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传统流行区布鲁菌病3例诊疗分析

2014-04-09 08:39王小涛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2014年12期
关键词:布鲁菌布鲁利福平

王小涛

在我国,布鲁菌病流行呈地域性分布,以往主要集中在内蒙古、东北、西北、青藏高原等牧区。湖北省宜城市地处鄂西北,并非传统的布病流行区,近年来确诊了3例布鲁菌病患者。现结合宜城市人民医院收治的3例布病患者并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对其临床诊断与治疗进行分析,以提高对布鲁菌病的认识。

1 病 例

我院3例布鲁菌病患者诊治情况,具体见表1。

表1 3例布鲁菌病患者诊治情况

2 讨 论

布鲁菌病是世界范围内发病率最高的人兽共患传染病,年新发病例50万[1]。其传染源主要是布鲁杆菌感染的羊、牛、猪等牲畜,传播途径可由屠宰病畜、病畜接生等职业接触,或经胃肠道、破损的皮肤、呼吸道、眼黏膜、性器官黏膜等非职业途径感染。有资料表明病羊是我国布鲁菌病的主要传染源[2],本研究中的3例患者均为羊养殖户,与羊有密切接触史。布鲁菌病典型的临床症状有间歇性波状发热、乏力、多汗、关节痛和肝脾淋巴结肿大。近年来,该病逐渐从流行区向非流行区曼延,并出现了多发、分散的点状流行,且症状呈非典型性,加大了临床医生诊断难度,极易导致误诊误治,使病情延误、慢性化甚至致残。代丽华等[3]指出,布鲁菌病从发病到确诊平均时间为41 d。本研究中,例1和例2患者用了2月余,例3患者用了1年以上。3例患者在确诊前分别被诊断过其他细菌性感染性疾病,使用了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解热镇痛等药物,干扰了布鲁菌病典型症状的出现。目前非流行区布鲁菌病主要临床特征是无规则发热,且使用广谱抗生素后体温仍不正常或正常一段时间后再次上升。本研究中的3例患者均有此临床特征,而乏力、多汗、关节痛和肝脾淋巴结肿大等症并非必备表现。赵正华等[4]观察了24例布鲁菌病,认为发热是其常见症状,多汗是其特征性症状。值得警惕的是,布鲁菌病也常并发呼吸、神经、血液等系统症状[3,5-6]。布鲁菌病其本质特点是具有反复发作性菌血症的一种疾病,血培养对其诊断应有意义,但本研究中的3例患者血培养均为阴性,提示血培养阳性率低,与刘庆鹏等[7]研究结果一致。分析原因可能与患者确诊前使用过广谱抗生素有关,而且布鲁杆菌血培养要求条件苛刻,生长相对缓慢,容易被其他杂菌菌落所掩盖。例3患者血培养阴性,骨髓培养出马耳他(羊)布鲁杆菌,提示骨髓培养在布鲁杆菌病病原分离上有重大意义,尤其对误诊时间长、使用抗生素时间长的患者。目前国内疾控部门(CDC)以血清虎红平板凝集试验作为筛查试验,以标准试管凝集试验(SAT)作为确诊试验。但在临床上要注意具体分析,例3患者CDC的试验结果为虎红平板凝集试验阴性;标准试管凝集试验滴度低于1∶100,曾在临床诊断上造成困扰。造成此试验结果的原因可能与患者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有关。总之,非传统流行区临床医生一定要加强理论学习,扩大诊断思路,针对临床上不明原因发热患者,一定要详细掌握患者的居住地、职业、动物饲养史或接触史等流行病学资料。如有羊、牛等牲畜接触史,及时完善病原分离、标准试管凝集试验、补体结合试验、抗人球蛋白试验等[8],避免对布鲁菌病的误诊,或尽量缩短误诊时间,减轻患者精神痛苦和经济损失。

布鲁杆菌感染人体后主要在网状内皮系统的细胞内繁殖,很难根治且易复发,故治疗上要求抗生素的细胞穿透力强,联合应用、长疗程或多疗程治疗[9]。目前国内外大多以多西环素(100 mg,每日2次,持续6周)和利福平(600~900 mg/d,持续6周)为基础用药,联合氨基糖苷类或头孢三代或喹诺酮类中的1种。也有报道左氧氟沙星和甲氧苄氨嘧啶/磺胺甲噁唑联合抗感染治疗,取得较好的疗效[10]。本研究中,例1和例2患者确诊后采用利福平联合左氧氟沙星治疗6周,效果良好;例3患者入院时用利福平+左氧氟沙星+头孢噻肟3种抗生素联合,患者仍发热,可能使用时间偏短,但确诊后换多西环素联用利福平治疗6周停药,至今无复发。

布鲁菌病可发生在非传统流行区,为防止其传播和蔓延,多部门应加强联动机制。农牧部门应加强对牲畜的检疫和免疫,以及对畜牧市场的监测和管理,控制传染源头,收集疫情信息多部门共享;卫生部门应加强对高危人群的健康教育,搞好呼吸道、消化道等隔离措施,切断传播途径;同时加强布鲁菌病的预防工作,对易感人群进行主动免疫。

参考文献:

[1]Pappas G,Akritidis N,Bosilkovski M,et al. Brucellosis[J]. N Engl J Med,2005, 352(22): 2325-36. DOI: 10.1056/NEJMra050570

[2]Wang DL, Li TF, Jiang SL, et al. Analysis of the 2007 National brucellosis surveillance[J]. Chin J Ctrl Endem Dis, 2008, 23(6): 443-445. (in Chinese)

王大力,李铁锋,江森林,等. 2007年全国布氏菌病监测结果分析[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 2008, 23(6): 443-445.

[3]Dai LH, Li J, Xu XY.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clinical profiles of Brucellosis[J]. Chin J Gen Pract, 2013, 12(7): 562-563. (in Chinese)

代丽华,李俊,徐小元.布鲁菌病23例临床分析[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13, 12(7): 562-563.

[4]Zhao ZH, Liu FX, Feng Y. Brucellosis: report of 24 cases[J]. Chin J Zoonoses, 2006, 22(7): 695. (in Chinese)

赵正华,刘凤仙,封扬.布氏杆菌病24例报告[J].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2006, 22(7): 695.

[5]Simsek F, Yildirmak MT, Gedik H, et al. Pulmonary involvement of Brucellosis: a report of six cases[J]. Afr Health Sci, 2011, S1: S112-116.

[6]Gul HC, Erdem H, Bek S. Overview of neurobrucellosis: a pooled analysis of 187 cases[J]. Int J Infect Dis, 2009, 13(6): e339-343. DOI: 10.1016/j.ijid.2009.02.015

[7]Liu QP, Zhang L, Han Z, et al. Clinical analysis of 26 cases ofBrucellarspondylitis[J]. Chin J Clin Infect Dis, 2012, 5(6): 359-361. (in Chinese)

刘庆鹏,张雷,韩竹,等.布鲁菌性脊柱炎26例临床分析[J].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 2012, 5(6): 359-361.

[8]Ministry of Health,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Standarddiagnosis ofBrucella[S]. 2007-04-17. (in Chinese)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S].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3

[9]Zou Y, Feng ML, Wang F, et al. Current situation of brucellosis treatment[J]. Chin Gen Med, 2012, 15(7): 2332. (in Chinese)

邹洋,冯曼玲,王非,等.布氏杆菌病药物治疗现状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 2012, 15(7): 2332.

[10]Yu JW, Zhao YH, Kang P, et al.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epidemiological and clinical features of 86 patients with acute brucellosis[J]. Chin J Infect Dis, 2007, 25(4): 223-225. (in Chinese)

于建武,赵勇华,康鹏,等.布氏菌病86例临床分析[J].中华传染病杂志, 2007, 25(4): 223-225.

猜你喜欢
布鲁菌布鲁利福平
江西省布鲁菌分离株的鉴定及分子特征分析*
布鲁菌基因缺失株ΔVceA的感染特征研究
异烟肼和利福平治疗方案对单耐异烟肼或利福平肺结核患者的治疗效果分析
布鲁笑了
广西羊种布鲁菌病菌株种型鉴定及评价
影子布鲁
利福平治疗结核病的最佳剂量探索临床研究
自回归求和移动平均乘积季节模型在我国布鲁菌病短期月发病人数预测中的应用
氨苯砜、利福平、氯苯吩嗪联合治疗多菌型麻风病的临床分析
拯救“布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