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城市生态化建设趋向研究

2014-04-14 04:48
吉林建筑大学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东北地区生态建设

高 翯 谭 亮

(1:吉林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长春 130118; 2:吉林体育学院基础课教学研究部,长春 130022)

我国生态城市建设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很快.然而由于我国生态城市理论研究存在着基础薄弱、缺乏系统性和深度不够等问题,在方法上多是借鉴国外经验,难以针对研究区域的自身特点加以分析.尤其是东北地区城市发展的特殊环境,导致了生态城市打造上的地区性差异,只有认识到这些差异性,才能有效避免建设效果与目标前景差距悬殊、后期维护困难重重、基础设施衔接不畅等问题的出现.

1 研究背景

东北地区因其丰富的矿产资源和肥沃的黑土地而成为我国重要的重化工基地和商品粮基地.但近20年,随着重工业生产进入瓶颈,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时速也趋于缓慢,其中除了经济体制方面的原因外,与之前长期以资源消耗、环境损害为代价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所引起的严重生态环境问题不无关系.自2003年中央提出振兴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重大战略决策以来,以整治环境、绿色工业为主题的生态城市建设成为振兴东北的重要环节之一.在国家政策大力扶持下,东北三省的废旧矿区整治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造林绿化、植被恢复及区域水土流失治理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1].但由于长期以来的历史累积,生态环境问题依然较多且较为严重,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受到严峻考验.在“十二五”规划中,国家重点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强调要化解过去高增长时期积累的矛盾和问题,为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而其中改善生态环境即是重要一环.那么在东北地区转型调整的关键期,如何进行生态环境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

2 影响东北地区生态城市建设的限制条件

东北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条件,限定了东北地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步伐.

2.1 自然条件的影响

(1) 气候寒冷干燥.从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标准来看,东北城市的冬季寒冷干燥,能源、资源消耗过大,冬季社会活动极少,这都有悖于生态城市建设目标.其一,低温、降雪、寒风是北方冬季的主要天气现象,对城市的建筑物、构筑物及基础设施等影响较大.道路裂浆、建筑外立面材料脱落、管道爆裂等问题屡见不鲜,历年的重埋及修复工作,对城市公共环境安全构成很大的威胁;其二,日照时间较短,阴冷空间较多,风速、风压大,变化剧烈的极端风频发,严重影响了城市人口的生理及心理对气候环境舒适度的需求,造成居民对冬季户外活动的安全性和舒适性产生抵触情绪,居民行为方式受限、公共活力减弱、公共空间利用率低下等问题长期存在;再者,近半年的寒冷冬季大大限制了植被生长时间和种类,并且存在种植结构单一,植被复种率高,生长缓慢、覆盖率严重不足等问题,造成冬季景观单一、夏季树荫不足的现象,影响生态环境的营造.

(2) 时空水量不均.东北地区城市面临的一个共性问题就是气候干旱,降水量少且时空分布不均,从而造成城市的资源性缺水.一方面东北地区夏雨集中、强度大,绿化面积相对较少,而有利于雨水下渗的由松散沉积物组成的地表被柏油马路、水泥方砖等难以渗水的材料所替代,致使近几年在强降雨到来时,能力有限的城市排水系统常造成道路淹没、交通阻塞、汽车报废;另一方面又将雨水白白排放掉,造成资源的浪费和巨大的城市防洪压力.冬季降水量小,供热的需水量大,季节性用水矛盾凸显.而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所需的大量环境用水又会在一段时间内加剧城市有限水资源的供需矛盾.

2.2 环境条件的限制

东北地区城市的环境欠账过多,主要表现在经济结构、基础设施和环境质量等方面.城市经济增长方式还未完全转变,传统工业、能源矿产开采等重工业比重高,能源消耗量大,污染物排放量大;污水处理、集中供热工程、固体废物处理等城市环境基础设施配置不足;绝大部分河流水质恶劣,大气污染严重,生态破坏一直没有得到恢复等.尤其是占用绝对数量的资源型城市面临长期开采所造成的资源储量减少、植被毁坏、草场退化、地下漏斗等问题已制约和影响了东北地区城市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阻碍了生态城市的建设.

2.3 环境污染源较多

作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粮食大省,在种植方法上还处于以传统方法为主,大量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使持久性有机物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污染加大,这些污染物向水体直接排放,对下游城市的水污染严重;同时以重型机械加工产业为主导产业的城市较多,所产生的大量产品类废物(报废车量、废弃电器、废弃轮胎)等一系列问题不容忽视;秸秆燃烧和长达半年之久的冬季供暖所产生的烟气中含有大量硫化物、氮化物及悬浮颗粒等有害物质,加上气候干燥少雨,空气自净能力差,对人体健康和公共安全都有严重的影响.同我国其他城市一样,东北地区的交通拥堵、车速下降以及车况差、车辆技术性能低等问题也比较突出,致使城市的机动车尾气污染程度加剧.

3 东北地区生态城市建设的趋向

突破以上的各项条件的发展,才是东北地区城市生态化建设的前进方向.

3.1 雨雪资源化

东北地区水资源缺乏,积极开展雨雪利用研究,建设雨雪收集设施,实施雨雪资源化管理,对解决城市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环境污染等问题可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对于回收的雨雪可用于补充地下水、涵养地表水、园林绿化、街道冲洗、公园景观、建筑工地、工业冷却、消防灭火、中水回用等用途.具体措施有:① 增添地面透水材料的覆盖面积,通过雨水下渗,实现抬升地下水水位、填补地下水漏斗,形成可开采利用和补给河流的循环系统;② 通过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热电厂余热导入地下水,实现地下水加热和热水冷却回流,可补充区域供暖,促进水资源循环使用[2];③ 建造蓄雪池,融化后的雪水再通过过滤处理后,可用于春季农田灌溉和地下水补充以及公用设施回用水系统进行二次利用;或者可用于冬季的户外活动即造雪、造冰等,从而保证雪资源的节约环保.冬季降雪除主干道外应尽量避免将含有融雪剂的冰雪堆放在绿地、树池,因融雪剂多为工业盐类,有污染,不利植物生长.

在日本,冰雪与太阳能、风能一样,被定位成清洁新能源,日本北海道引进雪冷却系统储藏农产品等,使积雪变为节能好帮手.

3.2 绿地系统化

东北地区生态城市的绿化建设中要注重建立完善的绿地生态系统,不仅注重提高绿地指标, 如绿地覆盖率、人均绿地面积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并且在前期建设中还应注重布局合理, 如植物群落的配置, 采取乔、灌、草综合的立体绿化方式.注重将绿地联成网络,以公园园林为斑块,以交通道路沿线为绿化廊道,以住区绿化为点,点线面结合[3].东北地区的生态绿地系统应尽可能满足冬季的使用要求,在寒冷的冬季里最大化的发挥作用.首先,植物配置上应以冬季耐寒性植物为主,局部可设置温室,内部种植鲜花绿树,增强冬季单调的景观效果;其次,作为活动场地的绿地可设置灵活拆卸的透明幕罩,方便居民参与室外健身活动,进而提高冬季绿地的利用效率;最后,可结合湿地公园设置块状绿地,兼具绿化及净化双重作用,夏季可做观赏绿地,一年四季均可具有污水净化的功能.

3.3 产业、能源洁净化

大力发展循环工业,提高清洁能源使用比重,减少环境污染物排放.循环经济,多是相对于传统线性经济来说的,一般是指参与经济活动的物质要素流动具有环状特征.东北地区应在重工业集中的地区,结合企业间废弃资源梯级利用,建设关键链接项目,实现工业无缝对接,从而有效的减少中间废弃物的排放,也可降低能源的消耗,才能使传统产业洁净化生产.提高清洁能源的使用比重,大力推广电、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从而降低煤炭、石油等污染较高的能源消耗比例,以期形成多种能源相结合的能源结构.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减少小汽车的使用频率;鼓励开发和使用清洁燃料车辆,逐步提高并严格执行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标准,严控城市大气污染.

3.4 城市用地集约化

东北地区城市用地与经济发展一致,都是长期处于粗放型发展模式,城市范围无限制的外延扩张,不符合城市集约化发展的理念.在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应引导城市的立体化发展,可将一部分城市功能转移到地下空间,有助于城市的集约化发展,并且能起到缓解城市交通矛盾,改善城市生态环境,降低城市能源消耗,提高城市综合防灾能力,解决“城市综合征”等作用.首先,交通空间地下化,结合轨道交通、地下步行系统及地下停车系统,可有效的起到缓解地面交通压力,创造满足恶劣天气下的舒适步行环境的作用;其次,公共服务空间系统化,依托城市地下交通网络,构建地下商业服务、文化娱乐、医疗卫生、行政办公、教育科研等空间,加大地上、地下的有效衔接及地下空间的综合使用效益;第三,市政设施综合化,利用城市地下综合管沟系统和地下市政站场综合布置市政管线,促使城市市政管线合理布局、规范管理,减少各类管线的互相干扰,降低管线的重埋、修复成本以及对社会、环境的影响.

4 结语

东北地区生态城市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大多数城市都秉持尝试和观望的态度,明确的发展方向还需要针对自身区位条件和生态环境状况来进一步分析确定,切忌盲目跟从成功案例而忽略了区域间的差异.

参 考 文 献

[1] 中国工程院“东北水资源”项目组.东北地区有关水土资源配置生态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战略问题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2006,8(5):1-24.

[2] 傅鸿志.以沈阳“环境建设样板城”为例论生态城市建设[J].沈阳大学学报,2010(1):1-4.

[3] 胡永球.城市绿化:以树为主还是以草为主[N].中国绿色时报,2001-06-19.

猜你喜欢
东北地区生态建设
“生态养生”娱晚年
为什么人参喜欢长在我国东北地区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为什么人参喜欢长在我国东北地区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东北地区2016年第三季度ML≥3.0级地震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