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和”文化与中国外交“促和观”的理念与实践

2014-04-16 17:45张乐磊
江海学刊 2014年6期
关键词:外交和平理念

张乐磊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区别“和”与“同”,从而追求“和而不同”意义上的普遍“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理想。这一体现中华文明悠久传统和深刻智慧的价值与理想,对于促进当代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依据中国传统的“和”文化智慧,对中国外交的“促和观”及其实践问题进行思考和探讨。

中国传统“和”的文化理念

“和”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早在西周末期,思想家史伯便提出了“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观点,对“和”与“同”的异同有着深刻的洞识。史伯认为周政之弊,在于“去和而取同”:“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①所谓“和”,就是“以他平他”,即不同事物的互济调和,这样才能促进繁荣和发展;所谓“同”,则是“以同裨同”,即同类事物的聚合,其结果是无所成就。

“和而不同”的观念,体现出对事物存在和事物性质的多元性的肯定,也包含了对不同事物之间和事物的不同性质之间统一性的肯定,成为后世中国人处理和把握事物矛盾的一条重要原则。孔子儒家对“和”的智慧有深刻理解。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②,就是在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上强调“和”而反对“同”。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③,这是在处理人伦和社会关系的意义上强调“和”。《礼记·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既是在个人修养上强调“和”,也是在一般的方法论意义上强调“和”。

“和”的文化理念对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还体现在天人合一、保合太和的宇宙观上。《易经》讲:“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就是说要依据天道的变化,使人获得自己的命运和本质,变化会有差异和冲突,但是冲突又要融合,即走向太和,而和的价值指向是万国安宁与繁荣,这是符合天地变化之道的。宋代哲学家张载对“和”的方法论意义有更为经典的说明,他说:“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④,承认事物的对立与差别,也就是“仇”,但更强调“和而解”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和”的文化理念对中国传统社会的日常生活和实践有着深刻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关于“和为贵”、“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的思想和语言,重视建立融通的社会交往、有序的社会结构、和谐的社会关系,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强调“志同道合”、“同心同德”、“和衷共济”。

需要强调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关于“和”的理念是以承认事物的差异性、多样性为前提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绝不是不讲差异和抹杀矛盾,而是在承认差异性和多样性前提下的贯通融合,这种贯通融合才是最为可贵的。

“和”文化与中国外交“促和观”的理念

中国文化崇尚和谐。“和”反映的是“和平”、“和睦”、“和谐”、“融合”、“合作”等。中国外交的“促和观”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源自“和谐文化”理念,是“和谐文化”在外交领域的现实反映。

今天的世界是一个相互依存的世界,是一个经济全球化的世界。在当代社会,必须用新的理念和方式构建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

“促和观”旨在促进国际社会的和平和谐。“促和观”谋求的是共同安全,和平解决国际争端,而不是动辄武力相向。“促和观”不反对使用军事力量,但主张军事力量的运用应仅限于维护核心利益与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自卫和反侵略以及为国际社会提供公共物品,如维和、救灾、人道主义援助等。“促和观”追求共赢,强调共同利益,遵循利益均衡的原则。利益均衡是指不管大国、小国都有其核心利益,都应该尊重其核心利益。“促和观”主张在解决国际争端时,要顺其自然,在条件不成熟的时候,要搁置争议,以包容的方式来解决分歧。

中国外交“促和观”有着丰富的内涵,其基本要素有四点:一是经济要素。“促和观”主要表现为与外部环境的经济互动,这种互动顺应全球化和地区化的大趋势,致力于推动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的方向健康发展,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机制与规则,推动平等、互利、务实的地区经济合作。对外经济交往谋求互利共赢,而不是谋求己方利益的最大化;对外援助致力于促进他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而不是作为影响他国内部事务、获取对他国政治影响力的工具。二是文化要素。“促和观”提倡文化交流。经济全球化极大便利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但也导致强势文化的扩张和弱势文化的萎缩。“促和观”提倡通过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提升自身文化的品质,促进不同国家、不同民族间的沟通和理解,丰富人类的精神世界。文化互动应尊重文化的多样性,不利用文化交流搞文化扩张或输入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不谋求文化霸权。三是安全要素。“促和观”谋求共同安全、合作安全,而不是绝对安全和结盟安全。四是外交要素。“促和观”在外交上强调与他国讲信修睦,努力扩大国家间的联系、交往与合作。在国家间的互动中,诚信为本,切忌口是心非,言而无信,或挑拨离间,栽赃诬陷。当两国间出现分歧时,外交的功能主要是说服和谈判,而非施压和威胁。

中国外交“促和观”的基本特征,概括地讲,主要有以下四点:一是独创性。“促和观”作为中国这样一个具有深厚和谐文化传统、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倡导建设和谐世界的大国提出的现代理念,生动体现了中国特色的外交风格和独特的中国智慧,同时也深化了对国际政治中国家行为的认识与思考。二是包容性。近代以来,在西方所主导的国际体系中,占支配地位的国家强调力量均势和优势,谋求价值观的一统性,对力量(硬实力和软实力)的运用具有对抗性和排他性,最后往往导致对抗和冲突。“促和观”则不然,其价值取向和政策理念倡导“和平”、“和谐”、“和而不同”、“利益均衡”等,体现了包容性。三是时代性。“促和观”的概念反映了21世纪国际政治的需要。国家间利益相互依存的加深呼唤着合作共赢,人类面临共同挑战的增加需要各国合力应对,国际社会思想理念、行为规范的演进更使“和平”、“和谐”、“合作”成为主流价值,在此背景下,“促和观”应运而生,鲜明地体现了时代特征。四是价值取向与实践的一致性。“促和观”所弘扬的价值包括“和平”、“和睦”、“和谐”、“融合”、“合作”等;“促和观”所秉持的政策理念是和平为贵、合作为上;和而不同、平等相处;利益均衡、进退有度;共同利益、共同责任,等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外交实践与“促和观”的上述价值取向和政策理念是吻合的,从20世纪80~90年代积极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到21世纪初提倡“和平、发展、合作”,在中国综合国力迅速上升的背景下,中国外交践行“和平、发展、合作、责任”的宗旨,体现了“促和观”具有丰富的实践内涵。

中国外交“促和观”的实践指向

中国外交在实践中已体现出其全球政治价值。因此,让中华文化走向全球,在传承中凸显创新精神,努力打造“文化中国”的形象,大力推进人文外交和公共外交,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平崛起的中国必须成为世界文化大国,必须拥有更加灿烂辉煌的普世性文化。中国应在这些方面给全球提供战略思维和行动范例。这样的战略思维和行动范例是对现状与趋势把握的辩证统一,也是外交理念的深刻变革;既凝聚了古代哲学的智慧精髓,又汇聚了基于实践并放眼未来的当代哲学思考。它有助于形成大国的胸怀、视野和心态,有助于建构自身和平大国的身份。对于中国来说,和平是旗帜、目标、价值与利益。中国以自身的发展促进世界和平,又在世界和平中发展自己。中国“和”文化的精义正在于此。

1.基于构建和谐世界理念的中国外交“促和观”实践

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崇尚和谐,一贯坚持“和而不同”的理念,从两千多年前的丝绸之路到六百多年前的郑和下西洋,都向世人证明, 中华民族历来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一直传承与践行和平、和睦、和谐的坚定理念。中华民族的血液里没有侵略他人、称霸世界的基因,中国人民不接受“国强必霸”的逻辑,愿意同世界各国人民和睦相处、和谐发展,共谋和平、共护和平、共享和平。中国一贯坚持和平发展战略,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同时也将推动各国共同坚持和平发展。中国的和平外交政策为中国和世界的经济及民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文化是中国坚持和平发展的民族基因,中国已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中国通过推动跨国界、跨时空、跨文明的交流互鉴活动,促进了各国人民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帮助。

我们今天无论面临怎样的困难和挑战,都要举起“和”的旗帜,遵循“和”的原则,弘扬“和”的精神,更坚定地确立生态文明的天人和谐理念、协和万邦的世界和谐理念、协调发展的人际和谐理念、健全发展的个人身心和谐理念、文化融合的文明和谐理念以及理解、尊重、互惠的共存共荣的和谐理念。

国家主席习近平最近在德国发表重要演讲,全面阐述中国和平发展道路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习近平表示,中国早就向世界郑重宣示: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这是中国对国际社会关注中国发展走向的回应,更是中国人民对实现自身发展目标的自信和自觉。这种自信和自觉,来源于中华文明的深厚渊源,来源于对实现中国发展目标条件的认知,来源于对世界发展大势的把握。习近平表示,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和平、和睦、和谐的追求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深深溶化在中国人民的血脉之中。我们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对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的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习近平强调,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不是权宜之计,更不是外交辞令,而是从历史、现实、未来的客观判断中得出的结论,是思想自信和实践自觉的有机统一。和平发展道路对中国有利、对世界有利,我们想不出有任何理由不坚持这条被实践证明是走得通的道路。⑤由此可见,建立和谐世界的主张与我国长期坚持的外交政策,其基本内容和实质是完全一致的,是对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2.基于全球治理背景的中国外交“促和观”实践

在全球治理中,中国应发挥负责任的、建设性的领导作用。这种领导作用包括提出进步理念、设置行动议程、提供公共物品。当前中国已经在发挥建设性领导作用,这是世界多极化的结果,也是中国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的体现。但是,中国不谋求垄断国际事务的领导权,主张相关国家共同合作处理国际事务,以国际机制为平台,以国际规则为准则,随着形势的发展改革现有机制,创建新的机制,合理调整和修改游戏规则。

我们已向世界做出了庄严承诺:中国将积极承担更多国际责任,同世界各国共同维护人类良知和国际公理;在世界和地区事务中主持公道、伸张正义,更加积极有为地参与热点问题的解决;中国将继续通过平等协商处理矛盾和分歧,以最大诚意和耐心,坚持对话解决分歧。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我们主张,在国际关系中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共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这一表述虽未直接使用对外价值观的概念,实质上却属于价值观范畴。平等互信强调在政治安全方面,主张各国平等,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共享安全,共护稳定。包容互鉴主要指文化方面,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的制度和道路,互相学习和借鉴。合作共赢侧重于经济方面,是指在追求本国利益的同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促进共同发展,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公平正义是各国应当共同维护的目标,也是国际体系改革应当坚持的原则,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是其题中应有之义。和平发展既是当今时代主题,也是人类为之奋斗的崇高事业。中国主张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热点问题,反对新干涉主义和恐怖主义,愿意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支持发展中国家提高发展能力,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

3.基于实现伟大“中国梦”的中国外交“促和观”实践

新时期中国的“大周边”外交更加积极主动,更加兼顾自身“维权”与地区“维稳”,更加兼顾原则性与灵活性。“发展是硬道理”,各主要国家无不以振兴与发展本国经济为优先,经济已成为各国外交的重点,“外交为国内经济服务”成为世界潮流,中国也不例外。新时期中国外交肩负着确保国外市场份额“稳中有进”、确保海外能源资源稳定供应等新使命,从而服务于国内经济可持续增长、转变发展方式与转型升级,为实现中国梦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同周边国家贸易额剧增,已成为众多周边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最大出口市场、重要投资来源地。中国同亚洲和世界的利益融合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

中国同世界的互动日益频繁,世界对中国外交的关注也在逐渐加大。外界预测中国外交,关键在于能否准确把握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坚定意志。中国不会因外部局势的变化而动摇自己的战略抉择,同样也会尽最大的努力去化解影响和平发展的障碍,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发挥负责任大国的作用。今天,中国坚守和平发展道路的实力更加雄厚,中国人民不仅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同时,还要和国际社会一道,推动实现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梦,推动各国人民更好实现自己的梦想。

①《国语·郑语》。

②《论语·子路》。

③《论语·学而》。

④张载:《正蒙·太和篇》。

⑤《习近平在德国发表重要演讲 强调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人民日报》2014年3月30日。

猜你喜欢
外交和平理念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悠悠岁月外交情
涉侨外交二三事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博弈·和平
外交活動の二大ハイライト
期盼和平
外交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中医理念的现代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