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本雅明的“光韵”概念看本雅明的艺术观

2014-04-17 08:14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本雅明欣赏者艺术作品

陈 政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 四川成都 610068)

从本雅明的“光韵”概念看本雅明的艺术观

陈 政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 四川成都 610068)

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一文中,本雅明提出了“光晕”概念,用以说明传统艺术的重要特征,并同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特征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区分。在本雅明的艺术观念里,虽然传统自律艺术具有本真性、独一无二性、神圣性和权威性,而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大多是瞬间的、缺乏深度的,但他并没有对技术时代的艺术进行一概否定,实际上,在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中,本雅明是少有的对机械复制时代以来的艺术发展持肯定态度的学者,他对电影等艺术的肯定,对我们全面看待现代艺术具有重要启示,对我们重新审视社会批判理论也具有重要价值。

本雅明;光韵;复制技术;艺术

一、《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一文对“光韵”的界定

1.光韵。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一文中,本雅明提出“aura”①概念,是属于具有唯美主义和反理性主义的艺术主张和思想倾向的格奥尔格派的术语。但《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使得“光韵”成为审美现代性理论的重要范畴,本雅明在使用“光韵”时,对这一词的含义逐渐改造,成为区别传统艺术与现代机械复制艺术的概念。

2.光韵与震惊。“光韵”是本雅明认为传统艺术区别于现代机械艺术的审美特征,本雅明认为“光韵”具有(宗教)神秘性,独一无二性,同时“光韵”带来的审美感受不同于“震惊”,有“光韵”的艺术作品使观赏者在欣赏时凝神沉思,审美主体摒弃杂念,澄怀味象,品味艺术作品的独特性与永恒魅力。而这种美感会给人带来精神上的完满与满足。本雅明对“光韵”型艺术的理论阐释,可以被认为是他对精英文化、艺术一般特点的设定,而“震惊”型艺术则是对大众文化特征的描述。

传统艺术是不是意味着现代艺术在审美体验方式上一无是处,大众文化比精英文化低一层次,进一步说,艺术“光韵”的消逝是不是意味着一种艺术形式的“终结”呢?在本雅明看来,并不是如此。现代艺术自有它的可取之处。“艺术作品的可机械复制性在世界历史上第一次把艺术品从对礼仪的寄生中解放出来”②。技术进入艺术虽然使传统艺术的“光韵”消解,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技术手段都不利于艺术的发展。

3.光韵与震惊的区别。“光韵”型艺术是本真的,具有即时即地性和独一无二性。在以往,“光韵”型艺术的副本不会作为它的原本的等同物流传,其价值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减。复制导致作品缺乏一种历史感,而原作在同这些赝品相比较后,恰恰获得了它的权威性。但进入机械复制时代之后,这种独一无二性被打破了,被无差别的大量复制品取而代之。在本雅明看来,所有的艺术作品都是可以复制的,但是进入20世纪以来,现代复制技术同传统的艺术已经大大不同了。现代复制艺术导致那个原本或真本已经没有了那种以往的价值,比如照相术的发明,人们用底片洗出很多照片,但不会再计较哪一张是真品的问题。

另外,“光韵”型艺术具有膜拜价值,具有神秘感,它服务于宗教和巫术功能,也即是说其存在重于被关照。实际上,这也是西方美学史上经常被提到的一点,柏拉图在《法律篇》中就曾谈到艺术的膜拜价值。在本雅明看来,艺术品起源于礼仪,从巫术礼仪到宗教礼仪,艺术这种神秘感导致传统艺术与欣赏者的距离感,光韵的礼仪功能不仅让艺术关注人的精神生活,而且也拉开了艺术和大众的距离。

最后,审美主体在欣赏“光韵”型艺术品时,在审美体验方式上与“震惊”型艺术有不同之处。在“光韵”型艺术中,主体与对象之间的距离而带来的神秘感,使审美主体在欣赏时不知不觉中融入其中,主体心境澄明,体验至真之境,带来一种完满感。而“震惊”型艺术则不同。“震惊”型艺术是一种迅速、短暂的反应,审美主体和对象之间的距离消失了,个人性的静观、沉思被集体的互动所取代,这一点,其实在很多现代艺术比如现代音乐、一些行为艺术中已经有较为充分的体现。

通过以上“光韵”型艺术与“震惊”型艺术的分析,好像本雅明本人更加向往传统艺术,而对现代艺术提出了批评。但是,如果我们较全面的考察本雅明本人的思想会发现,其实本雅明对大众艺术并不持否定态度,这一点不同于阿多诺等人。

二、本雅明“光韵”概念的理论价值

本雅明首先从欣赏者同作品的关系入手对传统艺术进行新的阐释。并进一步从展览价值同膜拜价值的不同来对传统艺术同机械复制艺术进行区分。由于“光韵”的消失,艺术作品与欣赏者之间的距离感烟消云散,距离感的消失使得艺术具有的膜拜价值缺失。在本雅明看来,展览价值此时超过了膜拜价值,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就是通过技术手段来达到对欣赏者同艺术作品之间关系的消解。典型的如摄影艺术,“在照相摄影中,展示价值开始整个地抑制了膜拜价值。”③正是对传统艺术“光韵”的消解,使得艺术的展览价值无限放大,其后果就是艺术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王冠,而是普通大众的“日常”打交道之物。艺术的神秘面纱被扯去,“光韵”也因为欣赏者和艺术作品之间审美关系的变化而消散。

那么,“光韵”之消解又是在何种背景之下导致的呢?在本雅明看来,现代艺术的生产过程机制、大众的文化意识等等都是导致艺术“光韵”消散的原因。现代艺术的表现特征已经越来越多样化,这种特征表现在艺术创作、传播、接受的各个方面。现代艺术,例如实验话剧,出现了观众参与艺术演出过程中的现象,而艺术作品也不再是王公贵族的独享万物,而是大众共享的文化产品。

同时,本雅明的“光韵”也带有明显的政治隐喻和倾向。以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的社会批判理论在对待艺术时打破了以往艺术理论“无功利”、纯粹性的倾向,他们的代表人物无一不是继承了马克思政治经济批判的理论基础,从商品拜物教出发,以广阔的社会现实背景结合深刻的理论思考,以更宽广的视野来对艺术进行宏观的把握。

“光韵”作为本雅明思想中的核心概念,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剧变,艺术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唯美主义、德意志浪漫主义思潮的出现,艺术创作手法和思潮交替更迭,本雅明敏锐地觉察到了这一变化,并以“光韵—震惊”这一二元对立范畴概括之。本雅明的“光韵—震惊”范畴,上承席勒、康德以来德意志诗化哲学的传统,表现了一种对现代工具理性思维的批判,对“诗意栖居”生活的向往。“只有从同一性这一根本问题入手,并紧紧把握住有限和无限的同一这一关键点,才能把握德意志浪漫哲学的精髓”④。

三、结语

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论述了启蒙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生产力的积极作用,看到了这种积极作用下形成的机械复制技术,使艺术作品的展示价值显得更加重要。同时,本雅明也强调了艺术作品和艺术欣赏者在艺术意义生成中的重要作用。看到了技术进步对形成大众文化的审美观念的影响和推动作用。而他这种带有艺术进步的思想同时也开启了商品化和技术化向审美观念越位的先河。

注释:

①这里要说明的是аurа一词,学界有多种译法,有“光韵”、“灵光”、“氛围”、“辉光”、“灵韵”等。

②同上17页

③ [德]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王才勇译.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23

④刘小枫.诗化哲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8

[1][德]本雅明.王才勇,译.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М].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

[2]汝信,主编.西方美学史(第四卷)[М].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3][英]特里•伊格尔顿.郭国良,陆汉臻,译.沃尔特•本雅明——或走向革命批评[М].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67.

[4]杨小宾.否定的美学[М].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

[5]朱立元.“寓言式批评”理论的创立与成熟——本雅明文艺美学思想探讨之一[J].外国文学研究,1996(1).

Benjamin's artistic view from the concept of Benjamin's "aura"

Chen Zheng

(Chinese College of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68, China)

In the article of "art in the age of mechanical reproduction", Walter Benjamin put forward the "aura" concept, in order to explain the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 of traditional art, and art characteristic with the age of mechanical reproduction is very fruitful distinction. In the artistic conception of Walter Benjamin, although the traditional self-discipline art, the authenticity, sanctity and authority, and art in the age of mechanical reproduction is instantaneous, lack of depth, but he did not on the technology era of art were all negative, in fact, the main representative figures in the Frankfurt school, Walter Benjamin was the positive scholar in the development of art since the age of mechanical reproduction, he affirm to the movie art, has the important enlightenment for us to look at modern art, has an important value for us to re-examine the social critical theory.

Walter Benjamin; aura; replication; art

J02

A

1000-9795(2014)03-0129-01

[责任编辑:董 维]

2014-01-17

陈 政(1989-),男,河南商水人,从事美学原理,艺术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本雅明欣赏者艺术作品
本雅明《德意志悲苦剧的起源》学术研讨会召开
丁 雄艺术作品欣赏
王立新艺术作品欣赏
丁 雄艺术作品欣赏
留出想象的空白
王立新艺术作品欣赏
众生喧哗中的记忆星光——本雅明记忆理论及其视域下的《红高粱》
本雅明神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生成逻辑
艺术欣赏是对作品的再创造
从本雅明提出的aura(气韵)媒介观看对象与主体关系的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