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江示范区建设的金融支持体系分析

2014-04-09 07:15陈昌云牟勇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皖江金融业示范区

陈昌云,牟勇

(安徽理工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安徽 淮南 232001)

一、引言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凸显出的地区差异也日益明显,为了消除这种差异,必须加快不同地区间的产业转移和承接,从而推动中国经济整体均衡、稳定、健康地向前发展。2010年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下称皖江示范区)正式列入国家级发展战略,是国家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又一重大举措。两年多来,在全国经济稳定持续发展的大好形势下,皖江示范区利用自身的优势和市场潜力,在工业生产、金融、投资、服务等方面快速发展,已成为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的新亮点。2012年,皖江示范区全年生产总值达11396.7亿元,增长12.9%,增幅比全省高0.8个百分点,占全省的66.2%。①不含金安区和舒城县。

二、金融支持在皖江示范区建设中的作用和意义

经济和金融休戚相关,在皖江示范区开放发展的过程中,如何发挥金融支持功能,实现经济和金融的互利双赢 ,是需要探讨和解决的现实课题。笔者总结了金融在支持皖江示范区建设中的作用和意义。

首先,金融支持是推进皖江示范区建设的重要保障。按照规划,预期到2015年,示范区生产总值要实现比2008年翻一番以上,皖江示范区的建设任重而道远,离不开金融的大力支持。

其次,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是皖江示范区建设的必然要求。鉴于金融的资源配置作用,金融发展水平高低已成为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区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发展,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是皖江示范区发展的必然要求。

再次,金融业作为现代服务业之一,是皖江示范区规划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明确指出,为强化承接示范区产业转移配套服务,需进一步发展金融等服务产业。由此可见,金融产业作为皖江示范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和决定着皖江示范区的经济发展。

三、金融在支持皖江示范区建设中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一)金融支持现状分析

1.各类金融机构蓬勃发展,金融体系逐步完善

据调查统计,截止2010年底,安徽省已有33家农村银行,148家小额贷款公司,各类担保公司多达500家,创业风险投资机构24家,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金融支持。近两年来安徽省致力于地方金融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对皖江示范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示范区内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出台了一系列金融支持政策,金融支持政策日渐完善

皖江示范区建设两年多来,各级政府颁布了一系列金融支持政策。例如:《中国银监会办公厅2010年48号会议纪要》、《关于银行业大力支持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指导意见》、《保险业支持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指导意见》等。与此同时,皖江示范区的各市县人民政府和金融机构也颁布了许多配套政策,从政策上为皖江示范区的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也为金融服务皖江示范区经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3.一系列银企对接会、招商引资大会陆续举办,为皖江示范区打开了快速融资的绿色通道

2010年5月,安徽省召开了第一届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银企对接会,大会当日签约项目29个,总投资696.28亿元。2011年11月第二届银企对接会在安庆召开,签约项目34个,总金额308.88亿元。与此同时,一年一度的徽商大会,有效地搭建了安徽招商引资的平台,促进了示范区大力承接产业转移。随着皖江示范区的蓬勃发展,各级政府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招商引资活动,为皖江示范区的建设开辟了越来越多的资金渠道。

(二)问题分析

1.皖江示范区内金融资源配置不平衡

一是大量金融机构集中分布在省会合肥市。合肥市目前聚集了东亚银行、民生银行、国元证券等金融机构560多家,其中,银行业机构108个,证券业机构19个,保险业机构42个,人寿保险14个等,成为全省最大的金融集聚区。二是信贷资源的区域配置不合理,增加了金融支持示范区发展的压力。2011年,合肥市各金融机构年末贷款余额5256.93亿元,占全省年末贷款余额的38.4%,位列全省第一;示范区其他地区年末贷款余额总和为5480.61亿元,仅为合肥市的1.04,与合肥市相当。三是各类金融机构发展失衡。目前示范区内金融机构主要以银行为主,证券、保险占金融业的比重偏低,银行业中传统商业银行仍占主导地位。

2.皖江示范区金融基础相对薄弱

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接入方,身处安徽的示范区金融发展水平较之江浙沪地区相对落后,尚未与以上发达地区建立良好的、有效的长期合作关系,无法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有力的支持。根据2012年统计公报显示及测算可得:全国金融业增加值由1978年的68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28723亿元,年均实际增长12.8%;上海市全年实现金融业增加值2450.36亿元,比上年增长12.6%;浙江省金融业成为服务业中除批发零售业外的第二大行业,增加值达2762.4亿元,年均增长14.4%,占GDP的8.6%;江苏省金融业增加值3136.51亿元,比2011年的2600.1亿元,增长17.1%;2012年,安徽省实现金融业增加值仅617.62亿元,比2011年的503.85亿元增长18.42%。从绝对数上来看,江、浙、沪分别排名全国第二、三、五位,而安徽省位居第十六位。近几年安徽省金融业虽增势良好,但绝对数与江浙沪地区差距明显,距离《安徽省“十二五”服务业发展规划》提出的到2015年实现全省金融业增加值1200亿元的目标任重而道远。

3.与长三角地区金融开放合作有待加强

随着皖江示范区建设的不断推进,示范区各地区与长三角地区的产业开放合作已形成了一定的发展规模,合肥创新工业园、六安温州滨海科技工业园、白茅岭飞地工业园、滁州承接产业转移无锡合作共建园、池州长宁产业园等都是开放合作的产物。随着产业合作的大规模发展推进,必然要求提供跨区域的金融服务,而目前两地的合作集中于银行层面的合作,如上海浦发银行分别在合肥、芜湖等地设立分行,徽商银行在南京设立分行,全方位的金融领域开放合作亟待加强。

四、深化金融支持各项举措,鼓励金融创新,打造皖江示范区金融服务体系

(一)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构建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

1.积极推动有潜力的企业上市融资,拓展融资渠道

截止2012年5月10日,示范区内共有上市公司61家,涉及20多个行业。示范区内仍有大量的企业具有上市的潜力,具有良好的发展空间。笔者认为,可从以下方面助推这些企业上市,拓展示范区融资渠道。一是制订并实施鼓励企业上市融资的各项优惠政策措施,例如税收优惠、人才扶持政策等。二是促进示范区内优质中小企业不断增强自身生产经营能力,完善企业治理结构,以期尽快在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三是积极发展产权交易市场,优化整合成现有产权交易市场,成立示范区联合产权交易所,开展对未上市股份公司托管业务,探索开展诸如股权质押、分红派息等股权托管衍生金融服务,为中小企业创造更多上市机会。

2.努力壮大债券市场规模

相对股票而言,债券融资的融资门槛更低一些,因此示范区除积极推进企业上市以外,还应大力发展债券市场。笔者认为可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积极向证监会争取在示范区开放债券市场及发行各种新品种债券的试点,争取适当放宽示范区内企业申报发行企业债券的相关条件。二是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允许示范区内的各地方政府试点发行地方政府债券。三是精心挑选一批优质中小企业申报发行集合式企业债券,为中小企业搭建债券融资平台。

3.鼓励发展各类投资基金,完善风险创业投资机制

笔者认为可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鼓励发展各类产业基金和创投基金,吸引更多的民间资本投资。二是设立中小企业创投引导基金,专门用于引导创业或产业投资机构进入示范区发展。三是吸引境内外私募股权投资,为示范区经济发展争取更多资金支持。四是引导实力雄厚的证券公司在示范区内发展投资银行业务,不断增强抗风险能力和盈利能力。此外,还应积极扶持示范区内期货企业发展壮大。

(二)构建合肥金融中心,发展区域金融协调机制,积极融入长三角金融一体化体系

省会合肥在示范区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皖江示范区的建设要求把合肥打造成一个能带动周边、辐射安徽省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构建合肥金融中心是皖江示范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合肥金融中心的建立,可以起到以下主要功能:一是依托合肥自身优势,吸引更多金融资源,为示范区建设提供金融支持;二是依托金融中心的辐射,吸引更多的金融机构和金融中介,为示范区投融资提供便利;三是可以带动示范区乃至安徽省金融业本身的完善和发展,为金融创新和改革创造条件;四是可以提高地区经济的升级和辐射作用,有助于促进承接产业转移;五是借助金融中心的建立可以促进示范区和长三角以及其他地区的合作,有助于融入长三角一体化金融体系。另外,就目前的经济运行情况来看,无论是GDP还是金融业,合肥在示范区中都已经处于核心地位,加之合肥有利的区位优势、有力的政策支持及科教人文优势,打造合肥金融中心客观上切实可行。

(三)加快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创新,为承接产业转移的企业提供优质、便捷、多样化的金融服务

近几年是皖江示范区的建设之年,也是安徽省高速发展的机遇之年,经济的高速发展需要金融的得力支持,同时金融业本身的发展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度的经济发展需要注入更多的活力,这就是创新。因此,金融创新对示范区的建设尤为重要。笔者在这里给出一些建议:首先,要针对示范区的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开辟快速便捷的融资渠道。银行业可以借鉴农行浙江省分行营业部推出的“小企业简式快速贷款”特色贷款产品,该行只用3天时间就审批发放了杭州某电子设备有限公司申请的300万元贷款,为资金需求企业解决了燃眉之急。同时,开辟多样化的融资渠道,特别是积极引入民间资本的支持。其次,要整合区域间的金融服务工具,实现跨区域的一体化服务。作为一个安徽省内的示范区,示范区内跨区域金融机构间的协调和沟通,可以在省一级的行政范围内,设一个专门机构作为区域间的协调组织。通过该组织的协调运作,可促进示范区内各市县政府、金融机构、金融监管部门之间协调和合作,加快示范区经济金融一体化建设。也可通过金融产品功能的扩展来解决区域间的障碍,如一卡通的大力推广。再次,积极鼓励和引导互联网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发展。无论是阿里巴巴的“余额宝”、艾融科技的“钱先生”,还是苏宁的“易付宝”、东方财富网的“活期宝”、手机银行、微信银行等都悄然地走进了人们的生活,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互联网金融也成为金融产业的一支生力军,它的发展壮大是大势所趋,需要有更多的政策和法律来支持这个领域的良性发展。

综上所述,在皖江示范区大力建设的未来几年里,需要政府、银行、企业等多方共同谋划,在促进示范区金融业借势腾飞的同时也为示范区的建设提供支持和动力。

[1]陈先勇.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10

[2]2012年皖江示范区GDP过万亿大关[EB/OL]. http://ah.people.com.

[3]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Z].2010:17

[4]南焱,吴晓光.专访安徽省常务副省长孙志刚:安徽金融创新瞄准皖江示范区[J].中国经济周刊,2010,(29)

[5]凌岚,刘明.安徽创业风险投资发展现状及对策[J].安徽科技,2011,(6):8-9

[6]王宝运,冯怡.金融支持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J].山东社会科学,2010,(7):101-103

[7]张琦.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金融创新研究——以长沙市为例[J].湖南商学院学报,2011,(4):56-59

[8]金峰,褚保金.扬州沿江产业带建设中的金融支持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5):237-239

[9]曹晓飞,姚俊.产业承接转移中的金融支持——以安徽芜湖市为例[J].中国金融,2011,(8):82-83

猜你喜欢
皖江金融业示范区
河滩地建起中药材示范区
中国第三个国家级入境再制造示范区通过验收
金融业的发展与经济进步的关系
新四军对皖江地区会道门及帮会的统战工作
第三方支付平台对我国金融业的促进作用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创建“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的通知
“小鲟”过皖江
PYRAMID PAINS
PYRAMID PAINS
着力打造“青少年普法教育示范区”升级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