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探析

2014-04-17 08:14王永风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隐性政治思想

王永风

(武警学院部队管理系 河北廊坊 065000)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探析

王永风

(武警学院部队管理系 河北廊坊 065000)

互联网已经走进了大学生的生活,给大学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和丰富的生活,但同时,隐藏在互联网络中的某些不良因素给大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等带来了影响和冲击。本文系统探讨了在网络环境下开展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路径。

网络;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按照其教育方式可分为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充分利用各种公开手段、公开场所,有领导、有组织、有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较为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是一种我说你听我打你通的说教式的教育方式。对大学生而言,主要有:思想政治理论课,党团活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等直观有形的教育。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相对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而言,通过社会实践、校园文化、互联网等方式,将教育的内容融入到一定的环境中,同时引导受教育者去体验和感受,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当前,人类社会正迈入信息网络时代,信息网络正在日益渗透到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普及,既开创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领域和新途径,同时也对怎样有效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一定的冲击和影响。网络环境下怎样加强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新的研究课题。

一、网络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的挑战

1.西方世界利用信息优势进行思想文化渗透。近些年来,西方发达国家利用他们信息资源上的优势地位,非常注重运用网络这一媒体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思想文化上的渗透和影响。网络的出现和迅速普及为西方大国对社会主义国家实施“和平演变”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目前,互联网上90%以上的信息是以英语来传播的,80%以上的网上信息和95%以上的服务信息由美国提供,我国在整个互联网的信息输入和输出量中,仅仅占到0.1%和0.05%。西方国家借助网络上的语言优势,依靠他们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强大的科技优势,在所谓“信息自由流通”的原则下,加速推进网络建设,控制信息资源,向其他国家的青年学生传播西方的思想文化以及生活方式,借以抵消别国的优质文化,动摇其精神支柱,借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全面推广西方的思想和政治观念。

2.网络给大学生带来严重的信息污染。网络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信息库,同时也是一个巨大的信息垃圾场,网络信息因传播的便捷性和打破了地域限制可以方便快捷的进入大学生的视野,庞大的信息资源良莠交织,鱼龙混杂,呈现出多元性和泛滥性,各种垃圾信息,例如:封建迷信、色情淫秽、暴力反动等严重影响和毒化青年大学生的思想素质和身心健康。而大学生长期接触这些信息垃圾,就会渐渐丧失艰苦奋斗、积极向上的优良传统和进取精神,转而崇尚享乐、刺激、“性解放”等低级、不健康甚至有害的生活方式,从而不可避免地弱化一部分大学生的道德意识,冲淡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

3.网络对一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网络世界的虚拟性和匿名性,使得大学生在网络上表现得随心所欲、肆无忌惮,极大地放纵自身欲望。出口脏话、放肆的言论和行为、责任感的缺失、道德的缺少让人触目惊心。特别是网络游戏的血腥和暴力,带给玩者极大的快感,成就了个人在游戏中的“英雄”地位,而在游戏中的厮杀容易导致大学生在现实世界同情心的消失。网络游戏成瘾的大学生,更是会变得脾气暴躁,态度生硬,对人充满敌意、孤僻、冷漠。

二、网络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机遇

1.网络为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开辟了新的空间。互联网将学校、家庭与社会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融为一体,通过网络渠道,党和政府的声音、社会对大学生的期待以及家长的希望可以共同作用于大学生这一主体,从而可以形成较强的教育合力,共同做好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得原来局限于学校和家庭的教育空间变成了全社会的、开放性的、更加广阔的教育空间,为全社会创造一个良好的网络教育环境和更加有效的育人模式。

2.网络有利于增加隐性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由于受到信息资源的有限性和表达方式的单一性,成效不是特别理想。通过网络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更加生动形象、直观的表达教学内容。网络能够充分利用图、文、声、像相结合,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教育手段和方式更加直观化、形象化和现代化。如BBS论坛、网络博客,红色网站等等。这些都有利于增加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

3.网络能够增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互动性。网络自身具备的交互式传播特点,彻底改变了传统的“你讲我听”的单向强制性教育模式,大学生可以随时与宣传网站开展思想交流,高校学生工作者也可以随时在网上与大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及时解答他们的问题,排除他们的困惑。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大学生更愿意用这样的方式与老师进行交流,从而更有利于老师掌握学生的真实思想状态并及时给予相应的帮助。

三、加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选择

1.加快校园网络工程建设。学校应该通过对网络的研究、管理、开发和利用,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网络工程建设。隐性思想政治工作能否通过网络顺利开展,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相关信息的点击率,思想政治工作吸引学生的关键就在于能否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到指导和引导的作用。因此,将思想政治工作的载体和途径扩展到校园网络上,不仅要通过网络传播主流价值文化、发布各种信息,而且还要以精彩的动感画面和丰富的内容来吸引学生的参与,并利用网络为学生提供便捷的服务,以获得他们的信任和依赖。如将教育信息穿插在学生喜爱的板块中供同学们阅读,适时地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在校园网上设置校园好人好事或先进人物事迹板块;将爱国主义影片和电视剧挂在网站上,大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无形中就能达成,等等。要充分利用校园网络这一渠道,使其成为隐性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阵地。

2.建立一支专业化、高效化的网上思想政治教育队伍。隐性思想政治工作要实现自身的创新,适应网络时代的新特点,最重要的工作是对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技术武装和政治形势的教育。网络的建立与维护,网页的设计以及网上内容的发布和更新,与大学生进行网络互动交流都需要人的操作。我们的校园网站、网页办的好不好,有没有吸引力,是不是真正能够发挥网上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都要看我们是否拥有了一支素质过硬的网上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为了保证这支队伍在思想上和技术上的先进性,保证校园网站能够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高校必须要制定一套相关的条例,而且还要定期地对参与网上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进行教育学、心理学、形式与政策,以及计算机知识和网络知识的培训。

3.加强对大学生的网上心理指导和心理咨询。网络时代,大学生中出现了各种症状的“网络心理障碍”,有的大学生毫无节制地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互联网上漫游、聊天、游戏,耽误学习,损害身体,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心理异常,其主要表现为上网成瘾、生物钟紊乱、食欲下降、体重减轻、情绪低落、睡眠障碍、思维迟缓、社交活动减少等。针对这些问题,可以在各高校网站设立“心理咨询中心”,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咨询工作,在互动交流中,让大学生及时了解“网络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特别是怎样预防诸如上网成瘾、信息焦虑和人际孤僻等问题,做到防患于未然,对已出现不同程度的“网络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做好咨询、调适和治疗工作,使网络时代的大学生能健康地成长,使他们重新回归正常的学习生活。

[1]季岐卫,刘运全.网络环境中的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策略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12.

[2]罗媛媛.网络时代的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J].江汉论坛,2012.12.

A probe into hidde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n network-based environment

Wang Yong-feng
(Managing Department,The Armed Police Academy, Langfang Hebei, 065000, China)

Internet has stepped into the college students’ life and has brought them unprecedented convenience and rich life. However, simultaneously the adverse elements hidden in the internet have an impact on their outlook on life and values. The paper systematically gives a thorough introduction to the new ways of hidde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n network-based environment.

internet;college students;hidde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G641

A

1000-9795(2014)03-0045-01

[责任编辑:董 维]

2014-01-12

王永风 (1978-),男,河北鹿泉人,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部队管理系副教授,从事政治学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方向的研究。

猜你喜欢
隐性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隐性就业歧视的司法认定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刍议隐性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