶,平面布局为瘦小长方形,分别设有墓道和甬道;双室墓墓葬形制为砖券顶,前室平面布局为正方形,后室平面布局为长方形,亦设有墓道和甬道;三室墓墓葬形制为砖券弧顶,前室平面结构为长方形,中室平面结构为正方形,后室平面结构为长方形,有3条甬道。墓葬中所出土的随葬器物以陶器、铜器、铁器为主,还有少量的漆器、钱币等,尤为重要的是发现有纪年砖,从墓葬形制和出土器物,可推断该墓葬的年代为西晋初期。

(二)华芳墓 该墓位于北京市八宝山附近,为王浚妻子的墓葬。该墓葬形制为砖室墓,平面结构为长方形,由墓道、墓门、墓室三部分组成。在该墓中出土有陶器、骨器、漆器、银器以及墓志一合,此墓的发现,为研究有关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如骨尺,为研究我国古代尺度提供了新资料[6]。

(三)老山南坡西晋墓 该墓位于北京市石景山区老山南坡附近。该墓葬形制为砖石单室墓,砖券顶,平面结构为长方形,发现有墓门和甬道遗迹。出土的随葬品有金银饰物、陶器、墓志等,从墓志记载的内容可知,该墓属隔辈合葬墓,为研究这一时期的葬俗提供了实物依据。

(四)小十三里村西晋墓 该墓位于北京市房山区小十三里村附近。墓葬形制为砖室墓,单室,由墓道、墓门、墓室三部分组成,为合葬墓。出土的随葬器物有铜器、陶器、金银饰物等,尤以陶俑造型精美,依据随葬器物的造型可判断出,该墓葬的年代为西晋时期。

(五)景王坟附近西晋墓 该墓位于北京市西郊景王坟附近,墓葬形制为单室砖室墓,平面结构为刀把形,有墓道和甬道遗迹,砖券顶。随葬品有陶器、铜器和铜钱,以陶器器型最为丰富,有罐、壶、杯、钵等,从出土钱币的年代可推断该墓葬应属于西晋晚期。

(六)八角村魏晋墓 该墓位于北京市石景山区八角村附近。墓葬形制为砖室墓,平面结构呈刀形,墓室由前、后两室组成,有甬道、墓道、墓门遗迹。出土器物中以陶器和钱币为主,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墓室中的壁画,壁画中所描绘的人物栩栩如生。从墓葬形制特点和随葬器物来看,该墓葬的年代应属于魏晋时期。

(七)密云西晋墓 该墓位于北京市密云县大唐庄附近。墓葬形制为单室砖室墓,平面结构为刀把形,由墓道、墓门、甬道和墓室等部分组成[3]。在随葬物品中,有陶器、铜器、金银饰物等,器型也多以罐、壶、盘为主,从出土器物的特征和墓葬形制分析,该墓葬的年代应为西晋中晚期。

(八)东王化营墓群 该墓葬群位于北京市延庆县东王化营村附近,共发掘出3座墓葬。墓葬形制分为土坑墓和砖室墓两类,其中土坑墓发掘出一座,平面结构为长方形,由墓道、甬道、墓室等部分组成;砖室墓发掘出两座,一座平面结构近“甲”字形,由墓道、封门墙、甬道、墓室等部分组成,另外一座平面结构呈“刀”字形,由墓道、甬道、墓室等部分组成[1](P195)。在该墓葬群中出土有陶器、铜器、金银饰物以及铜币等,从出土器物的组合特征以及墓葬形制推断,土坑墓为魏晋时期,砖室墓为十六国时期。

(九)南正村墓 该墓位于北京市房山区长沟镇南正村西北,发现2座北魏纪年墓[1](P196)。墓葬形制均为砖石混筑墓,砖券顶,由墓道、墓室等部分组成,出土的随葬器物中以铁器、陶器为主,器型有罐、盘等,最为重要的是发现有带铭文的墓砖,上面记载了墓主人的信息,这在同时期墓葬中是第一次发现的,对研究魏晋北朝时期的墓葬考古学提供了重要信息。

(十)傅隆显墓 该墓位于北京市怀柔县韦里村附近。墓葬形制为砖室墓,砖券顶,发掘出墓道、甬道、墓室等部分,随葬器物中发现有铁器、墓志铭一合、陶俑若干以及带铭文的墓砖,依据墓志和带铭文的墓砖可知,该墓为北齐时期傅隆显的墓葬。

(十一)王府仓墓该墓位于北京市西城区王府仓第三十八中内。墓葬形制为砖室墓,穹窿顶,平面结构呈弓形,墓室中发现有壁画,由墓道、甬道、墓室等部分组成,出土的随葬器物中,有铜器、陶器、钱币等。从墓葬形制和出土的器物器型特征推测该墓葬的年代应为北齐时期。

三、魏晋北朝时期的宗教遗址

由于魏晋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的第二次民族大融合时期,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得以融合、交流,其中最显著的一个特征便是宗教建筑的快速发展,佛教的石窟便首先出现于这一时期。因此研究魏晋北朝时期的考古遗迹,宗教遗址是不可不谈的一项重要内容。近年来,对北京地区魏晋北朝时期的宗教考古研究情况尚无完整性研究,现仅对其中的宗教遗迹做简要论述。

在北京市延庆县宗家营村附近发现一铜铸佛像,佛像高19厘米,材质为铜金混铸,面容安然、慈祥,佛像底座呈长方形状,周边镶刻有精美的吉祥图案,并且发现有铭文,经清理发现铭文中有“大代”二字,大代为北魏初期称谓,从佛像的铭文内容以及佛像雕刻的造型设计推测,该造像的年代当属于北魏[7]。

四、结论

北京地区在魏晋北朝时期由于特殊的地理因素,受到中原文化和北方游牧民族文化的双重冲击,处于民族文化交流的过渡地带。在北京地区魏晋北朝时期的考古发掘与研究中,我们发现在这一时期发现的墓葬、城址、宗教遗迹等,具有特殊的考古学文化特征,大致可总结为四点:一是体现出民族文化交融的特色,从出土的器物造型上便可以体现这一点;二是宗教影响因素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一时期宗教寺庙建筑大肆兴起,以及墓葬遗址中刻绘的宗教内容的壁画等;三是北京地区的遗址遗迹不成规模,没有发现大型家族墓地的情况;四是出土带铭文的墓砖,为研究魏晋北朝的考古文化提供了重要资料。

[1]宋大川.北京考古发现与研究1949-2009(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张小舟.北方地区魏晋十六国墓葬的分区与分期[J].考古学报,1987(01):19-24.

[3]胡传耸.北京地区魏晋北朝墓葬综述[J].文物春秋,2010(03):6.

[4]潘其风.北京石景山区八角村魏晋壁画墓出土人骨的观察研究[J].文物,2001(04):92-95.

[5]喻 震.北京西郊发现两座西晋墓[J].考古,1964(04):209-212.

[6]北京市文物工作队.北京西郊西晋王浚妻华芳墓清理简报[J].文物,1965(12):24.

[7]齐 心.大代鎏金铜造像[J].文物,1980(03):93.

猜你喜欢
甬道北京地区魏晋
从刘邦对“甬道”的学习解读其学习特点
没落期|魏晋南北朝至唐代
明清北京地区传统色彩嬗变与成就探析
内蒙古辽代契丹贵族墓葬门道初步研究
歌华发布
莫高窟第61窟甬道为元代西夏遗民营建说
莫高窟第61窟甬道北壁西夏重修供养人像蠡探
魏晋风流,纵是静坐也繁华……
美人骨——回到魏晋
北京地区地下水人工回灌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