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以学生为主体”的大学英语教学

2014-04-17 08:14陈静学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以学生为主体客体层面

陈静学

(西北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 陕西西安 710122)

解读“以学生为主体”的大学英语教学

陈静学

(西北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 陕西西安 710122)

本文通过对“以学生为主体”的解读,提出了“双主体”的英语教学,即从学的层面而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从教的层面而言,教师是教的主体,要各司其职,各尽其能。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学习主体;教学主体

“以学生为主体”究竟有何含义?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英语教学是否可取?本文从符合学的角度试着对“以学生为主体”一说的“主体”一词进行解读,结果发现,目前在外语教学领域广为流行的“以学生为主体”的英语教学的说法和做法都是值得商榷的,无论从认知范畴还是实践范畴都存在着一定的误区。

一、以“以学生为主体”一说的来源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且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下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的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该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是主动建构者,而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简而言之,知识是由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而不是被动接受的,学习者是主体,对必要的学习资源主动的进行选择、加工和处理,获取信息,建构新的知识体系的过程。

二、对“以学生为主体”一说的认知解读

根据商务印书馆的《现代汉语字典》中对“主体”一次词的定义,它的所指有三种解释:

1.事物的主要部分,该词义所对应的“客体”的含义是事物的次要部分。2.哲学上指有认识和实践能力的人,它所对应的“客体”的含义是主体以外的客观事物,即主体认识和实践的对象。3.法律上指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自然人、法人或国家,与之对应的:“客体”的词义是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包括物品、行为等。

众所周知,主体通常是与客体相对应而言的,上述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所指应该是三种含义其中的哪一个呢?相对应的客体又是什么呢?考虑到师生之间的可能关系,能指中2和3对主、客体之间关系的陈述显然与之不符;所以据此推断它的所指应该是能指当中的第一种解释,即作为主体的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要部分,而作为客体的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次要部分。那么,在英语教学中把学生视为主体,教师视为客体,或者说认为学生是英语教学的主要部分,教师是英语教学的次要部分,这样的认识和地位合理吗?

三、在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行为上的误区

1.首先,把学生视为英语教学的主体混淆了教和学的概念。教学实际上是一个具有双重意义的概念,它带有二元性,分别代表教和学两个层面的含义。在教师和学生哪一个为主体这个问题上教和学是不能混为一谈的。因为在学的层面上,主体是学生,从古到今都是如此;从教的层面上主体是教师,从古到今都是如此。虽然我们常说教学相长,但学的活动始终是以学生为主的,而教的活动以教师为主。教和学的定位和定型从来没有改变,只不过今天的教学内容有所变化、教学方式有所不同,而教学关系并没有改变。教师既不会成为学的主体,学生也不会成为教的主体,学生和教师中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被视为教学的主体,因为教和学处在两个不同的层面上,教的活动以教师为主,学的活动以学生为主,不能混为一谈。

尤其是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英语是一门外国语言,教师既要教会学生英语知识,而且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学好英语,学生要内化英语知识和英语学习规律,所以英语教学更要遵循二主体论,即,教师在教的层面是主体,学生在学的层面是主体。

2.在所谓的“以学生为主体”的理论指导下的教师恪守的“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扮演主角、教师扮演配角”的做法似乎并不像他们所以为的那样可取。过去在英语教学中,过分强化了教的层面,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缺失教学的互动环节,缺少学生的热情活泼的参与。如今又强化了学的层面。他们正在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重复着一个曾经犯过的错误,即从以往单纯强调教的层面的作用转向了单纯强调学的层面的作用,同样是忽视了教学的双重性或者二元性。教和学二者的作用同样重要,不可轻视任何一方。教和学不可相提并论,而应该分别而论。出现这样的理论或许是因为我们过去一度的“灌输”的教育方式,学生的学习活动几乎完全依赖于老师的“教授”,所以教学就一直被混为一谈。教学之间的界限和差异被淹没,似乎教就是教学的全部。

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随之网络和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发展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双方各自的舞台和能动性都越来越大,教和学之间的分离和差异也越来越明显,课堂不再是教学的唯一或者主要场所。在学的层面上,学生越来越主动、越来越能动;而在教的层面上,教师同样也变得越来越主动和能动,所以片面强调学生的能动性而忽视教师的作用是不可取的。

近年来,在我国的教育改革中广泛提倡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我们不能把这个概念和“以学生为导向”相混淆,导向和主体是两个不同范畴的概念,“导向”属于认识范畴,“主体”属于行为范畴,“导向”强调的是人的实践行为要以什么样的意识来指导或者以什么理论为出发点或者前提,比如“以学生为导向”指的是教学行为要以学生的个性需求和发展为前提,一切为了学生,关注学生。

四、坚持双主体论

虽然很多教师强调为了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把实践的机会尽可能地留给学生,但这并不简单地等于教师要让出课堂的“霸主”地位。教师的位置不仅不能淡化,相反应特别强调教师坚守自己的岗位,恪守自己作为师者的职责,虽然在形式上,课堂上教师占用的时间也许少了,但是教师在某些方面却比以前更大也更关键了。比如说,过去注重理论和知识,现在注重传授技能和方法,理论和知识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来认知,来习得。而技能和方法则更多地依赖于教师来教会。比如,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授学生如何阅读,把一套阅读技能教授给学生,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将这些技能内化;教授学生英语写作方法,它和汉语写作方法有着不同的理念,不同的写作技巧和要求,必须系统地有效的教给学生,学生要通过一系列的写作实践活动,将这些方法内化为自己的才能。这期间,教和学各种的职能是不能相互代替的,没有主次之分,一句话,教师要教好,履行好教书的职责,学生要学好,履行学的职责。各司其职,相辅相成。

过去对学生只需照本宣科地灌输,不强调创造性的引导,如今面对知识爆炸的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教师需要引导和培养学生获得一种新的学习能力,即自主学习能力,要有终身学习的计划,否则就会落伍。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学生的学习途径越来越多,教的方式和学的途径关系越来越趋向于彼此学生越来越自主各种独立地从事教和学的活动,各自成为教和学的主体。

[1]胡文仲.英语的教与学[М].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2]李幼蒸.理论符号学导论[М].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3]马跃.浅论21世纪外语教师的使命[J].山东外语教学,1996(3).

[4]孙骊.从研究如何教到探讨如何学[J].外语界,1989(4).

[5]束定芳.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М].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Interpretation of university English teaching of "student-centered"

Chen Jing-xue

(The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Nor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s and Law, Xi'an Shaanxi,710122, China)

In this paper, through the interpretation of "student-centered", put forward the "English teaching double main body", namely from the learning level, students are the learning subjects, from the teaching level, teachers are the teaching subjects, to carry out their duties, do their best. In order to achieve good teaching effect.

learning subject; subject teaching

H31

A

1000-9795(2014)03-0332-01

[责任编辑:刘丽杰]

2014-01-19

陈静学(1968-),陕西延安人,讲师,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方向的研究。

陕西省教育厅课题:陕西省教育厅项目(2013JK0331)。

课题名称:差异与融合:陕西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探索与运用研究——以省属二本院校为例。

猜你喜欢
以学生为主体客体层面
符号学视域下知识产权客体的同一性及其类型化解释
浅谈“以学生为主体”的中职学校班级管理
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小学语文高效课堂
健康到底是什么层面的问题
高三化学复习的四个“层面”
“以学生为主体”在中职护理专业《生理学》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策略探讨:有效音乐聆听的三层面教学研究(二)
旧客体抑制和新客体捕获视角下预览效应的机制*
关税课税客体归属论
“活”源于怦然心动——写生对客体借用中的情感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