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以通其道”论《黄帝内经》不寐的病机与治则

2014-04-05 12:24杨佳澎
山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循行卫气营卫

杨佳澎

(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193)

不寐,《内经》中称为“目不暝”、“不得卧”、“不得眠”,《难经》中称为“不寐”[1],表现为睡眠时间和深度不足,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易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则彻夜不寐。对于其疗法,《黄帝内经》认为,治疗不寐的精髓是保障营卫之气运行的通畅。《灵枢·邪客》曰:“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采用补虚泻实法疏通经络,调补阴阳,通利其循行之道,以安其神。

1 《黄帝内经》论不寐的病机

《灵枢·寒热病第二十一》曰:“阳气盛则瞋目,阴气盛则瞑目。”《灵枢·大惑论第八十》云:“黄帝曰:病而不得卧者,何气使然?岐伯曰: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蹻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对其病机的概述,《黄帝内经》则认为实际就是卫气行于阳而不得入于阴,继而导致阳气盛,阴气虚[2]。人体阴阳的消长平衡依赖于自然界的四时节气,阴胜于阳则寐,阳胜于阴则寤。某些病因使阴阳、营卫之气不能顺利转化,就会导致失眠症的发生[3]。

2 不寐的治则

2.1 养阴制阳,以通心之道

温热火邪,灼伤心阴;思虑劳神,暗耗心血,气血亏虚,心阴不振。《素问·六节藏象论》曰:“心神不安,则生不寐。”若心为邪扰,神不守舍或心阴血不足,神无所藏均可致失眠[4]。《景岳全书·不寐》:“寐本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如若心神被外邪所扰,心火内动,心神不宁,心之气血则败,神君不安其位,统摄无权,生化无序。若肾阴不足,不能上济于心,则引起心阳偏亢,出现夜寐异常[5],即心肾不交,治疗以滋阴泻火、交通心肾为主。代表方用黄连阿胶鸡子黄汤加减。如若出现手足心热、潮热汗出、舌尖红、脉细数,可用天王补心丹加减以养心阴、制亢阳。

2.2 调卫肃气,以通肺之道

《黄帝内经太素·七邪》中有“人不得偃卧,何也?……肺者,藏之盖也,肺气盛则脉大,脉大则不得偃卧”。肺主气,卫气的正常生成和运行都有赖于肺[6]。肺气亏虚,津液不行,水道不通,凝聚为痰,扰乱心神。肺气虚衰,宗气不足,致卫气循行失司,升降出入失常,而致不寐。肺不养魄,临床多见易惊,易寤,伴有呼吸短促,乏力自汗,动辄气喘,苔薄舌淡,脉虚。治疗以补气定魄为主,药用黄芪、党参、炙甘草、五味子、干姜、生龙骨、煅牡蛎。方中黄芪、党参、五味子补肺气、养阴生津,生龙骨、煅牡蛎重镇安神以养肺之魄。如若出现呛咳阵作,胸闷胸痛,心烦不安,口苦,则治以平肝火,养肺阴。药用桑叶、菊花、银花、连翘、焦山栀、麦冬、北沙参、生地、知母、旋复花、代赭石、款冬花、桑白皮。肺卫固,肺气舒,肺之道通,不寐除。

2.3 益气温阳,以通脾胃之道

《素问·逆调论》曰:“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是阳明之逆也……阳明者,胃脉也……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下经曰:胃不和则卧不安。此之谓也。”由此可以说明脾胃与睡眠的关系。脾胃气机正常方能化生水谷精微充养营卫,并使营卫“营周不休”、“阴阳相贯,如环无端”而昼精夜瞑[7]。脾胃居中焦之地,斡旋脏腑阴阳气机,若脾胃不和则中焦升降失司,枢纽废弛,百病自生[8]。本症多见胃脘胀满,嗳气吞酸,夜不能寐,辗转反侧,苔厚腻,脉滑。治疗当以消食化积,行气除满。方以半夏泻心汤合枳术丸加减。若兼有大便秘结,腹胀腹痛,可加入大黄,起到泻下之功。如若素体中阳不足,或过食生冷之物残伤中阳,阳虚阴盛,浊阴扰胃,以致失眠[9],治疗则以温补中阳,健脾和胃之法。药用黄芪建中汤加减。脾阳盛,脾气盈,脾胃之道则通,不寐则愈。

2.4 养血清热,以通肝之道

肝体阴而用阳,藏血舍魂,人卧则血归于肝,神魂亦归于肝。《难经·四十六难》云:“老人血气衰,肌肉不滑,营卫之道涩,故昼日不能精,夜不得寐也。”如若久病失血,肝血亏虚,夜卧则血难归肝,魂不归藏而病不寐[10]。症见失眠多梦,心悸健忘,神疲乏力,面色无华,舌淡,脉细涩。治疗宜益肝气、补肝血,方用酸枣仁汤加减。由此可见,肝藏血的生理功能正常是保证睡眠正常的基本条件[11]。《素问·刺热论》指出“肝热者……手足躁,不得安卧”,七情所伤肝郁化火,心火炽盛,神不得安而致不寐[12],或由火热蕴结肝经,肝热炽盛,冲扰神魂,魂不归舍则病不寐[10]。症见不寐易梦,口苦烦躁,头目眩晕,耳鸣,胁肋灼痛,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滑数。治疗当以清肝泻火养阴为主要治法,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肝血旺,肝阴和,则肝之道通,不寐亦通。

3 小 结

《黄帝内经》作为四大经典之首,其内容重要性可见一斑。《黄帝内经》中睡眠理论为研究睡眠生理机制及病因病机提供了理论依据,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理论[13]。对于不寐病的治疗首重营卫调节,进而调理脏腑。《内经》中认为外邪侵袭和素体内伤引起机体气血阴阳紊乱,导致营卫失和,神不内守,昼不精,夜不暝。故提出不寐治法当以补虚泻实,以通其道。即补脏腑之虚,泻脏腑之实,通理脏腑之道。道其所通,卫气循行无碍,精神内守,病从安来。

[1]燕燕,郑洪新,李睿.情志“致”不寐与情志“治”不寐[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10(9):10.

[2]邰文静,武紫晖,曾俊辉.从《内经》谈不寐病机与治疗[J].中医临床研究,2012,4(18):22.

[3]高霖,陈少玫.失眠症的病因病机研究进展[J].光明中医,2011,26(5):1083.

[4]陈童慧,袁立霞.从脏腑辨证角度浅谈阴虚不寐[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27(4):23.

[5]黄曼.论中医心与不寐的关系[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9(3):33.

[6]孟苗苗,刘恩顺.从卫气循行谈睡眠与不寐的五脏病机关联[J].河南中医,2011,31(4):44.

[7]刘良生,谭三春.“ 胃不和则卧不安”针灸治验体会[J].湖北中医杂志,2012,34(7):55.

[8]高建荣.从脾胃论治失眠治验[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11,12(4):24.

[9]肖玉英.不寐从胃论治五法[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8,17(3):12.

[10]蒋俊,吴润秋.不寐之治,首重于肝[J].中医药导报,2009,15(3):15.

[11]张压西,李璇.从中医古籍“肝藏血、血舍魂”理论中探究不寐的内涵[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26(10):34.

[12]蔡向红,陈利国.不寐从火论治的机理[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7,3(4):33.

[13]烟建华.《内经》睡眠理论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05,32(8):765-767.

猜你喜欢
循行卫气营卫
基于“卫气稽留”论治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基于营卫理论对中医护理的初步探讨*
带脉循行浅议❋
从卫气与经脉关系论“审察卫气,为百病母”*
以“营卫气化”病机观论治皮肤病
从“营卫倾移”角度探讨痹证的中医理论机制
任督脉循行刍议*
论五输穴向心排列与《灵枢·经脉》中经脉循行方向相悖*
秋天失眠、嗜睡,《黄帝内经》提醒你注意肠胃保健
卫气:保护人健康的第一道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