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定位及其思考——以蔡元培与叶圣陶的美育思想为例

2014-04-04 13:50彦,郭
关键词:智育蔡元培叶圣陶

胡 彦,郭 勇

(1.三峡大学理学院,湖北宜昌 443002;2.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湖北宜昌 443002)

1795年,德国美学家席勒发表了《美育书简》,第一个提出了“美育”这一概念,使审美教育成为科学研究的对象。在此之前,审美教育在中西历史上已是源远流长。在中国古代,先民已经在追求美,创造原始艺术。先秦时代诸子对“美”发表了不同的见解,“美育”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关注。孔子作为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注重修身养性,陶养性情,引人向善,因而在儒家那里,美育是礼乐教化的一部分。儒家的美育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但是直至晚清,在西方文化思潮的冲击下,现代意义的美育才在中国得以产生。

一、现代中国“美育”的提出

1907年,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一文中明确提出美育要与其他教育相辅相成,以培养“完全之人物”[1]。蔡元培则明确提出“以美育代宗教”[2]57,在实践上大力推进美育,使美育拥有了独立的地位,成为教育系统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

叶圣陶对于教育极为重视,但在美育问题上却很少直接发表意见。研究者主要是从他的文学观、教育观去发掘他的美育观,如文学的教育功能、儿童文学与青少年文艺创作问题、艺术教育问题、阅读教学中的“美读”问题等等。应该说,这些研究都是极有价值的,至少表明叶圣陶并不轻视美育。

1980年叶圣陶写下了《体育·品德·美》一文,提出美育可以包括在德育里头,原因有三点:“跟德育一样,空无依傍的美育似乎也是没有的,这是一。假如把道德品质这个概念的范围扩大些,那么德育是个大圈圈,美育是个可以包容在里面的小圈圈,这是二。多立名目未必就多见实效,德智体三育既经公认,通行已久,就不须更改了,这是三。”[3]这其实就是要取消美育的独立地位。

叶圣陶的这一提法让人感到困惑,这三条理由都难以让人信服。首先,美育、德育、体育、智育都不是空无依傍的,它们各自的目的是明确的:美育培养人的审美情趣,德育树立人的道德,体育铸就人的体魄,智育训练人的智力。它们都要依托具体的教学实践,在现代分科体制下在具体学科中实现其目的。其次,叶圣陶认为德育包括美育。在中国古代,儒家确实是将善置于美之上。但自晚清以来,随着启蒙教育家、美学家的倡导,美育的独立性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蔡元培的“美育代宗教”说更是深入人心,教育界已经意识到美育的不可替代性;再次,叶圣陶认为德、智、体三育的说法通行已久,不必再提美育,这也值得反思。德智体美四育早已通行,美育受到冷落有历史的原因,是教育向德育与智育倾斜造成的后果,这一做法本身是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宗旨背道而驰的。

在这篇阐发文章中,叶圣陶提到了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虽然他未作评论,但可以看出他是了解蔡元培的美育思想的。不仅如此,叶圣陶对蔡元培还充满钦敬之情。1922年叶圣陶就曾受蔡元培之聘担任北京大学预科讲师,虽然时间短暂,蔡元培对叶圣陶却有知遇之恩。虽然私交不深,但叶圣陶一直对蔡元培抱有很好的印象。在《文章例话》、《范文选读》中他都曾选入蔡元培的文章,在《读〈蔡孑民先生言行录〉》一文中,叶圣陶对蔡元培的道德文章更是表示钦佩。在这样的情形之下,叶圣陶对待美育的态度却与蔡元培大相径庭,这不能不引人深思。

二、美育思想的不同出发点

蔡元培的美育思想基于他的启蒙信念与教育救国的理想;叶圣陶早年也有教育救国的理想,但后来终于认识到教育与其他事业相互关联,教育变革需要社会的根本变革。

蔡元培是在晚清西学东渐的浪潮中成长起来的,又曾涉足仕途,当时的中国正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与思想危机,而一次次变革图强的失败又进一步加深了种种危机。在此情形下,蔡元培意识到更深层的问题在于国民的愚昧与麻木,因而变革人心、改造国民性就成为他终身为之奋斗的目标。在他看来,教育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教育改革的重点是“养成健全人格,提倡共和精神”[4]。因此,蔡元培的教育思想从一开始就带有强烈的启蒙主义色彩。

王国维最早提出美育,蔡元培则真正推动了美育在制度层面上的实施:促成教育部将美育列入教育方针,确立了美育的独立地位。在他看来,美育的作用是“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我之见,利己损人之思念,以渐消沮者也”[2]60。王国维与蔡元培对美育自身的规律与特点都是十分重视的,强调美育重在培养人的审美情感,与智育、德育相辅相成,促使人的知、情、意都能健全发展。

蔡元培主张以美育代宗教,其直接的动因是对于这样一个问题的思考:西方文化的辉煌灿烂与宗教不可分割,那么在引进西方文化时,缺少西方基督教传统的中国该如何应对?蔡元培对宗教是持否定态度的,他从必然性与可能性两个方面论证以美育代宗教。从蔡元培的论述中可以看出他对美育寄予厚望:以美育促成健全人格的养成。但是蔡元培也认为美育并非是万能的,他承认美育不能解决信仰问题:“宗教之永不能为美学所占领者,曰信仰心。”[5]

叶圣陶对于宗教(主要是佛教)也曾很感兴趣,他早年倾向佛教是因为他认为佛教充满了战斗精神,是为实现人间天国而努力。他显然不是从学理而是从现实政治的角度来看佛教,着眼于现实人生。因而叶圣陶的教育思想更注重于现实人生,甚至认为教育就是为了解决现实中的问题、能够直接应用而产生的,教育无非是使人养成种种好习惯。

叶圣陶的审美感受力最初是由他对文艺的爱好培养起来的。在时代风潮中,他也曾倾心于教育救国的理想。新文化运动使他在文学与教育之间找到了现实结合点,而音乐、唱歌、美术等艺术课程的设立以及文学本身蕴含的审美特性也使他注意到了美育问题。

但叶圣陶的教育救国梦终归破灭,这一点在《倪焕之》中得到了形象而生动的揭示。叶圣陶逐渐认识到教育“不是孤立的事项,在如今的现实情况之下,教育不良不能全怪教育者”[6],为此他义无反顾地投身于民主斗争的洪流之中。但他还是切实地注意教育与人生的关联,强调学生要即知即行,把所学的知识技能化为自身的血肉,这是教育的宗旨,也是美育的宗旨。

因此,叶圣陶的美育思想就不像蔡元培那样有深厚的哲学美学思想作基础,在儒家思想及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影响下,他关注更多的是现实问题的解决。

三、对美育的不同定位

1912年,蔡元培在《对于教育方针的意见》一文中提出了五育: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育,后来他又明确概括为德、智、体、美四育。在四育之中,居于核心的当然是德育,但是美育也不可忽视,美育“为近代教育之骨干”,“美育之实施,直以艺术为教育,培养美的创造及鉴赏的知识,而普及于社会”[7]。美育“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8]。

但是,在当时中国现实的政治条件下,美育恰恰是最受冷落的。因而蔡元培在讲演与著述中一再强调美育。在他设计的教育格局中,美育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了切实推广美育,蔡元培还从学校美育、家庭美育、社会美育等角度论证美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号召国民关心美育。他实际上是以德育为中心,以智育、美育、体育为辅,但相互之间不可替代。

相比之下,叶圣陶很少明确地使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术语,他主要是从学科课程的角度论述教育问题,对于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更感兴趣。1934年,叶圣陶在《教育与人生》中明确地提出了教育工具论,强调教育是人类获得生存资料和经营生活的一种工具。教育本身并非目的,而是工具。他强调“教育是附丽于人而后显出它的作用的,离开了人,也就没有教育了”[9]。以人生为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宿,以立人为根本目标,叶圣陶的理论有别于狭隘的工具论,含有人文内蕴。但工具论仍然从总体上限制了他对美育的深入理解。

同样是受儒家伦理道德思想影响,蔡元培强调伦理与道德的养成有赖于美育,更注重美善结合。但“美育代宗教”终归难以实现。叶圣陶则重视美对善所起的工具性作用,在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之间摇摆,从而对美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他们的得与失,值得当今的教育工作者认真总结。

[1]王国维.论教育之宗旨[M]//姚淦铭,王 燕.王国维文集:第3卷.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59.

[2]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M]//蔡元培全集:第3 卷.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3]叶圣陶.体育·品德·美[M]//叶圣陶集:第11 卷.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300.

[4]蔡元培.在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育与社会〉杂志社演说词[M]//蔡元培全集:第4 卷.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82.

[5]蔡元培.关于谭鸣谦《哲学对于科学宗教之关系论》一文的识语[M]//蔡元培全集:第3 卷.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305.

[6]叶圣陶.《西川集》自序[M]//叶圣陶集(第6 卷).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84.

[7]蔡元培.创办国立艺术大学之提案[M]//蔡元培全集:第6 卷.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133.

[8]蔡元培.美育[M]//蔡元培全集:第6 卷.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599.

[9]叶圣陶.父母的责任[M]//叶圣陶集:第11 卷.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49.

猜你喜欢
智育蔡元培叶圣陶
科技创新 智育未来
非遗剪纸绘梦想,厚德启智育新人
武术,是一生的修行
蔡元培美育思想之我见
蔡元培的气度
蔡元培借衣服
蔡元培借衣服
浅析现代美术教育的美育、德育、智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