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剂量益气强心中药对急性心力衰竭治疗效果观察

2014-04-26 08:48蒋丽芳郭应军
亚太传统医药 2014年12期
关键词:气虚益气心衰

林 冰,蒋丽芳,郭应军

(中山市中医院,广东 中山 528400)



不同剂量益气强心中药对急性心力衰竭治疗效果观察

林 冰,蒋丽芳,郭应军

(中山市中医院,广东 中山 528400)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益气强心中药对急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80例急性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就诊顺序均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分别给予常规剂量及大剂量益气强心中药,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采用超声心动图测量心脏功能指标,如左室射血分数(EF)、心排量(CO)以及肝、肾功能、血常规、尿常规等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大剂量组患者出现轻度肝肾功能损伤。结论:不同剂量益气强心中药均能有效治疗急性心衰患者,临床疗效无显著差异,但大剂量组患者出现肝肾功能轻度损伤,提示常规剂量益气强心中药安全有效,大剂量药物疗效无优势反而增加了不良反应,不值得临床应用。

不同剂量;益气强心;中药;急性心力衰竭;临床效果

急性心力衰竭是指各种原因所致的心肌收缩力明显降低、心脏负荷加重,进而导致肺淤血、肺水肿并可伴组织器官灌注不足和心原性休克的临床综合征。中医认为心衰多属本虚标实之证,阳气虚衰为本,痰、水、瘀为标。其病位在心,且发病与肺、脾、肝、肾功能失调有关,与气、血、水关系密切。目前,中医治疗急性心力衰竭病症主要采用益气强心、活血化瘀、化痰利水药物。但是,多数强心药物如附子、人参等的用量问题一直少有关注。本研究采用不同剂量中药对近三年我院收治的急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治疗,取得不同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0年8月—2013年8月期间收治的80例急性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2010年中国急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诊断标准[1]。按照患者就诊顺序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包括男性25例、女性15例,年龄56~86岁,平均(65.8±2.6)岁;病程4~26年,平均(9.5±1.9)年;高血压心脏病患者11例,冠心病患者15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10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4例;根据纽约心脏协会NYHA对心功能的分级:I级患者9例,II级患者16例,II级患者6例,IV级患者9例。根据2011年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西医疾病部分)心力衰竭中医辨证分型[2]:心肾阳虚患者16例,心肺气虚患者12例,气虚血瘀患者12例。观察组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龄55~84岁,平均(64.3±2.1)岁;病程4~27年,平均(9.4±2.0)年;高血压心脏病患者12例,冠心病患者14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11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3例;心功能I级患者7例,II级患者19例,II级患者7例,IV级患者8例;心肾阳虚患者15例,心肺气虚患者13例,气虚血瘀患者12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疾病类型、中医辨证类型、NYHA分级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符合中国2010年急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中急性心衰诊断标准,患者均知情同意接受研究。

1.2 方法

益气强心中药基础方包括:人参、黄芪、制附子、龙骨、牡蛎。随证加减药物:兼气虚重者加党参、山药;水肿者加茯苓、泽泻、葶苈子、五加皮等;兼淤血者加丹参、桃仁、田七等。

对照组:人参15g、黄芪15g、制附子10g。其余用药则根据患者疾病分型辨证论治并给予常规剂量,每天1剂,分2次煎服,连续治疗7天。

观察组:该组患者给予大剂量治疗,包括人参60g、黄芪60g、制附子20g,其余用药根据患者疾病分型辨证论治并给予常规剂量,每天1剂,分2次煎服,7天为1个疗程。

1.3 疗效评价标准

疗效判定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3]。显效:心衰完全被控制、心功能改善2级以上或EF提高>12%;有效:心衰症状和体征大部分消失或减轻,心功能改善1级以上或EF提高>6%;无效:心衰症状无明显改善,心功能无改善。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采用超声心动图测量患者治疗前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心排血量 ( CO )变化。

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肾功能、尿常规、血常规变化情况,检测其是否出现异常,其中肝功能指标为谷草转氨酶(GPT)、谷丙转氨酶(AST),肾功能指标为血肌酐。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研究结果显示,经过治疗,两组患者心衰症状均明显减轻,呼吸渐趋正常,颈静脉充盈情况、肺部罗音均显著改善。对照组患者显效8例,有效21例,无效11例(包含1例死亡),总有效率为72.5%;观察组患者显效7例,有效19例,无效14例(包括1例死亡),总有效率为65.0%,两组有效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体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n)

2.2 两组心功能改善情况比较

经过治疗,对照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由治疗前的(40.39±2.88)%上升至(53.7±2.3)%,心排量由(5.08±0.6)L/min上升至(7.5±1.9)L/min;观察组射血分数由(39.5±30.4)%上升至(51.8±34.6)%,心排量(CO)也由(5.12±2.6)L/min上升至(7.1±3.3)L/min。两组患者治疗后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果见表2。

分组例数(n)时间左心室射血分数(%)心排量(L/min)对照组40治疗前40.39±2.885.08±0.6治疗后53.7±2.37.50±1.9变化值13.31±3.61.23±4.6观察组40治疗前39.5±30.45.12±2.6治疗后51.8±34.67.1±3.3变化值11.2±0.4*2.2±0.7*

注:“*”表示与对照组变化值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

2.3 两组患者治疗后肝、肾等常规检查情况比较

经过治疗,对照组患者肝肾功能、尿常规、血常规无明显变化。观察组患者肝、肾功能出现一定损伤,两组肝肾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分组例数(n)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血肌酐(μmol/L)对照组4030.8±2.729.6±1.896.9±23.6观察组4046.3±4.348.8±4.8144.8±26.5P<0.05<0.05<0.05

3 讨论

急性心力衰竭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心肌收缩或舒张功能不全综合征,也是由心室功能失常或者病理重构导致的渐进性综合征,是导致心脏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目前,中医通过辨证论治将该病分为气虚血瘀、心肺气虚、气阴两虚、阳虚水停、热痰壅肺、寒痰阻肺、阴竭阳脱等类型,分属于“心悸”“水肿”“喘证”范畴,为本虚标实之证,其以阳气虚衰为本,主要因阳气不足、无力鼓动血脉、痰血阻滞、痰饮内停而发病,因而治疗该病主要以强心、益气活血、化湿为主。中药黄芪、党参、红参等可益气温阳,三七、丹参活血化瘀[4]。现代药理学表明,红参、附子、黄芪、五味子、肉桂可以增加心肌收缩力,提高心率[5];丹参、三七、川芎、五加皮、益母草可改善冠状动脉和心肌微循环,以纠正心肌缺血缺氧现象。过量附子、人参能使神经体液内分泌系统失调,使心率加快,心律失常,其剂量与病死率呈正相关[6]。

本研究比较了大剂量以及常规剂量益气强心药的临床疗效,结果显示:大剂量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及死亡率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心电图结果亦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大剂量组患者的肝、肾功能较对照组有一定损伤,临床用药需谨慎。

综上所述,常规剂量益气强心中药安全有效,大剂量用药疗效无优势反而增加了不良反应发生率,因而临床用药剂量需斟酌,不能盲目加量。

[1]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急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诊断标准[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0,38(3):195-208.

[2]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18(9):145-147.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79-80.

[4] 李艳艳,赵自冰.益气强心法对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影响[J].河北中医,2009,31(8):1162-1163.

[5] 吴晓丹,孟红旭,张林,等.参附注射液对大鼠心室肌细胞L型钙通道的影响[J].中医药信息,2011,28(6):55-58.

[6] 张江华,杨丽萍,张若楠. 益气养阴活血方对急性心力衰竭大鼠一氧化氮的影响[J].时珍国医国药,2009,20(5):1240.

(责任编辑:尹晨茹)

2014-03-17

林冰(1980-),男,硕士,广东省中山市中医院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为中西医结合临床。

R285.6;R541.6+1

A

1673-2197(2014)12-0087-02

猜你喜欢
气虚益气心衰
国外心衰患者二元关系的研究进展
睡眠质量与心衰风险密切相关
讨论每天短时连续透析治疗慢性肾脏病合并心衰
气虚便秘用白术莱菔汤
气虚了,病多了
益气温阳通便方治疗老年性便秘31例
益气化瘀解毒汤治疗冠心病PCI术后再狭窄30例
气虚发热病机探析
稳心颗粒联合胺碘酮治疗心衰合并心律失常39例
益气温阳法治疗心力衰竭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