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图习作教学须唤醒“儿童意识”

2014-04-11 15:21鲁剑锋
江苏教育 2014年5期
关键词:小红小燕子图画

鲁剑锋

一、何谓“儿童意识”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上习作6的教学,在学生充分讨论交流后,有两名学生呈现了如下的当堂习作片段。

生1:在小红家的屋檐下,有一个燕子窝,窝里有四只小燕子。其中有一只小燕子想跟妈妈一样在空中飞翔,谁知,它刚张开翅膀,就一不小心掉了下来。刚好,小红看到这一幕,吓得惊呆了,嘴巴张得老大……小红一看,拿出了一根木棒想吓跑小猫。终于,小猫被吓跑了,小燕子得救了。

生2:小红天生就害怕猫,看到猫心里就直哆嗦,恨不得逃得远远的。但她看到小燕子危在旦夕,心急如焚,“如果我不救小燕子,它就会被花猫嚼个粉碎,燕妈妈回来见不着自己的孩子,一定会非常伤心!”想到这里,小红哆哆嗦嗦地拾起身边的一块石头,虽然心里害怕,但她还是鼓足勇气把石头朝花猫使劲扔去……

生1的习作是具有普遍代表性的小学生看图习作片段。从本文来看,值得肯定的是学生对图片的观察和理解基本是过关的,但问题是“儿童意识”的缺位。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孙绍振认为:“任何一个时期,任何一个状况下,作文要写好,写得有灵气,就要贴近自我,贴近他的年龄、生长环境的特点,贴近他的七情六欲。”这就是习作的要义。写作主体独特而清醒的自我意识是作文最珍贵的资源,是儿童习作的生命力赖以维持和迸发的核心驱动力。生2写的习作片段就具备了可贵的主体意识,所以给予读者一种身临其境感。小作者对小红怕猫的心理和随之而来的动作把握得非常准确。显然,这一情节并不是完全凭空想象出来的,究其原因,就是因为这个孩子把自己想象成了小红。她写的其实不是小红,而是她自己,是她在遭遇同样的情况后可能出现的独特反应。

二、“儿童意识”如何唤醒

教师应当如何创造性地利用教材,唤醒儿童的主体意识呢?针对看图习作教材存在的客体性强、去生活化的客观情况,我们可以采取角色换位、立足生活两种基本方法予以指导。

1.引导换位思考,实现角色转换。

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图片的时候,应当认真仔细,但应避免陷入“就图说图”的误区。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自由交流图片信息,更要引导他们把图片中的角色想象成自己。如苏教版四上习作7,描绘的是一只燕子在与另一只不幸丧命的燕子做最后的告别。那只活着的燕子充满人的灵性。在教学中,笔者提出了两个问题:“你认为这只死亡的燕子与活着的燕子是什么关系?请闭上眼睛想一想,假如你就是这只活着的燕子,你会有怎样的感受?”通过设置情境,换位想象,学生融情入境,静态的图片一下子变成了动态的场景,教学充满了现场感。

2.遵循生活逻辑,展开合理想象。

想象假如脱离生活的土壤,就会浮夸而漫无边际。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立足生活,按照生活中的人或动物的基本属性去建构故事情节。以三下习作1来说,孙小圣为什么要在柱子上写“到此一游”?儿童的想象永远会出乎我们的意料,有的说它是在体会当年它的祖先孙大圣在如来佛手指上写字的快乐,有的说它是想展现自己高超的书法技艺,有的则说是他在平日旅游时,看到许多游人都会留下“到此一游”的字迹,于是忍不住模仿起来……因为每个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不一样,每个学生的生活遭遇不一样,因此体现的主体意识也应该不一样,只要符合人之常情、生活常理,教师都应该鼓励和赞同。

缺少了主体意识,图画只是图画,图画上的内容单一而生硬;而儿童意识一旦进入,图画就会伸长拉宽,图画上的内容就会鲜活丰富,变成一轴色彩艳丽、生机勃勃的故事画卷。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新区坊前实验小学)

一、何谓“儿童意识”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上习作6的教学,在学生充分讨论交流后,有两名学生呈现了如下的当堂习作片段。

生1:在小红家的屋檐下,有一个燕子窝,窝里有四只小燕子。其中有一只小燕子想跟妈妈一样在空中飞翔,谁知,它刚张开翅膀,就一不小心掉了下来。刚好,小红看到这一幕,吓得惊呆了,嘴巴张得老大……小红一看,拿出了一根木棒想吓跑小猫。终于,小猫被吓跑了,小燕子得救了。

生2:小红天生就害怕猫,看到猫心里就直哆嗦,恨不得逃得远远的。但她看到小燕子危在旦夕,心急如焚,“如果我不救小燕子,它就会被花猫嚼个粉碎,燕妈妈回来见不着自己的孩子,一定会非常伤心!”想到这里,小红哆哆嗦嗦地拾起身边的一块石头,虽然心里害怕,但她还是鼓足勇气把石头朝花猫使劲扔去……

生1的习作是具有普遍代表性的小学生看图习作片段。从本文来看,值得肯定的是学生对图片的观察和理解基本是过关的,但问题是“儿童意识”的缺位。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孙绍振认为:“任何一个时期,任何一个状况下,作文要写好,写得有灵气,就要贴近自我,贴近他的年龄、生长环境的特点,贴近他的七情六欲。”这就是习作的要义。写作主体独特而清醒的自我意识是作文最珍贵的资源,是儿童习作的生命力赖以维持和迸发的核心驱动力。生2写的习作片段就具备了可贵的主体意识,所以给予读者一种身临其境感。小作者对小红怕猫的心理和随之而来的动作把握得非常准确。显然,这一情节并不是完全凭空想象出来的,究其原因,就是因为这个孩子把自己想象成了小红。她写的其实不是小红,而是她自己,是她在遭遇同样的情况后可能出现的独特反应。

二、“儿童意识”如何唤醒

教师应当如何创造性地利用教材,唤醒儿童的主体意识呢?针对看图习作教材存在的客体性强、去生活化的客观情况,我们可以采取角色换位、立足生活两种基本方法予以指导。

1.引导换位思考,实现角色转换。

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图片的时候,应当认真仔细,但应避免陷入“就图说图”的误区。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自由交流图片信息,更要引导他们把图片中的角色想象成自己。如苏教版四上习作7,描绘的是一只燕子在与另一只不幸丧命的燕子做最后的告别。那只活着的燕子充满人的灵性。在教学中,笔者提出了两个问题:“你认为这只死亡的燕子与活着的燕子是什么关系?请闭上眼睛想一想,假如你就是这只活着的燕子,你会有怎样的感受?”通过设置情境,换位想象,学生融情入境,静态的图片一下子变成了动态的场景,教学充满了现场感。

2.遵循生活逻辑,展开合理想象。

想象假如脱离生活的土壤,就会浮夸而漫无边际。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立足生活,按照生活中的人或动物的基本属性去建构故事情节。以三下习作1来说,孙小圣为什么要在柱子上写“到此一游”?儿童的想象永远会出乎我们的意料,有的说它是在体会当年它的祖先孙大圣在如来佛手指上写字的快乐,有的说它是想展现自己高超的书法技艺,有的则说是他在平日旅游时,看到许多游人都会留下“到此一游”的字迹,于是忍不住模仿起来……因为每个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不一样,每个学生的生活遭遇不一样,因此体现的主体意识也应该不一样,只要符合人之常情、生活常理,教师都应该鼓励和赞同。

缺少了主体意识,图画只是图画,图画上的内容单一而生硬;而儿童意识一旦进入,图画就会伸长拉宽,图画上的内容就会鲜活丰富,变成一轴色彩艳丽、生机勃勃的故事画卷。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新区坊前实验小学)

一、何谓“儿童意识”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上习作6的教学,在学生充分讨论交流后,有两名学生呈现了如下的当堂习作片段。

生1:在小红家的屋檐下,有一个燕子窝,窝里有四只小燕子。其中有一只小燕子想跟妈妈一样在空中飞翔,谁知,它刚张开翅膀,就一不小心掉了下来。刚好,小红看到这一幕,吓得惊呆了,嘴巴张得老大……小红一看,拿出了一根木棒想吓跑小猫。终于,小猫被吓跑了,小燕子得救了。

生2:小红天生就害怕猫,看到猫心里就直哆嗦,恨不得逃得远远的。但她看到小燕子危在旦夕,心急如焚,“如果我不救小燕子,它就会被花猫嚼个粉碎,燕妈妈回来见不着自己的孩子,一定会非常伤心!”想到这里,小红哆哆嗦嗦地拾起身边的一块石头,虽然心里害怕,但她还是鼓足勇气把石头朝花猫使劲扔去……

生1的习作是具有普遍代表性的小学生看图习作片段。从本文来看,值得肯定的是学生对图片的观察和理解基本是过关的,但问题是“儿童意识”的缺位。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孙绍振认为:“任何一个时期,任何一个状况下,作文要写好,写得有灵气,就要贴近自我,贴近他的年龄、生长环境的特点,贴近他的七情六欲。”这就是习作的要义。写作主体独特而清醒的自我意识是作文最珍贵的资源,是儿童习作的生命力赖以维持和迸发的核心驱动力。生2写的习作片段就具备了可贵的主体意识,所以给予读者一种身临其境感。小作者对小红怕猫的心理和随之而来的动作把握得非常准确。显然,这一情节并不是完全凭空想象出来的,究其原因,就是因为这个孩子把自己想象成了小红。她写的其实不是小红,而是她自己,是她在遭遇同样的情况后可能出现的独特反应。

二、“儿童意识”如何唤醒

教师应当如何创造性地利用教材,唤醒儿童的主体意识呢?针对看图习作教材存在的客体性强、去生活化的客观情况,我们可以采取角色换位、立足生活两种基本方法予以指导。

1.引导换位思考,实现角色转换。

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图片的时候,应当认真仔细,但应避免陷入“就图说图”的误区。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自由交流图片信息,更要引导他们把图片中的角色想象成自己。如苏教版四上习作7,描绘的是一只燕子在与另一只不幸丧命的燕子做最后的告别。那只活着的燕子充满人的灵性。在教学中,笔者提出了两个问题:“你认为这只死亡的燕子与活着的燕子是什么关系?请闭上眼睛想一想,假如你就是这只活着的燕子,你会有怎样的感受?”通过设置情境,换位想象,学生融情入境,静态的图片一下子变成了动态的场景,教学充满了现场感。

2.遵循生活逻辑,展开合理想象。

想象假如脱离生活的土壤,就会浮夸而漫无边际。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立足生活,按照生活中的人或动物的基本属性去建构故事情节。以三下习作1来说,孙小圣为什么要在柱子上写“到此一游”?儿童的想象永远会出乎我们的意料,有的说它是在体会当年它的祖先孙大圣在如来佛手指上写字的快乐,有的说它是想展现自己高超的书法技艺,有的则说是他在平日旅游时,看到许多游人都会留下“到此一游”的字迹,于是忍不住模仿起来……因为每个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不一样,每个学生的生活遭遇不一样,因此体现的主体意识也应该不一样,只要符合人之常情、生活常理,教师都应该鼓励和赞同。

缺少了主体意识,图画只是图画,图画上的内容单一而生硬;而儿童意识一旦进入,图画就会伸长拉宽,图画上的内容就会鲜活丰富,变成一轴色彩艳丽、生机勃勃的故事画卷。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新区坊前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小红小燕子图画
小燕子
小燕子找春天
发现迁徙的秘密
相亲
图画捉迷藏
图画捉迷藏
图画捉迷藏
图画捉迷藏
诚实的小红
The World of Animals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