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交通事故技术鉴定的模糊模型研究

2014-04-19 02:47江伟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年4期
关键词:痕迹交通事故事故

江伟

(安徽三联学院 交通工程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基于交通事故技术鉴定的模糊模型研究

江伟

(安徽三联学院 交通工程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当今社会机动车数量日益增多,交通事故频繁发生,过去的处理手段很难解决现今复杂的交通事故问题.只有研究交通事故技术鉴定的新方法,通过交通事故模拟软件来模拟并再现事故现场,并且从多角度运用交通事故的鉴定技术,进行人、车辆的交通事故技术鉴定,从而使交通事故处理中的疑难问题能够恰有效的得到解决.

交通事故;鉴定技术;应用研究;模糊模型

1 研究背景

在汽车问世的百余年里,全世界有超过2000万人罹难于车轮之下,道路交通事故严重的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交通事故不但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并且影响社会安定、政府形象以及公共秩序.由于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过去机动车相对人口数量而言比重很小,交通事故量不多,有关交通等方面的法规还不完善,机动车辆的车主主要是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无论责任的大小一般均由车辆所属单位承担赔偿费用;即使因赔偿发生纠纷,依靠事故处理人员进行调解即可解决.

交通事故鉴定技术的运用和研究成为了当今交通事故处理中至关重要的一项工作,在国外交通事故鉴定技术起步早,发展速度也较快,以美国为例,道路事故黑点鉴别技术是其中重要的一环,美国主要从5个方面对交通事故黑点鉴别技术进行阐述1、事故评价指标的选择;2、传统方法与贝叶斯方法;3、高风险地点与事故减少潜能大的地点;4、总事故数与各个事故类型数;5、事故历史年限的选择;并介绍未来研究走向,对将来该领域的研究起到的借鉴作用.例如交通事故再现的模拟方法和一些可供参考的模型,给交通事故的鉴定带来了一场革命,目前已经日趋完善.但是国内事故鉴定技术还刚刚才起步,目前出现的方法有近三种,第一种是目前较常用的传统车速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针对碰撞前过程的车辆行驶速度计算的改进分析方法,并配合利用国外汽车制动试验数据进行检验.第二种是针对国外各种事故再现软件进行比较研究.在此基础上应用TACAR V1.5对所收集到的国内道路交通事故案例进行车速分析和事故再现研究,力图对运用事故分析再现软件进行车速鉴定的过程及特点进行全面分析和比较.第三种是道路交通事故车速鉴定规范的研究和拟定.通过引入交通事故分析再现软件,根据不同的事故形态,探讨其适用的车速计算方法,力求简洁实用.

总的来说,国内外的交通事故鉴定技术和法律都慢慢的走向完善化、全面化、一体化、系统化.国内外都有专门的机构来执行交通事故鉴定技术工作.鉴定技术也走向系统工程化和智能化,一些计算机软件也进入了交通事故鉴定的领域,交通事故技术鉴定在交通事故的运用研究也成为了交通行业的焦点,成为很多学者和机构研究的热点.

1.1 国内外交通鉴定技术概况

世界各国的车辆鉴定数量状况,如图1所示.

图1 世界各国的车辆鉴定数量状况

图中所示的是近5年国外交通事故车辆鉴定数量的初步统计概况,反映了国外对于交通事故鉴定的基本状况.我国在2000年以后,出现了一大批学者研究交通事故鉴定技术,给交通事业带来了许多新方法和新成就.同时交通事故鉴定技术行业也越来越成为热点和焦点,交通鉴定技术在我国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交通事故的鉴定技术也逐步走向正规化、高速化、科学化.

1.2 道路交通事故鉴定技术方法的研究

进行交通事故鉴定首先应确定鉴定事项.交通事故可能涉及人、车、路和交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因此,需要鉴定的问题也是多方面的.根据交通事故鉴定的实践,可将鉴定内容归纳为痕迹鉴定、汽车结构和性能鉴定、车辆行驶速度和状态的鉴定、交通事故现象的鉴定、微量物证的鉴定、法压鉴定、交通行为能力和驾驶行为能力的鉴定等几个方面.交通事故鉴定技术研究方法目前常见的两种:交通事故再现方法和车辆事故模拟软件.

1.2.1 交通事故再现方法

模拟试验是分析案情、核查证据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交通事故鉴定的一种重要方法.所谓模拟试验,就是为了确定某种事实或现象发生、存在及终止的状态,而参照原有条件将该事件加以重演的一种科学实验方法[2].在交通事故处理中,经常用于车速的鉴定.它能给人以直观的印象,并可多次反复试验,从而保证试验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通过模拟试验,可以确定在某种条件下能否发生某种现象,在某种场合下能否感知某种现象,在某种情况下能否形成某种事故,以及该事故是如何发生、发展、终结的.模拟试验是一种科学的实验方法,因此要遵守一定的原则,以保证获得准确的试验结果,实验要符合第一,条件近似原则:模拟试验的时间、地点、交通环境、车辆、车辆装载、光线、天气状况等自然条件应尽可能与发生事故时相似或近似.第二、反复试验原则:为了准确地确定事故形成的状态,要坚持反复、多方面的试验.因为任何事故的形成都是必然因素和偶然因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如仅做一次试验,很可能由于某些偶然因素的影响而得不出正确的结论.第三、客观真实原则:这一原则要求在试验中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尊重科学和事实,不夹杂任何主观因素,对试验结果要按照试验的客观过程,以试验中出现的事实为依据,作出实事求是的评断,切实保证模拟试验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在试验中,要严肃认真对试验中出现的偏差,应坚持科学的态度切实予以纠正.对符合实际的试验结果要勇于坚持,不受任何干扰.在此基础上,再加以综合分析,运用所搜集到的各种证据相互论证、排除矛盾、消除疑点,以确保鉴定结果的正确.

1.2.2 车辆事故模拟软件

目前在国内外主要有两种模拟软件,一种是利用一些道路参数使事故现场在现,通过软件模拟现场状况,提高模拟的真实性,再注入人工初步统计的一些交通事故现场参数,从而找出事故发生的原因、责任,解决交通事故责任鉴定的问题.另一种则是利用软件计算出现场的速度,软件中包含了很多人为计算的因素,如路面的光滑度、坡度等一些有利于计算出现场参数的数据,根据现场测量的距离、托痕等参数,根据计算机模拟专家系统计算交通事故车辆的车速,然后在让事故现场的状况模拟再现.这两种软件,为交通事故的鉴定提供了很多方便,而且为交通事故鉴定节约了更多的时间[5].目前事故再现的模拟法正逐步用来进行交通事故鉴定的处理,辅助交警解决交通事故问题,而且软件对描绘事故现场图,有很大的帮助,大大减少处理交通事故的时间.

2 交通事故影响因素

2.1 人的因素

道路交通事故是在人一车一路一环境系统中产生不稳定或不平衡的时候发生的,而在这个系统中,人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是最差的.这主要是因为人的生理稳定状态是在不断变化的,人的感觉、意识、行为等心理状态也是相对不稳定的.另外,人由于生理性节律的影响,各种生理学指标也在以一定的周期变化着,还有酒精和药物对人的感官特性的影响等,致使人的因素成为产生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因此,查明驾驶员的交通行为能力,及其在事故发生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对于查明事故真实情况,确认定事故责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驾驶员交通行为能力鉴定,具体鉴定的事项包括驶员视认性的鉴定、驶座位的视线死角范围、超车时的视线遮挡、右侧的后视镜的视野范围、面对对向车的前照灯而产生眩目的程度、驾驶员的动视力和视觉适应能力.

驾驶员反应特性包括,鉴定驾驶员对交通信号灯的感知能力、驾驶员对各种交通信息判断的准确性、驾驶员对各种知觉对象的知觉时间、驾驶员对突显信息知觉、反应能力.驾驶员洒后驾驶的鉴定:血液中的酒精浓度、血液中的酒精浓度的时间变化、血液中的酒精浓度与驾驶能力(反应、视力、视野、听力、操纵力等)的关系、血液中的酒精浓度的时间变化与驾驶机能的关系;药物对驾驶行为影响的鉴定:麻醉类药物对驾驶控制能力的影响、毒品与驾驶行为的关系、毒瘾发作对驾驶行为的影响;人体工程学方面的鉴定:在发现前方危险隋况或障碍物后,驾驶员在什么地方开始踩制动踏板,实习驾驶员处理危险情况以及避免事故的能力,造成接触事故者,在碰撞后的合理状态是做出的反应行为.另外交通事故法医鉴定也是人的鉴定环节中一个重要步骤.

2.2 车辆的鉴定

常用车型主要参数,如图2所示.

图2 常用车型主要参数

车辆结构和性能鉴定主要有以下内容:事故车辆制动系统效能及其稳定性的鉴定,紧急制动时,操纵方向盘的可能性以及停车距离,事故车辆转向特性的鉴定,共轮胎结构特性和使用特性与事故的关系,转向横、纵拉杆脱落或折断的原因,大型车辆曲线行驶时,内轮差对事故的影响,车辆转弯行驶时,内侧车轮离地的可能性,钢板弹簧折损的原因,甲前轴、前桥、戈半轴折断的原因.车辆是造成交通事故的因素之一,在我国,直接由车辆原因引起的交通事故大约占事故总数的3%.但这并不意味着对车辆因素方面问题的鉴定不重要.首先,车辆的因素往往和人的行为、道路及周围环境相互影响,共同导致事故发生.其次,因车辆故障引发的交通事故,往往是损害后果严重的重大交通事故.在我国,一次死亡人数在10人以上的交通事故共100起,其中由车辆原因发生的26起,约占总数的25%.这说明车辆是影响交通事故的重要因素,也是事故鉴定的重要内容.事故分析表明:车辆故障在某种程度上可能对事故发生起一定的作用,但不一定都起直接的和决定性作用,因为车辆故障很少是导致事故的唯一原因.在许多情况下,车辆故障与事故之间实际上是没有因果关系的.而在另外一些情况下,则必须考虑车辆故障对事故发生所产生的影响.如车辆结构和性能方面的问题,性能对车辆的操纵特性和驾驶员正确的控制车辆的能力有着显著的影响,尤其是在紧急的情况下.这样,车辆结构和性能方面的原因就和事故的发生存在因果关系.车辆结构和性能鉴定的关键是确定在发生事故之前车辆所存在的某种状况,是否的确对事故的发生起作用,若是起作用,则作用的程度有多大.二是车辆结构的破坏和性能的降低是否由事故造成的.车辆行驶速度和状态鉴定主要是对碰撞前后车辆行驶速度和行驶状态进行分析和推算,车辆行驶状态主要通过地面痕迹、车体痕迹和其它被撞物体上的痕迹来推断,车辆行驶速度主要通过制动拖印、车体变形及散落物的抛撒距离、碰撞后各方车辆的滑移痕迹来推断.另外,通过车辆在急转弯时形成的侧滑痕迹或发生侧翻的事实,可以判定车辆转弯时的最低行驶速度.车辆行驶速度和状态的鉴定上要有以下内容:车辆行驶速度与制动距离关系的鉴定、事故车辆紧急制动前后的速度的鉴定、车辆在弯道上,转弯行驶速度的鉴定、起步后,达到一定车速所需行驶距离的鉴定、根据轮胎的制动痕迹,判定采取紧急制动措施的地点、到碰撞时停车距离、路面滑溜时,车辆的停车趾离、停车角度的鉴定、车辆侧滑原因的鉴定.碰撞速度的鉴定、碰撞前后行驶状态的鉴定.

2.3 道路的鉴定

痕迹鉴定的作用,交通事故痕迹是在事故发生过程中形成的,并能证明事故事实或事故发生原因的那些痕迹.事故痕迹在现场是常见的,其鉴定的作用也是多方面的.首先,确定事故性质,道路上的意外伤亡事故不一定都是交通事故.主要根据现场的痕迹,车辆、物体和人体的损伤部位及其特征,来确定是意外事件还是交通事故.其次,推断车辆类型,根据地面轮胎痕迹的花纹形伏、宽度、轮胎数目、轮距、轴距等参数,来确定车辆的类型.再次,认定肇事车辆,根据现场遗留的痕迹物征,可以认定肇事车辆、肇事逃逸车辆和肇事者[10].通过对车辆可疑痕迹的鉴定,特别是对车辆接触部位的痕迹及新换零部件的鉴定,以及对车辆轮胎花纹结构及轮胎磨损特征和机械损伤特征的鉴定,还有对破碎玻璃等整体分离痕迹的鉴定及有关附着物质的鉴定,都可以认定肇事车辆.通过对现场车辆上遗留的指纹、足迹及车内的血痕、人体组织等附着痕迹的同一鉴定,可以认定当事人,从而为分析事故原因和认定事故责任提供证据,交通事故责任的认定不能仅凭当事人陈述和证人证言,现场痕迹物证更具有客观性.通过碰撞痕迹的位置,可以确定接触部位、接触点,通过痕迹形成的受力方向和接触角度,可以确定碰撞前后车辆运动方向和状态,通过对轮胎痕迹的位置、形态和长度,可以确定车辆在路面所处的位置,确定车辆运动轨迹和判断碰撞前后的速度,从而为搞清事故原因和认定事故责任提供可靠的证据,为法庭提供诉讼证据事故痕迹鉴定结论在交通事故案件诉讼中所起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痕迹鉴定之所以能对案件起证明作用,关键在于事故痕迹与交通事故事实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内在联系.例如车体上一道细微的擦划痕迹,如果不通过鉴定就不能说明它与接触物之间的联系,也不能说明痕迹形成的起始端,进而无法证明接触双方的主被动关系,因而,也就不能作为证据使用.由此可见,交通事故中的某些痕迹,必须通过鉴定才能成为法律意义上的证据.

3 交通事故鉴定技术的模糊模型

3.1 模糊模型

建立好模糊模型,步骤如下:(1)确定因素集F和评定集E.

因素集F即评价指标的集合,一般有F={fi},i=1,2,…,n.评定集E即评价等级的集合,一般有E= {ej},j=1,2,…m.

(2)统计、确定单因素评价隶属度向量,并形成隶属度矩阵R.

所谓隶属度rij,是指多个评价主体对某个评价对象在fi方面做出ej评定的可能性大小[23].隶属度向量隶属度矩阵

(3)确定权重向量WF和标准满意度向量WE.

(4)按某种运算法则,计算综合隶属度向量S及综合评定值μ.

规定S=WFR,μ=WE'ST.

(5)计算拥事故发生指数b.

规定b-1-μ/100.

定义b为交通事故发生指数,取值为[0,1],b越接近1,事故发生鉴定越困难;反之,事故鉴定越容易.其中交通事故发生指数与交通事故复杂程度的对应关系如表1所示.

表1 交通事故发生指数与交通事故复杂程度对应关系

设因素集F={人的因素,车辆的因素,道路的因素},

评定集E={良好,一般,差,很差},

权重向量WF=(0.4,0.3,0.3)

事故发生程度向量W'E=(90,70,50,30),隶属度矩阵

再根据S=WFR,μ=W'EST及b=1-μ/100,求出目前交通事故发生鉴定难度指数结果,如表2.

若解决交通事故鉴定模糊模型的对策实施后,预测结果如表3.

由上表可知,可行对策实施后,交通事故鉴定模糊模型研究后交通事故发生鉴定难度指数由0.453下降到0.285,由难鉴定到相对容易鉴定,达到模糊模型的使用效果.

表2 目前交通事故发生鉴定难度指数

表3 预测交通事故发生鉴定难度指数

〔1〕陈涛,魏朗,高岩.车辆间碰撞交通事故计算机辅助鉴定技术综述[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0(4).

〔2〕刘志强,汪澎,张建华.交通事故再现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7(04).

〔3〕丁同强,席建锋,矫成武.道路交通事故再现模型研究[J].2004(3).

〔4〕于长吉,陶沙.道路交通事故技术鉴定方法[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1.

〔5〕柴象海,张晓云.轿车-行人碰撞事故三维仿真再现研究[J].2011(2).

〔6〕余志生.汽车理论[M].机械工业出版社,1981.5.

〔7〕杜晓燕,李英娟.道路交通事故处理教程[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1.

〔8〕张书杰.痕迹检验学[N].警官教育出版社,1997.

〔9〕王洪明.道路交通安全法概论[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

〔10〕刘建军.交通事故物证鉴定技术[M].中国人民大学公安大学出版社,2001.

〔11〕魏正明.上海推出交通指数评价运行质量[J].上海:上海环境科学,2002.

〔12〕吴兵,李晔.交通管理与控制[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0,1.

U491

A

1673-260X(2014)02-0010-04

安徽三联学院院级质量工程项目(2013Z008)

猜你喜欢
痕迹交通事故事故
学中文
不同寻常的交通事故
预防交通事故
废弃泄漏事故
小偷留下来的痕迹
生命痕迹
小恍惚 大事故
一起高速交通事故院前急救工作实践与探讨
触摸岁月的痕迹(2005)
愉快的购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