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时期太湖野鸭考述

2014-04-09 07:15刘艳南京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95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物产野鸭方志

刘艳(南京农业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5)

历史时期太湖野鸭考述

刘艳
(南京农业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5)

在传统农业时期,太湖地区生态系统良好,动植物资源丰富,给野鸭提供了良好的栖居条件。野鸭每飞则千百成群,遮天蔽日。野鸭群落里不仅有鸭科动物,还有其它一些鸟类。捕鸭作为一种副业,成为农业的补充。更有以捕鸭为业者。捕鸭的方式也是很多,古代的主要工具是网、媒鸭、弓箭,近代以后銃、枪等工具也逐渐被用来捕鸭。野鸭有较高的经济价值,作为野味食用对身体大有裨益。

历史时期;太湖野鸭;猎捕

野鸭是我国野禽中较为常见的种类,我国有46种,而见于太湖地区的有23种。①陈俊才:《太湖渔业史》,太湖:江苏省太湖渔业生产管理委员会,1986年,第40页。现代学者研究认为,野鸭在生殖期和越冬期要求一定的生存条件②任淑仙,施浒:《动物的类群》,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年,第333页。,在传统农业时期,太湖地区自然环境良好、物产丰富,满足野鸭生存所需要的条件。太湖地区也是一些野鸭的中转站,飞来越冬的鸭群规模巨大,每飞则是千万成群。太湖全流域包括湖面湖区、苕溪、荆溪、杭嘉湖区、黄浦江五个水系,本文主要选择了这五个水系所在的府州县等地方志的记载,对于历史时期太湖野鸭进行考述。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钱国祯、周本湘等一些学者看到太湖环境恶化,开始关注野鸭的生存状况,如《太湖的野鸭》、《太湖野鸭的动物群落学》、《太湖野鸭种类的初步报告》。钱国祯在1962年到1964年,对太湖周围地区进行长期观察和记录,三年共采集到18种野鸭,以白眉鸭、绿头鸭、绿翅鸭和斑嘴鸭在群落中为优势种,并对越冬野鸭的群落动态、群落内个别的种群有关生态学及其行为作了细致探讨,认为太湖地区之所以野鸭种类丰富,是由于太湖地区拥有充足的食物、越冬栖居地的隐藏条件、地理位置及水文气候条件。分析指出野鸭的主要食物是马来眼子菜、谷粒、螺蛳类,文中野鸭集群性、混群性、昼夜活动等与历史时期较为相似,研究中还发现野鸭群落规模有减小的趋势,③钱国桢:《太湖野鸭的动物群落学》,《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80年第3期。野鸭捕捉的数量、规模与传统农业时期的文献描述有些差异。传统时期野鸭飞临规模大,一次捕捉的数量也很大,这些都引起了笔者研究兴趣。1962年到1974年庞秉璋通过对当地猎户、市场供应以及苏南地区的食用鸟类进行调查研究,对野鸭种类、供销、存贮、食用等方面加以综述,④庞秉璋:《苏南食用鸟类》,《动物学杂志》1974年第4期。加深了对那个年代的野鸭加工利用的了解。赵肯堂在《苏州地区的动物资源及评估》一文中,讲到太湖流城的雁鸭类资源极其丰富,来到东山越冬的野鸭成千上万,其中数量最多的有绿头鸭、斑嘴鸭、白眉鸭、针尾鸭、花脸鸭、绿翅鸭、琶嘴鸭、秋沙鸭等,是渔民们冬猎的主要对象。⑤赵肯堂:《苏州地区的动物资源及评估》,《铁道师院学报》(专辑)1989年第1期。此次评估没有像钱国桢那样经过实地的调查、测量所得,但是猎捕野鸭的

最好时间的确是在冬季。

关于野鸭的猎捕方式,学术界对洞庭湖的捕鸭方式进行了考察,如沈猷慧在1960年对洞庭湖地区野鸭进行采集和观察,得到18种鸭科标本,并对洞庭湖地区的野鸭捕猎方法进行了总结,狩猎方法主要有:伏击法、水上游击法、滩边游击法,①沈猷慧:《洞庭湖的野鸭及其狩猎方法》,《动物学杂志》1960年第5期。但是对历史时期太湖和洞庭湖地区的捕鸭方式都缺乏研究。本文主要以地方志的记载为主要依据,对历史时期太湖地区野鸭群落、野鸭利用方式及猎捕进行归纳考察,并对太湖野鸭群落规模减小、野鸭数量减少的原因进行反思,以期对评价历史时期太湖地区的湿地生态状况提供有益的参照,并对了解太湖地区渔民农民的经济生活提供新的线索。

一、历史时期太湖野鸭群落考述

从古代一直到20世纪,太湖地区都是以循环有机农业为主,自然的有机农业对湖泊的保持是良性的,太湖地区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供给野鸭食用,因此多种野鸭汇集太湖,有众多的野鸭群落。

(一)千百成群的野鸭群落规模

历史时期太湖野鸭皆是成群出现,每飞则是千百成群,遮天蔽日。太湖湖滨湿地与稻田湿地、河流水口皆有野鸭集群栖息,每次出现皆是成千上万,可以从太湖周围苏州、湖州、常州等一些地方志记载中看出。在唐代野鸭群飞规模更是宏大,如在陆龟蒙的文中记载:“冬十月,予视获于甫里,旱苗离离,年无以扌耆搘。幽伤盈怀,夜不能寐。往往声类暴雨而疾至者,一夕凡数四。明日讯其,曰:凫也。”②[清]董诰等:《全唐文·禽暴》(卷801-900),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甫里即是如今苏州市吴中区甪直镇。马迹山曾是太湖中间的一个小岛屿,野鸭 “来如云集,去若烟稀”。③《方志综合资料》(95)第71页,江苏6光绪六年(1880年)《马蹟山志·太湖纪略》,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藏。苏州的其他地方也有记载,如在震泽县,“八九月方来集 ,每群飞而过,其数千万”。④[清]陈和志,沈彤:乾隆《震泽县志》(卷四·物产)第50页。据清光绪十九年(1893)吴郡徐元圃刻本影印。震泽县在太湖的东南部,1912年震泽县并入吴江县,野鸭八九月飞到此地。在周庄镇,野鸭“千百成群,飞则蔽天”。⑤《方志物产》(304)江苏20第100页,光绪6年(1880)年 《周庄镇志》,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藏。如民国五年(1916)年的《苏州洞庭东山物产考》所载:“每飞则数万成群,声如怒涛,蔽天而过,俗名野鸭阵。”⑥《方志物产》(304)江苏20第297页,民国五年(1916年)苏州《洞庭东山物产考·凫綱弋》,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藏。野鸭千百成群的状况很是常见。可见一直到民国,苏州府内野鸭都是每飞千百成群的状态。

在南太湖的湖州府内,野鸭集群规模也很大。如在乌程县,“水年冬月成群而来”。⑦《方志物产》(316)浙江6第175页,康熙二十年(1681年)《乌程县志·物产》,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藏。在长兴县,野鸭“冬月成群而来,动盈千万,声如疾风,谓之寇阵”⑧《方志物产》(317)浙江7第315页,乾隆十四年《长兴县志》,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藏。,江东地区把野鸭成千上万飞行称之为寇凫。在常州府内也是如此,如光绪八年(1882年)《宜兴荆谿县新志》中记载:“千百成群,晨夜蔽天而飞,声如风雨,所集之地稲梁一空。”⑨《方志物产》(307)江苏23第190页,光绪八年(1882年)《宜兴荆谿县新志》,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藏。一些野鸭群飞觅食也在清晨黑夜。太湖地区由于野鸭种类繁多,关于野鸭出荡觅食的时间也不一致。而在双林镇地区则是“每日至晚盈千累万”⑩《方志物产综合类资料》(97)浙江1 第432页,民国六年 1917年《双林镇志·除虫》,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藏。,根据钱国祯的调查,这类昼伏夜飞的主要是越冬期的野鸭,在白日群飞觅食的则是潜鸭。野鸭迁徙亦是很大规模,集群在野鸭迁徙中表现得尤其突出。可以看出历史时期,太湖地区从8、9月份一直到11月份,都是野鸭飞临太湖的繁盛阶段,方志记载里野鸭飞临时间有8、9月份、深秋、冬月,如《太湖备考》中记载:“凫出太湖,深秋方来集,至冬而盛。每群飞而过,其数千万。”1沈猷慧:《洞庭湖的野鸭及其狩猎方法》,《动物学杂志》1960年第5期。1○还有的野鸭以太湖地区为中转站,野鸭在此补充能量与食物,大致在11月份,到太湖地区以南地区过冬,如宣统三年(1911)浙江《诸暨县志》记载,野鸭

“冬日自太湖来”。①《方志物产》(327)浙江17年 第397页,宣统三年(1911)《诸暨县志·物产(动物)》,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藏。这类野鸭多为白眉鸭和绿翅鸭,在第二年的3、4月份返回太湖。

苏州地区把野鸭群飞的状况称为野鸭阵。而在南太湖的湖州地区,野鸭群飞的状况有的被称为鸭云,②陈同艺:《鸭云》,《上海文学》1963-12-27。有的称为寇阵,③《方志物产》(315)浙江5 第83页,乾隆四年(1739)《湖州府志·物产(动物)禽》,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藏。这种称呼一方面是由于野鸭群飞的规模大,另一方面与野鸭偷食农田稻谷有关。历史时期太湖周围野鸭群飞规模、状况等较为一致,野鸭每飞则是成千上万,野鸭部落群的规模也比现今要大的多。只是各个地方记录的时间有所差异,但是野鸭集至冬季达到最盛、最多,这是共同的,与六十年代钱国祯的调查具有一致性。

(二)野鸭的群落结构

历史时期,太湖聚集了多种野鸭,并且多种野鸭混在一个群里,有时一个野鸭群落里还包括除了野鸭外的其他鸟类。野鸭即“凫、鷖、鸳鸯、鸠、睢、鸥、鸢,混称之”。④《方志物产》(288)江苏5第366页,天启六年(1626年)《淮安府志·物产》,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藏。野鸭并不像现在区别得那么清楚,野鸭群里还有其他鸭科类动物,常常混在一个群里。在湖州长兴有忻湖,“忻湖,(崇祯长兴县志)在县北七里,周二十里,溪山清胜菱茭之下,鸳、凫交集,可以游泳”。⑤《方志分类资料》107鸟类(四)浙江 第393页,乾隆元年(1736年)《浙江通志·长兴县》,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藏。鸳鸯与凫混在一个群里,交集在忻湖中。

历史时期,太湖野鸭有明确名称的是绿头鸭,在太湖野鸭类群中占优势。“野生者名野鸭,野鸭多绿头”,⑥《方志物产》(288)江苏4第195页,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江苏县区志》土产,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藏。绿头鸭也即是对鸭、野鹜,绿头鸭是太湖地区野鸭之中最普通,数量最多的一种野鸭,在野鸭群落中,较为常见。其他的一些则没有明确的名称记载,部分可以根据体形、羽色进行分辨。历史时期在太湖野鸭群中,食用方面绿翅鸭最佳。乾隆十五年(1750)《太湖备考》中记载,野鸭“种类不一,最小者佳,名‘粒头’,肉香而骨脆”。⑦[清]金友理撰:《太湖备考》(卷六·羽之属),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308页。又有凫“出太湖陈湖者佳,最小者粒头,肉香骨脆”,⑧《方志物产》(302)江苏18第116页,光绪三年(1877年)《苏州府志》,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藏。出自于太湖、陈湖的野凫是比较好的,最小的叫作粒头,肉质鲜美,骨头酥脆。粒头即是绿翅鸭,是野鸭种类中最小的一种。历史时期太湖野鸭种类结构亦是很多。野鸭类群中有大有小,有麦鹅,鸳鸯,还有鸊鷉,光绪四年(1878)《金山县志》记载:“有小而好没水者,名鸊鹈”,⑨《方志物产》(296)江苏12第280页,光绪四年(1878年)《金山县志》,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藏。而“鸊鷉,俗名油鸭一名刁鸭,似野鸭而小。”⑩[清]吴仪洛:《本草从新》(卷十六·禽兽部),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2年,第320页。水葫芦、鸊鷉、油鸭、刁鸭即是同一种,比野鸭稍微小,鸊鷉并不是野鸭类,但是其常混在野鸭群中,又与野鸭相似,古人把其误认为是野鸭的一种。野鸭“小者好沉水,名沉凫”。11《方志物产》(315)浙江5第83页,乾隆四年(1739)《湖州府志·物产(动物)禽》,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藏。体形小而又喜潜水即是潜鸭属,又名红头鸭、矶凫、矶雁。而“土人以白羽、乌嘴、凤头者为贵”,12《方志物产》(295)江苏11第244页,崇祯四年(1631年)《松江府志·物产》,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藏。符合这种明显特征的是凤头潜鸭,历史时期太湖地区的凤头潜鸭是一种珍贵品种。

尽管多种野鸭混在一个群里,但是太湖沿岸的居民还是对野鸭进行了一些分类。但是野鸭的分类并不是现代科学意义上的,是在交易中形成的。历史时期太湖地区野鸭大多按体形大小分类,尤其是在出售的时候,而且不同地方的分类不一致。在湖州地区,野鸭“有对宿,有四宿,大者一对一联,小者六只一联”。13《方志物产》(315)浙江5第83页,乾隆四年(1739)《湖州府志·物产(动物)禽》,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藏。这大的以一对或两只为一联,小的以

六只为一联,联是在野鸭出售时的一个单位。而对野鸭卖时大小称呼亦不同,“鬻者称曰对鸭,最大者曰独鸭,小者曰四鸭六鸭,盍其来久矣”。①《方志物产》(316)浙江6第82页,同治十三年(1874)《湖州府志·禽之属物产(动物)》,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藏。根据野鸭的体形,把野鸭分为对鸭、独鸭、四鸭、六鸭,也有的“大者号对数”。②《方志物产》(316)浙江6第245页,光绪六年(1880年)《乌程县志》,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藏。而在苏州地区,虽与湖州分类依据相同,但在具体的名称上有所不同。如民国五年的《苏州洞庭东山物产考》把野鸭分成四大类,“其种有四,大者名对子,头有乌绿毛,身赤白色,翅黑白蓝色为雄,头花、腹黄白色、背灰色为雌,中者名花小,头腹如芦花纹,背灰白色,再小者名扣子,背花,腹赤灰色,最小者名捩头,身灰白色”。③《方志物产》(304)江苏20 第297页,民国五年(1916年)《洞庭东山物产考·凫綱弋》,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藏。苏州地区的对子、花小、扣子、捩头即是按照野鸭体型大小对野鸭进行的分类。这种分类方式在后有所变化,变的更为简易,分为大鸭、二鸭、小鸭三种,如庞秉璋的调查,“苏州专区一带将野鸭按体形大小分为:大鸭(如绿头鸭、斑嘴鸭、翘鼻麻鸭等),二鸭(如琵嘴鸭、凤头潜鸭、红头潜鸭、针尾鸭等),小鸭(如绿翅鸭、花脸鸭、白眉鸭等)”。④庞秉璋:《苏南食用鸟类》,《动物学杂志》1974年第4期。与国外相比,野鸭科学分类法中国很晚才有。

(三)野鸭的栖居与觅食

太湖之所以有众多野鸭,与太湖周围环境有很大关联,太湖环境良好,适于野鸭的栖居。钱国桢在六十年代调查研究发现,太湖的水生生物的蕴藏量不仅丰富而且种类多,在鸭胃中出现频率最多的食物也正是蕴藏量最多和分布最广的类群,芦苇、湖湾、浅沟、水生植物滋生,对野鸭极有利。⑤钱国祯:《太湖野鸭的动物群落学》,《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0年第3期。而历史时期太湖地区动植物资源更为丰富,并且能提供给野鸭充足的食物。野鸭所栖居地方具有选择性,不同种类的野鸭栖居地的选择并不一致。野鸭多在太湖滨湖一带活动,主要是栖居于湖边上的草丛、芦苇之中,乾隆四年(1739)《湖州府志》所记载,“盍蒲苇、蒹葭、水泽所聚处,故凫栖上焉”⑥《方志物产》(315)浙江5 第83页,乾隆四年(1739)《湖州府志·物产》,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藏。,野鸭所栖之处是湖边芦苇,栖居地的选择与其营巢、生存有莫大的关系,往往比较隐蔽,可以躲避野兽的攻击。野鸭也有选择在太湖近镇的滩涂上,同治十三年(1874)《湖州府志》记载:“野凫,出太湖近镇,漾滩亦间有之”,⑦《方志物产》(316)浙江6第82页,同治十三年(1874)《湖州府志·物产》,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藏。滩荡是野鸭喜于集聚的地点。太湖中小山、小岛之上,也是野鸭的栖居地选择之一,“(苕纪)湖中野鸭东林山最多”⑧《方志物产》(315)浙江5第83页,乾隆四年(1739)《湖州府志·物产》,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藏。,东林山便是太湖水域的一个小山,很多野鸭也选择栖居于此。

栖居地的选择与野鸭的觅食有很大的关联性。关于野鸭的食物,现代学者的在调查中发现鸭科动物“多为杂食性,吃大量杂草种子,水生植物、水藻类、水生昆虫、贝类、甲壳类及其他小型动物等,亦有捕吃鱼、蛙等,或食禾本科作物”。⑨郑作新:《中国经济动物志·鸟类》(第二版),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年,第73页。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藏。而鸭科动物的这些食物在古代太湖地区有许多记载,太湖古时又为震泽,“明朱右《震泽赋》……愚意震泽,以其震荡不定而名,具区以其既定,而草木藂聚为义”。⑩《方志综合资料》(95)江苏6 第71页,光绪六年(1880年)《马蹟山志》,太湖纪略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藏。太湖水域有着成片的芦苇、蒹葭等水生植物,湿地环境良好。湖中鱼、虾、蟹等资源也很丰富,嘉庆年间的《贞丰拟乘》所记载,贞丰水区“凡河鲀鳗蟹之属四时不绝,鱼不亚于莺脰湖中所产,秋间黄雀蛓莺野凫鸨鸟萃于此地”。11《方志分类资料》(101)鱼类(六)第362页,嘉庆《贞丰拟乘·土产》,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藏。太湖地区丰富的水生资源能提供给野鸭充足的食物,而湖中也聚集了包括野鸭在内的多种野鸟类。野鸭觅食的地点也包括了太湖沿岸的稻田,给太湖地区的沿岸农田带来重大危害,如咸丰八年《当湖外志》中的记载,野鸭“道光二十一年十月杪,田禾未畢收,亦有似野鸭者,千万成群,自北而南,偶一下集田中,子无遗穗,遭其害者号呼不绝,青浦、南汇、金山、嘉兴、嘉善等被灾尤

多。”①《方志分类资料》(107),《鸟类》(四)浙江,第425页,咸丰八年(1858年)《当湖外志》,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藏。当湖主要是在嘉兴府内。

总之,历史时期的野鸭群落规模大,每飞则成千上万。野鸭群落包含不同的种类,不仅仅是野鸭,还有一些其他鸟类,如麦鹅。太湖沿岸的居民对野鸭有其独特的分类法,尽管不符合现代科学意义上的分类,但是很有实用意义。历史时期太湖之所以野鸭种类多,与太湖的环境有很大关系,多种动植物资源不仅给过冬野鸭提供食物,还提供了野鸭栖居的场所。

二、历史时期太湖野鸭的猎捕方式

历史时期太湖沿岸居民捕获野鸭数量巨大,捕猎历史悠久,捕猎的方式也有很多种。“皮毛兽、野兽、鸟类及鱼类的捕猎不仅改变动物种群的数量、组成及情况,并且也改变了它们的生存条件。影响的程度决定于捕猎的强度及形式(捕获动物的方法及日期)。”②納乌莫夫:《动物生态学》,林昌善等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年,第443页。研究捕鸭的猎具以及捕鸭的形式,对于研究野鸭种群大小、数量、组成情况有很大的帮助。太湖沿岸居民特别注意捕鸭方法、捕鸭工具与捕鸭时间,他们大多在野鸭在太湖过冬的季节对其进行捕捉的。

古代较为常见的是罟网、胶粘、利用媒鸭捕鸭,这些捕鸭方式也在太湖地区有相当长的历史,随着时代的变化,这些猎捕方式不断改进。如胶粘法,唐陆龟蒙在《禽暴》中讲到:“江之南不能弋罗,常药而得之。”③[清]董诰等:《全唐文·禽暴》(卷801-900),北京:中华书局 1985年。江南地区地形复杂,在山地丘陵较多地带以及森林覆盖地区,用药猎鸭则较为方便实用,陆龟蒙所说的药其实是一种胶,以此粘鸭。用胶涂在植物上,或者地上,野鸭停留时,就会被粘住,以此捕鸭类及其他野鸟类。陆龟蒙文中还记载:“斯涂杖,丛植于陂,一中千万,胶而不飞。是药也,出于长沙豫章之涯。行贾货错,岁售于射鸟儿。盗兴已来,蒙冲塞江,其谁敢商?是药既绝,群凫恣翔,幸不充乎口腹,反侵人之稻梁。”④[清]董诰等:《全唐文·禽暴》(卷801-900),北京:中华书局 1985年。从陆龟蒙的这篇行文之中可以看出,唐时野鸭众多,群飞声如暴雨,对于田间禾苗危害极大,往往吃尽穗而去,当时主要是使用一种胶来捕鸭,把药涂在植物上,来捉野鸭。但是这样也会对人与其他动物带来伤害与不便,后世人们对此进行了改进。如《竹林八圩志》中记载:“有外来金姓行八,失其名,以善捕鸟人以黐鸟,老八呼之黐鸟,云者以胶涂竿伺鸟,所向粘其羽而获之也,老八神其技,珍禽异羽无论动静飞宿,不失十一。”⑤《方志物产》综合类(98)浙江2第244页,民国十七年(1928年)《竹林八圩志》,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藏。记载中老八的粘鸟技术很高,不失十一。把胶涂在竿子上捕鸭,较为灵活与便利,可见此种捕猎方式在经过长期的改进之后,更符合实际需要。

媒鸟和网的使用,在大规模捕鸭的过程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在宋时已有“鹤媒”的记载,媒鸟与弓箭结合使用捕鸭,如宋绍定二年的 《吴郡志》记载:“鹤媒,吴人射鸟养一驯鹤,使行前,而以草木叶,为盾以自翳,挟弩矢以伺之,群鸟见鹤以为同类无猜,遂为矢所中。”⑥[宋]范成大:《吴郡志》据宋绍定二年重刊(卷二十九),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1983年,第885页。这种方式在后代不断发展,到明清时期有驯养的“媒鸟”,用媒鸟拉网,媒鸟与网和弓箭结合使用,能够捕捉更多野禽。明诗人高启有《射鸭词》,“射鸭去,清江曙;射鸭返,回塘晚。秋菱叶烂烟雨晴,鸭羣未下媒先鸣。”⑦[明]高启:《高太史大全集》,据景泰年间徐墉刊本影印。词中将明代苏州地区弓箭捕鸭的情况描写得很详细,也是利用媒鸟,称为射鸭。将“媒鸟”放在捕网上,引诱飞翔的或者他处的野鸟降落,到野鸟达到一定的数目时,再侍机拉网捕捉。如乾隆年间的《震泽县志》卷二十五记载:“水乡芜田多鴈凫之属,土人必养驯鸟为媒,因其类从媒,于前诱之,善弋者拄木枝衣叶,其上丛密葱翠以蔽其体,曰翳翳之中有小隙,曰料戾,人就以视外审固,而后发镞,镞之名曰刚挂(以铁为之,形如十字),又有设伏网罟以待媒,调翰变态,飞鸟应而下,则掩而取之者。”⑧[清]陈志和,沈彤:乾隆《震泽县志》(卷二十五 生业),据清光绪十九年(1893)吴郡徐元圃刻本影印,第237页。以媒鸟诱野鸭来,以刚挂,又用网捕之,三者一起使用,捕获量更高。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和改进,到后来有专为捕捉野鸭而驯养而成的媒鸭,媒鸭是绿头鸭与家鸭杂交而产生的新品种。鸭媒与网结合使用,如民国五年(1916)

年的《苏州洞庭东山物产考》所载猎捕方式就甚为详细,如纲弋法,“聚众数十人,乘小舟十余,每舟必豢驯野鸭数头,名鸭媒。公推眼明者为首,用方网大十余丈如蚌形,左右中系网绳三条,置湖滨浅滩,散饵于上,系鸭媒于网内,二端之中网打桩钉牢,一端之三网套一竹圈,总结在拉绳上,拉绳长百余文,群舟匿芦中,为首者登高望之,鸭媒游戏滩上,引其群齐入网内,为首者掷帽为号,数十人合力紧拉拉绳,如蚌形之网向上合拢,此一举多则获千,少亦数百头,按人分派股必甚均,旁舟向索亦必赠数头,因恐旁至网边惊散也。弋小鸟之网较之小,而需人不过二三”。①《方志物产》(304)江苏20第297页,民国五年(1916年)《洞庭东山物产考·凫綱弋》,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藏。野鸭多是成群出现的,利用鸭媒来则是能成群捕捉。这种捕捉方式一次性捕捉的数目明显增加,多则上千,少则上百,而需要的人力不过是数十人,这种捕鸭方法逐渐成熟,方网、鸭媒、饵、舟等多种工具结合。捕鸭中也积攒了很多经验,网的放置、鸭媒的位置、以及怎样收网,这其中都有一定的技巧。猎获物的分配方面也反映出多年的经验,还分配给“旁舟”的人。经过长时间的驯养,鸭媒也成为了一种家禽的品种。陈同艺在60年代着有《鸭云》一文,文中的捕鸭方式与此相似,但是猎具有一些不同,捕猎工具更为先进,所用的网则是装有活闩的板网,船则是专门的捕鸭船。②陈同艺:《鸭云》,《上海文学》1963年第12期。从宋代到20世纪60年代,同样是使用媒鸟和网捕鸭,但是媒鸟与网都不断在改进中,变得更为省力,更为方便。

单独使用网也可捕鸭,在太湖地区以此捕鸭甚是常见,从古到近现代皆有用。如乾隆《太湖备考》所载:“捕者以网取之。③[清]金友理:《太湖备考》(卷六·羽之属),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308页。用网捕鸭是很普遍的,在太湖以外的地区使用也很常见,如宣统三年(1911)的《诸暨县志》记载:“泌湖人于黑夜张网罗之。”④《方志物产》(327)浙江17第397页,宣统三年(1911)《诸暨县志·物产》,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藏。虽然单独使用网也可捕野鸭,但是只能干等野鸭到来。于是还产生了赶鸭法,主要是利用小船把野鸭赶到所置好的网中,“然闻今江南大陂湖中取凫者,亦皆以纲植两表于水相去甚远,中缀纲马以舟自前驱而逐之,一获千百辈”。⑤《方志物产》(287)江苏3第91页,民国《江苏通志方物志稿》,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藏。这种捕猎方式也很环保,捕获的野鸭多是活的,有较好的利用价值。

大规模的捕鸭,获得数量大,但是比较复杂,而且仅凭一人之力很难完成。因此还有一些仅一人便可以捕鸭的工具,如弓箭,弓箭便于携带,而且在地形比较开阔的地方使用比较方便。而《木渎小志》也记载着:“横泾水东居民善弋凫,多载至渎市”,⑥李根源:《木渎小志》(卷五),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据民国十七年重印本影印,248页。“弋凫”即用带绳的弓箭射击野鸭,这种猎鸭方式需要相应的地形。“弋凫”也是太湖沿岸居民的一种休闲娱乐活动,“与二三交游,敲棋、赋诗、较技,或泛小艇至蒲苇深处采菱茨、弋凫雁”。⑦《兄善宝公传》,《毗陵胡氏宗谱》卷三。可以看出弓箭捕鸭在太湖地区也很常见。

清末以后,太湖地区的捕猎方式及工具也出现了改变,其中最明显的是采用了一些西洋火器。如嘉庆年间,太湖沿岸的吴江、震泽两县出现专门为捕野鸭的枪船,猎者在枪船里携带火枪,接近野鸭后,短程突然射击,俗称打鸟。使得猎取野鸭变得更为方便。后来“原来只在吴江、震泽一带捕猎野鸭的枪船,鸟枪换炮,有的真的备西洋诸多火器……不用说是打野鸭水禽,打家劫舍,绰绰有余”。⑧吴竞,万蝶仙:《太湖里的渔民组织枪船帮》,《苏州杂志》2003年第5期。可见捕鸭的工具发展到后来的武器已经很先进,多采用西洋火器。 同治十三年(1874)的《湖州府志》记载的猎具,有“鸟铳、铁尺、刀枪、钢叉、弓、矢、伏弩、罝网、及木栅土阱名目甚多,不能悉数”。⑨《方志物产》(316)浙江6第153页,同治十三年(1874)《湖州府志·器用之属》,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藏。狩猎的工具众多,捕捉各种野兽、野鸟的工具都有。在民国,由于技术的进步,在捕猎方面手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民国六年的《双林镇志》所载:“惟列火炬、鸣金、发铳以逐之,则有效。”⑩《方志物产·综合类》(97)浙1第432页,民国六年(1917年)《双林镇志·除虫》,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藏。在这一时期,以发“铳”捕鸭变更为常见。记载的枪具主要有:铳器、老式枪或线枪、装置火药铁珠之土枪、鸟鎗、排

铳。①《方志物产·综合类》(93)江苏4第250-256页,民国十九年(1930年)《吴县志》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藏。在猎法方面,还出现了针对野鸭身体部位的猎鸭法,如民国十九年(1930年)《吴县志》中吴县各区渔猎状况调查表第二区中记载的 “有撂嘴式、撂颈打、泼胁式飞枪中等法”②《方志物产·综合类》(93)江苏4第251页,民国十九年(1930年)《吴县志》,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藏。,表中记载还有射击、鎗铳打、猎犬啣、线网罟等捕鸭法。用枪射击所获的野鸭多为死的,所获之鸭使用的范围不是那么广,而用媒鸭和撒网捕捉的为活禽,活禽的利用价值显然更高。

三、历史时期太湖野鸭的综合利用

野鸭有较高的经济价值,虽然在有些年份对水稻的收成有消极影响,但更多时候还是湖区一种有重要经济价值的动物资源,可以综合利用。在传统农业时期野鸭主要被作为美味、滋补品,羽毛被作为装饰品,近代以来人们认识到野鸭的绒毛轻柔保暖,这使得野鸭的经济价值大为提高。由于野鸭数量庞大,使得捕获野鸭成为当地农闲时的重要副业。

明嘉靖《常昭合志稿》记载:“谭晓,邑东里人……凡鸟凫昆虫之属,悉罗取而售之……于是资日饶。”③《中国地方·志集成》(清)郑钟祥,张瀛:光绪三十年(1904年)《常昭合志稿》卷48《轶闻》第804页。谭晓邑很会资财,凫也是生利方式之一。太湖沿岸居民有专业捕鸭之人,多捕之鸭除了自家食用之外,还往往到集市出售,如民国19年(1930年)《吴县志》中吴县各区渔猎状况调查表记载的猎获的包括野鸭在内的野禽,“销于本区者多数,有运销苏城者,野味店”。④《方志物产·综合类》(93)江苏4第251页,民国19年(1930年)《吴县志·吴县各区渔猎状况调查表》,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藏。野鸭具有很好的市场,野味店里大多都有用野鸭做的菜。野鸭“其价有一头二头三头之别,视其大小定之”。⑤李根源:《木渎小志》(卷五),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据民国十七年重印本影印,第248页。清代太湖附近的城中已有野味店的记载,在顾震涛所撰写的《吴门表隐·附集》中,就有“野味场野鸭”⑥[清]顾震涛:《吴门表隐·附集》,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的记载,更有以野鸭为野味而出名的,朱枫隐在民国十二年(1923年)着有《饕餮家言》一文,其中记载:“苏州从前有‘陆蹄赵鸭方羊肉’之称……赵鸭,谓赵元章之野鸭,店在葑门严衙前之东小桥。”⑦1923年(民国十二年)秋出版的《红杂志》第五十五期载朱枫隐《饕餮家言》。这是苏州城一家远近驰名的野味店,该野味店大约开始于光绪初年,此店里的赵元章野鸭最为出名。

野鸭作为野味食用有很多好处,作为“乾隆三大家”之一的袁枚在《随园食单》讲到:“薛生白(吴门名医)常劝人勿食人间豢养之物,以野禽味鲜,且易消化。”⑧[清]袁枚:《随园食单》,嘉庆元年(1796),南京图书馆藏书。劝人不要吃家养的,多食野味,对身体有益。况且野鸭“清蒸、红烧、五香、炙味均肥美,性凉,补中益气,平胃消食,大益于人”。⑨《方志物产》(304)江苏20第297页,民国五年(1916年)苏州《洞庭东山物产考·凫綱弋》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藏。野鸭食用最好的则在冬季,如清人张璐所纂《本经逢原》中记载:“其在九月以后,立春以前,味极甘美,病人食之,全胜家鸭。”⑩[清]张璐所:《本经逢原》,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年,第21页。一些医药著作里有许多食野鸭能辅助治病的记载,“甘凉消食积,退水肿,除瘡癤,祛风热”11[清]严西亭,施澹宁:《得配本草》,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5年。,可见野鸭无论在食用还是治病方面都比家鸭好,这也是在有家鸭的情况下,还在冬季捕捉野鸭的原因之一。野鸭亦可作为药物使用,对身体有极大的好处。“凡人溺死及服金屑未死者,鸭血灌之可活”12《方志物产》(307)江苏23第28页,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江阴县志》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藏。,可见鸭血在救人上面也有独特的用处,鸭卵也具有很大的经济与食用价值。太湖沿岸的居民常常到野外捡鸭卵,出售获得较好的利益。如同治十三年(1874)《湖州府志》记载:“湖滨人,夏月寻巢取卵。”13《方志物产》(316)浙江6第82页,同治13年(1874)《湖州府志》禽之属,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藏。鸭卵的价格也有浮动,朱用纯在《毋欺录》中说道:“我生之初(明朝天启年间)……鸡凫卵一簋为钱二”,此时凫卵一簋才钱二文,而到了顺治三年,“鸭卵至四十文一枚”。14[清]朱用纯:《朱柏庐先生编年毋欺录》,清同治十三年(1874)虞山顾氏刊本,民国六十年(1971)艺文印书馆四部分类丛书集成三编影印。野外捡鸭卵出售可获得可观的经济

效益,尤其是在发生灾荒时,鸭卵价格更是疯涨,如崇祯年间,太湖地区瘟疫横行,物价飞涨,一枚鸭卵贵至十五文一枚,后加至二十三四文,真足骇人听者。①《崇祯记闻录》(卷二),台湾大通书局印行,第19页。此时捡到鸭卵除了出售获得经济效益之外,还可制成咸鸭蛋,以供食用。另外鸭卵还能制作糟蛋,民国十六年(1927)《濮院志》记载:“以鸭蛋之肥大者和以酒糟,杂以椒盐,盛瓦坛中,以泥封口,六閲月而蛋熟,味极鲜美。”②《方志物产》(319)浙江9 第356页,民国十六年(1927年)《濮院志》物产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藏。糟蛋的制作开始于雍正年间,是平湖的特产,平湖的糟蛋在国外都曾获奖。

清末以后,中国逐渐融入到世界经济市场之中,人们对于野鸭的实用价值的认识逐渐的深入。野鸭翼镜又称为“绿翠毛”,③韩俊彦:《野鸭经济价值及主要品种》,《新农业》2011年第9期。有一定经济价值。野鸭的绒毛柔软并且保暖性能好,是很好的棉被、衣物的填充物。人们在认识到这一点后,加大了对野鸭的捕杀。捕来的野鸭,可食用,其羽毛可以出售。鸭绒则是十分珍贵的,“嗉下毛曰野鸭绒,为御寒珍品,西乡产多”。④《方志物产》(300)江苏16第362页,民国十九年(1930年)《嘉定县续志》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藏。野鸭多脂味美的同时,野鸭绒也是御寒的珍品,可见野鸭一身是宝。

20世纪50年代以后,在对于野鸭的综合利用上。加工技术上都有了提高。如庞秉璋就在《苏南食用鸟类》一文中对江苏南部的食用野生鸟类作了很好的总结,在对鸟类的食用,“苏南一带的野鸟在食用上分酱煮、烩煮、熬煮,大型鸟类如雁、鸭、鸽、难和鹃等可制成罐头食品,既有特色,又便存藏及运销”。⑤庞秉璋:《苏南食用鸟类》,《动物学杂志》1974年第4期。除了在食用方面之外,还提出了对于野鸭的综合利用,可以说在历史的基础上,利用方式扩大化,“有些活货可供动物园饲养展览,制作标本,制扇,鸭类的彩羽可作为饰羽出口,或供工艺美术应用。鸭绒及中小型鸟类的羽毛纤柔,可作被、褥、枕、垫等的填充材料。雁、鸭、鹊、鸿、准等大型鸟类,为苏南地区出口野禽品种”⑥庞秉璋:《苏南食用鸟类》,《动物学杂志》1974年第4期。。

四、结语

历史时期,太湖地区野鸭群落规模大,每飞则千百成群,野鸭种类多,其中以绿头鸭为最多,在野鸭种群中占优势,野鸭分类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鸭栖居地的选择也有所不同,野鸭具有集群性与混群性,觅食也有规律性。野鸭的综合利用方式也随着时代的进步逐步提高,与家鸭相比,人们更喜欢食野鸭。随着环境的变化,野生动物逐渐减少,野味更为珍贵。从猎捕方式上看,技术逐渐改进,不断提高,先进的猎捕工具不断出现。捕鸭的方法多种多样,特别是在大规模的捕鸭中,一次捕鸭所获的数目,少则上百,多则上千。太湖沿岸居民捕鸭行为对野鸭的种群和数目产生消极影响,但是野鸭群落规模依然很大,数量很多,而如今以捕猎为生者少,却很少见到大规模的野鸭群落。这些都是值得现代人思考的问题。

A study of Taihu wild duck in history

LIU Yan

In the period of traditional agriculture,Taihu area had a good ecological system with abundant animal and plant resources which provided wild ducks with good dwelling environment.Hundreds of flying ducks seemed to blot out the sun.Among the groups of ducks were ducks and other birds.Hunting ducks as a sideline became the supplement of the agriculture.Some people made a living through hunting ducks.The ways of hunting ducks also varied.The main tools in ancient times were network,medium ducks,bows and arrows while spears,guns and other tools were gradually used in and after modern times. Wild ducks have higher economic value and are beneficial to the body as a wild game food.

historical period;Taihu wild duck;hunting

K29

A

1009-9530(2014)02-0083-08

2013-12-23

刘艳(1988-),女,南京农业大学人文学院专门史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农村经济与社会史。

猜你喜欢
物产野鸭方志
Effects of O2 addition on the plasma uniformity and reactivity of Ar DBD excited by ns pulsed and AC power supplies
黑龙江民国方志所刊名家墨迹选
快乐的野鸭
实践活动—教学设计案列
实践活动—教学设计案列
——“家乡的物产”品种多 品质高
三只野鸭
嘉绒藏族地区的旧方志编纂
捉野鸭
物产美食
野鸭育雏期和育成期的饲养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