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范畴“风”:语用环境中的语义分析

2014-04-17 08:14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风骨刘勰范畴

郭 英

(集宁师范学院中文系 内蒙古乌兰察布 012000)

修辞范畴“风”:语用环境中的语义分析

郭 英

(集宁师范学院中文系 内蒙古乌兰察布 012000)

“风”,是一个再寻常不过的汉字,但它在不同的语用环境中所包含的意思却是不尽相同的,其语义特征同样也会相应地发生转变。现将 “风”字界定在修辞范畴,结合“风”字的不同语用环境,从它的语义研究现状、语义系统及美学关联、在聚合关系中的语义特征做出了相应阐述。

“风”;语用环境;语义分析;语义特征

中华汉字文化历来以博大精深见长,含有“风“的语词更是屡见不鲜。但“风骨”、“风格”、“风尚”等语词中所含的“风”已然不是简单字词,而是被用作表达修辞的词语,由此可见,“风”字渐渐向修辞范畴转变,而这种转变也使得其语义系统变的更加丰富多彩。事实上,“风”在修辞范畴中的语义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一、学者们“风”的语义研究

对于“风”字的语义研究,古代学者们多习惯将“风”字界定在某一范畴,那就是“风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诸多鲜明的观点。这些观点丰富了人们对“风”字的理解,完善了“风”字的字面及内涵方面的涵义,同时也加深了人们对“风”字的深层次、多方位认识。“风”字虽然只是一个简单字词,但学者们对“风”字的解读探究热潮使得它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从而引发了“风”字在“风骨”范畴的语义研究,现将研究者们对于“风”在“风骨”范畴中的语义研究史呈现如下: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朱恕之,他在《(文心雕龙)研究》中认为:风指的是文气,骨便是情志与事义的表现。

傅庚庆,他在《中国文学批评》中把“风骨”与心理学相联系,认为:风大体相当于联想作用,骨便类似于分想作用。

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数位著名学者对“风骨”也进行了探讨,并各自阐释了“风”的语义。

黄侃,他在《文心雕龙札记》中提出了“风”指的是文意、“骨”指的是文辞的观点。

范文澜则延续黄侃的理论,并在黄侃的理论基础上进一步阐释了风情与气意之同,虚与实之分的主张。

舒直的观点则体现为:风骨表明了刘勰文质并重的文学主张,并在《略谈刘勰的“风骨”论》中说到:刘勰所谓的风,指的是富有色彩和音乐性的语言;所谓的骨,指的是纯洁的思想和真挚的感情。风就是文章的形式,骨就是文章的内容;骨在某种意义上是决定风的,体现了内容决定形式的观点。

王达津,他在《试谈刘勰论风骨》中认为:刘勰的风骨,继承了曹丕的“气”。风被看成是作品中作者的激情、思想所属的倾向与理想的展现,骨则是在作品创作中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和思想境界方面的意义,并认为风骨不是简单的形式与内容的问题,而是表现事物实质、义正词辞严的问题,刘勰认为二者要结合,这在一定程度上把浪漫主义精神与现实主义精神结合在了一起。

王运熙,在《文心雕龙·风骨论诠释》论述到:风是风情,理解为文章思想感情要表达出的明朗性;骨是质素且劲健有力的言语。这里把风和骨看做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分别代表了对文学作品的高风格要求。蕴含风骨意义的文学作品,除了要有明朗性、质素且劲健的言语之外,还要具备两点风格方面的特征,一是刚健,另外一个是精要、体要。

可见,诸多名家对“风骨”的理解虽然不尽相同,但却是各有创见,都在对“风”字的研究方面做出了不小的贡献,尽管如此,学者们对于“风”字的研究也不乏存在缺点,也存在对于“风”字认识的相对不足。事实上,“风骨”与很多言语相类似,它并不是一个单独的概念,它与某些辞藻甚至有相近的含义。“风骨”的语义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作为合成的整体存在的,所以,在对“风骨”的研究上,错误的把它的语义进行肢解这种方法是不可取的。

二、“风”的语义系统级美学关联

“风”是汉语中的经常使用的汉字,是汉语中最为基本的字词之一。但就是这作为基本的字词之一的“风”字,却有着非常强烈的能产性,“风”字可以繁衍出大量的汉语词汇,同样也可以被看做是中华汉字文化中古老字根范围的组成部分。因此,我们有理由说“风”字在某种意义上形成了一个单独的立体系统,“风”的语义系统的也得到延伸和不断演变,逐渐成为了修辞话语中与美学相关联的字词。

(一)“风”的语义系统。“风”字原本是甲骨文中的“凤”,有着一层神秘色彩。“风”字后来得以分化,其语义便不再是自然层面,其意义也映射到其他层面,形成了一个庞大语意场。有学者认为,“风”字是中华民族生存智慧的集中浓缩,体现出中国古代文化两个特性,即有机性和整合性。其语义转变,列举如下:风是一种神灵,甲骨文中的“风”“凤”同形同义,在人们眼中都是一种神灵,被殷人视为黄帝的师者,治理民间;是方位和时间的代名词,《说文解字》中将“风”释为:“八风也。”《易阴阳》中:“日冬夏至,则八风之序立”。过常宝在《风衣流变考》中表示:“加固儿女时代人们的时间观念首先就是来自于对风的认识,而不是对天象的观测。”后来被引申为收采的乐歌,成为不同地区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音乐的乐曲形式,而《风》诗则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此歌谣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历史上曾有段时期,把负责采风的人称为“风人”,后来逐渐演变成为了诗人;随着社会的逐步发展,“风”又被作为文学体裁出现;继而又发展成为包含“乐调”等许多音乐方面的涵义;伴随着时代的变迁,“风”渐变成含有教化、习俗、风气等韵味的字词。

(二)“风”与美学的关联。“风”本自然属性,慢慢向修辞范畴延伸。按其御用环境,大体包含四个层面的语义汇聚:一是自然层面。本意是指空气流动现象,因其有空间性和世界性,所以是实践和空间的代名词。二是人格层面。风来去自如,“生气“神气”等表现人物神态、节操、风尚、气度等。三是社会层面。语义引申为风气习俗、消息、情势、教化等。四是文艺层面。延伸到音乐领域、品评书画和文学作品领域。细细研究这四个层面,语义之间具有极强的关联性。

三、“风”在聚合关系中的语义特征

聚合关系简言之就是符号和符号之间存在的某种替换关系。“风”在这种替换关系中与其他辞藻之间的语义特征又存在反义对举和同义对举。例如与“平淡”、“清婉”等词反义对举:《隋书·经籍志》中记载的“永嘉已后,玄风既扇,辞多平淡,文寡风力”、《竹斋诗集》中记载的“其诗虽风骨未高,而清婉有余,不染江湖之滥派”;与“猥杂粗犷”、“冗滥”等词反义对举《众妙集》中记载的“师秀之诗,大抵沿溯武功一派,已经颇狭,而是集乃以风度流丽为宗,多近中唐之格”;与表示“华美”、“修理”等词同义对举:《梅村集》中记载的“其少作大抵才华艳发,吐纳风流,有藻思绮合、清丽芊眠之致”等,由此可见,“风”字在不同的语境环境中,它的意思是完全不同的,也正是这种不同,使得“风”的语义特征迥异。

四、结语

综上,在不同方位探讨了所属修辞范畴“风”的语义研究现状、语义系统及美学关联、在聚合关系中的语义特征。中华汉字文化博大精深,所属修辞范畴中的“风”堪称是中华文化瑰宝上面一颗璀璨的明珠,随着文化的不断冲撞和交流,对“风”的探讨将会大有裨益。

[1]刘义庆.世说新语•轻诋[J].北京京华出版社,2010(09).

[2]蔡梦弼.杜工部草堂诗话.卷一[J].济南齐鲁书社,2012(10).

[3]翁方纲.石洲诗话.卷五[J].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16).

[4]纪昀等.四库全书.四库总目提要.程师恭.陈检讨四六注十二卷[J].上海中国文史出版社,2009(12).

Rhetoric category "feng": semantic analysis in the pragmatic environment

Guo Ying

(Chinese Department,Jining Teachers College, Wulanchabu Inner Mongolia, 012000, China)

"Feng", is a common Chinese character, but the meaning in the different context is not the same, its semantic features will also be changed accordingly. The "feng" is defined in the category of rhetoric, with different pragmatic environment "feng", from its semantic research, semantic system and aesthetic association, to make the elaboration on semantic features in the aggregation relationship.

"feng"; pragmatic environment; semantic analysis; semantic features

H030

A

1000-9795(2014)03-0132-01

[责任编辑:董 维]

2014-01-20

郭 英(1979-),男,内蒙古丰镇人,讲师,从事语言学研究。

猜你喜欢
风骨刘勰范畴
批评话语分析的论辩范畴研究
研以一文章,读出千风骨
风骨傲然 英雄当时
正合范畴中的复形、余挠对及粘合
刘勰《文心雕龙》论“三曹”诗
刘勰“文以明道”中的情志主体论
Clean-正合和Clean-导出范畴
直言才见真风骨
刘勰《文心雕龙》的辨体理论体系——兼论其辨体观的开创意义和深远影响
论刘勰辨“骚”的矛盾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