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R&D绩效及其与经济增长的关联研究
——基于文献研究的视角

2014-04-16 20:13万勇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4年1期
关键词:效率区域经济

万勇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广东 茂名 525000)

区域R&D绩效及其与经济增长的关联研究
——基于文献研究的视角

万勇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广东 茂名 525000)

区域R&D绩效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学术界多采用研发人员、R&D经费支出等指标来衡量区域R&D投入,采用专利产出来衡量区域R&D产出,采用因子分析法、人工神经网络法等方法来评价区域R&D效率。在区域R&D绩效评估具体模型选择上往往使用参数模型或非参数模型。早期研究表明,市场结构和企业规模大小是制约区域R&D绩效的重要因素;而近期研究则表明,区域R&D绩效影响因素是多元的,并且这些因素可能会随时空的变化而效应有所不同。在区域R&D绩效与经济增长关联方面,微观层面的研究强调了创新绩效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宏观层面的研究则强调了区域R&D绩效与经济发展的关联。本文最后对相关文献进行了简单述评,阐述了这一领域国内外研究动态。

R&D绩效;区域经济;技术创新;企业竞争力

一、引言与研究背景

当今时代,技术创新已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研究与发展(Research and Development,R&D)作为技术创新活动的关键,通过创造性运用科技新知识或对技术、产品和服务进行实质性改进而获取新的福利,对企业、区域乃至一国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企业R&D水平,彰显的是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区域R&D水平,体现的是该地区科技与经济发展实力;而一国的R&D水平,展现的则是该国的科技与经济发展总体能力。区域R&D绩效是衡量特定空间范围内的R&D投放量与产出量比例关系的指标,能有效监测区域科技投入商业化、市场化以及与之相关的经济效益状况,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变量。

近年来,中国R&D经费投入增长迅猛。2012年全国R&D经费为10240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97%,比2011年增长了17.9个百分点。从区域角度看,2012年,R&D经费绝对值居前五位的分别是江苏省、广东省、北京市、山东省、浙江省,五省市R&D经费均超过了700亿元,其中位居第一位的江苏省更是高达1287.9亿元。每年大量的R&D经费投入直接资助或间接引导了众多科技项目的开展,有力促进了全国及各区域科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

R&D活动具有高投入、高风险特征,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发展基础以及R&D投入方向、方式与用途各不相同,必然会使不同区域的R&D绩效产生差异。比如,哪些区域R&D绩效高、哪些区域R&D绩效低呢?影响区域R&D绩效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呢?我们采用何种方式来评估不同空间的R&D绩效呢?进一步,可能会问,不同区域R&D效率对当地经济增长速度、增长质量产生了何种影响?诸如此类思考,形成了学术界对区域R&D绩效及其与经济增长关联问题研究的起点。

本文将在综合整理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从区域R&D绩效评估体系、区域R&D绩效的影响因素、区域R&D绩效与经济增长的关联等方面展开论述,并对区域R&D绩效及其与经济增长关联问题的研究文献进行简要评述,阐述这一问题的学术动态。

二、区域R&D绩效评估体系

1.区域R&D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在指标体系方面,Lee(1996)建立的R&D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包括R&D投入、中间过程、产出和结果等环节;Cordero(1990)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评价R&D活动的效果,即公司战略层面的全面绩效、商业层面的市场绩效和R&D投入效率方面的技术绩效。肖敏、谢富纪(2009)[1]提出可以从R&D输入和R&D输出两个方面来衡量R&D绩效。刘新同(2008)提出可以从研发经费相对规模、研发人员相对规模、研发人员全时当量相对规模、主要检索工具收录论文相对数量、授权专利相对数量、技术市场相对规模、新产品产值相对规模等方面来建立指标,衡量R&D活动的绩效。

在区域R&D绩效评估的具体指标选择上,一些人认为研发人员和R&D经费支出能合理地衡量R&D投入程度,比如Adams(2002)[2]使用行业内科学家数量作为研究基础知识储备对工业产量影响的变量。肖敏、谢富纪(2009)采用R&D人员全时当量、R&D资本存量来测度区域R&D资源的投入效率。当然,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直接使用R&D经费支出数据作为测量R&D投入程度的指标。而具体到衡量R&D产出的指标,一些人倾向于选择专利产出指标,一是因为专利数据具有较强的可获得性,二是因为专利产出毕竟是通向商业应用的最近的一座桥梁,所以专利数据成为较早应用于研究区域R&D绩效的指标,如Verspagen Schoenmakers(2004)对欧洲跨国企业创新能力的研究中就采用专利产出指标。肖敏、谢富纪(2009)采用专利申请受理量来衡量中国区域R&D产出效率。当然,具体指标的使用并不限于专利,段宗志(2012)[3]使用DEA方法研究中国区域R&D效率。该文采用2006-2009年间各省级区域平均R&D累积投入、2006-2009年间各省级区域平均R&D研究人员数作为R&D投入量,而在R&D产出方面,则采用2010年技术开发、转让、咨询与服务成交额、2010年发表在科技期刊上被SCI、EI或ISTP检索的论文数量、2010年各地区的专利授权量作为输出量。

2.区域R&D绩效评估方法与模型的探索

当前国外对地区R&D效率评估方法,有主观评价法、文献计量法、投入评价法、多层次评价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因子分析法、人工神经网络法和数据包络分析法(DEA)等,这些评价方法各有所长、各具特征。以主观评价法为例,该方法使用同行评议等主观赋权的评价方法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采用此方法的代表在国外主要是OECD等国际组织对R&D相关方面的研究。

对区域R&D绩效评估模型,目前主要有参数模型(以SFA方法为代表)和非参数模型(以DEA方法为代表)两类。在参数模型方面,SFA方法充分考虑到随机因素的影响问题,也便于控制对技术效率的估计,因而对区域R&D的评估较为准确。刘和东(2011)运用SFA法考察1998-2008年间我国30个省市R&D投入产出效率后发现,在影响因素作用下,中国区域R&D短期效率得到提升,中期则处于短暂下降阶段,而长期会进一步上升。师萍(2011)以1999-2008年省级区域面板数据为基础,采用SFA方法,运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的随机前沿模型测度了1999-2008年我国地区R&D效率及影响因素。蔡翔(2013)[4]构造了科研产出——成果转化视角的模型,以2000-2008年的Panel Data为基础,采用SFA方法分析了我国区域R&D效率问题认为,从区域层面看,2003-2007年全国科研产出效率呈上升趋势,而2008年的金融危机造成了我国地区科研产出效率普遍降低。在非参数模型方面,基于非参数技术的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将投入产出点映射到空间上,以最大产出或者最小投入为效率边界,能测算出各点与边界之间的距离差距程度。如钟卫(2011)利用DEA法对30省份的R&D数据进行实证发现,从R&D投入产出的效率水平看,东部地区综合技术效率值最高,西部地区次之,中部地区最低。段宗志(2012)[3]采用DEA方法对中国省级区域R&D效率进行了测度,发现北京、上海在科技产出的方面具有较高的效率,但是在技术创新和专利产出方面效率不足。中部在科技产出的形式和成果的利用方面需要国家的政策扶持以及经济与科技发展的良好互动。徐建中等(2013)对2005-2010年我国不同区域的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研究表明,不同区域大中型工业企业R&D活动效率的差异正在不断扩大。从研发投入产出的角度来看,2005、2010年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均为非DEA有效的地区有14个省级区域,占总体的46%。在“十一五”期间,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具有高效率的地区数量呈现西、东、中部逐渐下降的趋势。单春霞(2011)利用DEA法计算我国高新技术产业R&D绩效,发现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平均技术效率为0.864,存在13.6%的投入资源浪费。

三、区域R&D绩效的影响因素分析

关于区域R&D绩效的影响因素问题分析,早期的研究如熊彼特(1942)、阿罗(1962)等主要是集中在市场结构或者企业规模上。熊彼特[5]在《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最早提出创新与市场结构之间的关系,认为大企业或垄断的市场结构特征有助于提升R&D绩效。阿罗(1962)则针锋相对地提出了相反的观点,认为竞争的市场结构能提供更多的创新激励,因而更有利于提升R&D绩效。Acs等人(1969)分析了美国标准产业中的142个创新和42个高度创新的样本,认为市场力量与大的企业规模促进了合意的动态市场绩效,竞争和小的企业规模有时也会促进合意的动态市场绩效。中国有学者的研究表明,大企业不一定会推动R&D效率的提升,如蔡翔(2013)2000-2008年的的中国省市面板数据实证表明,中国高新技术产业规模能抑制科研产出效率的提高。实际上,影响区域R&D绩效的因素可能不仅限于市场结构或企业规模。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区域R&D绩效受制于多因素影响,并且可能会随时空的变化而有所不同。Hsieh等(2003)基于美国1975-1996年医药和化学产业数据的实证研究表明,美国医药产业的企业R&D投入对产业创新绩效正效应要远远高于化学产业。蔡翔(2013)认为,中国省市的科研产出效率具有明显的资金推动型特征。另外还发现,政府支持力度和企业R&D投入力度对科研产出效率的提高有促进作用但不显著,外资吸纳能力能显著促进科研产出效率的提高,政府支持力度、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以及企业R&D投入力度对我国科研成果转化效率的提高有显著促进作用,外资吸纳能力抑制成果转化效率但不显著。冯根福、刘军虎、徐志霖(2006)[6]对国内35个工业部门的实证研究表明,市场竞争程度、资产规模都与企业研发效率呈负相关关系,而企业利润与企业研发效率呈正相关。同时,研发投入的增长与行业研发效率呈负相关关系。肖敏、谢富纪(2009)运用面板数据随机前沿分析法,对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R&D资源配置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国际贸易强度、地方政府对科技活动的支持力度等外生性因素,对R&D资源配置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

韩新严、吴添祖(2003)提出影响我国企业技术创新总体绩效水平的因素可归结为影响创新投入的因素、影响创新产出的因素和既影响投入又影响产出的因素。其中影响创新投入的因素主要是指资金、人员、物资、设备信息和技术等投入;影响创新产出的因素主要是创新产品影响。共同影响创新产出和投入的因素则是指创新策略、企业管理组织形式、政府政策和企业外部创新环境等。万坤扬、陆文聪(2010)基于中国各省际空间科技创新产出的面板数据实证结果,认为大中型工业企业R&D支出以及创业投资与企业研发结合对中国不同空间的研发绩效贡献显著,是影响我国研发绩效空间分布变化的主要因素。陈海波(2011)以江苏省企业创新调查数据为基础,根据调研数据的特点,采用最优尺度回归模型,对影响企业R&D投入绩效的微观关键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企业规模、高新技术企业分类变量、企业家创新意识分类变量、R&D人员投入、R&D经费支出是影响企业R&D绩效的关键因素。孙早、宋炜(2012)[7]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采用了中国在2000-2009年间制造业数据,结果表明,在中国资本密集型的战略性产业中,企业R&D投入对产业创新绩效的正效应不显著;不同所有制企业的R&D投入对产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是不同的,与国有企业相比,民营企业R&D投入与产业创新绩效之间的正相关关系更为显著。刘和东(2011)通过对1998-2008年中国30个省市数据,应用随机前沿函数测度了各区域的R&D效率及影响因素。实证表明,政府资助、金融支持、产学研合作、FDI、基础设施、人力资本、地理区位等都对区域R&D绩效有影响,并且这些影响还存在短期、中长期的差异。谢伟、胡玮、夏绍模(2008)运用DEA方法对我国各省区高新技术产业R&D效率、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进行的测算表明,研发投入冗余以及各因素的非协调发展是也是影响R&D绩效的因素。师萍(2011)研究发现,中国区域R&D效率存在明显的差异,东部高于中、西部,但有逐步缩小的趋势。从R&D资源投入角度看,R&D效率呈现出较为明显的资本驱动型、政府对科技活动的支持强度对R&D效率提高没有起到预期的效果、外资依存度和贸易依存度均对R&D效率具有促进作用,且贸易依存度的影响力度略高于外资依存度。工业化水平与R&D效率呈显著正相关,信息化水平对R&D效率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我国R&D活动技术无效率程度有进一步加强的趋势。

四、区域R&D绩效与经济增长的关联分析

1.微观层面的关联

微观层面的研究强调了创新绩效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国外学者在研究R&D投入时所使用的数据时间跨度很大,样本量也足够多,他们大多认为R&D投入对企业的生产效率、市场价值及企业业绩具有显著的正面影响。Jefferson等(2006)利用1997-1999年5451个中型制造企业面板数据的研究发现,R&D产出弹性约为0.24。Gonzalez&Gascon(2004)研究西班牙制药业1994-2004年的数据,发现R&D投入显著影响西班牙制药企业的生产率和利润水平。Sharm(2003)发现企业的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与其年销售收入的增长存在正相关关系。Chauvin&Hirschey(1993)分析了美国1500个企业的数据,发现企业R&D经费投入对企业的市场价值有显著的正面的持续影响。

国内关于R&D投入与企业业绩关联的态度则大体可分为肯定派和否定派两种对立的观点。

国内肯定派认为R&D投入对企业的业绩具有显著的正作用。陈海声、卢丹(2011)选取了2003-2007年披露R&D投入的654个上市公司,将其划分为国有控股和非国有控股两个组别,考察了R&D投入与企业主营业务利润率、主营业务利润增长率和托宾Q之间的关系,发现与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相比,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R&D投入与企业业绩之间的关系更显著。赵喜仓等(2010)对中国省域制造业R&D知识溢出实证分析发现,中国31个省域制造业创新的贡献主要由企业R&D投入实现。徐海峰(2012)使用辽宁省2007-2011年上市公司披露的R&D信息,对R&D投入与经营绩效关联问题进行了分析,得出结论认为,R&D投入与企业盈利能力显著正相关,但是存在滞后效应。R&D投入与企业成长能力也显著正相关,并且虽存在滞后影响但滞后期的影响逐渐减弱。由于辽宁上市公司整体研发投入不足,因此R&D投入与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之间关联度不高,R&D投入整体上没有推动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升。

国内否定派则强调由于当前我国企业研发创新能力明显不强,对经济发展支持作用不显著,因此认为R&D投入与企业业绩无显著正相关关系。如王君彩、王淑芳(2008)选取2004-2006年间电子信息百强企业提供的数据对企业研发投入和业绩的相关性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我国企业R&D投入与企业业绩不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李涛等(2008)运用中国信息业、制造业上市公司披露的有关R&D信息,研究了行业特征对科研投入的依赖性,并对R&D投入与企业业绩关联进行了分析,发现企业R&D投入与盈利能力之间关联不明显。

2.宏观层面的关联

除了从微观层面对区域R&D与经济的关联展开研究外,学者们还从宏观(区域或国家) 层面探讨R&D与经济发展的关联。宏观层面的研究侧重于区域R&D绩效与经济发展的关联,如Jaffe,Trajtenberg and Fogarty(2000)实证表明,产业创新投入的增加不仅可以提高该产业的技术水平,还有助于其他相关产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进而提升区域内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内生增长学者如Aghion&Howit(1992)、Grossman and Helpman(1991)、Romer(1986、1987、1990)提出了基于R&D的内生增长模型,认为R&D投入水平的提高将加快区域经济增长。

国内一些学者认为,区域R&D投入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双向的Granger因果关系,研发投入可以有效地促进经济增长,而经济增长反过来又可以增加研发投入(王俊、侯守国,2012)。王琴梅等(2011)构建GDP总量分解模型,把GDP变动总效应分为R&D活动效应、结构效应以及效率效应,并由此对1999-2009年我国31个省市区GDP与R&D投入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R&D活动效应对GDP变动总效应的贡献最大;R&D结构效应对GDP变动的正向影响较为稳定,但不够显著;R&D效率效应与GDP增长显著负相关。王维国、谢兰云(2009)对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R&D投入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表明,我国区域R&D投入与经济发展存在倒“U”型关系,即中等投入区域的R&D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大,高投入区域R&D投入的贡献次之,低投入区域R&D投入几乎没有贡献。

而另一些学者的研究表明,不是所有地区的R&D都能有效推动该地区的经济增长。金祥荣、余冬筠(2010)的实证研究证明,我国中西部地区创新对推动地区经济增长作用不明显。而由于受益于该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对知识转化的显著贡献、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外溢以及该地区多样化的产业类型带来的技术溢出,东部地区创新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此外,还有学者的研究则表明,不是所有类型的R&D都能有效推动地区经济增长。严成樑、龚六堂(2013)构建了同时包含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R&D驱动经济增长模型,并运用中国31省区在1998-2009年数据进行实证,结果表明,R&D规模对我国经济增长具有抑制作用;相对于科研机构和企业R&D支出而言,高等学校R&D支出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更显著。

五、发展动态分析

从当前国内外文献来看,不同国家的学者从多角度构建了R&D绩效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大体上都认可区域R&D的投入有助于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从研究方法看,学术界测评区域R&D效率的模型无外乎参数模型(SFA方法为主)和非参数模型(DEA方法为主)。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倾向于在区分R&D类型的基础上测算区域R&D绩效,并以此为基点研究区域R&D绩效与经济增长的关联。国外学者Czarnitzki& Hussinger(2004)的研究发现,那些得到政府拨款的企业其专利产出量较高,同时企业研发水平也明显高于没有得到政府拨款的企业。一些国内学者倾向于将区域R&D按照投入主体分为政府R&D和企业R&D,并对这两类投入主体的R&D投入量与区域经济发展关联展开研究(王俊,2011[8];曹泽,2011);也有学者如卢方元和靳丹丹(2111)[9]从R&D人员投入与经费投入角度,孙敬水和岳牡娟(2009)从企业、社会科研机构、高校角度区分R&D类型并测算其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联度。张艳辉等(2012)以大中型工业企业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政府直接拨款、企业自有资金投入、金融机构贷款的R&D投入等对企业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结论表明,企业自有R&D投入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有着显著影响,而政府直接拨款和金融机构贷款则缺乏显著影响。研究认为应该反思政府在企业研发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政府要把握好对企业研发创新活动干预的程度,应建立健全科技投入体系,促进企业与金融机构的结合,利用金融机构的筹资,加强研发活动资金的投入量,提高资金的投入产出效率。尹伟华(2012)将区域R&D活动分解为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三个子过程并已对我国区域R&D投入绩效进行较研究。结果表明,中国高校的R&D活动效率在三大执行主体中最高,企业R&D活动效率与区域总效率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但是科研机构R&D活动效率过低。总体而言,仍然少见区分R&D类型、来源,并比较不同类型、来源的区域R&D绩效及其与经济发展关联的研究。

从目前文献来看,国内外研究的主要局限是:第一,在分析区域R&D绩效的影响因素方面,对可能的影响因素整体引起的研发效率变动情况很少讨论,而且忽略了各影响因素对中间产出效率和最终产出效率的不同作用(陈修德、梁彤缨,2010)。第二,就区域R&D绩效评估而言,对区域R&D活动过程的绩效及其与区域经济增长关联的研究文献尚为少见。第三,在研究方法上,需要进一步改进,如采用基于非径向的方向性距离函数(SBM)方法等,测算结果将更加准确(姜彩楼、朱琴,2012)。这些局限或许会成为今后学术界研究的焦点和研究成果的重要突破点。

[1]肖敏,谢富纪.我国区域R&D资源配置效率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J].软科学,2009(10):1-5.

[2]Adams,J.D.,A.B.Jaffe.Boulding the Effects of R&D:An Investigation Using matched Firm and Establishment Data[J]. 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 Geography,2002(27):700-721.

[3]段宗志,曹泽.基于DEA的中国区域R&D效率测度及聚类分析 [J].江淮论坛,2012(4):45-49,74.

[4]蔡翔,崔晓兰,熊静等.我国地区R&D效率及其影响因素探究——基于“科研产出-成果转化”视角 [J].软科学,2013(3):80-84.

[5]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 [M].中文版,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145.

[6]冯根福,刘军虎,徐志霖.国工业部门研发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J].中国工业经济,2006(11):46-51.

[7]孙早,宋炜.企业R&D投入对产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来自中国制造业的经验证据 [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2(4):49-63,122.

[8]王俊.政府R&D资助与企业R&D投入的产出效率比较 [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1(6):93-106,146.

[9]卢方元,靳丹丹.我国R&D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J].中国工业经济,2011(3):149-157.

[10]Verspagen,B.,W.Schoenmakers.The Spatial Dimension of Patenting by Multinational Firms in Europe[J].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2004,4(1):23-42.

[11]Jefferson,G.H.,Bai Huamao,Guan Xiaojing and Yu Xiaoyun. R&D Performance in Chinese Industry[J].Economics of Innovationand New Technology,2006,15(4/5):345-366.

(责任编辑:WD)

Research on Regional R&D Performance and its Connection to Economic Growth——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Literature Study

WAN Yo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Guangdong University of Petrochemical Technology,Maoming Guangdong 525000,China)

Regional R&D performance is an important factor of economic growth.Research personnel and R&D expenditure are always used to measure regional input of R&D in the academic circles.And the patent output is used to measure regional R&D output as well as the method of factor analysis or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method is evaluated the efficiency of regional R&D.The parametric model or nonparametric model is often selected as specific model to evaluate the performance of regional R&D.Early research suggests that market structure or enterprise size is an important factor restricting performance of regional R&D.The recent research shows that factors influencing regional R&D performance are diverse.These factors may vary with different time and region.In the aspects of performance of regional R&D associated with economic growth,the innovation performance effect on enterprise competitiveness is emphasized on the micro level,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formance of regional R&D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emphasized on the macro level.Finally,the paper reviewed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and elaborated on the research development in the field at home and abroad.

R&D Performance;The regional economic;Technology innovation;Enterprise competitiveness

F207

A

1004-292X(2014)01-0118-05

2013-09-1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1103205);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学科共建项目(GD12XYJ15);广东省知识产权局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GDIP2013-C04)。

万 勇(1977-),男,江西九江人,博士后,副教授,主要从事区域科技与经济发展研究。

猜你喜欢
效率区域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提升朗读教学效率的几点思考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分区域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跟踪导练(一)2
“钱”、“事”脱节效率低
区域
提高讲解示范效率的几点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