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简《保训》篇释读

2014-04-04 07:35刘丽清华大学历史系北京100084
关键词:武王文王清华

刘丽(清华大学历史系,北京 100084)

清华简《保训》篇释读

刘丽
(清华大学历史系,北京 100084)

清华简《保训》篇自在2009年第6期《文物》上发表以来,引发了海内外学者的热烈讨论。讨论内容涉及字词释读,“中”的概念,“河”的指向,《保训》的性质、体裁、年代,《保训》与《逸周书》关系,《保训》字体风格,《保训》真伪辨析等多个议题。据笔者《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保训》集释》的统计,截止到2013 年9月底,专业学术论文已有210篇左右。本文是笔者在做《保训集释》过程中的几点心得,不当之处,请各位方家指教。

学者对这句话有众多的释读,差异主要表现在对“鬲”字的理解上。且结合《保训》为文王遗训,大部份学者倾向于理解为“时日不多”之意。且学者们多把“王念日之多历”与“多历年”相对照。

“鬲”读为“历”是正确的,正如小狐先生所言,“三体石经《君奭》篇对应‘历’字之古文形体正写作‘鬲’字。”然笔者认为,“日之多鬲(历)”与“多历年”还是有一定差距,与《保训》此处最为契合者当为《逸周书·小开》“王念曰多□”。对此蔡伟先生《据清华简校正〈逸周书〉三则》指出:“《逸周书·小开》:‘维三十有五祀,王念曰多□,正月丙子,拜望,食无时……维周于民人谋竞,不可以[藏],后戒后戒,宿不悉,日不足。’过去研究《逸周书》的学者,都认为‘王念曰多□’这句话是错简……今按清华简《保训》‘(维)王五十年,不豫,王念日之多鬲,恐坠保训……’我们认为,《逸周书·小开》的‘王念曰多□’,当作‘王念日多’。曰、日讹混,古书习见。当然,所缺之字也有可能是与“鬲”音同或音近的字。”

此说甚是有理。然而也不排除一种可能,即清华简错了。简的抄写者混讹了曰、日,后来觉得文意不通,又添加了“之”,这从《保训》简1“之”与上下文的间隔可以看出。“之”可能如李学勤先生所言,为后来补加,则原文可能为“王念曰多鬲(历)”。

然而,无论是“王念曰多鬲(历)”还是“王念日之多鬲(历)”,笔者认为,“多历”可能与天文历法、日月星辰有关。《类篇·日部》:“历,历象也。”《大戴礼记·曾子天员》:“圣人慎守日月之数,以察星辰之行,以序四时之顺逆,谓之历。”《保训》“多历”异于常历,所以文王才会“恐坠保训”。此处疑为日、月食之类。这从《逸周书·小开》“正月丙子,拜望,食无时,汝开后嗣谋”中也可看出,正是出现了“多□”,而“拜望”、“开后嗣谋”。朱佑曾:“望,日月相望也。《周礼·太仆》:‘赞王鼓,日月食,亦如之。’《春秋传》:‘日食则诸侯用币于社,伐鼓于朝。’月食无文,准《太仆》之文,当亦用币,故云拜望。王见月之眚,念德之明,若天诏之,开后嗣谋也。”[1]古人认为出现日月食(一种异象)是上天的警示,因此常对此十分恐惧与重视。古籍中不乏这样的例子。文王五十年,天有异象,且王又“不□”,因此才“恐坠保训”。对照《逸周书·小开》,似乎“日之多鬲(历)”不应该理解为对“时日不多”的恐惧。

至于“保训”,笔者认为把与《保训》相似文献排在一起,或许能有比较清晰的认识。

《逸周书·文儆解》:维文王告梦,惧后嗣之无保,庚辰诏太子发曰:“汝敬之哉!”

《逸周书·文传解》:文王受命之九年,时维暮春,在鄗召太子发曰:“呜呼!我身老矣,吾语汝我所保与我所守,传之子孙。”

《逸周书·武儆解》:“惟十有二祀四月,王告梦,丙辰,出金枝,郊宝,开和细书,命诏周公旦立后嗣,属小子诵文及宝典。”

《尚书·顾命》:惟四月,哉生魄,王不怿。甲子,王乃洮颒水。相被冕服,凭玉几。乃同,召太保奭、芮伯、彤伯、毕公、卫侯、毛公、师氏、虎臣、百尹、御事。王曰:“呜呼!疾大渐,惟几,病日臻。既弥留,恐不获誓言嗣,兹予审训命汝。昔君文王、武王宣重光,奠丽陈教,则肄肄不违,用克达殷集大命。在后之侗,敬迓天威,嗣守文、武大训,无敢昏逾。今天降疾,殆弗兴弗悟。尔尚明时朕言,用敬保元子钊弘济于艰难,柔远能迩,安劝小大庶邦。思夫人自乱于威仪。尔无以钊冒贡于非几。”……太史秉书,由宾阶隮,御王册命。曰:“皇后凭玉几,道扬末命,命汝嗣训,临君周邦,率循大卞,燮和天下,用答扬文、武之光训。

笔者在2010年的清华大学出土文献读书会上认为“保训”应该分读,理由是简文后面“发,(朕)疾甚,(恐)不女(汝)及训。昔歬(前)人(传)保(宝),必受之以詷。”是明显分开的,后来也有学者提出了类似意见①。现在看来,“保训”还是应该作为一个整体为好,这与对“保训”的理解有关。“保”应该如字读,类似于《逸周书·文儆解》:“维文王告梦,惧后嗣之无保”以及《文传解》:“我身老矣,吾语汝我所保与我所守”中的“保”。正如李零先生所言:“保”,本义是养护小孩,字形象人抱子,古人训养、训安、训守、训持、训护、训佑,皆从此义生……《尚书》,“保”字多见,往往和受命有关。受命而保,保什么?保的是上天和先王所授之命。王位、土地、民人、美德,都在所保之列[2]。“保训”即是对武王的训诫,训诫内容则为“保”,即文王“所保与所守”,具体在《保训》中则为“中”,很明显,“中”与“用授厥绪”及“受命”有关。子居先生认为:“保训,即所保天命之训。”是有道理的②。至于简后文分读,笔者认为这正是对 “保”和“训”内涵的解释,并不影响“保训”作为一个整体。《顾命》中的“文、武大训”可能就是“保训”。

从上文提及的《逸周书》的相关篇章可以看出,文王对于后嗣所言常有不同之处,这表明文王一直在探索中,寻求最好的守国、治国之道。《保训》简后文文王言“发,敬才(哉)!朕闻兹不旧(久),命未又所延。”更表明了这点。一直在临终之前,文王还把“闻兹不久”的“中”告诉武王,希望武王能够因此同舜和汤一样受大命。这种立国之初的焦虑和急切感在武王身上也表现得十分明显,《逸周书·度邑》:“我所未定天保,何寝能欲?”《大戴礼记·武王践祚》:武王践祚三日,召士大夫而问焉,曰:“恶有藏之约,行之行,万世可以为子孙常者乎?”诸大夫对曰:“未得闻也。”然后召师尚父而问焉。曰:“黄帝、颛顼之道存乎,意亦乎不可得见与?”师尚父曰:“在丹书。王欲闻之,则斋矣。”《上博简七·武王践祚》:武王问于师尚父,曰:“不知黄帝、颛顼、尧、舜之道在乎?意微丧不可得而睹乎?”师尚父曰:“在丹书。王如欲观之,盖斋乎?将以书见。”虽然有文王之训,然而,武王践祚三日还是问师尚父关于“藏之约,行之行,万世可以为子孙常者”以及“黄帝、颛顼、尧、舜之道”,焦虑和急切的心情可见一斑。

对于《顾命》这段话的理解,杨遇夫先生有云:“云召可矣,何必言同召乎?余疑‘乃同’二字当为句,同谓会同,所谓‘殷见曰同’。 ”[7]则《顾命》此句当为:“惟四月,哉生魄,王不怿。甲子,王乃洮颒水。相被冕服,凭玉几,乃同。召太保奭、芮伯、彤伯、毕公、卫侯、毛公、师氏、虎臣、百尹、御事。”此说甚是有理。《周礼·秋官·大行人》:“殷同以施天下之政。”郑玄注:“殷同,即殷见也。”文王临终传保必是一件大事,殷同可能是必要的,如同《顾命》。但因文王“疾甚”、“疾允病”,“(恐)弗念(堪)(终)”,所以才取消了“同”,改换了另一种形式“以箸受之”。很多学者根据“詷”与“箸”的相对位置,认为“詷”当读为“诵”。这是有道理的,“詷”的过程可能主要就是“诵”。

《容成氏》:“乃因迩以知远,去苛而行简,因民之欲,会天地之利夫,是以近者悦治,而远者自至,四海之内及四海之外皆请贡。”《墨子·尚贤中》:“是故上者天鬼富之,外者诸侯与之,内者万民亲之,贤人归之,以此谋事则得,举事则成,入守则固,出诛则疆。故唯三代圣王尧舜禹汤文武之人所以王天下、正诸侯者,此亦其法也。”《中庸》:“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朱熹集注:“舜之所以为大知者,以其不自用而取诸人也。迩言者,浅近之言,犹必察焉,其无遗善可知。然于其言之未善者则隐而不宣,其善者则播而不匿,其广大光明又如此,则人孰不乐告以善哉。两端,谓众论不同之极致。盖凡物皆有两端,如小大厚薄之类,于善之中有执其两端,而量度以取中,然后用之,则其择之审而行之至矣。”[9]或可作为此两句的参考。

6.易立埶诣。

廖名春先生和陈伟先生曾有讨论③,也即是后来清华简整理者的意见。易,治也。立,卽“位”,指职位、官爵。埶,文书簿籍。“易”与“设”相对互文,有修治义。《墨子·尚贤中》:“是故上者天鬼富之,外者诸侯与之,内者万民亲之,贤人归之,以此谋事则得,举事则成,入守则固,出诛则疆。故唯三代圣王尧舜禹汤文武之人所以王天下、正诸侯者,此亦其法也。既曰若法,未知所以行之术,则事犹若未成,是以必为置三本。何谓三本?曰:爵位不高则民不敬也,蓄禄不厚则民不信也,政令不断则民不畏也。故古圣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夫岂为其臣赐哉,欲其事之成也。”这段话中提出了圣王王天下之法以及具体实施内容,或可作为“易立埶诣”的脚注。

《大聚解》:“闻之文考,来远宾,廉近者,道别其阴阳之利,相土地之宜,水土之便。”和《保训》记载有些相似之处,或可参考。

“三降之德”不见于文献,目前学者们也没有统一的意见。不过可以根据传世文献窥见一丝线索。《尚书·舜典》:“帝曰:‘咨,四岳。朕在位七十载,汝能庸命巽朕位。’岳曰:‘否德忝帝位。’曰:‘明明扬侧陋。’师锡帝曰:‘有鳏在下,曰虞舜。’帝曰:‘俞,予闻,如何?’岳曰:‘瞽子。父顽,母嚣,象傲,克协。以孝蒸蒸,乂不格奸。’帝曰:‘我其试哉。女于时,观厥刑于二女。厘降二女于妫汭,嫔于虞。’帝曰:‘钦哉。’慎徽五典,五典克従;纳于百揆,百揆时叙;宾于四门,四门穆穆;纳于大麓,烈风雷雨弗迷。帝曰:“格!汝舜。询事考言,乃言厎可绩,三载。汝陟帝位。”舜让于德,弗嗣。正月上日,受终于文祖。”可见,“德”对于践帝位的关键性。据《保训》记载,也正是有“三降之德”,才有“帝圥(尧)嘉之,甬(用)受(授)氒(厥)绪。”对照《舜典》,“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庶绩咸熙”,“三降之德”或与此有关④。然“降”字确实多次出现在典籍中,且有与德相关的例子,如《尚书·大禹谟》:“皋陶迈种德,德乃降,黎民怀之。”《逸周书·成开》篇:“二显父登德,德降为则,则信民宁。”《逸周书·和寤》:“德降为则,振于四方。”又《国语·周语中》:“襄王十三年,郑人伐滑。王使游孙伯请滑,郑人执之。王怒,将以狄伐郑。富辰谏曰:“不可。古人有言曰:‘兄弟谗阋、侮人百里。’周文公之诗曰:‘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若是则阋乃内侮,而虽阋不败亲也。郑在天子,兄弟也。郑武、庄有大勋力于平、桓;我周之东迁,晋、郑是依:子颓之乱,又郑之繇定。今以小忿弃之,是以小怨置大德也,无乃不可乎!且夫兄弟之怨,不征于他,征于他,利乃外矣。章怨外利,不义;弃亲即狄,不祥;以怨报德,不仁。夫义所以生利也,祥所以事神也,仁所以保民也。不义则利不阜,不祥则福不降,不仁则民不至。古之明王不失此三德者,故能光有天下,而和宁百姓,令闻不忘。王其不可以弃之。”14“三德”或指义、祥、仁。或者当如有些学者意见,“三降之德”与《大戴礼记·四代》:“子曰:有天德,地德,有人德,此谓三德。三德率行,乃有阴阳,阳曰德,阴曰刑。”及《尚书·洪范》云:“三德:一曰正直,二曰刚克,三曰柔克。”相关问题,还待进一步研究。

注:

① 参李守奎《〈保训〉二题》,《出土文献》第一辑,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中西书局,2010年8月。)、王进锋:《清华简〈保训〉词句再笺(三则)》(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网站,2011年4月9日。)、刘信芳《清华简(一)释读》(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2011年9 月9日)等文

②子居:《清华简〈保训〉解析(修订版)》,《学灯》第十二期。

③ 陈伟.〈保训〉词句解读,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网站,2009-07-13。又刊于《出土文献》第一辑,中西书局2010 年8月。廖名春:《〈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保训释文〉初读续》,清华大学简帛研究网,2009年6月20日。

④ 周凤五:简文此字左从阜,右从二倒趾形,下从止,确为“降”字无疑,但此处当读作“陟”,这是楚简特殊的用字现象,即一组反义词的两个字,若字形由《说文》“六书”的“会意”构成,以字形相反为义,则二词可共享一形,读法由上下语境决定……简文“三陟之德”语出《尚书·舜典》:“帝曰:格汝舜,询事考言,乃言厎可绩。三载,汝陟帝位。”……又“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原来,所谓“三陟”,是说舜被尧试用九年,每三年考核一次,历经九年三次考核,舜的功绩卓著,于是帝尧遂将帝位禅让给舜。(《清华简〈保训〉重探》,《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五周年纪念会论文集》,2010年10月)

[1]黄怀信,张懋镕,田旭东.逸周书汇校集注(修订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218.

[2]李零.读清华简〈保训〉释文[N].中国文物报,2009-08-21 (7).

[3]李学勤.清华简保训释读补正[J].中国史研究,2009,(3).

[4][西汉]刘向集录,范祥雍笺证,范邦瑾协校.战国策笺证[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6]葛志毅.释“中”——读清华简〈保训〉[J].邯郸学院学报,2012,22(3).

[7]周秉钧.尚书易解[M].武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60.

[8]陈伟.楚地出土战国简册(十四种)[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194、214、231.

[9][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5.20.

[10]徐元诰.国语集解(修订本)[M].北京:中华书局,2008.46.

【责任编辑:陈红】

2013-11-27

刘丽,清华大学历史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历史文献学。

猜你喜欢
武王文王清华
清华十《四时》中一种特殊写法的“中”字
为文王发愁
郑玄“文王受命”问题考论
清华简第八册《心是谓中》补说
骑行上清华
问鼎
问鼎
“武王攻击纣尸”的原由探析
何清华:邂逅心理学
海磁悬浮列车:贴地飞行的火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