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抗日民主政权的减租减息

2014-04-09 07:15李丹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淮南政权根据地

李丹

(怀远荆涂学校,安徽 蚌埠 233400)

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我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之后,中国共产党即决定停止执行没收地主阶级土地的政策,改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①肖一平,郭得宏:《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朱成甲:《中共党史研究论文选》(下册),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89页。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后到现在,都有不少学者对这一政策进行细致的研究,取得了很大成果。但他们研究的范围大都从全国出发,进行某些总结性的研究,特别偏重对实行减租减息较早的陕甘宁地区的研究。因而单独对某一地区的具体研究不是很多,对淮南抗日民主政权所采取的减租减息政策的研究数量更少。我认为处于华中地区重要地理位置的淮南所采取的减租减息政策有必要进行某些探讨,通过探讨能使我们进一步了解淮南人民在实行减租减息运动中所遇到的困难和挫折,了解他们是怎样克服重重困难取得减租减息运动的成功的。这对我们今天了解安徽其他地区的减租减息运动有一定帮助作用,对我们以后土地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也有重要借鉴意义。

一、淮南抗日民主政权减租减息政策实施的背景

1937年初,减租减息运动在全国各抗日根据地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而这时的淮南还没有建立抗日民主政权,直到1940年3月,在刘少奇和中原局的直接领导下,淮南这时才成立了定远县抗日民主政权。这是华中敌后第一个抗日民主政权,也是安徽的首个抗日民主政权。②余茂笈,吕胜堂,蒋晓钟,张玉屏:《新四军史话》,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5年,第102页。抗日民主政权建立后,制定了一系列巩固政权的措施,开展了以减租减息为中心的群众运动。淮南所实行的减租减息政策,在实施时间、群众和地主的态度以及受到的阻挠等方面都有其自身的特点。

首先,减租减息政策的实施与其他地区相比起步较晚。1937年8月1日,中共中央《关于南方各游击区域工作的指示》中指出:“停止没收地主土地、财产,注意改善群众的日常生活,如增加工人雇农的工资,改良待遇,减租、减息、减税。”完整地提出减租减息问题。从全国大多数地区来看,从1937年8月到1939年11月的这一阶段,各根据地进入提出和宣传阶段,在少数地区已经开始试行。而此时,淮南地区还没建立抗日民主政权。1939年4月,党中央发出《关于发展华中武装力量的指示》,中央决定,中央代表、中原局书记刘少奇进入华中。刘少奇从延安出发,于1939年11月抵达淮南津浦路西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定远大桥地区。①余茂笈,吕胜堂,蒋晓钟,张玉屏:《新四军史话》,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5年,第95页。从此时开始,淮南抗日民主政权建设才开始提出,淮南这时还没有提出和宣传任何减租减息的经济政策。1940年3月津浦路东各县联防办事处公布了《抗战时期施政纲领》,开始进行减租减息运动。这时其他抗日根据地已进入到了第二阶段,开始普遍贯彻执行,淮南才处于第一阶段的宣传时期。显然,淮南无论是在建立抗日民主政权还是在实施减租减息政策上起步都比较晚。

其次,群众和地主对减租减息认识不成熟。淮南地区在实行减租减息政策时,广大群众还没意识到这一政策对巩固抗日政权的重要性。1939年刘少奇到达淮南时,就直接指出淮南地区在组织抗日力量上存在的问题。他指出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给国民党‘抬轿子’,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力量,结果站不住脚,被人家赶出来了,‘木匠打枷——枷自家’这个教训一定要很好地汲取。”②余茂笈,吕胜堂,蒋晓钟,张玉屏:《新四军史话》,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5年,第97页。刘少奇认真分析淮南地区情况后,明确指出,淮南地区的根本问题是干部的根据地观念不明确。不敢放手发动群众,不敢放手建立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武装,这些问题的存在,是广大人民群众对减租减息认识不清的一个主要因素。刘少奇提出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实行减租减息运动,以增强自己的武装力量。这时,还有些人怕国民党不承认,认为招兵买马建立武装力量是资产阶级的做法,有的还顾虑会破坏统一战线。在进行减租减息运动时,农民对此政策还有更多的顾虑,运动中不敢暴露自己是债务人,因为一怕债主马上催债,二怕以后借债无门。许多地主千方百计地进行破坏活动,有些地主威胁佃农说:“阴天没有晴天多,东风刮了转西风,新四军要走中央军要来,到那时再和你算帐。”③余茂笈,吕胜堂,蒋晓钟,张玉屏:《新四军史话》,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5年,第194页。地主除了直接威胁佃农外,还采取欺骗拉拢、假减租、明减暗不减等手段,破坏减租减息运动,力图在实际上保持旧的剥削关系。他们完全不顾国家的存亡和民族的利益,把个人利益放在重要地位,这种行为严重阻碍了减租减息运动的顺利进行。因此,淮南地区由于抗日民族政权没有得到较好的巩固,群众的基础不扎实,加上干部对减租减息政策宣传不到位,造成了广大群众和地主对减租减息政策认识不成熟。

再次,减租减息运动遇到了来自各方面的阻挠。淮南区为华中七个战区之一,是华中抗日根据地的西大门。1941年1月20日,八路军新四军华中总指挥部致电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必须以最大的决心坚持路西阵地,保住路东,否则皖东一失华中面目全非,我军即无路可走。”④徐则浩:《安徽抗日战争史》,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89页。由于淮南处于如此重要的位置,淮南抗日民主政权建立之初,就引起了日伪、国民党顽固势力的敌视。1940年6月,津浦路和淮河沿岸的日伪在淮南进行“扫荡”,企图分割和摧毁淮南抗日民主政权。国民党顽固势力在江苏的韩德勤部和桂系的颜仁义毅部两股势力在乘日伪“扫荡”之机,也向路西古城镇、青龙厂一带进逼,企图把共产党建立的民主政权“挤出”路西。为制止他们的疯狂反扑,共产党一面呼吁团结,一面自卫,并展开猛烈反击。顽固势力在共产党的打击下,被迫停战。但他们对反共失败仍不甘心,对淮南根据地更加仇恨。他们又唆使路东少数反动地主,在淮南路东的屯仓、大通、马坝等地掀起了反革命暴乱,疯狂地残杀地方干部,破坏基层政权和群众组织。韩德勤部派两个团偷渡三河,企图进犯盱眙城,并且煽动封建组织大刀会进行破坏根据地建设活动。大刀会在韩德勤的唆使下,活动十分猖獗,他们利用封建迷信,蒙骗了一些群众,大肆进行反革命宣传。面对这种形势,刘少奇指出胜利后敌人一定要进行反扑,地主暴乱就是反扑的一个表现,这是阶级斗争的规律。只有坚决扑灭地主暴乱,根据地才能巩固。⑤余茂笈,吕胜堂,蒋晓钟,张玉屏:《新四军史话》,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5年,第105页。在中原局和江北指挥部的领导下,根据地立即进行了反暴乱斗争。为了避免伤害受骗的无辜群众,又防备根据地政权受到不必要的损失。在军事上,彼不进攻我不打,彼若进攻,我采取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战术。每前进一步即迅速做好防御工事,以防遭突袭。⑥余茂笈,吕胜堂,蒋晓钟,张玉屏:《新四军史话》,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5年,第107页。为配合军事斗争,根据地同时也进行政治斗争,揭露大刀会组织的谣言和迷信。在根据地的努力下,受骗群众很快觉醒。他们认识到,新四军并不象国民党顽固势力韩德勤等人说的那样坏,新四军是好人。新四军所实行的各种政策是为了抗日,并不是在扩大自己的力量以发动内战。自己也不是大刀会所宣扬的那样,信了教刀枪不入,大刀片是敌不过枪弹的。此后,大刀会组织瓦解,根据地平息了叛乱,孤立了韩德勤部,保证了减租减息运动的顺利进行。

淮南抗日民主政权在实施减租减息政策时所遇到的挫折和困难在其他地区是少见的,这不仅损耗了抗日力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减租减息运动的顺利进行。

二、淮南抗日民主政权实行减租减息的过程和方法

淮南抗日民主政权所实行的减租减息政策,从刚开始就要克服起步晚,广大群众和地主对这一政策认识不成熟这些困难。最重要的是要时时刻刻对付日伪、国民党顽固势力以及封建会道门的骚扰和破坏。这些都直接加大了减租减息运动的难度。然而淮南抗日民主政权不仅克服了这些障碍,还形成了科学的、合理的减租减息的过程和方法。

淮南地区贯彻减租减息政策的准备过程。根据地做了许多具体而细致的准备工作,在思想上,党政各级干部通过学习党中央关于土地政策的相关决定,进一步站稳无产阶级立场,加强全心全意支持群众斗争的意志,同时也批判了丧失立场的右倾错误和其他错误观点,从而为减租减息运动扫除思想障碍。在具体执行减租减息政策时,对农村城镇的社会经济情况和阶级关系进行了周密的调查和研究,根据调查研究的结果制订减租减息的规则,一般采取“二五减租,四六分成”的方法。①余茂笈,吕胜堂,蒋晓钟,张玉屏:《新四军史话》,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5年,第194页。根据地还召开地主士绅座谈会以及进行个别访问,对他们进行守法动员教育。在组织上,党政领导机关和部队抽调大批干部,组成民运工作队,分头深入各地各村,对贫佃农民进行耐心细致的开导教育,帮助他们组织队伍,迅速地建立农民抗日救国会。在各地减租减息运动准备工作已经充分的情况下,逐步深入发展,发动群众与地主顽固分子进行说理斗争。广大人民群众必须揭露地主阶级的封建剥削,抵抗减租减息运动中的违法行为。在斗争中争取多数,孤立少数。对于真正减租减息,配合根据地工作的开明地主,则以赞扬和支持;对于少数抗拒减租减息的顽固地主进行警告。大部分中小地主还是遵守民主政府的法令和广大群众的意愿进行减租减息、增加工资、更换契约。1941年秋,随着斗争形势的好转和抗日根据地内部建设的逐步进行,在汪道涵同志的亲自领导下,于大许营召开嘉山县第一次会议。会上讨论了“三七分租”、“二五减租”以及研究农村合理负担,确定农业税按2%,军粮按3%征收的法令,废除国民党留下的一切苛捐杂税。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安徽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安徽文史资料》(第十八辑),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6页。随后,淮南地区的县区乡的领导干部、群众组织一起深入基层,自上而下发动群众,到处贴满宣传减租减息的大标语,减租减息运动在淮南正式开展起来。

淮南地区贯彻减租减息政策的方法。首先,培养干部,将两千名干部经过短期训练,组成工作团分配到各地发动群众。在派工作团到各地开展减租减息运动时,先选择几个中心县,在中心县找两三个中心区,在中心区找两三个中心村,把大多数干部和工作能力强的干部派往中心县、区、村去。非中心区、村的干部,开始只对群众做宣传工作。在中心区的村则集中力量发动群众,成立农会,领导农民进行减租减息运动,突破一点,打开局面。非中心区村则及时向群众宣传中心区村进行减租减息运动所取得的成绩和经验,造成声势,互相呼应,发动千百万群众,形成减租减息运动的强大群众潮流。③何东,清庆瑞,黄文真,王欣民:《中国共产党土地改革史》,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3年,第299页。在中心区夏秋收之际广泛开展评租、减租、退租和换约的实际斗争。在中心区群众的带动和影响下,边缘区的减租减息运动也开展了起来,广大人民对减租减息的认识增强,信心十足。这种由点及面,由少数人到形成群众减租减息运动队伍,则是淮南抗日民主政权实行减租减息政策的科学方法,即点面结合、典型实验。

由于采取了以上的政策和方法,中心区的减租减息运动取得了很大成就。随后,在总结中心区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向非中心区、边缘区进行推广。这种由点到面、典型实验的减租减息政策,为淮南抗日民主政权提供了保证,也减少了减租减息运动中的困难和挫折,为其他根据地的减租减息运动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三、淮南抗日民主政权实行减租减息政策的影响及不足

淮南抗日民主政权采取的减租减息政策,在根据地推行中遇到的困难和阻力是我们难以想象的。在那样的艰苦条件下,由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配合,减租减息运动取得的成就,对巩固淮南抗日民主政权和打击在淮南、淮北以及皖南地区的日军起到了重要作用,淮南的减租减息运动对后来的抗日根据地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农村各阶层的经济状况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淮南抗日根据地的部分中农上升为富农,中农户数和占地比例上升。1942年第一直属区安乐乡的中农占人口的30%,占有土地的比例由过去的9.7%上升为12.6%,部分贫农雇农上升为中农,安乐乡的213户贫农上升为中农的有1/3。①徐则浩:《安徽抗日战争史》,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369页。减租减息运动前农民过着无衣无食、债主逼债的生活,减租减息运动后农民基本上保证了衣食,不少人家过春节时还能杀猪。

其次,减租减息运动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群众的抗日热情。淮南抗日根据地的减租减息运动使阶级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政治上确立了基本群众优势,进一步削弱了封建势力。千百年来对农民的封建剥削得以减轻,改善了农民的生活境况。广大农民踊跃参军、参战、参政,有力地支援了民族革命战争和根据地建设。1940年8月底淮南地区就有六千余新兵补充了主力,来安县一次就有三百多人参加第五支队,连庙宇里的小和尚也毅然报名参了军。同时,地方武装也有了迅猛的发展,全区脱离生产的县区武装达九千余人,不能脱离生产的民兵发展到近十万人,战斗力也有很大提高。同时,为全力开辟苏北发展华中创造了有利条件。

再次,减租减息运动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了各阶级共同抗日。在减租减息运动的同时,坚持了交租交息的政策,保障了地主的人权、政权、地权以及财权,使大部分地主深受感动,愿意与人民站在同一条阵线上共同抗日,一些外逃地主也陆续回来。广大农民抗日积极性提高后,也有力地教育了地主,加强了对地主的团结。一些地主富农感叹说:“我们在租息和工资上让了些步,但在战争上却得到了双倍的利益,共产党八路军和民主政府的做法是对的。”②肖一平,郭得宏:《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朱成甲:《中共党史研究论文选》(下册),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09页。这对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淮南抗日根据地的减租减息政策取得的成绩是突出的,意义是重大的。但我们仍不能回避个别地方在执行过程中的不合理行为。在减租减息运动过程中,有少数佃农在减租减息后不交租交息,把赎地换约变成无偿收地,把清理旧债变成废除旧债,把没收汉奸土地变成普遍没收和分配土地,把财政负担的大部分甚至全部集中在地主、富农身上。有的甚至错误地提出“无地主不顽固、无顽固不汉奸”的口号。③肖一平,郭得宏:《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朱成甲:《中共党史研究论文选》(下册),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95页。发生一种以打为快的蛮干倾向,乱打、乱罚款、乱没收,无偿地侵犯地主的财权和人权。针对这些不利于根据地建设的行为,津浦路东各县公布了人权保障条例和保障人民财产的法令,将减租减息运动中出现的副面效应降到最低点,保卫减租减息运动中取得的积极成果。

总之,抗日战争时期,减租减息运动是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总政策和总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巩固抗日民主政权和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具有重要意义。淮南抗日民主政权克服种种不利因素,为人民排忧解难,深入调查分析,结合淮南的具体情况形成科学合理的减租减息方法。虽然在具体执行中某些地方不尽人如意,但它的积极作用是占主导地位的。淮南抗日民主政权的这种勇于斗争和开拓的精神是值得赞扬的。

猜你喜欢
淮南政权根据地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投稿须知
党的七大擘画建立新型国家政权的蓝图
闽北革命根据地从这里走来
太行山第一个苏维埃政权
CRADLE OF TOFU BY DAVID dawson
民国时期淮南经济近代化的历史进程及特点
中共根据地反缠足依据的演变(1928—1949)
马士英与弘光政权
徐向前重视川陕根据地有线电通信建设的回顾与思考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