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剧外宣翻译中的“译有所为”

2014-04-09 07:15樊继群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译员译者译文

樊继群

(淮南师范学院 外语系,安徽 淮南 232038)

引言

进入21世纪后,传统文化的传播和承传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各地也纷纷出台措施积极保护、宣传地方文化。作为淮河流域的地方文化特色之一的推剧在近年来也有了长足的发展。随着中国社会国际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将中华文化传统特别是地方特色经典文化推向强势文化林立的国际舞台已成为众多有识之士的共识。生态翻译理论强调译者的中心地位,强调译员的主体地位,有利于译员在推剧外宣翻译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确保推剧的外宣翻译能够准确、生动,易于理解,便于传播。

一、推剧概述

推剧原名 “四句推子”,是安徽省地方戏曲之一,发源于淮河流域,形成于淮南市凤台县,由淮河流域民间歌舞花鼓灯后场小戏逐渐滋生演变出现,吸收民歌、戏曲、曲艺等多种艺术营养,融汇发展而成①周朝生,陈敬芝:《推剧形成概述》,《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第 81-83页。。该剧形成于上世纪30-40年代,并在文革前迎来第一次繁荣。1982年后,随着文化娱乐形式的多样化,推剧和其他地方戏曲一样开始丧失在民间的宣传阵地。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国家和地方对传统文化重视程度的提高,推剧重新频繁走进大众的视野,登上各类各级舞台,并且在国家戏曲大赛上屡获佳绩。2001年11月推剧被安徽省第九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列为省保护发展剧种。2009年9月9日淮南市推剧研究会和淮南市推剧研究所在淮南师范学院挂牌成立。自研究所成立以来,推剧研究由自发走向自觉,由分散、感性走向系统、理性。近年来,通过研究,学者们深化了对推剧艺术的认识,系统总结了推剧唱腔、唱词、韵脚、发音等方面的特征,使得推剧的研究更加理性化、专业化②赵丽:《历史与现状——关于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剧”的调查》,《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第106-112页。。2010年9月2日,中国推剧网在淮南师范学院创立,标志着推剧的推广和研究又迈出坚实的一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入,内地与国际社会交流的机会越来越多,推剧作为淮河流域的地方文化遗产亟需通过对外宣传,为国际友人和戏剧爱好者所了解。

二、生态翻译理论与“译有所为”

生态翻译理论是近年来由中国学者首倡的翻译研究理论。2008年胡庚申教授在《中国翻译》发表“生态翻译学解读”,标志着生态翻译学的确立。这一学说将生态学理论引入翻译研究,提出了“翻译适应选择论”、“译者中心论”和“翻译生态环境”等概念。该理论站在译者角度对翻译的本质、过程、标准、原则和方法以及翻译现象等做出新的描述和解读,翻译被描述为译者适应和译者选择的交替循环过程。生态翻译学侧重于从生态学的宏观角度研究翻译活动本体①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6-7页。,是关于译者与翻译生态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整体性研究,它强调翻译涉及各因素之间的有序关联、多维转换和整体互动,“将翻译研究与生物进化的选择适应理论相联系,正契合了人文科学与自然生态协调发展的研究趋势”②宋志平:《翻译适应选择论》,《一部简约创新之作》,《外语研究》2007年第5期,第105页。,对“变化”的突出强调是这一理论的特征之一。同时,生态翻译学从“三元”关系、诸“者”关系、译者功能、译品差异、意义构建、适应选择、翻译实践等视角论证了译者的中心地位 ,明确提出了“译者中心论”,顺应了译者研究的发展趋势。而且,以“译者中心论”为核心理论突出了译者的地位和能动性,再附以“汰弱留强”、“适者生存”机制制约译者的翻译行为,既表明了译者主体性是受一定限制的主体性这一点,又避免了“主体性”这一概念引起的诸多争论。“译有所为”正是生态翻译理论提出的一个观点。从内涵上来看,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译者从事翻译有其特定的动因;二是翻译出来的东西可以做事情③胡庚申:《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焦点与理论视角》,《中国翻译》2011年第2期,第5-9页。,第一个方面指的是译者从事翻译可能出于各种目的,这是从译者的主观能动性上来说的,翻译的目的包括 “求生”、“弘志”、“适趣”、“怡情”和“竞赛”等等。第二个方面主要考察的是翻译的客观后果,成功的翻译可以促进交流,弘扬文化,引发语言创新,催生社会变革,推动译学发展等。

三、推剧外宣翻译中的译有所为

1.翻译目的上的 “译有所为”

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目的有积极主动和消极敷衍之分。后一种目的在此没有讨论的价值,故这里不作详述。即使译者有心做好翻译,但如果他对翻译的目的把握不准的话,其译文的质量和效果也必定大打折扣。顾名思义,外宣翻译的目的就是以另一种语言向外部世界推广宣传特定的内容信息。推剧的外宣翻译不仅是要向受众传达戏剧的具体内容和故事情节,更重要的是要以戏剧内容、情节为载体向受众宣传淮河流域的地域文化、历史。由于推剧浓郁的地方特色,外宣翻译中历史文化信息的传达可能要比故事情节更加重要。因此,译员在地方戏剧外宣翻译的操作中要通过讲述故事情节宣传地方文化习俗、历史传统,尽力让外籍人士获得本土受众类似的感受和体验。换言之,如果译员能够明确这一目的,他在翻译中遇到困难和挑战的时候,就会在正确的方向上作出努力。正确的翻译目的能够指导译员找到并采取正确的翻译策略。

2.翻译方法上的译有所为

由于汉语和英语分属两大不同语系,两种语言本来在字词句、语法结构和语言思维上就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推剧是淮河流域流传多年的地方戏曲,其不仅具有戏曲的共性语言特征,而且在唱腔、语言句法结构、唱词韵脚等方面有着与其他地方戏曲不同的个性。根据生态翻译理论,译员需要主动适应推剧的个性特征,然后分析选择翻译策略,以创造出高质量并符合翻译目的的译作。这一互动选择的过程也就是“译有所为”的过程。通过对多部推剧作品的尝试性翻译,笔者总结出推剧外宣翻译的一些典型的策略方法:

(1)替代

汉英两种语言差异很大,在翻译中,一种语言中富含文化、历史印记的文字表达很难在里一种语言中原汁原味地传译出来。例如,一种语言中的俏皮话往往承载着该种语言的习俗传统等独特符号,如果译员在翻译中生硬地传译,则译文不仅难以使译语读者体会源语文字的风趣,而且还可能会误导译入语读者。

例1:“没办法,我端他的碗,受他的管”。

译文:“gifts blind the eyes.”

例1是《傻丫头找婆家》的一句唱词,在剧中媒婆拿了傻丫头家的赏金就要帮忙把傻丫头嫁出去,这句话的意思实际上相当于“拿人手短”,如果直接将“碗”和“管”等意思译出,译入语受众可能难以理解源语的本意。译员一般将表面形象舍弃,只译出其内在意思,而“拿人手短,吃人嘴短”在英语中恰巧有个较对应的习语“gifts blind the eyes”。译员这里就大胆套用这一俗语,将 “gifts”、“eyes”替换“碗”、“管”,不仅保证译入语受众理解原意,而且将社会大众风趣诙谐的说话风格淋漓尽致地重现在译入语受众面前。

(2)省略

例2:“流遍千里,城与乡”

参考译文:The river nurtures towns and villages thousands of miles afar

例3:“媒婆请了有多少,几家提亲也不愿”

参考译文: “we have invited countless matchmakers,but no one manage to find a husband for my daughter.”

例2是推剧唱腔《淮河谣》中的唱词。歌词的翻译要简洁明了,在这句中“流遍千里,城与乡”指的是“淮河流经千里城乡”,“千里”实际上是虚词,没有实际意义。因此在翻译中译员将其省略处理。例3中“提亲”是指媒婆出面,撮合未曾谋面的男女成婚,这是汉语文化中常见现象,如果硬译这可能会使读者产生误解。因此,译员省略了“提亲”和“不愿”处理成没有媒婆能够促成婚姻之意,意义上并没有发生改变,但大大简化了译语内容,便于译语受众更易阅读理解。

(3)增补

例4:“泪水流多,到老了眼花”

参考译文:“You just gave birth to a baby.you cry too much now,you will suffer eye problems when you grow old.”

例4是推剧《罗帕记》中的一个片段,女主人公生产不久,携幼子投奔娘家亲戚,路上触景生情,失声痛哭,路人见状忙劝慰。汉语文化中,“坐月子”观念是一种文化常识,汉语母语者听到这段唱词很容易理解,“流泪”与“眼花”的关系,而在以英语为母语的人群中这种易于理解的逻辑关系就不易辨明。译者此处发挥主体性作用,首先适应了源语信息,然后作出了主动选择,增补了夫人刚分娩不久的信息,将隐含的逻辑关系表明,使译入语观众理解内容的同时,还能品位汉语的“月子”文化。

(4)加注

例5:“现在就缺这个(手势为右手拇指与食指擦搓)

参考译文:“Now what I need badly is this(money).”

例5是推剧《娶了媳妇忘了娘》中的一句唱词,女主人公的三儿子在新年夜借口即将结婚,逼女主人拿出自己多年的积蓄。视频中他做了个右手拇指与食指擦搓的手势,这对中国观众来说表达的意思很清晰,但是如果仅将这句话原封不动地译为“Now I want this”,英语观众就只能依靠演员的手势理解他的意思。而这个手势恐怕并不是中西通用的。因此,译员在翻译的字幕中加注“money”一词,翻译的难题迎刃而解。

(5)释译

例 6:“人家像我这么大,早就抱出来小娇生。”

参考译文:“people of my age have got sweet grandchildren already.”

例7:“我哪能要俺娘的养老钱。”

参考译文:How could I force my mom to take out her meager savings?

例6中“小娇生”是一个很有地方特色的语言表达,表达了一位老妇人对抱外孙的强烈期待之情。即使是汉语母语人群也并非都清楚其具体含义,但是结合情节与画面,汉语观众应该能够理解这个短语是孩子的意思。 如果译员此处仅仅译为“baby”,英语观众很难完全理解老妇人的感情,因此翻译时译者对此处进行了合理的解释,凸显了“sweet”,并指明了“grandchild”。例七是《娶了媳妇忘了娘》中的,其中“要”字实际上在语义上是“逼迫、索要”而不是“希望得到”的意思,“养老钱”也不是“退休养老金”的意思,而是指“微薄的一点积蓄”。译员在适应原文,辨明源语信息后,充分发挥主体角色,积极对模糊的信息进行解释翻译。

结语

推剧作为一种地方戏剧曲目,在其唱词中富含地方文化、历史特色,而这些特色给译员的翻译造成了一定的障碍。生态翻译理论强调译员的适应与选择,凸显了译员的中心主体地位,使得译员能够“译有所为”,创造出具有生命力的译文,帮助推剧这一淮河地域文化的瑰宝在异域发扬光大。

猜你喜欢
译员译者译文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译文摘要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口译中的“陷阱”
I Like Thinking
论机器翻译时代人工译员与机器译员的共轭相生
译员与翻译企业的劳资关系及其和谐发展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论联络口译中译员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