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评《太平天国史学论述》

2014-04-11 04:49谢丽玲
史志学刊 2014年5期
关键词:西征太平天国史学

谢丽玲

简评《太平天国史学论述》

谢丽玲

吴善中教授等人撰写的《太平天国史学论述》一书全面反映太平天国史研究成果,按史学史的基本理路,对新中国成立后太平天国的研究做阶段性或专题性的述评。在这部功力扎实的著作中,资料搜集、框架设计和语言叙述均不乏可圈可点之处,而其整体分析和个案点评则体现了作者的公正立场、敏锐眼光与卓越见识。书中虽存在着一些问题,但并不影响《论述》一书应有的学术价值和史学地位。

太平天国史 太平天国史学研究 史学论述

太平天国是近代中国发生的一场规模巨大、影响深远的农民运动。新中国成立后,太平天国史研究受到了空前重视,成为一门显学。学者们从不同的层次和角度对这一段历史做了大量的研究与考察,出版的论著和整理挖掘的文献资料总数上亿字。回顾太平天国史学发展的历程,揭示太平天国史学与时代环境的关系,总结太平天国史研究的冷热得失、经验教训,对于在新时期继续探讨该课题,无疑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恰逢其时,吴善中教授等人撰写的《太平天国史学论述》(以下简称《论述》)一书,作为“人文传承与区域社会发展研究丛书”之一,于2013年1月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该书旨在“尽可能全面反映太平天国史研究成果,按史学史的基本理路,对新中国成立后太平天国的研究做阶段性或专题性的述评”。通读该书,笔者收获良多,在此不揣浅陋,谈一些感想和体悟。

《论述》一书清晰地勾勒出了从晚清至今,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大陆学界太平天国研究的动态画卷,第一次廓清了晚清以降太平天国史学研究的脉络和体系。在这部功力扎实的著作中,资料搜集、框架设计和语言叙述均不乏可圈可点之处。

作为学术史著作,《论述》采用的资料均为前人和今人的研究成果。为全面展现太平天国史学研究的主要热点事件、热点人物及其主要观点等,作者在搜集资料上用功甚勤。《论述》的参考文献包括了专著、文集、编著、论文,数量繁多,这些论著作为丰富而系统的专题资料,几乎涵盖了有关太平天国研究的所有问题,无疑为实现该书的主旨夯实了基础。

框架结构体现出设计的别致精巧。《论述》框架完整,结构严谨。以第一章“太平天国印书、文书的搜集与整理”为例,作者以时间为“经”,划分为晚清、民国、新中国成立后三个阶段论述,再以相关专题为“纬”,铺排各家学说与研究历程,不仅厘清了印书与文书的搜集、整理与出版的历程,同时也使读者大致了解和掌握了太平天国研究的基本文献资料,内容翔实,结构紧凑。具体而言,《论述》共分为六章:第一章“太平天国印书、文书的搜集与整理”;第二章“太平天国专题史研究述论”,分别评述了经济史、军事史、外交史、宗教史的研究现状;第三章“太平天国纲领研究论述”,分别讨论了《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研究概况;第四章“太平天国人物研究综述”,分别评介了洪秀全、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的研究状况;第五章“罗尔纲先生笺注《李秀成自述》述评”对太平天国史家罗尔纲进行个案研究,选取罗尔纲对《李秀成自述》的研究历程进行评说;第六章“《太平天国典章制度研究述论举例——关于太平天国历法研究》,抛砖引玉,以期学者对太平天国典章制度史其他方面做进一步研究。从上可知,如果作者不是对太平天国史学研究的脉络和概况有着系统的把握和深刻的认识,不可能作出如此合理的框架设计。

对于一部出色的史学著作来说,除了丰富的史料与严谨的框架之外,还要有娴熟的语言叙述技能。对于一部学术史著作来说,研究者用自己的语言准确表述他人观点的能力更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这需要研究者首先站在他人的立场充分理解其观点,然后将其原汁原味地表述出来,在表述中还是尽可能避免掺入研究者的主观意识。《论述》的语言叙述有如下两个突出特点:

一是表达准确。作者下笔慎重、冷静,不折不扣地诠释了各家观点。比如“第二次西征是否存在”问题,史学界分为“第二次西征肯定论”“第二次西征否定论”,作者介绍“否定论”时说明“认为第二次西征不存在的梁义群、董蔡时亦不否认1860年5月的军事会议,洪秀全恩准了洪仁玕关于第二次西征的军事战略计划,他们否认第二次西征不存在的理由是:第二次西征只是计划,由于各种原因,这一计划并未在事实层面得到实施,因此不存在事实层面的第二次西征。”

二是条理清晰。比如“《谕李昭寿书》提供‘佐证’的问题”,作者介绍罗尔纲先生提出《谕李昭寿书》为忠王亲笔,年子敏以《李秀成自述》《忠王亲笔答辞》《谕李昭寿书》三种照片的笔迹鉴定为不是同一人手笔反驳罗尔纲的观点,罗尔纲经过一系列研究否定了年的说法。《论述》有条不紊地介绍这一辩论交锋,显示作者对罗尔纲先生的研究过程和方法了若指掌。

出色的叙述来自于对资料的精心梳理和选择。作者不是大段地堆砌资料,而是充分消化资料之后,寓资料于叙述当中。为使读者“知其然”和“知其所以然”,作者对具有代表性观点进行详细的介绍。比如“太平天国进军南京军事战略的确定时间与‘小天堂’问题”上,作者以4000字左右的篇幅介绍了关于“小天堂”的具体定义。其他千字左右的观点介绍则更为常见。作者没有也不可能将所有观点逐一列举,而是主次分明、详略得当,对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常常是一笔带过。

《论述》一书的语言叙述、框架设计与资料搜集显示出作者的扎实功底与娴熟技巧,而其整体分析和个案点评则体现了作者的公正立场、敏锐眼光与卓越见识。以下逐次阐述《论述》的这些特点。

一是立场公正、评价中肯。任何时代的历史研究,都有该时代特定的历史环境,因此客观的对待一段历史,就是要求客观地对待历史研究。比如“洪秀全评价问题”提到,由于受孙中山的影响,国民党和共产党对洪秀全都持肯定和褒扬的态度,从正面论述洪秀全的功绩和历史地位,而对太平天国的其他领导人极力贬低。作者对此认为,历史人物的评价应是基于详细的资料基础上,做到有理有据,而不是偏于情感上的认识或政治上的需求。

二是眼光敏锐,发现问题。在学术研究中,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能体现研究者的洞察力和敏感度。《论述》中有不少地方让人感觉到作者慧眼独具,直接切中问题的要害。上文提到的“《谕李昭寿书》提供‘佐证’问题”中,作者认为罗尔纲先生从文风、内容方面鉴定其为忠王亲笔,显得牵强。事实上,从文风、内容只能合理推断出《谕李昭寿书》为忠王口授或者由忠王撰拟底稿,而不能断定是忠王的“亲笔”书写,罗尔纲先生再将其与《李秀成自述》相互佐证,则更值得进一步推敲。

三是见识卓越,能从哲学理论的高度评判史学观点的得失。作者认为,罗尔纲先生根据逻辑学的角度提出李秀成“伪降说”的假设是合理的,但历史学中假设方法的运用、验证有其特殊性。验证历史研究中的假设要看持论者是否正确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不能为了结论而假设,本末倒置。这显示出作者能够将正确的史观和史学理论运用于史学研究中去,治史严谨。

《论述》一书的框架结构、语言叙述与其思路建议都可看出作者独具慧眼,然而百密一疏,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值得继续思考和完善。

其一,《论述》未能对国外和港台地区太平天国史的研究进行概述,这是该书比较明显的一个缺陷。作为一部史学综述性著作,应该尽可能的将有关的文献搜集起来,详尽太平天国史研究的资料,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真实地反映这一课题的新水平、新动态、新技术和新发现。

其二,在第四章“太平天国人物研究综述”中,对洪仁玕、李秀成、陈玉成等太平天国后期重要人物并未提及。众所周知,上述人物对太平天国后期的建设和巩固有过重大贡献,可以说是太平天国后期的核心领导力量。诚然在书中第二章《资政新篇》中提及了洪仁玕的主要思想,但对洪仁玕其他方面的研究几乎并未提及,在这方面作者显然有些考虑不周。

其三,个别个案点评似乎着力不足,《论述》中有的个案点评可以更深入一些。比如在“如何评价石达开率部出走”问题中,作者提出,石达开的出走确实在客观上造成太平天国不可估量的损失,并且是否应该以对太平天国有功或有过为标准来看待石达开出走这一事件,需要进一步商榷,但作者却并未更深入地提出应该从哪些合适的视角切入和讨论。

当然,瑕不掩瑜,上述三点并不影响《论述》一书应有的学术价值和史学地位。《论述》已经为太平天国史学研究的后来者构建了最为便捷的学术史平台,拓宽了更为宽阔的研究视野,提供了一本合适的向导性著作和工具书。这部著作的问世,不仅回顾了太平天国史研究的足迹,更传承了勤奋严谨的治史精神。

谢丽玲 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 硕士研究生

(责编 高生记)

猜你喜欢
西征太平天国史学
新田:红六军团西征攻克的第一座县城
假 寐
青春激扬 为梦想西征
太平天国等级婚姻研究
史学漫画馆
史学漫画馆
当代史学的转向
史学研究纵横谈(上)
左宗棠西征与西北大开发
厚积薄发 游刃有余——评《太平天国军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