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音乐剧的创新和本土化、民族化——《悲惨世界》带给中国音乐剧的启示

2014-04-17 14:07林宏伟骆丽曼
剧作家 2014年6期
关键词:悲惨世界百老汇民族化

林宏伟 骆丽曼

也谈音乐剧的创新和本土化、民族化——《悲惨世界》带给中国音乐剧的启示

林宏伟 骆丽曼

随着《歌剧魅影》《悲惨世界》《猫》《狮子王》等西方经典音乐剧的推出,音乐剧一次次以春天般隆重而盛大的场面,夏天般令人无法拒绝的热度,乃至以秋天般不修边幅的姿态,闯入国人不及准备的视野和心里。而更令人惊叹的是,音乐剧已大大超越我们对它的最初印象,它不仅是早年百老汇式的轻歌舞喜剧了。经典的现实主义名著,超现实主义的荒诞情景、浪漫主义的童话故事,甚至更为深刻的人文思想,都可以通过舞台、电影、动漫等音乐剧形式加以表现。音乐剧的艺术空间已进入一个全新维度,不得不让我们以更庄重的心情、崇敬的目光迎接它和审视它。

纵观美国音乐剧发展史,不难发现其成功的两大法宝:创新和民族化、本土化。在表现形式上注重流行性,采用浓郁美国风情的黑人民谣、蓝调和爵士乐。《出水芙蓉》甚至将芭蕾舞进行华丽包装和富有音乐剧式的喜剧化处理;在内容上,展现地道的美国人生活。《演艺船》、《俄克拉荷马》等剧都特别注重民族化和本土化;即便引进剧目也极力迎合美国观众的观赏习惯和口味,再火爆的音乐剧搬到美国也要重新制作包装,打上美国烙印。

就拿《悲惨世界》这部著名的音乐剧来说,该剧最初的法语首版并不成功。1985年10月,英国戏剧家麦金塔与皇家莎士比亚剧团,为英国观众改编的英语版《悲惨世界》首映。尽管当时对该剧的评论多为负面,很多学者谴责它把文学经典改编成音乐剧。但出乎预料,演出获得英国观众的极大热捧,不仅创造了当时的票房纪录,而且轰动了整个世界。连美国百老汇都为之倾情,忍不住改编这部音乐剧。面对一部如此成功的剧目,百老汇依然本着其“创新和民族化、本土化”法则,执着地进行了很多新的尝试和改编,使之完全变成百老汇版本。从1987年首演至2003年就演出6680场,并赢得包括最佳音乐剧等8项托尼奖。这仅是开始,随之而来的无数巡回版、国际版和地区版被搬上舞台,使之红遍了全世界。

然而,反观我国的音乐剧,从1982年上演的国产首部音乐剧《现在的年轻人》开始,到今天三十多年间,我们音乐剧人不可谓不努力不进取,创作和演出剧目不可谓不多,题材和风格不可谓不丰富,更不乏大投入和大制作。并且咱也一直强调创新和本土化、民族化。可这么多年,国家倾力,省市倾力,竟没有一部常演不衰的音乐剧在剧场里保留下来。这不能不让人唏嘘和反思,咱的音乐剧到底差到哪儿?

路子不对,指导思想不对?“创新”、“本土化”、“民族化”没错啊!没错吗?咱不妨剖析下这三个词汇。创新之前,先问问自己:凭什么创新,有没有资格创新?然后再谈创什么新。创新应先有旧的方可创出新的。咱有旧的吗?在别人旧的基础上创出新的也是别人的。核芯、主板、系统是别人的,外壳创的再新,充其量一外包代工。艺术这东西不伦不类,就算便宜白送也没人买账。到头来付出再多还是没有自己的东西。什么是自己的东西?显然,本土的民族的才是自己的。

就音乐剧来说,什么是自己的本土的民族的呢?要我说就是中国戏曲。先别喷,戏曲和音乐剧两个概念?你说的!中国汉字“曲”和音乐、“戏”和剧同义,俩字合起来就是音乐剧。说白了,戏曲是中国音乐剧。当然,说戏曲是中国传统音乐剧更恰当些。如果想不通,假设一下,假设没有白话文运动,今天我们一定把西方音乐剧叫做西洋戏曲。

如果承认这种说法,咱就找到自己的本土的和民族的东西了,咱便有资格和资本创新了。中国“本土的和民族的”音乐剧就是戏曲,戏曲就是中国音乐剧创新的出发点。如果中国音乐剧人在这点上有所共识,那咱的音乐剧起点就很高了。咱们有丰富多彩的各民族戏曲;有风格迥异的众多地方戏曲;许多戏曲都曾有过很长时间的繁荣和辉煌;更有许多耳熟能详至今仍在上演、可以媲美西方任何一部音乐剧的优秀剧目。

在此基础上,探讨如何创新咱自己的现代音乐剧——核芯、主板、系统是自己的,进而运用和借鉴中外现代技术、理念和风格去创新,是不是更有底气,也更有方向!

责任编辑 刘 红

猜你喜欢
悲惨世界百老汇民族化
动画片《葫芦兄弟》的造型民族化特征分析
百老汇之星,逐梦前行
多元文化视域中的油画民族化创新探析
百老汇所有剧院关闭至今年年底
徘徊于民族化与现代性之间——以《云中记》为例
纽约外百老汇、外外百老汇的双轮驱动
“澳门百老汇”复活节精彩纷呈
从《悲惨世界》的人物塑造看雨果的宗教思想
试析音乐剧《悲惨世界》中音乐的戏剧性因素
《悲惨世界》:坚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