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服务:贴心贴身解难题

2014-04-13 04:18
中国石化 2014年10期
关键词:工区甲方物探

□ 本刊记者 程 强 姚 斌 王 旸 张 强

“近几年来,我们都要到现场去处理技术难题,自觉成为甲方研究力量。”

在物探院,处理解释中心主任袁联生手下兵强马壮,80人的队伍,占了全院的1/5,他们负责国内外所有服务探区的处理解释工作,是直接服务于油田勘探开发的重要技术支撑力量。

虽然是科研单位,但物探院对服务有着和闯市场的工程单位一样到位的理解。物探院副院长胡中平说:“我们把甲方的事当成自己的事。”

每年,物探院每年都要组织科研人员到西北油田、东北油田、华北油田、勘探分公司、国际勘探开发公司等开发单位,以及勘探开发研究院、工程技术研究院等科研单位走访,与他们座谈交流,了解需求,以期进一步推动完善服务,加强合作,实现共赢。

在贴心细致的服务中,物探院和甲方形成一个同心圆,共同围绕生产难题开展攻关,形成了一项项创新技术,在推动甲方发展的同时,自身也在向着国际一流目标快步迈进。

“你们做了我们想做的事”

□ 物探技术人员进行现场技术服务。

百余平方米的绘图室里,1米多宽10多米长的绘图纸摆满了长长的桌子,甲方专家和物探院技术人员正共同探讨成像的质量。绘图室的墙上,琳琅满目地张贴着新技术在各探区应用的效果图。现在的处理解释中心,如同一个大战场,人人都在为各探区的资料处理解释而忙碌。

旁边会议室里7米×2.5米的屏幕上,正放映着塔河油田的相关资料。一块屏幕上的井位图显示,在500平方公里的探区里,已经密密麻麻打了1000多口井,新部署的塔深3井被一群油井包围在中间。袁联生说:“以前,塔河打的都是上部地层的串珠,现在开始打下部地层的串珠。”

袁联生口中的“串珠”,就是地下溶洞。在另一块屏幕上,戴上3D眼镜,可以看到塔深3井的钻探目标直指下边一个溶洞,翻拽图像,可以立体地看清这个溶洞的全貌。

□ 物探技术人员到现场处理技术难题。

这样的溶洞,在以前的地震资料上是看不清楚的。现在资料的精度提高这么多,得益于物探院主动将西北油田的地震资料做了RTM逆时偏移深度处理,其计算量是常规处理方法的10倍,而此前,西北油田并没有要求他们这么做。

胡中平介绍说:“塔河油田的井递减快,稳产压力很大,原来的大缝洞已经找得差不多了,需要找小缝洞小溶洞等新储层,这就需要更高精度的成像,我们急甲方之所急,不但将他们的地震资料主动连片处理,还应用国际最先进的RTM技术处理,发现了新的储层。”

依据物探院提供的地震资料所部署的塔深3井已于近日完钻,第一次取芯显示含油气为油斑级别,且网状裂缝发育,切面见原油外渗;第二次取芯显示油迹1.41米,油斑0.39米,这一成果为塔河深部地层广阔的勘探前景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你们做了我们想做的事。”西北油田分公司的领导和专家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

近年来,物探院主动作为,针对塔里木盆地的勘探开发难题,持续开展基础方法研究、新技术应用和处理解释一体化的研究工作。在玉北地区,他们开展精细储层成像处理,大幅改善储层成像效果,改变了原来的地质认识。在塔中地区,他们完成集团公司最大的近2000平方公里的顺南1井三维地震资料处理,取得了优质地震剖面,为顺南区块重要油气资源发现提供了有效技术支撑。这些都被西北油田誉为精品工程。

在华北,物探院全面支持鄂南会战,高质量完成三维资料处理,实施解释前移,加快井位论证,在红河36-73井区井位部署中,采纳井位37口,其中35口井钻遇工业油流。

□ 物探人员在现场进行资料处理。

在东北,物探院对彰武区块地震资料处理开展技术攻关,得到清晰的地震数据,认清了主力油层的展布特征,被东北分公司誉为最佳技术服务单位。

把超级计算机搬到现场去

虽然过去近两年时间,但物探院信息中心高性能系统管理人员王胜春依然清楚地记得去年春节期间的那次千里大转战。

2013年1月,正加班加点争取在春节前完成新购置节点集群安装调试工作的王胜春等人,于28日接到新任务:去东北长岭北正镇三维收站,到南方重庆涪陵焦石坝三维建站。

站,就是物探院派驻野外工区的处理解释站。在以往,都是工区地震采集施工完毕,物探院再处理资料,现在中国石化打造上游长板,要提高勘探效率,早一天拿到地震资料就能早一天作出勘探部署、把投资变成效益,因此物探院派出技术人员直接到工区服务,并且把超级计算机的节点搬到现场,物探队放炮的同时就处理地震资料。

为了新的工区建站任务按时完成,也为了让已经在野外工作了几个月的处理解释中心的同事能及时回家过年,2月1日,王胜春就从南京赶到长春。下午4点下飞机后,在北方几十年一遇的大风雪中,他们驱车赶路200公里,在深夜12点到达松原长岭工区野外建站现场。2月3日,东北野外现场处理工作一结束,收站小组就连夜检查整理野外现场设备,经过3天的忙碌,设备整理完毕后装车运回南京。

甲方要求,焦石坝三维地震勘探要在正月初十即2月20日开始。大年初四,王胜春等人又马不停蹄赶往南方野外现场,搭建平台、架设电缆、调试系统

焦石坝是国家页岩气勘探开发示范基地,其三维项目是中国石化重点部署的第一块页岩气三维地震勘探开发项目,600平方公里的工区,沟壑纵横、悬崖密布,横跨乌江与长江,地质构造异常复杂。

项目施工时,物探院现场与室内同步开展工作,既保证了数据采集品质,又大大缩短了处理周期:页岩气主体区348平方公里的地震采集完成后14天,就提交了主体区的叠后和叠前时间偏移成果;全区600平方公里的野外采集完成后20天,就完成全区的叠加和叠后时间偏移处理,提交了高品质处理成果。

完成应急处理工作后,物探院开始精细落实页岩气储层的构造。他们发挥科研、软件研发和处理解释一体化优势,攻克了资料总体信噪比偏低、地层变化剧烈、成像难度大等难题,最终圆满完成叠前时间偏移处理。

甲方勘探分公司评价:物探院的队伍是最贴近现场的队伍,这次的合作“具有里程碑意义”。

“近几年来,我们都要到现场去处理,中心还成立技术服务突击队冲在前,充分与甲方交流。” 胡中平笑着说,“我们自己自觉成为甲方研究力量。”

在海外探区寻觅“甜点”

在国内,物探院主要为三北一川——西北、华北、东北和四川——开发单位服务,而在海外,物探院还为国际勘探开发公司的区块提供高质量的技术服务。

哥伦比亚NGE项目,是中国石化2010年底从美国Hupecol石油公司收购的小型油气勘探开发项目。在2011年之前,该项目的钻探目标主要是易于发现的构造圈闭,而随着勘探程度不断深入,这种类型的圈闭已经所剩无几,寻觅新的勘探目标成为该区块的难题。

物探院调集精兵强将组成哥伦比亚项目组,采用处理解释一体化模式,将现有地震资料的主频提高了5赫兹,将面元缩小到25米×25米,有效提高了地震资料的品质。

项目组还深入分析前期钻井的成果,开展拟声波反演和储层综合评价等研究,建立适合该区块的有利储层地震识别模式。他们研究发现,该区块高产油井目的层段均具有强振幅、类亮点的地震反射特征,于是据此优选了10多个最有潜力的岩性圈闭。

找到了“甜点”,他们部署的油井大获成功,其中DC4H井日产量高达3256桶,DC5H井日产油2292桶,DC5A井日产油1110桶,一举使得该区块日产量从3000桶大幅增加到1万桶,去年共产油46万吨。

国勘公司说,物探院的研究盘活了该区块的资源。这个小而肥的区块,也因此成为中国石化海外回报率最高的区块之一。

到目前,物探院已完成国勘公司8个典型区块地震勘探情况的分析调研,编制了针对性建议报告。在伊拉克Taqtaq三维处理项目中,物探院创新应用TTI各向异性叠前深度偏移处理技术,以高质量成像剖面打败了国外竞争对手,获得Addax公司专家的高度认可。他们还与加拿大DAYLIGHT公司合作,签署了三维页岩气处理解释一体化研究项目,取得了显著技术攻关成效,“你们为中石化海外市场争了光”,中石化巴西公司对此高度评价。现在,物探院已与澳大利亚等的勘探开发项目签订了合作协议,物探院过硬技术必将会在广阔的海外市场大放异彩。

坐在办公室,物探院院长曲寿利一抬头就能看到墙壁上悬挂的两幅图,一幅是中国石化油气勘探部署图,另一幅是中国石化海外油气勘探开发项目分布图。在他看来,这两幅图就是物探院创新作为的舞台,他希望,不断发展的自主物探技术能够帮助中国石化在国内外开辟更多的战场,获得更多的效益,实现更好的发展。

猜你喜欢
工区甲方物探
横波技术在工程物探中的应用分析
物探方法在下花园饮用水源地勘察项目中的应用
房地产工程中甲方管理成效提升策略
施工中的甲方质量控制研究
物探工作在大理石石材矿产勘查中的应用
综合物探方法在中深层地热勘查中的应用
做生活的甲方很奢侈吗?
耀眼的橘红色——河南省焦作市公路局养护工区养护机械队速写
铁路线上别样的春节
煤层气排采产气效果影响因素分析:以延川南工区谭坪构造带排采井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