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梦一流展翅飞——访中国石化石油物探技术研究院院长曲寿利

2014-04-13 04:18
中国石化 2014年10期
关键词:物探一流研究院

□ 本刊记者 姚 斌 程 强 王 旸 张 强

□ 曲寿利工作照。

物探是地球的“医生”,能将地层深处的每缝洞、断裂像医用CT片一样清晰呈现;物探是地质学家的“眼睛”,能将地质学家每一个预判用一套完整的采集、成像、解释技术方法准确验证;物探是勘探钻井的“指南针”,引导钻头准确到达预定层位;物探人更是油气增储上产的“先锋”,矢志不渝地转战大江南北、戈壁沙漠、山地沼泽,为解决技术难题挥洒汗水。总之,离开物探,油气勘探寸步难行。

坐落在南京市美丽的紫金山南麓的石油物探技术研究院,自2009年11月成立以来,一直就是中国石化油气勘探当之无愧的科技骨干力量,集“医生、眼睛、指南针、先锋”的作用于一身,为中国石化打造上游长板、增储上产务实创新、拼搏奉献。五载岁月披荆斩棘,服务油气勘探累建功勋。

五年弹指一挥间。如今,面对中国石化区域内复杂的勘探对象,山前带、致密砂岩、复杂断块、超深层、非常规等,无一不是世界级难题;海外严峻的投资环境,市场竞争、技术壁垒、文化差异、政治动荡,再加上区块复杂、成本高昂等,到处是勘探开发的高风险。怎样应对上游这些严峻挑战,继续高扬物探先锋的大旗,物探院以“物有象、探无疆”的精神和境界,紧紧咬住“国际一流”目标,以高昂的精神状态和义无反顾的勇气承担起“引领物探,服务石化”的使命。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国际一流”就是物探人的志向、目标,也是物探人的梦想。自立志建设国际一流研究院的那一天起,“国际一流”就已经融入物探人的血脉,更是成为物探院科研能力、人才队伍、精细管理、装备更新等工作的精神指南。物探精英扬帆奋进,矢志追逐一流坚定远航。

“国际一流”愿景虽然美好却不能自行实现,需要辛勤的汗水浇灌,需要用坚实的脚步踏平难以预料的艰难险阻。

围绕如何建设国际一流研究院,近日,记者专访了中国石化石油物探技术研究院院长曲寿利,试图走进这位物探领军人的内心世界,一起分享他和他的团队的豪迈气概和高远睿智。

应时而生,为打造上游长板提供科技动力

记者:回首五年前,中国石化决定重组物探科技技术力量,以石勘院物探所为基础,成立了石油物探技术研究院。自此,物探界一颗科技新星应时而生。当时出于何种考虑?

曲寿利:一句话,组建物探院是为了集中物探科技力量,打破制约中国石化上游发展的物探技术瓶颈。时任中国石化总经理的苏树林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无论是要实现勘探上的大发现、大突破,还是开发上大幅度提高采收率、提高单井产量,制约因素和瓶颈都体现在石油工程技术上。”因此,组建物探院就是要从根本上优化整合工程技术科技资源,完善科技研发和自主创新体系,解决石油工程技术整体性、系统性、集约性、专业化不足和重大、核心技术不够等问题,从而为加快打造上游长板提供科技动力。

记者:建院之初,总部明确赋予物探院具体职能了吗?

曲寿利:职能非常明确,概括起来就是“一部三中心”。即中国石化地球物理技术发展的参谋部,物探高新技术和核心技术研发中心,物探专业软件研发及推广中心,重大物探工程技术支持中心。

记者:除被赋予的“一部三中心”使命之外,物探院还有哪些自己的发展意向?

曲寿利:“一部三中心”是我们立院的基本任务,但是如果只着眼于这样一种初级目标,发展的动力和激情就不会被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因此,在建院之时,我们自加压力,在“一部三中心”基础上,确立了打造“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一流研究院”的总目标。还确立了“追东赶西”的具体目标。这与当时整个中国石化长远发展目标是相匹配的。

记者:时光荏苒,五年过去了,物探院的业绩能否验证当时确立的打造“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一流研究院”目标不是好高骛远,而是切合实际的?

曲寿利:时间是最好证明。在过去五年里,物探院全体研究人员发扬攻坚克难的拼搏精神,敢于担当,勇于探索,建成了世界上最大最先进的地球物理实验室和位居国际前列的云计算中心,形成了六大创新技术,推出了四大自主知识产权软件产品,取得了八大技术应用成果。这些成果很好地说明了我们选择的发展思路是可行的。

志存高远,矢志追逐国际一流

记者:我注意到,物探院成立仅半年,在编制“十二五”规划时就将建设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一流研究院的奋斗目标升级为建设国际一流研究院,这是一个很大的跨越。而且比集团公司确立建设国际一流能源化公司目标还早。为何敢于追求如此高端的目标?

曲寿利:勘探要发展,物探要先行。纵观石油探勘的发展历程,每一个重大油气发展都是由物探技术革命拉动的。中国石化的发展长期受制于上游薄弱环节,上游要打造长板,这要求物探必须有一流技术水平做支撑,因此,物探技术发展必须先行一步,才能服务集团公司上游大发展。

编制“十二五”规划前,我们思考了很长时间,做了很多对比分析,感觉有信心挤入国际一流行列。同时,这样的定位也是我们物探人的责任和使命。

记者:刚才提到确立国际一流发展目标时做过很多对比分析,能具体解释一下吗?

曲寿利:在做发展规划时,我们有一个很具体的目标:国内超东方,国外赶西方。在国内物探行业做得最好的就是中石油的东方地球物理公司,国外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美国西方地球物理公司。我们认为在研发能力上超过了东方公司还不够,还要把眼光放远点,必须赶上西方公司。如果这两个目标都实现了,那我们不就是世界一流了吗?所以我们就将发展目标“换算”为国际一流了。

□ 科研人员潜心技术攻关。

记者:当时确立国际一流目标时,院里有不同声音吗?

曲寿利:有异议,他们感觉目标太高了。据我所知,从整个中石化系统来看,无论是油气勘探、炼油化工、油品销售、工程施工、科研院所等板块,五年前能明确将“国际一流”作为奋斗目标寥若晨星,因此,有这样那样的担心和顾虑是难免的。

记者:那么,你与你的领导团队是如何回应这些不同声音的?

曲寿利:“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我们领导团队对国际一流很有信心,立志当好中国石化物探技术的排头兵,从而回应集团公司党组对油气勘探开发的迫切要求。而且近年来的科研成果和发展速度也正在不断打消这些疑虑。可以说,目前物探院全体员工已经认可国际一流愿景。

记者:你认为,评价国际一流研究院最具代表性的指标是哪些?

曲寿利:对标国内的东方地球物理公司和国外的西方地球物理研发公司,我认为,国际一流研究院应该有六大评价指标:一流人才、一流装备、一流技术、一流产品、一流服务、一流管理。

记者:对照这六大指标,物探院有哪些指标已经接近或者达到国际一流了?

曲寿利:物探技术是由地震资料采集、成像、解释等技术组成的技术集群。每个环节还包括很多子技术,因此,我们现在不敢断言已经全面超越。但是在一些特色技术环节方面,可以说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如RTM成像软件,地球物理实验中心,云计算技术、复杂地层预测技术、微地震压裂监测技术等。

记者:物探院在科技发展方面有具体规划吗,或者说有实现国际一流时间表吗?

曲寿利:有。我们编制了中长远发展规划,制定了未来10到15年的长远发展战略:第一步,即2010年是物探院发展的起步年,主要工作是理顺关系、科学规划、打好基础。第二步,即“十二五”期间是物探院的快速发展阶段。第三步,即“十三五”期间是物探院做强做大阶段。

在技术发展战略方面,规划了三个层次。即“出理论、出认识、出方法”为主的核心技术;“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新”的特色技术;“出流程、出标准、出经验”的综合应用技术。

记者:具体来讲,要全面达到国际一流,下一步要重点发展哪些物探技术?

曲寿利:从物探方面来讲,采集资料、成像、解释处理等技术本质没有变化,变的只是自动化、可视化、集成化、智能化的程度。因此,根据这个规律,要赶超世界一流,必须紧盯和加快如下几个重点领域的技术进步。一是核心技术。开展“一体化综合物探技术”研究,出理论、出认识、出方法。二是特色技术。为解决特殊地质问题研究专有技术,可以直接转化为产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有我精,人精我新。三是综合应用技术。为解决生产问题,持续研发配套技术系列,出流程、出标准、出经验。

优化创新,实现骨干研究院所的更大作为

记者:科研机构的使命在于不断创新,生命力也在于此。那么,物探院要更好地创新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是什么?

曲寿利:首要问题是解决好目标和定位问题。能不能创新,要不要创新,怎么创新,首先明确要干什么、为谁干、实现什么目标,这就是定位。这个目标和定位,要根据集团公司全局利益、产业布局、业务需求和发展战略不断优化完善,也就是要着力做好顶层设计。

记者:那么,解决好顶层设计问题以后,是否还有其他因素影响物探院加快进军国际一流的步伐?

曲寿利:顶层设计问题解决后,要加快创新发展步伐还得面对资源合理配置问题。我认为当前有四项重要资源需要从顶层协调、优化配置。一是集中配置人才。应该适当集中优秀研发人才和科研业务骨干,打造一批优势明显的创新团队。二是加强装备和科研环境建设。没有必要的装备就等于不具备研究条件。做什么研究,就需要相应的装备和环境。三是改革科研单位投入与产出的考核制度。对科研单位不能像生产单位那样考核EVA,因为科研效益是不能用当年的财务数据算出来的,有可能很长时间比如10年以后才能显现。四是加强自身创新保障体系建设。研发能力只能靠自己去建设,科研单位必须建立一套创新保障体系,我们在这方面探索出一些有益的经验。

记者:以上所讨论的应该是一种宏观分析和建议。就贵院具体实际,是否也存在一些制约快速发展的因素?

曲寿利:对照创新发展的要求,我们自身确实也存在一些不足。具体而言,一是在思想认识上,科研观念转变还不到位,市场意识还不够强,创新驱动力还不够。二是在科技攻关上,研究深度上存在重表不重本、遇到难题绕着走的现象,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力度不够。在协同配合上,业务板块之间的合作与互动不够。三是在科研管理上,有些制度执行不到位,整体执行力有待提升,部分管理制度不能完全适应形势变化的需要,科技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记者:针对这些局限,物探院有何加快创新发展的具体措施?

曲寿利:一是推动企业文化真正落地生根,大力营造有利科研创新和人才成长的优良环境。二是继续推进科研理念转变,完善一体化创新组织体系,进一步提升创新能力。三是强化项目管理,优化技术创新运行体系,全面提升科研质量。四是持续抓好制度建设,确保执行体系运行更加规范高效。五是加强需求评估,实现油气生产技术需求与自身研发能力相匹配,注重加快成果转化和应用,为集团公司油气资源发展做好支撑。

猜你喜欢
物探一流研究院
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
横波技术在工程物探中的应用分析
工程技术研究院简介
物探方法在下花园饮用水源地勘察项目中的应用
从心所欲不逾矩——为中国戏曲研究院成立70周年作
不是我!是他捣乱!
物探工作在大理石石材矿产勘查中的应用
综合物探方法在中深层地热勘查中的应用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