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卫校生理教学中“以情优教”的研究探索

2014-04-21 09:30陈桃荣龚巧珠
职教论坛 2014年20期
关键词:后测实验班情绪

□陈桃荣 柳 宓 龚巧珠

“以情优教”,作为一种教学理念,简单来说就是通过情感来优化教学[1]。 1981 年, 布卢姆(B.S.Bloom)在《教育评价》一书中指出:“认知可以改变情感,情感也能影响认知,学生成绩差异的1/4 可由个人情感特征加以说明[2]”。1986 年赫尔马.格.弗兰克在《未来教育科学入门》中也说:“通常我们把‘培养教育’这个词理解为提高学生的心理运动、认识或情感所做出来的一种努力[3]”。正如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C.R.Rogers,1983)所说:“现代教育的悲剧之一,就是认为唯有认知学习是重要的[4]”。

在长期的应试教育模式下,中职卫校生理学教学过程存在忽视甚至是无视情感因素教育的现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很多时候采取的都是直叙填鸭式教学方法,单一的授课方式,使得原本理论性很强、内容抽象、知识点较难理解的生理学课堂教学气氛枯燥沉闷,为此,学生们也渐渐失去了对该课程的兴趣,严重地影响了教学过程中学生乐于学习的主动性,也阻滞了教学过程科学化的进程,效果不言而喻。

一、“以情优教”的实验方法概述

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特定情景下的人际交往活动。作为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课堂教学中,若师生感情相悖,教师将无法得到学生的信任和爱戴,缺乏互信的关系往往会阻碍知识信息的传递。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是需要师生间进行充分心灵接触和感情交流的过程,而不是教师毫无感情的机械性地把知识装进学生脑袋的过程。因此,本研究尝试通过“以情优教”与中职卫校护理专业生理教学实践相结合进行情感教学研究,以求更好地优化教学成果,培养学生道德的、理智的、审美的、高尚的情操。

(一)“以情优教”的实验策略设计

1.激发积极情绪,提高学习兴趣。 两千五百年前的孔子,桃李满天下,道出了学习的至理名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宏观的阐述了人类心理状态和学习效果的关系。在教育方面,经过研究证明,情绪作为人类基本能力之一,会影响学生在学校的学习与表现。情绪的一个重要功能是驱动人脑内的思考、组织、计划和行动。一个没有什么情绪或是情绪一直很低落的人,要启动一个行为是困难的。 情绪的正向后果,是帮助我们做好反应的准备、调整决策、提升重要事件的记忆。如果你的情绪处于正向状态, 你的学习效果会比较好。因此,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因素之一,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是获得高效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可以通过在课堂教育中增加积极情感环节,如:营造轻松氛围、投入饱满的情绪、实例演示增加课堂活跃性、不断鼓励学生等。 同时课外教育中以培养积极情绪为辅助,如:建立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QQ 群,请同学们关注教师的微信订阅号等,采用多种信息化手段加强与学生情感的交流, 对学生进行课前兴趣引导,培养学生课外兴趣。同时还可参加素质活动拓展学生视野,保持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等,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思考和认知能力。

2.借助情感迁移,实现寓教于乐。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教师的言传身教体现的其实是情感的潜意识的作用,在教学的互动中,教者和受者除了知识的传递以外,更重要的是情感的交流,透过语言或非语言(如音调和表情)来沟通和影响别人。 因此,在呈现教学内容的过程中,教师应当结合教材所包含的情感背景去陶冶学生,激发其内在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在教学中有目的,有意识的借助情感来引导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 另外,通过情感交流成为和学生“志同道合”的学友,获得学生在情感上的认同,寓教于乐,反过来提高了同学对知识的认知感。 在这个情感潜意识迁移的过程中,教材传递出来的感情能够被学生很好的捕获,同时学生自身特有的情感也被激活, 形成自己独特的情感基调,有利于知识的再创造,即如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从而摒弃了知识到知识的单一传递,实现了知识到个体特有知识的教授。

3.实现知情交融,培养全面素质。 学习是认知和情绪共同协调下产生的思维和行为,只有把握好情绪和认知的平衡,才能体现现代教育中强调的素质化教育。现代教育不再只是偏重认知学习或倾向以教学评量来测验学生运用认知技巧的能力。在培养学生的理性逻辑思维能力外,同时着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而能正向表达情绪,控制情绪,在社会能力的发展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在回归分析中发现情绪智力与学习能力均有显著相关,运用情绪这一因子对学习能力有显著影响,由此在青少年的教育工作中,应注意其情绪运用能力的训练,从而有助于青少年以后更好地学习和发展。教学中可采用实验、测试、调查方式不断开发提升学习者的自我情绪控制能力,如:压力测试、自我评价、个性培养、团队合作等, 通过提升情绪智力来控制自己的情绪,减少负面情绪的干扰,提高大脑执行力,使大脑空间更有效地被利用,得到更高的专注、学习、判断、决策力。具体的:在进行教学过程中,作为受众的学生,他们除了是受教育的个体外,还是一个个的独立思考者。培养学生积极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任务,更重要的是着力培养学生团结创新的精神,克服胆怯等不良心理品质,让学生的素质得到全方位提升。 教师通过教学中的情感因素,紧扣认知信息,创设知情交融的氛围,使学生感受到在教学过程中传递出的种种情感,优化教学效果。 为了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教师可以通过情绪测试,情绪智力调查,分析学生个性,以取长补短为依据,组织个性化学习小组,实施“知情交融”的教学方法,制定个性化的学习任务。 使同学们充分利用各自的知识储备和资源,同时使每个学生对自我情绪的优缺点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帮学生提高情绪智力。 在任务的执行过程中,每个同学不仅能够自主创造性的学习知识,培养团队精神,增长了信心,收获正面的情绪。“以情优教,知情交融”的情感教育使教学模式自然过渡到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健康成长。

4.宽严相济,在表扬中有批评,在批评中有表扬。 教学过程中的“度”必须把握准确,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度”,对学生情绪起伏的“度”,对整体教学节奏的“度”等,这些都考验着一个教师的教学能力,除了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更要懂得如何“教”。“以情优教”不仅是提高学生的“情”,更加是考验教师对学生的“情”。对学生要温情和严格相结合,“严中有爱”,“爱中见严”。 提升自身的人格魅力,在学生中建立威信,做到平等看待学生,不因为优生就“爱中无严”,也不因为差生就“严中无爱”。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授业、解惑,三者缺一不可,这样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思想上,传授良好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对待学生平易近人,给予学生关心。技能上,严格要求学生学以致用,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人生上,教导学生如何面对未知的事物。“以情育人”方可收获教育的果实。

(二)实验对象

在南昌市卫生学校护一年级中,依据统计学随机抽样原则选取在男女比例、学习成绩、学习态度、纪律状况等方面都比较接近的中护190 班(56 人)和中护191 班(55 人)为平行班,随后随机设定中护190 班为实验班级,中护191 班为对照班级。

(三)实验变量

自变量:优化教学内容的心理匹配策略;因变量:学生的认知因素变化,主要是认知方面的成绩变化;学生的情感因素变化,主要是课堂情感的变化及其一般的情感变化。

(四)实验材料及测评材料

教学材料以江西科技出版社出版的全国中职规划教材《生理学基础》为主,根据“以情优教”策略实施结合教学大纲编写的相应教案。 测评材料包括认知前测和后测、情感前测和后测。认知前测和后测, 即本学期期中考试生理测验的成绩作为认知前测的结果, 期末考试成绩作为认知后测的结果;情感前测和后测,即由课题组设计、编制的情感前后问卷调查表, 前、 后问卷的各项内容一样,区别在于,前测中调查的是学生对未实施策略教学中的有关情感方面的情况, 而后测调查的是通过“以情优教”策略实施后,学生对本课教学中有关情感方面的情况,属同质调查问卷,以便进行比较分析。

二、“以情优教”的实验过程

基于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均不知情的前提下,在给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授课时,教学内容和认知方面的要求两个班级都是一致的。 不同之处在于,实验班的教学中加入“以情优教”策略元素,而对照班级,则依旧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授课。 对于学生认知前后测试,主要是收集本学期期中的考试成绩及本学期期末的考试成绩,整理后进行统计处理。 针对学生情感前后测试, 实验遵循 “前测-授课-后测”的模式。即在实验开始前组织学生完成情感前测问卷调查,而后授课,在实验班运用“以情优教”情感策略教学,而对照班依旧进行传统教学,实验阶段结束,随即组织学生完成情感后测问卷。 每个问卷和试卷都以不记名方式处理,收集好每一位学生上交的情感前后测问卷后, 采用SPSS10.0 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分析, 各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P<0.05 认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三、“以情优教”的实验结果分析

(一)实验结果

以情优教策略的实施显著促进学生的认知学习。 在教学实验研究之前,对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认知前测时发现, 实验班学生认知的平均成绩为67.40±0.24, 对照班学生认知的平均成绩为67.53±0.26,2 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进行以情优教教学实践后,对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认知后测时发现,实验班认知的平均成绩为80.00±0.21,较对照班学生认知的成绩67.50±0.23 有显著的提高,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以情优教策略的实施显著促进学生的认知学习(见表1 和图1)。

以情优教策略的实施对学生积极情感发展有促进作用。从实验结果上来看,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情感前测值接近,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以情优教策略干预后, 实验班情感后测平均分数为29.78±0.18,明显超过对照班情感后测平均值20.83±0.21,P值小于0.01,结果有显著差异(见表1 和图1)。

表1 对照班和实验班认知及情感前后测结果比较(x±s)

图1 对照班和实验班认知及情感前后测均值结果

(二)结论分析

“以情优教”是一种情感教育心理学视野下的智情并重的教学理念, 该理念的核心思想是将满足学生情感培育需求作为教育教学的目标之一, 从人本化、高端化、有效化三个角度将教育引入一个更高的层面。作为一种更新,更有效的教学策略、教学艺术、教育智慧,“以情优教”主要包含了六层涵义。 其一,“以情优教”旨在优“教”,通过教师的积极情感,优化教学效果。 其二,“以情优教” 强调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并不意味着要忽视教学中的认知因素。 其三,情感在人的具体实践活动中,可能发挥两种作用,具有两重性: 在一定条件下积极的情感可以发挥具有促进作用的效能即正能量,另外一些情况下,情感也会产生消极的影响即负能量; 故而教师应具备符合职业道德修养及与职业需要相符的正能量情感, 才能缩短与学生在心理上、 感情上的距离, 做到感情相容,实现教学相长。 其四,“以情优教”是把情感作为教育体系和教学目标中的关键部分, 在完善教学目标的基础上, 注重学生良好的学习情感的培养和高尚情操的陶冶。其五,“以情优教”,也是选取情感作为手段,从改进教学环节和要素入手,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把原来的灌输式的学习变成参与式的学习,使教师和学生能够享受教与学的过程。 其六,“以情优教”把情感作为“催化剂”,充分发挥情感在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过程中带来的积极作用。

所以为了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以情优教也就自然成为对重知轻情的教学失衡状况的最佳矫正。 具体而言,它是指在保障教学中深入完整的认知因素的同时,又充分兼顾施教过程中有关的情感因素, 充分发挥正面情感的积极效用,使教学目标充分完善、教学的各个环节全面改进、教学效果得到优化、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得到有力的促进。本实验通过合理运用以情优教多样化的情感性处理策略,通过合理的比对,检验教学的效果。实验从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学评价和教学环境等方面进行了以情优教处理,并通过实验结果验证了以情优教对促进学生认知学习的有效性。以情优教策略的实施对学生积极情感发展也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然而,众所周知,以情优教的陶冶并非一朝一夕之事, 援引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教育理论:“要把学生塑造成一种什么样的人, 自己就应该是这样的人[5]”。 所以在具体操作中,教师如何准确把握策略的内涵,在应用中做到恰如其分,这还需要长期的探索和实践。

[1]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B.S.布卢姆.教育评价[M].邱渊,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Rogers ,C .R .Freedom to learn (3rd ed.) Ohiol:Merrill, 1983.

[4]Hoffman, M., Affect, cognition and motivation .In Sorrentino, R. (ed.), Handbook of motivation and cognition. Foundations of social behavior. New York: Guilford Press.1996.

[5]史献平.试论教师人格的塑造[J].教育探索,1997(4):13-15.

猜你喜欢
后测实验班情绪
山西农大乡村振兴“双创”实验班开班
实验班以情促教教学策略谈
高校大类招生模式按实验班/基地班招生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CBI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
巧用“一课三测”优化数学教学
卓越司法人才培养实验班的小样本考察(2014-2017)——以安徽师范大学法学院13级实验班为样本
顺学而教,提高记叙文阅读教学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