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名词化”给《红字》带来的正式文体性特征

2014-04-04 13:50晶,武
关键词:红字文体语篇

张 晶,武 娜

(河南工业大学 外语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一、引言

词汇学中“名词化”(nominalization)指通过加词缀或派生词等手段构成名词的过程,如动词通过加标志名词的后缀变为名词,即脱去特征而变成名词,如nominaliz-ation (名词化);develop- ment (发展);decis-ion(决定)(由decide 而来)。名词化的结果是使原来词的词义变得抽象[1]89。“名词化”是一种在英语中常见的语言现象,分析句法、转换生成语法和系统功能语法都对“名词化”进行过研究。例如,系统功能语言学家韩礼德认为名词化是一种隐喻,“是用‘名词化’来体现本来要用动词或形容词来体现的过程或特征”[2]65。韩礼德是从语法隐喻的角度研究名词化,把“名词化”的研究上升到语篇层面上,而本论文致力于用“名词化”现象来揭示语篇的本质,比如语篇的正式文体性。

“名词化”实际上是用名词短语、名词小句等形式来使语篇内容变得紧凑、结构更简洁的过程。试比较以下两种说法:

a:The development of my oral English makes me happy.

b:My oral English develops.This makes me happy.

很明显,a 比b 紧凑简洁得多。其次,多用“名词化”形式也会给人以知识水平较高的印象,因为儿童说话才像b 那样用简单的词和句型。因此在一些正式的语篇中,“名词化”现象出现的频率要高于其出现在口语、书信等非正式语篇中的频率。另外,抽象化、紧凑化有助于提升语篇整体美学质量。例如,在文学语言中,“名词化”可使潜在的动态事物相对静态化,使感情具体化[2]70。这一点我们会在之后的举例中加以描述。

二、《红字》中的“名词化”现象

17 世纪美国著名作家霍桑用他独特的“黑色视角”在小说中阐释了“罪行必遭惩罚,罪或者恶都会代代相传,罪会起到教化作用”等思想。为了要写“罪与罚”这样宏大、深刻的主题,霍桑致力于用“大词(即正式性、文学性的词汇)”来营造其小说严肃、恢弘的背景色彩。由于“名词化”的使用对营造语篇的正式性有重要意义,因此霍桑在创作时“名词化”是其必要技巧。本文且用《红字》中的一段语篇来加以说明“名词化”在体现语篇文体正式性中的重要作用。

The young woman was tall,with a figure of perfect elegance……,inclosing her in a sphere by herself[3]30.

《红字》无意讲述一个有关爱情或罪恶的故事,而是关注罪恶感给普通人在道德、情感、心理等方面带来的影响,进而展示社会与个人之间的紧张状况,对于作者来说,每个人都是潜在的罪人,道义上的勇气对人性的改善是必不可少的。此小说的主题已超越了人们生活中的繁琐小事,如爱、恨、情、仇,转而探索灵魂的属性这类严肃深刻而富有哲理的人类本质问题。形式体现意义,一个语篇的写作风格是要能体现其意义的,因此,《红字》采用正式的文学性文体是最恰当的选择。另外,小说的背景是在清教神权压迫盛行的年代,描写宗教的严酷迫害时用正式的文体也能增强语篇的真实性。当然,句子长度、复杂程度、现在完成时的使用、被动时态、正式词汇、文学词汇、古老词汇等方面也是正式文体的重要体现,但在本篇论文中,我们只涉及到“名词化”这一个方面。

所选语篇中出现了三种比较明显的“名词化”现象:

1)第一种是把动词和形容词名词化的现象,impressiveness,lady-like 即是这种用法。

a:She was lady-like.

b:She was like a lady.

比较这两种表达方式,a 句显得简洁、紧凑,也更显示出作者的措辞水平。此外,a 句的表达使人物静态化,感情具体化,这使作者的表达更为贴切。

另外,从语篇功能划分,小句分为主位(theme)和述位(rheme)。主位是已知的共享信息,是小句将要谈到的内容;述位是新信息,是小句的主要信息中心。通过“名词化”现象,将述位进行打包置于主位,这样作为新信息,处在主位的小句位置上,就好像变成了已知的共享信息,增加了新信息的可信度。例如:

a:had the impressiveness belonging to a marked brow and deep black eyes.

b:had a marked brow and deep black eyes,and they are impressive.

试比较,不难看出a 表达的重点在于眉毛和眼睛本身,而b 则在于他们给人的印象上(impressive)。那样的眉毛和眼睛真的impressive 吗?这是读者对b 句中作为新信息出现的impressive 正常的怀疑。而在a句中,读者只消想象眉毛和眼睛是如何地impressive就够了,因为impressive 在a 句中已是不用怀疑的已知信息了。这样,通过“名词化”作者减少了读者对语篇的怀疑,符合一篇正式文体可信性的特征。

2)第二种是借用介词of 来构造一个名词性短语(with a figure of perfect elegance;regularity of feature;richness of complexion;manner of the feminine gentility;interpretation of the term;a halo of the misfortune and ignominy;desperate recklessness of her mood)。试分析以下三个例句:

a:Besides being beautiful from regularity of feature and richness of complexion.

b:Besides being beautiful from regular feature and rich complexion.

c:Besides being beautiful from feature and complexion.The feature is regular and the complexion is rich.

比较a 与b,a 更有美学效果,语感更强烈,文字措辞水平也较高;a 与c 比,a 不仅语篇形式上更加简洁紧凑,读者读起来也没有歧义。因为表达同样一个意群,若句子的数量越少、句型越复杂、句子长度越长就能越精确地表达,宪法文本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因此,语篇越正式也就意味着句型越复杂,句子长度更长。另外,可以读出,a 比b、c 都更静态化,这帮助作者构建一个感情更丰满的意境。

3)第三种是动名词(besides being beautiful;had the impression belonging to;taking her out of the ordinary relations with humanity,and inclosing her in a sphere of by herself)。语篇中最典型的莫过于最后一句话:

a:It had the effect of a spell,taking her out of the ordinary relations with humanity,and inclosing her in a sphere by herself.

b:It had the effect of a spell.

It takes her out of the ordinary relations with humanity.

It incloses her in a sphere by herself.

除了简洁、紧凑,a 句应用动名词的“名词化”形式省略了时态,这使这一动作过程不受时间的制约,使动作过程转变为存在状态。a 句给读者的印象就是女主人公被困在那样一种符咒中,无法超脱。

三、总结

语篇分析的根本目标就是为了研究语篇的本质及其功能。本文通过“名词化”现象来分析《红字》的正式文体性,发现其应用于语篇分析的实用功能以及其在研究语篇本质和功能时的优越性。

[1]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89.

[2]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65-70.

[3]陶 洁.美国文学选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6-34.

猜你喜欢
红字文体语篇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轻松掌握“冷门”文体
文从字顺,紧扣文体
若干教研文体与其相关对象的比较
文体家阿来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
语篇特征探析
智力跷跷板
语篇填空训练题
蓝笔写红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