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跨文化交际中非言语交际的问题

2014-04-17 08:14屈赛英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手势言语跨文化

屈赛英

(硅湖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昆山 215332)

浅析跨文化交际中非言语交际的问题

屈赛英

(硅湖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昆山 215332)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高速发展,跨文化交际在国际交往中越来越频繁。语言是跨文化交际的重要交流工具。但跨文化交际中非言语交际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语言的补充和完善,有些场合甚至可以取代语言进行交流。本文从本言语交际的定义、特点及作用与功能、分类等多方面探讨了在跨文化交际中非言语交际所涉及的问题。

跨文化交际;非言语交际;言语交际

一、非言语交际的定义

对于非言语交际的定义,国际上很多学者给出了他们的定义。美国学者布歌(Buegood)和塞纳(Saine) 认为:“非言语交际是指不用言语表达的,为社会所共知的属性和行为。这些属性和行为是有发出者有目的的发出或被认为是有目的的发出的,由接受者有意识地接受并有可能进行反馈的属性和行为”。之后学者塞纳凡(Sanovar)又给出更为精辟的定义,他认为:“非言语交流是指包括语言行为之外的一切由人类和环境产生的反应。这些反应在发出者和接受者都具有潜在的信息或意义。”

从广义上说,非言语交际是指以人体语言(非言语行为)作为载体,即通过人的眼神、表情、动作和空间距离、身体移动、姿势、装饰品等来进行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在跨文化关系中,非语言交流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人际交流沟通的重要形式之一。

二、非言语交际的表现特点

1. 非言语交际的习得性。众所周知,人类的语言表达能力(口语表达及书面文字表达)的掌握源于后天的学习和积累。包括从家人及社会成员中潜移默化中“习得”和在学校、培训机构等场所专门学习获得。而非言语交际能力是人从出生后天生具备的能力,在成长过程中不断的完善和扩展。如出生婴儿他无法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但他天生会用哭泣在表达自己的情感,如饥饿、不适、不安等。据专家研究,刚出身婴儿在吃饱、舒适的环境下会不自主地露出笑容来表达自己的愉悦之情。这些都说明人类的非言语交际能力与生俱来。

2.非言语交际包含巨大的信息量。语言学家研究发现,非言语交际传递了我们交际活动中大约65%的信息,而语言交流仅仅占到35%的信息交流。正如 David 所说: "我们只用发音器官说话但我们却可以用整个身体来进行交流"。“人们可以用身体上不同的部位来说话”。

3.非言语交际的相通性和区域性。非言语交际的普遍性是指全世界人类的许多基本的非言语行为具有普遍性。美国电视剧《 Lie to Me 》讲述了神侦探通过细致入微的微表情分析来研究犯罪嫌疑人到底有没有撒谎。剧中展示了很多不同国籍、不同种族的人在表达喜悦、厌恶、伤心等情感是所用的非言语表达方式都非常相似。

但是非言语交际表现更多的是区域性。在一特点在跨文化交际中尤为重要。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交际不畅甚至会使接受者产生不满及厌恶的情绪。

例1.在大多数国家及文化中,点头表示同意、肯定的意思,而摇头表示不同意、否定的意思。但在印度文化中却恰恰相反。他们同意是会将头向左摆动而不同意时反而会点头。因此在跨文化活动中如果没有充分了解两种文化的差异性,轻者闹出笑话,重者损失不可估量。

例2.在中国商人与巴西客户的一次商务会谈中,一切进展顺利。在即将签约仪式前的宴会上,中方主人向客户比划了“OK”手势,这在很多文化中都表示“好的,没问题”的意思。 中方商人本意是想借助该手势表达庆祝两公司之间顺利合作的意图。未料巴西客人看到该手势后却面露愠色,最后竟拂袖而去。当然最后生意也没有做出。中方代表百思不得其解,之前一切都进展得好好的,怎么会情况突然变化?最后通过了解才知道,“Ok”手势在巴西文化中意味着粗俗、下流的意思。难怪当巴西客人看到该手势时的不快表情。至此中方代表才追悔莫及。小小的一个非言语交际手势断送了一桩大买卖。因此在快文化交际中应充分重视非言语交际的区域性。否则可能会带来很多不良后果。

三、非言语交际的功能和作用

1.重复功能(repeating)。非语言交际信息可以重复语言交际信息。人们往往使用非言语信息来重复表达语言表达的意思。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请一位同学起立回答问题时。老师嘴里会说着:“请起立",一边会手掌向上,作向上升的动作。在这里手势和言语意思相近且互相支持。再如当我们去购物时,当售货员问我们要几斤苹果时,我们通常会回答: “三斤”同时会伸出三根指头表示三斤。这些例子成分说明在交流中非言语交际方式的重复功能。

2.完善功能 (supplyment)。和重复功能密切联系的是完善功能。但言语表达不尽如人意时可以用非言语交际方式进行完善和补充。如一个正在讲述凄美动人的故事的时候,除了声音的叙述外,忧郁的眼神、悲戚的表情和颤抖的手指更能将情感表达得传神和贴切。

3.调节功能(adjustment)。非语言行为经常是控制谈话流动的主要方式,我们经常用某种非语言行为形式来规定和负责交流:我们会一致点头来对我们的交流伙伴暗示我们赞同他的话并应该继续说话;或者我们在那刻保持沉默,让沉默表达出我们已经准备好我们的演讲的信息。如在中国古代,希望来访者自己告退,主人的表达方式是端起茶杯来,这种方式其实是主人的逐客方式。而在西方文化中,主人如频频抬手腕看手表时,客人应意识到自己该告辞了。

四、非言语交际的分类及方式

1.“体距学”或“体位学”。所谓“体距学”或“体位学”是指研究交际者如何用身体之间的距离来传递信息。根据交往者之间的距离可以判断两者之间关系的疏密程度。

1.1 亲密距离(Intimate Distance)。这是与家人、孩子、伴侣或挚友等关系最密切的人的交际距离。在这一距离内内,身体可以接触,能相互进行贴己的轻声耳语。如果陌生人进入这个区域,则可能被认为存有冒犯。在跨文化交际中如关系不熟者,切不可进入该距离,否则会引起对方的不快。

1.2 个人距离(Personal Distance)。个人距离为是指在45-120厘米间的距离。这是双方手臂伸直可以互相接触的距离。在这一距离内,人们的举止、交谈比较随便,可以相互握手言欢,也可以促膝谈心,彼此可详细审视面部的细微表情。这个距离可用于同志之间、朋友之间或师生之间。在此距离内,交谈时一般避免高声。在跨文化交际中,用于比较熟悉的客户之间的交流。

1.3 社交距离(Social Distance)。社交距离是指在120厘米~360厘米。这是接待公务、业务洽谈等人际交往时采用的距离,就是办公桌把交际双方隔开的距离。它也被称为“礼仪距离”、“外交距离”、“非亲近距离”、“安全距离”。在此距离之内,交际者看不到彼此面部的细微表情。谈话一般采用较正式的语体,音量要适中。次距离比较适合在跨文化交际中首次见面的双方。

1.4 公众距离(Public Distance)。这个距离是指为360厘米至视觉和听觉所及的范围之内的距离。这是正式场合的交际距离,用于演讲、报告、集会等场合。在此距离内交际,人们要大声讲话。

2.身势语。所谓身势语是指涉及身体各部分的动作,如面部表情、手势、眼神等。

2.1 面部表情(facial expression)。人类的面部表情非常多样化,它可以传递出各种信息。比较常见的如:微笑、哭泣、皱眉、眨眼睛、撇嘴等。不同的文化对于表情符号的诠释不尽相同。

2.2 手势(gesture)。手势是指利用手的动作表示发出者的意图。在跨文化交际中手势的使用须谨慎。因为简单的一个手势可能在不同的文化中意思完全不同。如:掌心向下的招手动作:在中国是招呼别人过来,在美国则是叫狗过来。再如:翘起大拇指:一般都表示夸奖人。但在欧美欧部分地区表示要搭车,在澳大利亚就表示骂人。

2.3 眼神交流。目光交流处于人际交往的重要位置。人们相互间的信息交流,总是以目光交流为起点。目光交流发挥着信息传递的重要作用。故有所谓眉目传情。目光接触和面部表情提供重要的社会和情感的信息。人们或许没有有意识地这样做,探针彼此的眼睛和面临的正面或负面情绪的迹象。而在某些情况下,眼神交流会引起强烈的情感。

3.副语音。所谓副语音是指超出语言分析范围的附加内容,也就是学者Bradley所说的“声音行为”(Voice Behavior)。有的学者甚至将火光报警、红绿灯指示交通等“客观手段”——人们借助的身外之物——归入到非言语交际范围之类。中国古代的烽火台上的狼烟就是副语音的典型代表。

五、结语

由此可见在跨文化交际中非言语交流的重要性。语言学习者除了掌握了解语言技能以外,还应充分认识到非言语交流的重要性。否则在跨文化交流中会频频犯错甚至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1]Sаmоvаrk еt а1. Undеrstаnding Intеrсulturаl Соmmuniсаdоn[М]. Wаdswоrth1981.

[2]贾玉新.跨语言交际学[М].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3]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М].北京: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On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problems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Qu Sai-ying
(Guihu Vocational College,Kunshan Jiangsu,215332, China)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global economic integration, cross cultural communication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frequent in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Language is an important communication tool for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Butin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also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t is the perfect complement and language, some occasions, can even replace the language to communicate. This paper from the definitio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role of verbal communication and the function, classification and other aspects of culture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is non verbal communication issues involve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verbal communication

H0-0

A

1000-9795(2014)03-0118-02

[责任编辑:董 维]

2014-01-20

屈赛英(1977-),女,江苏昆山人,讲师,从事商务英语及英美文学研究。

猜你喜欢
手势言语跨文化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挑战!神秘手势
V字手势的由来
胜利的手势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关于冬天
论词汇的跨文化碰撞与融合
关于言语行为的现象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