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贵子 金融名家
——访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院院长宋清华教授

2014-04-24 08:02柳光强
财政监督 2014年7期
关键词:清华教授金融

●本刊记者 柳光强 尹 情

寒门贵子 金融名家
——访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院院长宋清华教授

●本刊记者 柳光强 尹 情

宋清华,湖北通山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院院长,研究方向:银行管理、金融风险管理。社会兼职:中国金融学会理事;湖北省金融学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湖北省金融要素市场战略规划与风险控制委员会委员;湖北省应急管理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汉口银行外部监事;武汉仲裁委员会仲裁员。曾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

沉稳、儒雅、亲和,眼前的宋清华教授,很难让人将他与其所描述的生涩小男孩联系起来。16岁不到上大学,毕业后直接读研,23岁留校任教,29岁破格晋升为副教授,35岁评为教授,38岁当博导,43岁担任院长。他的学术之路可谓顺风顺水。

与许多从农村走出来的人一样,宋清华并不算特别。然而,他的经历还是震惊到了我,确切地说是这些奋斗经历所体现出的人物精神。读书期间,“一门心思读书”;作为老师,40多岁仍与博士生们一起听课学习;在“弃教经商”易发的金融领域,20多年来他坚守在教师岗位不动摇。

他说,只有在课堂上才能真切地感受到自己是一名教授,只有处在研究状态之中才能真实地感受到自己是一名学者。如果说,一个人的成长或多或少地刻画了特定的时代背景,他多年来的奋斗历程无不印证了“知识改变命运”的至理名言。从他身上,不仅讲述了一名寒门学子的奋斗经历,更是对“勤奋”、“坚持”四字的最好注解。

寒门子弟,一跃“农门”

离家多年,你终于回到故乡,这才发现你想念的不是这个地方,而是你的童年。——山姆·维格

身高1米47,体重76斤,16岁未满,还未变声,说话声音像女孩子。1981年入大学时,宋清华俨然一个未成熟的小男孩。他是当年湖北省通山县仅有的5名文科大学生之一,以全县文科第3名的成绩考入湖北财经学院(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也是他们村第一名大学生。

通山县是湖北省贫困县,主要为低山丘陵地势,高考上大学是宋清华人生中第一次走出山门。因家中兄弟姐妹众多,他自言“童年生活很艰苦”。如果不是高考跳出了“农门”,他的命运很可能跟三个哥哥一样,继承父亲的职业,成为一名泥瓦匠。家贫人口多,母亲勤劳、善良的品质给了他深刻的影响。

小时候,宋清华吃得最多的是红薯。上初中时学校食堂烧柴火,他自己上山砍柴交给学校。由于学习成绩优秀,初二毕业考试以高分顺利考入通山县一中,因而没有再读初三。两年后,他又以优异的成绩步入大学殿堂。

初入大学时,由于个子小,他买衣服得去童装店。大学四年里,他的身高足足长了20厘米,以至于大学毕业时,有同学打趣说是“看着他长大的”。与一般同学不一样,大学时期的宋清华并没有感到“迷茫”和“彷徨”,而是有了新的奋斗目标——考研究生。这个目标让他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保持充实而忙碌的学习状态,甚至于参加研究生考试时他比高考还紧张。1988年,他从中南财经大学(后与中南政法学院合并为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货币银行学专业研究生毕业,获经济学硕士学位。

“当时的研究生很少,毕业留校的前几年名片上还印‘硕士’的头衔。”说到这里,宋清华的脸上露出一丝自豪。从这时起,远离家乡的他,开始正式走上教学与科研之路。

他在微博中转载了山姆·维格的一句话:“离家多年,你终于回到故乡,这才发现你想念的不是这个地方,而是你的童年。”多年后,童年时期的成长经历,似乎永远深印在这位满腹感怀的学者心中。

名师指点,勤奋有道

我不是最好的,但我要做最努力的。——著名演员黄晓明

宋清华说他有“两晚”,一是读博晚,二是出国晚。好在终究是做了,这是绝对必要和正确的。在他看来,攻读博士、作为访问学者出国学习,这些都属于求学经历。对于一名下定决心要从事科研做学问的学者而言,趁早读博出国是十分有必要的。

1996年,宋清华时年31岁。为了考取博士,他每天早上从武昌首义小区骑自行车到武汉大学师资培训中心学习英语。一学期下来,他是全班唯一一个坚持一节课不落的人。有一次,全班只有他一名学员来上课,老师对着他一个人上完了整堂课。这种持之以恒的学习毅力,让他一次性通过了博士生考试,并成为著名金融学家周骏教授门下的学生。

跟随周骏教授,他不仅系统地学习了金融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而且继承了周骏老师身上勤奋治学的品质。直到现在,他仍然牢记第一次与导师见面时,周骏老师说的一句话:“人家在玩、在闲聊的时候,你在学习,这就是做学问最基本的方法。”得益于周骏老师的指导,他的博士论文《银行危机论》(后公开出版)将我国的银行风险提高到银行危机和国家安全的高度来认识,获得“湖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被导师周骏教授称为是一部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的专著。

还未考上博士研究生时,宋清华就给自己制定了博士毕业后到北京做博士后的计划。2000年,他博士毕业,申请跟随著名经济学家、时任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吴晓求教授做博士后,并从多名申请者中脱颖而出,成为当年人大16名博士后中的一员。他也是吴晓求教授指导的第一个博士后。

吴晓求是学术上对他影响最大的两位教授之一。在宋清华的印象里,吴老师具有很好的宏观视野,做学问很“大气”。一场一两个小时的学术报告,他不用讲稿和课件顺畅讲完课不说,根据录音整理出来的文稿竟是一篇逻辑严密、条理清楚的学术文章,其深厚的学术功底令宋清华十分敬佩。在跟随吴晓求教授进行合作研究的近三年时间里,他进一步拓宽了研究视野,从原来的银行管理延伸到资本市场,并开始关注金融体系的变迁与现代化。

与诺贝尔奖获得者蒙代尔在一起

俞敏洪在励志演讲中提到自己用两样东西成就人生:理想和良心。而宋清华认为,一个人要取得成功,没有勤奋不行,为此,成功有三样东西必不可少:一是理想,二是勤奋,三是良心。而一路走来,他的成功之道恰恰印证了著名演员黄晓明的那句话 “我不是最好的,但我要做最努力的。”

2003年访美时见MIT王江教授

再出国门,忘年求学

我的努力求学并没有得到别的好处,只不过是愈来愈发觉自己的无知。——笛卡尔

2003年,宋清华应美国驻华大使馆和美国国务院文化与教育署的邀请,对美国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学术访问。这是他第一次走出国门去国外考察学习,也正是这次难得的经历,让他对金融研究和国际化有了深入了解。2003年11月8日至12月6日期间,他的访问日记里清楚地记录了每一天的参观历程及心得,整理成文竟有5万多字。

在这近一个月的时间里,他重点考察了美国的金融体系,特别是美国的金融监管体系及其运作情况。先后访问了华盛顿特区、纽约、波士顿、芝加哥、休斯敦、盐湖城、旧金山等7个城市的近30个金融监管部门、金融机构、研究机构及相关单位,9所大学,以及3个家庭,参观了世贸大楼废墟、原安然(Anron)总部大楼和多家博物馆,并拜访了包括著名经济学家罗纳德·麦金农在内的多名教授,就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新巴塞尔协议(BaselⅡ)、人民币汇率等问题与美国的官员、专家及教授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交流。

“走马观花”式的参观,让他对了解美国有了极大的帮助。正是这次访美的经历,使他萌生了要到美国做访问学者的想法。2007年8月,他如愿来到罗德岛大学做访问学者,并且和商学院金融专业博士生一起上了两学期专业课。而当时,42岁的他患有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症,不宜久坐久站,一堂课下来他很难站起来。即便如此,他仍坚持参加每一堂课。这样不仅加深了金融学专业前沿知识与研究方法的了解,而且对美国金融学博士生培养有了切身的体会。

在宋清华看来,国际化是金融专业的重要趋势。在人才培养中,他主张更加注重培养“应用型、创新性、国际化”高层次人才,鼓励学生与教师出国学习深造。基于全面系统的国外学习与考察,他本人主持了“高等学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研究”、“中美金融学博士培养制度比较研究”(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两项教学研究项目,以及多项科研成果。

在罗德岛大学

画地为牢,守望星空

给研究生导师奖获得者张东教授颁奖

如果容许我再过一次人生,我愿意重复我的生活。因为,我向来就不后悔过去,不惧怕将来。——蒙田

研究生毕业时,宋清华曾面临着两难选择:一方面是金融行业真刀实枪的磨砺;另一方面是学校组织安排他留校任教。对于许多金融专业毕业的学生而言,能进入金融行业前沿阵地实战是多年专业学习的梦想。另一方面,金融行业薪酬待遇普遍优于一般教师,这也是许多高校金融院系难以留住优秀毕业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宋清华并没有犹豫很久,很快便决定留校当老师。现在回过头来看,彼时与他一同毕业的同学,如今许多人都成为各大银行的高管。然而,他并没有后悔当初的选择。“选择当老师,学习金融、研究金融、讲授金融,很有意义。”这是他从教多年的切身体会。然而,从某种意义上讲,特别是面对当下现实的社会,不得不说,以他个人的能力与成就,继续留在大学当老师,更是一种“坚守”。

“志存高远,专心致志”是他奉行多年的信条,也是多年来他个人成长经历的概括。宋清华认为,人必须有远大的理想和志向,但是光有理想和志向还不行,还必须专心致志地为实现自己的志向和理想而不懈地努力。多年来,他不仅在金融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在《管理世界》、《金融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150余篇,出版《银行危机论》等十余部著作;而且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殊荣。

在教学管理中,他十分赞同美国华裔企业家赵锡成的观点:最好的教育就是“顺势而为”。他认为,教师在辅导学生的过程中,应结合学生的成长特性为其提供帮助,鼓励、引导其顺利成才。

金融本科0802班的陈银博现今在美国费城天普大学福克斯商学院攻读金融硕士,她非常感谢宋清华教授曾经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上对她的指导,如今学习生活方面的新动向她会在第一时间给老师汇报。在课堂上,宋清华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银行形象识别系统的文章,陈银博写了《关于我国银行广告语的思考》。宋清华多次与其就论文进行交流探讨,文章几经修改后公开发表,后获得中国平安励志计划励志论文奖二等奖。这些适时的指导,为这名学生顺利走上科研道路提供了良好的帮助。他讲到,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进行适当引导,给予支持与鼓励。

“当好一名老师不容易,我并不后悔当初留校的决定。”从当初的研究生转变为三尺讲台上的老师,宋清华的身份转变并没有华丽的蜕变,而是 20多年来对教师职业日益深切的渐变感悟。

与弟子们合影

在华尔街

与耶鲁大学陈志武教授合影

冷眼观世,热心生活

给留守儿童送温暖

生活得最有意义的人,并不就是年岁活得最大的人,而是对生活最有感受的人。——卢梭

教学、科研、行政、社会服务,宋清华将他目前的工作分为四部分。除了金融学院院长和教授的身份,他还兼职中国金融学会理事、湖北金融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金融要素市场战略规划与风险控制委员会成员等诸多学术和社会职务。一般人看来难以协调的工作,他认为各项工作之间可以实现良性互动。不仅科研与教学可以互动,而且教学、科研与行政工作、社会服务之间也可以实现良性互动。他利用自己兼任商业银行独立董事、外部监事的身份,从事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研究,并结合实例更灵活地为学生们讲授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

2013年1月,在学校组织的“三万”(万名干部进万村惠万民)活动中,宋清华在为通城县留守儿童送温暖献爱心时,一名小学生的发言感动了他。“看到他们就想起了小时候的我”,说到这里,他沉默了一会。“现在部分农村地区学习条件十分艰苦,特别是留守儿童,要忍受经济和精神上的双重痛苦”。为此,他强烈呼吁,要关爱留守儿童,高度重视农村教育问题。

在生活中,宋清华是一位细心的“观察家”。他最早注意到南湖校区的纪念石十分有意思,不仅造型独特,而且增添了学校的文化气息和文化底蕴。为此,他屡次拍摄这些平日不大为人注意的“石头”,正因此举,他也进一步了解到“五羊广场”是为了纪念广州校友会对母校的支持而得名。在他的微博中,时常可以看到他流连于各大高校所拍摄的各种花卉照片。

“我对花卉没有研究,摄影也是外行,但我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有点生活情趣。”他建议学生们有时间应多留心观察生活,要有一双发掘美的眼睛。

回顾这一路的经历,他感受最深的是8个字:“学会吃苦,不怕失败”。冷静客观地对待自己所处的环境,热心积极地开展生活,这也许是宋清华教给我们的最好经验。■

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

在罗德岛大学商学院的办公室里

与麦金农教授在斯坦福大学

在美国国会图书馆

在加拿大圣玛丽大学

(本栏目责任编辑:尹情)

记者手记:

最近,网络上流传一篇文章《寒门再难出贵子》,这种观点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随着城乡差距不断拉大,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特别是教育资源极度不均衡,进一步拉大了城乡两代人之间的差别。由经济差异所带来的教育理念、思维体系的不同,导致农村与城市教育两极分化现象更为严重。这种趋势已为国内外部分研究者所证实。

农村出身的宋清华,他凭借勤奋、刻苦的努力跳出了“农门”,用坚毅、执著的品质抒写了一位金融名家的奋斗历程,是真正的寒门贵子。与此同时,他更加深切地体会到当前城乡差距不可逆转的趋势。静思其境,虽当前时代背景有所不同,但其奋斗故事引人深思:无论身处何境,勤奋,作为成功者必备的品质,始终是一种永不过时的精神。

猜你喜欢
清华教授金融
清华十《四时》中一种特殊写法的“中”字
田教授种“田”为啥这么甜
刘排教授简介
孙清华作品
清华简第八册《心是谓中》补说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君唯康的金融梦
何清华:邂逅心理学
P2P金融解读
多元金融Ⅱ个股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