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之行》中的生态问题之三维透视
——生态整体主义的构建

2014-04-17 08:14高琳佳何学静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福斯特主义整体

高琳佳 何学静

(四川民族学院英语系 四川康定 626001)

《印度之行》中的生态问题之三维透视
——生态整体主义的构建

高琳佳 何学静

(四川民族学院英语系 四川康定 626001)

本文着重探讨《印度之行》中的生态问题,通过文学生态批评、经济生态成本和生态法学之三维来考察当代世界自然环境、社会关系和文化精神的生态失衡,以期实现人与自然的合一、人与人之间的联结、人肉体与精神相统一的生态整体主义的构想。

《印度之行》;生态成本;生态法学;生态整体主义

许多生态批评家和生态思想家都纷纷指出,导致生态危机的深层原因不是工业,不是技术,真正的深层原因是人类的思想和文化。正因为如此,大量的生态文学作品涌现出来。而作为“当代英国文坛最令人费解的人物”、20世纪英国著名的小说家和文艺理论家E.M福斯特,他最成功的作品《印度之行》,就是这一生态文学的典型性作品。近80多年来众多评论家和学者纷纷从宗教、政治、种族和文化等不同的角度去透视这部作品的内涵,但很少有人从生态批评、环境成本以及生态法学的角度去分析和透视它的“生态问题”。因此,本文将着重探讨《印度之行》中的生态问题,通过文学生态批评、经济生态成本和生态法学之三维来透视当代世界自然环境、社会关系和文化精神的生态失衡,来考量现代人类的思想、文化和文明等诸多复杂的问题。这也就是我们从这一作品中所领悟到的深刻的生态学启示:人与自然的合一,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联结,重拾自我精神的生态哲理,最终实现生态整体主义的构想。

一、生态文学的视角透视——生态批评理论

福斯特在《印度之行》中生动形象的描述了大千世界中存在的种种矛盾和不和谐,尤为突出的表现为人与自然的相互对立、被异化了的人际往来和人内在与外在、肉体与精神的不统一的生态危机。因此,“倡导回归自然、融入自然、感悟自然,以期构建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和谐统一的生态整体主义的理想渴望”[1],便成为了21世界解读这部作品的新的主题。

《印度之行》中,印度就是自然的象征。福斯特花了三分之一的篇幅去描写小说的第二部分“石窟”,生动地呈现出山洞的原始混沌和人类文明的古老:“比所有精神都久远,比世界上的一切都古老,一个人类文明的触角从未触及的地方。”[2]山洞代表神秘莫测的广袤宇宙,在大自然中,人类只是沧海一粟。如果人类企图控制自然,简直就是痴心妄想。另外,他还对自然景色和野生动物进行了细致描绘,宣扬生态思想。从对摩尔夫人房间里的小黄蜂的描写到阿齐兹房里天花板上恐怖的苍蝇,从广袤的天空到永生不灭的丛林的生长,印度早已超越国家和民族的界限,演化成人类无法探索的神秘宇宙。

小说中,福斯特在生动地描写大自然的同时还将注意力放在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主题上。小说一方面从种族、文化和宗教冲突等方面揭示人与人之间的隔膜与分离;另一方面,通过结识主人公们的仁爱思想来表达福斯特追求爱和友谊的美好愿想,以期达到人类在宇宙中和谐生存的深度思考。

人类只有在自然和社会生态两方面达到和谐后,才能追求肉体与精神的统一。 “山洞事件”和 “审判”两件事情唤醒了小说主要人物的思想觉醒—“阿德拉的女性意识的觉醒和阿齐兹的民族国家意识的觉醒”[1],他们超越了阶级和文化试图去接受对方,强逼自己去面对真实的自我,实现自我救赎,达到了自然和社会、社会和个人以及个人自我的内在与外在的统一,精神与肉体的统一,从而体现出福斯特的真正愿想——构建生态整体主义的核心思想。

二、生态成本的视角透视——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

通过生态成本的视角解读《印度之行》中的生态问题,也是在研究发展与生态的问题和社会与自然界相互作用的问题。工业革命后英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经济的强大使帝国主义者们在全球范围殖民扩张,印度也无可幸免。福斯特对这一问题做了详细的描述。通过他深入细微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出西方的文明带给当地自然和社会的并不是幸福,而是痛苦和灾难。“汽车的引进给巴哈杜尔老爷带来的是车祸,而死人的鬼混一直纠缠着他。穿梭在马拉巴山洞和城市之间的火车却像一口棺材,躺在里面的人像一具具尸体,每天四次从发达的北方到这块旅游胜地喧闹一番。”[2]福斯特强烈的批判了殖民者工具理性的态度和极端主义的思想。

原则上来讲,生态保护和经济的发展是成正比关系,但在现实的发展之初,两者一般是成反比例关系存在的。正如在《印度之行》中所体现出来的印度社会被英国殖民者们强行霸占、控制和被迫开放。当地富饶的自然资源被殖民者们强取豪夺,美好的自然风光被肆意破坏。这部小说恰如其分的证实了生态成本和经济发展之间所存在的反比例关系。希望通过对经典文本的新解读来提醒人类当下所面临的严重的生态问题,能解决以最小的成本代价换取长远经济发展的问题,做到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的定量控制研究,构建良好的环境生态成本的应对机制,为地方政府既能保护生态环境又能大力发展经济提供具有现实意义的参考。

三、生态法学的视角透视——人、社会与自然相互协调

在《印度之行》中福斯特不仅关注当下的政治和经济问题,而且还着力刻画了人与人之间的分离与隔阂,特别是殖民者与被殖民者的矛盾与冲突。通过对不同人物形象的刻画,对“审判事件”的生动描写,福斯特欲想通过发挥法律的强制效力和法律的权威,试图构建一种具有普世性的生态问题法律应对机制的愿望。比如在《印度之行》这一文本中所表现出来的审判活动——诉讼解决机制。

“审判事件” 的发生将小说推向高潮,同时也使得英印人和印度土著居民的矛盾得到激化,最终走向分离。然而“审判”却是以阿德拉的坦白:“阿齐兹绝对没有,我撤回全部控告”[2]而收场。经历审判事件,阿德拉和阿齐兹分别走向了意识觉醒之路——阿德拉的女性意识的觉醒和阿齐兹的民族国家意识的觉醒,最终真正实现了精神与肉体的统一。另外,在小说中,福斯特还通过刻画了主人翁们的仁爱思想,表现出来他渴望爱与联结,追求真诚、博爱、善良的人际往来,以期达到东西相容,和谐共生的社会生态格局。

四、代结语:生态整体主义的构建

“福斯特在《印度之行》中所体现出来的生态整体主义,第一层次是严格意义上的文本生态,包括自然生态的原初状态和被殖民化的生态格局;第二层次是被文明化的社会生态,包括种族的异化、文化的差异以及两国法律适用的区别等;第三层次是精神生态,主要包括人的宗教之爱和各国人民的生存性智慧。”[4]从跨学科的研究视角来看,生态整体主义的构建可以从生态文学中的生态批评视角对《印度之行》中的生态问题进行透视,落脚点分别是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从生态成本分析的视角,研究生态保护与发展的关系问题;从生态法学的视角,探讨生态问题的法律应对机制,分别从文本生态、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生存性智慧[5])三方面来进行分析和阐述。通过《印度之行》这一文本中体现的生态问题,进行所谓的三维(生态批评理论、生态成本分析、生态法学应付)分析,从跨学科对话的视角对生态问题进行立体分析,由分到总的一种结构,构建一种生态整体主义。这种生态整体主义或许是一家之言,但最终目的是对经典文本理论问题的创新,并且希望凭借跨学科的互动和探讨来唤起人类更多关注当下所面临的严重的生态危机。

[1]高琳佳,陈加晃.寻觅诗意的栖居地、构建和谐的人类家园——《印度之行》的生态学启示[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9):73-74.

[2][英]Е.М.福斯特.石幼珊,等,译.印度之行[М].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195,264,288.

[3]王苹.《印度之行》中的生态诗学[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9):53-57.

[4]杨继文.从生态整体主义视角解读《印度之行》中的生态问题[J].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3(5):44-46.

[5]杨继文.中国生存性智慧的价值论[J].甘肃理论学刊,2013(2):66-69.

Ecological problems of "India Tour" from the three dimensional perspectiv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holism

Gao Lin-jia, He Xue-jing

(English Department of Sichuan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Kangding Sichuan, 626001, China)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ecological problem of "India Tour", through ecological criticism, economic ecological costs and ecological law of 3D to examine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of contemporary world, social relations and the ecological imbalance of cultural spirit, conception of ecological holism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unity of man and nature, association of man and man, the unity of the human body and spirit.

"India Tour"; ecological cost; ecological law; ecological holism

I106.4

A

1000-9795(2014)03-0073-01

[责任编辑:董 维]

2014-01-15

高琳佳(1982-),女,四川康定人,讲师,从事英美文学及外语教育研究。

何学静(1981-),女,四川成都人,讲师,从事日本文化及外语教育研究。

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厅面上项目(青年基金项目)“《印度之行》中的生态问题之三维透视——一种跨学科对话的尝试”(12SB070)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福斯特主义整体
吉祥物
吉祥物
新写意主义
歌曲写作的整体构思及创新路径分析
关注整体化繁为简
近光灯主义
设而不求整体代换
这是一部极简主义诠释片
冬日 新碰撞主义
改革需要整体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