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藏书家刘喜海

2014-04-09 07:15林子惠
山东行政学院学报 2014年8期
关键词:封泥藏书家海东

林子惠

(山东财经大学艺术学院,济南 250014)

清末藏书家刘喜海

林子惠

(山东财经大学艺术学院,济南 250014)

刘喜海是清朝道光、咸丰年间的藏书家,出生望族,是刘墉的侄孙。他擅搜奇书,以宋版书和朝鲜文献为主要藏书特色。他还收藏金石拓片、古钱币以及封泥等,是名副其实的收藏大家。此外,他还抄书和编写书目,对古代版本目录学也有一定贡献,是清代学术史上非常有影响力的人物。

刘喜海;藏书家;金石学;古泉学;封泥

我国的私家藏书始于周代,渐盛于唐宋,至明清,藏书规模达到顶峰。山东自古为文化兴盛之邦,藏书家数量在元明以前居全国之冠,明清时朝齐鲁大地,也诞生了一大批藏书家,从其人数(1)和藏书质量上看,甚至不亚于江浙一带。其中既有声名显赫的聊城杨以增(2)、益都李文藻、历城周永年等,[1]更有身为朝廷官员但酷爱藏书、为后人留下宝贵文化遗产并在诸多领域做出开创性贡献的藏书家、收藏家,刘喜海就是其中一位。

一、 生平及家世

刘喜海,字吉甫(又作吉莆),号燕庭(又作燕亭、砚庭),别号三巴子,祖籍山东诸城。(3)是道光、咸丰年间著名的金石学家、古泉学家、藏书家、书法家,室名嘉荫簃、味经书屋、十七树梅花山馆、来凤堂(又作来风堂)等,是清代学术史上颇有影响力的人物。曾任福建汀州府知府、福建兴泉永兵备道、潼关商兵备道、四川按察使、布政使和浙江布政使署巡抚等职。[2]

(一)生卒年份

据考证,刘喜海生于乾隆五十八年(癸丑,1793),但其卒年目前尚无定论,为1853或1852。据胡昌健所编《刘喜海年谱》,“咸丰三年(癸丑,1853)六十一岁,卒于北京”。[3]而许贵文则针对几种不同的工具书对刘喜海卒年的不同记载展开论证,于2005年发表《刘喜海生卒年考略》一文,否定了《中国古代书法家辞典》(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依据“光绪七年(1881)所著《海东金石苑》成书”推算刘喜海“经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五朝,年约九十左右卒”的错误推断。从而认同了《中国大百科全书》、《历代名人室名别号辞典》(山西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四库大辞典》(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以及傅璇琮主编的《中国藏书通史》(宁波出版社2001年版)关于刘喜海卒于1852年的表述。[4]王绍曾、沙嘉孙所著《山东藏书家史略》也将其卒年定于1852年。

(二)出身望族

刘喜海的家族异常显赫,可谓山东望族,是大官僚兼书香门第家庭。其曾祖父刘统勋,位至军机大臣、东阁大学士,是乾隆皇帝的肱股之臣,伯祖刘墉(“刘罗锅”)清廉正直,克绍家声,位至体仁阁大学士,与刘统勋齐名,被呼为“小诸城”。又在民间享有清官盛誉,成为历史上与包公、海瑞齐名的三大清官之一。刘喜海父亲刘鐶之,位至六部之首的吏部尚书。因刘氏家族人才辈出,乾隆皇帝在赠刘墉诗中曾称誉其家族为“海岱高门第”。在民间甚至出现了多种版本的刘氏家族是“天下第一家”的传说。[5]

二、 藏书概略

刘喜海藏书丰富,后人评价他“精心博古,好搜奇书”。他所收藏的图书多为稀世罕见的孤本,尤其以宋版书和朝鲜文献为两大收藏特色。他还喜欢抄书,对古文献的流传起到了重要作用。可惜的是他的藏书在其死后几经辗转,只有部分保存在了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和山东大学图书馆等地,有的却流往了国外,更有甚者则杳无音信了。

(一)宋版书

1.《史记》。在刘喜海的味经书屋中,有多种宋版《史记》。“燕庭尝于庙市购得百衲《史记》,每卷咸有季沧苇印。”[6]一本为有《集解》的北宋本;一本带《索隐》,书中“恒”字和“慎”字缺笔,应为南宋本;还有一本是钱曾《读书敏求记》里所艳称的卷尾有“建安蔡梦弼傅卿谨案京蜀诸本校理,寘梓于东塾”二十字的版本。此外,他还收藏有宋刊《集解》、《索隐》、《正义》合刻本《史记》,卷末有“校对宣德郎秘书省正字张耒隶书”木记。

2.宋刻唐人文集。刘喜海收藏宋刻唐人文集有数十家,皆为精本。其中宋刊三十卷本《张说之文集》,尤为海内所称道。但刘喜海去世后,该书不知去向,现在流传下来的是盖有“大兴朱氏竹君藏书印”的三十卷旧写本。“四库及结一庐朱氏二本,虽极力采辑,然不见宋刻,旧观终不可复。燕庭原本虽亡,得窥朱氏传录之本,犹能使唐人巨集,缺而复完,故沅叔目为快事。”[6]其传录写本价值足见一斑,故刘喜海所收藏的原宋刻本的意义更是不言自喻。

(二)朝鲜文献

刘喜海和当时的朝鲜学者金正喜、金命喜、赵寅永等人交往长达三十多年,留下许多书信、题跋等珍贵史料,赵寅永著的《海东金石存考》被刘喜海认真保存下来。刘喜海收藏的朝鲜文献,现存的抄本有《朝鲜志》、《萁田考》、《东古文存》。其中,《萁田考》是刘喜海亲笔抄录。藏本有《海东唐文选》、《桂苑笔耕集》、《宣和奉使高丽图经》等。其中,《海东唐文选》收集有高丽新罗、百济、高句丽等文人的文章二十九篇,史料价值极高,如今韩国和朝鲜的国内已无该书,是国内外唯一的一本。[7]

(三)书目整理

刘喜海在藏书的同时,整理图书并编制各种书目,在古代版本目录学的历史中,影响力也是很大的。

他一生主持抄书很多,几经流离,现在留存下来的达一百多部,多存于国家图书馆内。《山东藏书家史略》记载“燕庭喜抄书,多用蓝格本,版心下刻‘东武刘氏味经书屋’,或于左栏外刻‘燕庭抄校’四字,或刻‘嘉荫簃写书’五字”。其抄本多罕见之书。经过著录的有宋代的周淙《临安志》以及宋代方万里、罗浚幕的《四明志》等八十二种。

在任浙江布政使期间(4),刘喜海曾亲临天一阁,重编《天一阁书目》十二卷(有诸城张鉴祥藏东武刘氏嘉荫簃抄本)。刘喜海还藏有历代藏书家书目精抄本五十二种。并抄成丛书目录《书目类编》和朝鲜、日本书目集《书目汇编》,此外还根据朝鲜学者送给他的朝鲜书籍,编了一部《朝鲜书目》,收录朝鲜古文献一百二十部,是现存的最古老最完整的朝鲜古书目。有韩国学者考证,此书乃刘喜海独自编著,足见其学术涵养之深厚。

(四)藏书流散

其藏书于光绪初年流散出来,其收藏宋版《史记》卷尾有“建安蔡梦弼傅卿谨案京蜀诸本校理,寘梓于东塾”二十字的版本,先归于归安的姚觐元,后又归江南图书馆,后被端方私藏,端方与袁世凯联姻后,该书为袁克定所有。

不过,据翁同和在其1860年12月14日和1861年3月19日的日记记载,刘喜海味经书屋的藏书在归姚觐元所得之前,已经有一部分被翁同和的瓶庐藏书楼和朱学勤的结一庐藏书楼所藏。据说,《海东金石苑》一书的原稿也很可能是在这时被潘祖荫的滂喜斋藏书楼所收藏。[7]刘喜海的藏书还有一部分流散到各地的图书馆及韩国、日本等地。其北宋本六十八卷《史记》即存日本内藤虎处。

所藏金石拓本三千六百种,光绪二十二年(1896)丙申缪荃孙得之于苏州,今不知飘零何处,令人倍感惋惜。

现在山东大学图书馆藏有诸城张鉴祥收藏的《刘燕庭藏书目》抄本,共计收入图书1127种,可以让我们有幸略睹其风貌。

三、其他收藏

刘喜海是收藏大家,他在藏书和抄书之余,还收藏金石碑拓和古钱币,这些成就甚至掩盖了他作为藏书家的身份,成为清朝金石学和古泉学方面的名家。但他终因自己的风雅好古遭到某中丞弹劾而罢官。

(一)金石碑拓

梁启超在其《清代学术概论》中介绍说,“金石学之在清代又彪然成一科学也”,“道咸以后日益盛,名家者有刘喜海、吴式芬、陈介祺、王懿荣、潘袒荫、吴大澂、罗振玉。”[8]刘喜海列为各名家之首,不仅因为他所处的时代较早,更因为他对清代金石学的研究,特别是金文之研究有很大贡献。“诸器文字既可读,其事迹出古经以外者甚多,因此增无数史料,而其花文雕镂之研究,亦为美术史上可宝之资,惜今尚未有从事者耳。”[8]

光绪《增修诸城县绪志》记载,刘喜海“嗜金石,足迹所至,剔藓探岩,留心物色。在汀得苍玉,洞诸题名。在陕得魏曹直碑,为收藏家所未见。他如造家、石刻以及钟鼎泉之属,不可胜数。所著《三巴孴古志》,等书,类皆考核精详。为志金石者,别开生面。又集生平所见金石五千余通为金石苑,蔚为大观。”[9]

刘喜海的金石学研究颇有著述,著有《金石苑》,但属于未完成之书。现存稿本一百二十一卷,六十三册。原藏上海涵芬楼,现藏国家图书馆,王国维作跋。此外还编有《嘉荫簃藏器目》一卷(5)、《清爱堂家藏钟鼎彝器款识法帖》一卷,又将精美彝器图刻为《长安获古编》(6)二卷。

另外,他还根据《海东金石存考》一书,依据其它拓片进行增补,别抄一卷,首有道光十二年陈宗彝序,并附有《待访目》。此书即为《海东金石苑》,原稿如今已难觅到,只有抄本及几种印本流传于世。1922年,刘承干嘉业堂依据星风堂杨继振原藏抄本校刊刻印,是最完整的一种版本。

(二)古钱币

刘喜海对古钱币也有浓厚的兴趣,收藏有四千五百多枚,是当之无愧的中国钱币学的奠基人。“服官中外廿馀载,所至不名一钱,而箧中泉币尊彝载之兼两。”[10]著有《古泉苑》一百卷,附《皇朝钱法》一卷(稿藏山东省博物馆)以及《古泉随笔》、《论泉绝句》等,在中国钱币学领域都是极其重要的文献著作。

王懿荣在为王锡棨的《泉货汇考》的所做的跋中,对刘喜海的《古泉苑》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与王锡棨之《泉货汇考》、初尚龄之《吉金所见录》、李佐贤之《古泉汇》比肩,并“垂为千百世文献”。[11]

(三)封泥

封泥的发现和研究较晚。“清道光二年(1822年),四川首先发现一百多枚封泥,后经古董商贩携售往北京途中,坏裂大半,所剩者分别为金石学家刘喜海、龚自珍、阎帖轩等人购藏。”[12]

封泥的著录始于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当时的金石学家吴荣光在他的《绮清馆金石》一书中收录了“刚抵右尉”、“严道橘园”、“严道橘垂”、“锥右尉印”、“牛斡长印”和“代郡太守章”等六枚汉封泥,尽管未能辩明封泥的性质,但却揭开中国古代封泥著录的序幕并引起了世人的注意。

刘喜海在《长安获古编》书中录入封泥三十枚,除了早期吴氏所收四川出土的六枚之外,还增加了一批陕西所发现的封泥,如“同心国承”、“东郡太守章”等,并且明确了封泥的用途,是封泥研究史上的一大进步。[13]

四、其他成就

刘喜海在收藏图书、金石、古钱币并潜心研究著述的同时,还广泛涉猎和收藏其他一些物件,在丰富其藏品的同时,为人类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他所收藏的唐善业泥造像,具有佛教和美术的双重意义。“道光乙亥(1839),燕庭游慈恩寺,始于雁塔下拾得,或全或缺,大小凡八具。全者一面一佛坐莲台,二尊者侍下,或蹲二兽,荫以娑罗树。”[14]但是这些泥造像在刘喜海死后也不知去向,实为憾事。他还将自己的用印于同治十三年(1874年)辑成《嘉荫簃藏印》一册,亦名《金石苑古印偶存》。[15]

在收藏朝鲜文献、编制朝鲜书目特别是从事朝鲜金石研究的过程中,刘喜海与朝鲜友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促进了两国的文化交流。在《海东金石苑》的序中,刘喜海即道出了与朝鲜友人赵寅永(赵云石,名寅永)、金正喜、金命喜等的交往以及该书的资料来源。“此书之得以成形,是两国学者共同努力的结果。而这不仅体现在资料的收集上,在内容的考订上,也多有反映,即书中多引朝鲜学者研究成果。”[16]另外,朝鲜诗人李尚迪也为该书题写了序诗,并通过刘喜海把清代朴学巨著《皇清经解》带回朝鲜。[17]足见二人友谊之深厚,两国文化交流之状况。

刘喜海一生收藏著述十分丰富,然而正如柳向春所言,“燕庭生平著述等身,但以生前未自收拾,逝后多有散佚,现存则有《三巴孴古志》 《金石苑》《嘉荫簃论泉绝句》《长安获古编》《古泉苑》《海东金石苑》《泉苑菁华》《四川访碑录》《燕庭遗稿》《嘉荫簃集》等”[16]而其收藏的图书,有的几经周转回到国内图书馆收藏,耗资甚大。2000年4月,上海市人民政府斥资450万美元使得散失海外50年的翁氏藏书入藏上海图书馆,其中即有刘喜海收藏的《新刊嵩山居士文全集》四十二卷,宋乾道四年(1168)蜀刻本,现为传世孤本,后出抄本皆具此本。[18]

无论从文献学、还是金石学、古泉学、乃至版本目录学等视角来看,刘喜海都堪称是清朝的大学者,尽管其收藏和著述多不明下落,从某种意义上影响了其学术光辉,但是后人对其赞誉有加。鲍康曾专门赋诗《题燕庭金石苑后即送入都》,称颂刘喜海“卅载搜奇书满屋,藏来宝刻遍天涯。斜阳古市无人迹,为读残碑剔藓花。”可以给我们呈现作为官员的收藏家的执着与痴迷。

注释:

(1)《山东藏书家史略》统计,清朝山东的藏书家有349人。

(2)杨以增为清代中国四大藏书家之一。

(3)山东诸城,古称东武,曾为密州州治,北宋时大文学家苏轼曾任太守三年,建超然台。此后,诸城一直人文荟萃。

(4)道光二十七(1847)年秋,燕庭升浙江布政使署。浙江巡抚曾倡修天一阁及刊阁中藏书目,时英吉利既撤兵宁波,天一阁藏书有为期掠去这。燕庭闻之,乃登阁,遍观其藏书,重编其书目。

(5)汇编入王云五主编《簠斋藏书目及其他四种》,民国二十五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北京大学图书馆有藏。

(6)后世对其评价极高,《山东藏书家史略》称,“论者以吴县曹奎《怀米山房吉金图》相并称,均为开一代风气之作。”

[1] 李万健.清代藏书家及其书目[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0(1):10-14.

[2]李瑶.诸城刘氏家族与乾嘉政治[Z].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5.

[3]胡昌健.刘喜海年谱[J]. 文献季刊,2000(2):133-151.

[4]许贵文.刘喜海生卒年考略[J]. 理论界,2005(10):161-162.

[5]张其凤.刘喜海对陈介祺的影响考绎[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6(1):28-31.

[6]王绍曾,沙嘉孙.山东藏书家史略[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2:213.

[7]王吴军.藏书家刘喜海[EB/OL].2006-3-24. http://bbs.dzwww.com/viewthread.php?tid=8450639.

[8]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58-59.

[9]刘喜树.增修诸城县绪志[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

[10]王绍曾,沙嘉孙.山东藏书家史略[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2:213.

[11](清)王锡棨.泉货汇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11.

[12]郭强.“印”证天府“章”扬巴蜀[EB/OL].2003-8-29.四川日报,http://www.sichuandaily.com.cn/2003/08/29/20030829215576907541.htm.

[13]徐海斌.秦汉玺印封泥文字的发现、著录和研究[EB/OL].2010-1-28.炎黄中国书法网, http://www.yhsf.org/bencandy.php?fid=22&id=15046.

[14]王绍曾,沙嘉孙.山东藏书家史略[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2:213.

[15]宋至现代大陸印学简谱[EB/OL].2011-5-13.http://cnki.caas.net.cn/CRFDHTML/r200607225/r200607225.

89d16e.html.

[16]柳向春.刘喜海《海东金石苑》刊行始末[C]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七辑),2009(12):342-352.

[17]温兆海.朝鲜诗人李尚迪与晚清学人刘喜海[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64-67.

[18]稀事之珍翁氏藏书回归记[EB/OL].2001-8-19.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books/1/4071.shtml.

(编辑:董 蕾)

2014-05-15

G253.5

E

2095-7238(2014)08-0092-05

10.3969/J.ISSN.2095-7238.2014.08.018

猜你喜欢
封泥藏书家海东
女性多练深蹲好处多
筑梦海东,遇见未来
筑梦海东,遇见未来
辽宁省博物馆藏安杖子出土封泥的再认识
吴大澂和封泥研究
封泥的艺术魅力
清藏书家袁廷梼枉生平发覆[1]——一个苏州家族的兴衰
《先秦至隋唐五代藏书家考略》补考
苏州藏书家许博明
Hidden blood loss after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s in elderly patients and its influence on the postoperative function recovery:a random controlled tri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