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 外 戏 缘(续二)

2014-05-04 06:21孙崇涛
剧作家 2014年6期
关键词:伯克利哈佛东亚

孙崇涛

海 外 戏 缘(续二)

孙崇涛

走向哈佛圣地之圣地

来哈佛的人没有不在哈佛先生塑像前留影的

在哈佛大学一圈古老建筑群落中,端坐着约翰•哈佛先生的一尊铜像。铜像主人器宇轩昂,神情坚毅,深邃的目光直视通往铜像的那扇古旧校门与走道,像在目数着一批批从世界各地走向这里的学子、学者、教授以及慕名前来参观的“哈佛迷”们,又目送他们一一地离开,走回世界各地。三百多年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这里是“哈佛圣地”中的圣地。来哈佛的人,没有一人不会不来到这里,没有一人会错过在这里摄影留念的机会。这不单是为了纪念这位闻名大学建校人之一、把大半财富奉赠学校建设的哈佛先生的功绩,也不单是为了一睹哈佛大学1636年建校至今依然保留完好的建筑物神韵,像建于17世纪末的旧校门与“哈佛楼”,建于18世纪初的“麻省楼”与哈佛行政楼等等,更由于在这里人们最可以感受到哈佛传统和哈佛精神。

在哈佛,只有此处才有几幢学生集体宿舍,跟四周其它楼房一样,土红色的门墙显示建筑的古朴和凝重。踏上台阶,跨进宿舍门,扑面而来的是一股夹带历史因子的气氛。挪动一步脚步,触摸一下墙砖,推拉一次门窗,乃至扫视一眼四周,都会使人即刻想起哈佛校友先人曾在这里冬蛰夏伏、勤习苦读的情景。他们中,有后来叱咤风云的政治家,有改变人们思维方式的哲人,有造福千秋万代的科学家,有把人类带往外星的宇航家,还有可以排出一长串姓名的各国总统,数不清的诺贝尔奖得主,道不尽的集团首领、金融巨子、财政寡头。校方规定:凡是初进哈佛校门的大学本科新生,都可以在这几幢宿舍内住上一年。在学校大部分学生都得赁屋居住的条件下,校方以这种方式来实行她的“始业教育”,用意不言而喻。哈佛后来盖的新建筑,雄伟而漂亮,可是参观的人们还是更愿意在这些不起眼的旧宿舍前迤逗、徘徊。

哈佛大学新建筑雄伟而漂亮

不能走进哈佛,或理想自己将来也能走向哈佛的人,来到此处是为了追寻梦想。一些人的虔诚程度,简直如同信徒对于神明的膜拜顶礼。久经岁月的哈佛先生铜坐像已经变黑,而哈佛先生那只前跨、人们伸手可以触摸到的左脚鞋尖,被无数前来瞻仰的人摸得锃亮锃亮,日光下像盏明亮的灯光。人们说,摸着它,会给人带来好运,让自己的脚早晚也能跨进哈佛大门。

人们更愿意在旧宿舍前迤逗、徘徊

查尔斯河畔的明珠

跟世界许多别的大学城一样,哈佛也不过是个由众多学院与机构集合而成的“集团”概念。她没有人们预想中该有的“校舍”、“围墙”和“校门”,没有固定的学生宿舍楼群和教授住宅区,也少见成片的教学楼和实验室,上面所说的校舍“建筑群落”和“旧校门”,只是几百年前哈佛建校初期留给现在的一块历史表记而已。如今,在哈佛您想找到某一个具体部门,没有一份地图在身,必将徒劳。

学校位于美国东北名城波士顿西郊“剑桥”(Cambridge),坐上地铁,顷刻可以到达市区繁华地带。波士顿是美国最古老的文化名城之一,人称它“美国的雅典”。1607年英人在弗吉尼亚州詹姆斯城建立起它在美国的第一个殖民地不久,1620年 “五月花”号船舰驶抵波士顿海湾,在那儿又逐步建立起首批13个殖民地。如今波士顿市内的许多建筑物,包括它的市政府,还十足呈现中世纪欧洲的建筑风格。还有相似的街心公园和纵横交错的古旧地铁,都会使我联想到大英帝国首府伦敦。举世闻名的波士顿交响乐团,跟它周围一些文艺娱乐场所,构成人们戏称的“波士顿百老汇”。那儿华灯耀目,浓烈地交汇着传统与现代的声气。而波士顿博物馆内琳琅满目的公元前的藏品之富之珍,实在很难同只有二百多年历史的美国想到一块。最近北京嘉德拍卖行以2530万元人民币拍出宋徽宗《写生珍禽图》,创下中国画拍卖价的当前(2001年)最高记录。那位神秘的买主,据说就来自波士顿博物馆。往日仰人鼻息的殖民旧痕与当今超级大国的财大气粗,都毫不保留地刻写在这座城市之内。有着366年历史的哈佛在这里崛起,并同834岁的老牛津与796岁的老剑桥一起,长期领衔西方高等教育世界,好像十分顺理成章。

哈佛大学与她周围的麻省理工学院、波士顿大学等美国名校一起,像明珠似的散落在美丽的查尔斯河畔。宽阔、宁静而洁净的查尔斯河,白天把大爿蓝天与团团白云拢进自己的怀抱,夜间周身闪烁起繁星般的灯火,给哈佛平添无限妩媚和生机。那里是学生们户外读书、休闲、锻炼身体的好场所,到处洋溢着青春奋进的气息。它又是美国大学生进行划艇竞赛的赛场,一年一度的哈佛、耶鲁两校划艇对抗赛传统体育项目,吸引着全美体育爱好者们的关注。当簇集两岸的助威人群狂呼吶喊的时刻,可以想见那是多么活力迸发的场景。

最初,由于包括约翰•哈佛先生在内的70名建校委员会委员全都在英国剑桥大学受过教育,他们母仪母校,故学校初名“剑桥大学”。两年后,为了纪念约翰•哈佛先生捐赠,才改名哈佛大学,而学校所在地,则仍旧保留“剑桥”旧名。学校一座座的学院楼、研究所、图书馆以及其它建筑设施,跟剑桥的民居、公寓、商场、店铺、市政办公楼等“杂群而居”,实在看不出、辨不清哪是“校内”,哪是“校外”。学生们背挎书包,教授们手提臂裹教材,从四面八方的大街小巷中走出,或从绕着剑桥行驶的校车走下,或从自驾的轿车内跨出,大家来到一处,聚集一起,这就构成实际意义的一个个“哈佛细胞”——学院、系科、课堂、研究所或实验室什么的。

好像一切都是那么安静。街上行人稀疏,汽车不会轻易鸣笛。春寒料峭,孤寂的树梢在轻风中摇曳身姿,默默地书写天空。鸽群悠闲地散步在空旷场所,飞鹅毫无顾忌地在你脚边踯躅……

于无声处听惊雷,是的,这里需要安静。在这安静中,查尔斯河畔的颗颗璞玉在雕琢成珠;在这安静中,最高等的思维化作震惊世人的发现;在这安静中,人类的文明脚步在匆匆赶路。

燕京楼

哈佛究竟有多大?实在叫人难识她的庐山真面目。哪怕您在那儿呆的时间再久,也只能看清一点点自己经常去的地方。

我的经常去处,自然是跟我专业相关的“东亚语言文明系”。我是应该系邀请到它那里作学术访问和讲学的。“东亚语言文明系”、“哈佛燕京学社”及“哈佛燕京图书馆”三家,像三胞同生兄弟,难舍难分。它们共处一楼,不详楼名,不妨称它“燕京楼”。两层楼的左半是图书馆,右半上层为东亚系,下层为燕京学社及会议室、演讲厅等三家公用场所。楼外大门两侧,同美国别的一些大学东亚系相仿,也蹲立一对石狮子。它像一幅“图腾”,标志着出入这幢楼房的部落“生存方式”。它更似一篇文章篇题,点明了楼内人们所做“文章”的主题。

哈佛大学之谓“东亚语言文明系”,跟伯克利、斯坦福等校所称的“东亚语言文化系”,华盛顿、普林斯顿等校所称的“东亚语文系”,实质没有区别。它们都从事东亚各国——主要是中、日、韩三国——语言与文学及其相关文化的教育与研究工作。系的规模不大,师生合计,也就二三百来人。在这些“泱泱大国”的国际名校里,东亚系只够称得上是个“小部落”。然而“部落”即使再小,对于五腑六脏必须俱备的哈佛等名校来说,却是断不可缺少。特别是在西方经济低迷,东亚经济强劲,东方文明日益焕发亮光的今天,小小东亚系的名望与日俱增,就连蹲在门口的那对石狮子也好像扬眉吐气起来。

蹲在“燕京楼”门口的那对石狮子也好像扬眉吐气起来

进进出出“燕京楼”的人们,个个面带笑意,见面抬手招呼,表明大家全是“同舟共济”的老相识。系内研究生人数超过大学本科生。他们除来自中、日、韩三国为主外,还有好些白皮肤与黑皮肤。中国留学生以前几乎全来自台湾、香港,近些年来也开始陆续招进少数大陆学生。教授来自世界各国,其中也有个别出身港、台,留学、定居美国的华裔学者。作为研究机构的“哈佛燕京学社”,成立于1928年。它的性质类似上述美国各著名大学亦都设立的“东亚研究所”及其所属“中国研究中心”、“日本研究中心”、“韩国研究中心”,从事组织与进行东亚各国的学术研究。近些年,学社同仁在前任社长韩南教授和现任社长杜维明教授率领下,把研究工作搞得有声有色。他们每年从各国选拔一些获取过博士学位的中青年优秀学者,来学社做定期访问学者,训练出一批批东方学的学术新锐,使学社事业如日中天,成为人们特别是各国年轻学者十分向往的学术胜地。

至于“哈佛燕京图书馆”,早已闻名四海。宽大的图书阅览室内,四壁挂满中外名人题词,其中叶恭绰的题词,称它“海外琅嬛”,十分恰当。“琅嬛”,传说海外神仙藏书之处。哈佛建校至今,藏书总量已达1300余万册。中文图书专藏,始设于1897年。学社建立之初,附设“汉和图书馆”,收藏中、日文图书,1965年改称“哈佛燕京图书馆”。1976年由燕京学社所属,转属于校图书馆系统,图书馆仍袭旧名。建馆70多年来,从首任馆长裘开明,到现任馆长郑炯文,与上下同仁竭力经营,多方搜求,累积藏书近百万册,新旧期刊1400余种,缩微胶卷6万余件。藏量之富,居欧美各大学东亚图书馆之首。它与华盛顿“国会图书馆”中文部与伯克利加州大学“东亚图书馆”,人称为美国三大中文藏书中心,是所有在美研究汉学的人士都希望光顾的地方。我也不例外地齐备了这三家借书证。想把这三家中文图书,哪怕是仅限自己专业相关的部分,都浏览一过,简直不可能。走马看花式地在书架前随便蹓达,检阅图书目录,给人的基本印象是,三家各有千秋:“国会”以量过人,“伯克利”以质取胜,“燕京”则在量、质两方面,与二家平分秋色。如我最关心的中国古典戏曲善本书籍,在“燕京”就藏有不少,光是其中那些闻所未闻的传奇孤本,已够使我惊骇不已。

哈佛讲坛

“燕京楼”入门甬道两壁是广告栏,上头贴满层层迭迭的各色广告,面目隔三差五地更换。内容有校方要事通知,学生社团活动公告,还有书籍发售信息等等,而更多的还是各种学术演讲海报——有关我的那份,也忝列其间。

所谓“海报”,其实不“海”。小小16开纸张上,稍作编排设计,印上几项同演讲相关的内容,按照主次,排列字体大小和顺序:最大、最显眼的,是主讲者姓名,其次是演讲题目,再次是演讲者单位及演讲时间、地址等,而演讲者身份、职务、职称之类,则不加标明。或许在哈佛看来,能到她那里做演讲就是一种“身份”,至于什么来头,并不重要。

演讲完了之后,主办者特意送给我两份海报,说是“留作纪念”。我仔细端详这张表面看似极普通的海报,发现它像美元一样,纸芯里隐藏着防伪字样,这时我才意识到它的份量以及所说“留作纪念”的真实含义。

后来我又了解到,去哈佛演讲,决不是谁想去就可以去,或要谁去谁就能去。它需事先经过严格而繁琐的审批程序:先由某教授提出申请及理由,然后经过教授委员会集体审议,讨论通过,同时确定讲题与时间,最后向演讲者发出邀请通知。我是因为近年在美国西海岸的伯克利加州大学任客座教授,我的同行老友、哈佛东亚系伊维德教授,在得知我今春要去华盛顿参加亚洲学会年会的消息,便事先举荐我访问哈佛,可谓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兼得,才使我有此“殊荣”,而决非由于我在学术上有什么特别过人之处。

人们多把登上哈佛讲坛,看作是个人事业达到世界峰巅的标志,是人生值得纪念和自豪的荣耀。世界学术界的各路神仙,都利用各种机会,争取到哈佛讲坛露脸,这使哈佛门庭永远没有冷落的一天。哈佛讲坛还是世界新闻媒体聚焦之处,各国元首、政要来到美国,也常常要借它登台亮相,告示全球,这使得哈佛师生对于太多的“名人”司空见惯。人们说,哈佛学生如果每天都要去听自己感兴趣的演讲,去见自己想见的“名人”,他就甭看书、上课也来不及,因而他们对听讲选择必然严格而挑剔。

深知我学术底细的伊维德教授,为我提出一个切合我近年研究实际的讲题《<风月锦囊>与中国戏曲研究》,要我把中国最早戏曲选本、现藏西班牙皇家图书馆的海外孤本《风月(全家)锦囊》的发现意义以及个人研究成果,介绍给大家,把对此问题感兴趣的学生吸引到了讲堂。有趣的是,哈佛给我定的这个讲题,同华盛顿亚洲年会要我做的“特别报告”,以及后来斯坦福大学邀我去做的演讲题目,都竟然不谋而合,这使我十分惊叹美国同行对于学术信息的了然程度。

伊维德教授曾长期担任荷兰莱顿大学汉学研究院院长,跑过世界许多地方,任教过不少国际名牌大学,能通八种语言,可称见多识广。他曾经对我说起,根据他的感受,哈佛大学的最大优势,就是学生水平较高。这一点,我从哈佛学生听我演讲的提问中,得到确实的领教。如演讲后,一位学生曾向我发问道:《风月(全家)锦囊》是不是个舞台演出本?另一个学生则问:《风月(全家)锦囊》向我们展示的中国明代戏曲研究的新课题,应该如何具体着手进行?还有一个学生的提问,更别出心裁:中国唐诗、宋词之类的版本区别,跟戏曲版本的不同呈现形式,二者有什么本质区别?像这些切中肯綮、对讲题带有关键性的提问,出自不曾具体接触《风月(全家)锦囊》这本书,而且多数不是专修中国古代戏曲研究的年轻学生之口,实在叫人感到惊讶。我想,哈佛之所以不断制造出各类精英,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的学生不是跟别人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

哈佛大学东亚系演讲答问现场

哈佛在招手

哈佛之行,使我感觉到我们离走向这所“国际大学”还有许多距离。哈佛的中国学生,尤其大陆学生,跟别国相比,人数实在还显得寥寥。任教哈佛的中国教授,更是屈指可数。走向哈佛讲坛的中国学者,别的学科专业我不清楚,但就我的同行来看,还有更多、更出色的人才在等待哈佛发现。

在全球逐渐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哈佛”二字,如似福音,四海遥布,八方景从。它也在强烈的激荡起我们中国人的心中祈愿。去哈佛留学,是无数学子梦寐以求的择校首选。哈佛经济论坛,几度火爆京城,入场券价高数万,依然一票难求。“哈佛人”是作家高兴捕捉的写作题材,是读者感到神秘而有兴趣的阅读对象。一位“哈佛女孩”家长写的书,洛阳为之纸贵,成为无数盼女成凤的中国家长捧读的现代版《女儿经》。一位学成归国的哈佛女生,带着她的“蓝色基因”理念,撒播中华大地,使人们对上千年造就儿孙成才的中国传统施教模式,生出种种疑虑……中国人是多么向往哈佛,需要哈佛!

哈佛在招手,让更多同胞走向哈佛,这是我哈佛之行后挥之不去的心愿。

在伯克利的日子里

弁言:2001年秋,本人应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U.C.Berkeley)国际交流中心聘请,到该校做为期一年的学术交流,具体任务是担任校东亚语言文化系客座教授,讲授中国戏曲课程,并和奚如谷(Stephen H.West)教授领衔的东亚系师生同仁交流学术研究。期间经历、见闻俱广,情况日有记录。现摘录前半年的片断内容,编排于下——

二〇〇一 年

八月十一日 周六

下午5时1刻,搭乘“国航”CA985班次,由北京国际机场飞往美国San Francisco(旧金山)。同日期下午5时抵,航程历时11小时。

伯克利大学东亚系奚如谷教授博士生H小姐和她美国丈夫O先生开车来机场接我。H小姐,北大中文系毕业,认识于北京,我之访美准备工作,赖她鼎力相助,见面如似故友重逢。O先生电话中曾数次交流,今始会面,一见如故。

晚饭由O/H夫妻做东,并邀其在美好友P先生及其台湾妻子,请宴于旧金山“湾区”华人经营之大华商城(亦称“九九超市”)一中餐馆。P先生亦东亚系博士在读,攻中国地理,文质彬彬,言谈举止有礼。O先生高大魁梧,淳朴厚道,却不乏天真幽默。众人因系同道,相谈甚洽。美两青年给我印象至佳,改变昔日“洋鬼子”必粗放之错误概念。

餐后,由0/H夫妻驾车送我至他们预先给我租好的住处115 Raren Court Hercules——意为“乌鸦的院落”——台胞曾先生家。曾家为坐落山坡院落,万籁俱寂,仅闻犬吠、鸟鸣声,几与世隔绝。放眼眺望,远处太平洋,近处山道、公路,豁然入目;抬头蓝空万里,海阔天空。虽为读书佳境,但与本人欲了解美国社会与世态之初衷距离至远也。先住下再说。

八月十六日 周四

早,接伯克利历史系博士生G小姐来电,约傍晚会于校萨瑟钟塔(Salhen Tower)下。余又顺便约上原“文研院”研究生班老同学蔡星仪一同会面。

在美第一住处:濒临加州海湾的“乌鸦的院落”

G小姐曾来我院访学,已是熟人。老蔡乃研究生班美术系同窗,又是多年邻居,两家秉性相投,堪谓通家之好。现全家定居美国,夫人在奥克兰“中国城”开中医诊所,两子分别就读康奈尔、加州理工二名校,本人就职旧金山某拍卖行做文物鉴定,算在美扎了根。忆起20多年前一起投考、一起学习、一起居家恭王府情景,颇感时光倏忽,人事莫测;言及今日重聚于此异国塔下,感人生道路多具戏剧性。同班在美者,现知六人,蔡之外,另有丁、张、梁、吴、谢诸君。国家形势令吾等走到一起,又令吾等选择不同道路和归宿,感慨系之。

八月二十日 周一

上午,奚教授开车接我去伯克利办理报到手续。G小姐亦如约至东亚系,陪我去“国际中心”。因没带IAP66原件,手续未能办成。

转回东亚系,分见系主任苏珊教授、教汉语的Y教授、教古典诗词的L教授、图书馆周主任及几位秘书:会讲中文的娜塔莎、印度助理小姐、管财务的凯伦小姐等。东亚系教职员工均甚敬业和守责。办事认真,对咨询者极有礼貌,解答不厌其烦。他们严格区分职内与职外、上班与下班。职内事,尽职尽责;职外事,毫不留情回绝。上班准时准点,不上班时,决不受理公事。公私有别,泾渭分明,颇有异于国内。

八月二十三日 周四

上午由历史系博士候选刘先生(北京人,中国人大硕士毕业,攻清史)驾车,再去“国际中心”。G小姐已在候。两回接触,越觉这位美国小姐很讲信用,办事细心、负责,尊重师长,心地善良,乐于助人。汉语字正腔圆,令人感佩。据说曾跟北京丁广全学过相声。博士论文选题为有关清代北京剧坛研究。导师J教授,余多年前认识。

在“国际中心”,由G代填一大堆表格。我之任务,即不断签名,不问内容、用途如何,一概照画ChongTao Sun就是。之后返东亚系,在娜塔莎、凯伦两处,又画一大堆ChongTao Sun,领到她们事先备好的课程表、学生名册、大楼及办公室、复印室钥匙、密码等。美国“卡多”之印象,今又添“签名多”印象,来美十余日,卡与签名数量,已超半生矣。

午餐由G小姐请客,吃于一越南餐馆。餐后,返东亚系参观“东亚图书馆”。阅览室及书库均可自由出入,随便检阅,无人过问,甚感稀诧。惟善本室加锁,由专人管理。图书藏量尚富,中文藏书与“国会”、“哈佛燕京”成鼎足。戏曲类不多,盖此学问在此属于冷门。

出东亚系,转去“东亚研究中心”及其所属“中国研究中心”。因未正式上课,办事人员不多,仅由中心助理G先生接待。G先生为美国小伙,据说曾跟G小姐学过汉语,能听汉语。“中心”系校西门外一幢五层小楼,其主要任务为组织国际研究活动,办理和安排各国访学者,中心负责成员由东亚系各专业相关教授兼任。地下室乃中文图书馆,收藏近现代资料为重点,有别于东亚图书馆之通存。最令负责人张太太引以自豪的是,此馆竟将中国大陆从中央到县市各地编撰的万余种地方内部文史资料收罗殆尽,堪称美国仅有、世界无双。它与斯坦福大学互联共享,并分工重点:此处重点为近现代,斯坦福负责其余。

回路顺访瑞安老乡、瑞中老校友余国良先生。余老先生和夫人吴女士,见同乡登门,高兴至极。余老旧中央大学化学系毕业,任教广州某大学,退休随子定居伯克利,年80余。

八月二十五日 周六

应学生B小姐与H先生邀约,至伯克利东亚系会晤。B,泰国小姐,北京曾见面,泰最高学府朱拉隆功大学汉文系毕业,为热心教育和中国文化的泰国诗琳通公主扶植,送读哈佛大学东方语言文化系硕士课程,毕业转读伯克利博士学位,拜奚如谷门下,欲以中国戏曲服饰研究为学位论文选题,报读本人“戏曲文献学”及个人戏曲研究课程,并由奚教授指定为本人“课程助理”。H先生,美籍华裔,原就读芝加哥大学西方哲学本科,毕业转读伯克利东亚系硕士课程,师从L教授,主攻魏晋唐宋诗词,报读戏曲文献学课。会面后,由H开车并做东,第三次餐于“九九超市”中餐馆。今二生此举,盖尽师生之谊。

八月二十七日 周一

伯克利今起上课。奚教授电约去校,无课,婉谢,在家备课。

晚用东京大学上田君赠送彩电,收看麦当娜专场音乐会实况。火爆,怪异,刺激,但不失艺术品位。观众喝彩如潮,乐坛常青树名符其实。

八月二十九日 周三

上午奚教授开车接我,先至校医疗保险中心办理医疗保险,费用之多,出乎意料。但必须得办,不然什么事都将没有下文。无保险,银行开户、发放工资、注册社会安全等,都无法办理。美之个人保险,实为硬性国规。办毕,即去银行办理支票入户手续。然后至凯伦小姐处,又填报许多表格,再签名一批。大约系保险、储户、免税申请一类注册手续。

午餐奚教授做东,餐于一越南酒家。席间,另见三位新生面孔:一为北大中文系应届硕士毕业考过来的S小姐,二为北大中文系往届本科毕业生考来的W先生,三为波兰华沙大学毕业留学生。取中文名齐百思,奇佳,年二十五六,说一口极标准而流利汉语,且甚健谈。问之何处学会,答曰华沙,令人吃惊。再问学位论文选题,答曰《左传》,更难思议。此生前途不可限量,必为波兰未来不可多得之汉学人才也。

下午3时,在远离东亚系某教学楼一层教室,开讲“戏曲文献学”课程。先由奚教授主持,以英语简介本人情况,以示隆重和正规。听课者9人,内修学分者6人,除已认识之B、H、S、W 四生外,尚有台籍女士大S、上海复旦毕业G先生。另有试听课程者、中文本科生W小姐。旁听二位:一即G小姐,一为加大戴维斯分校(U.C.Davis)女教师Y小姐。Y乃德、中混血,大学、硕、博,皆就读哈佛。见伊手捧一册翻得起毛的我与徐宏图合著《戏曲优伶史》,推测正在做中国古代戏曲演员研究课题。拙著在美竟有此专心研读者(此前在台还曾听普林斯顿资深教授高有功面告:他在纽约也曾购读),出乎意料。已预约而不及来之旁听生,尚有H小姐和斯坦福大学两生。到齐12人,我嫌人少,学生则云“盛况空前”,可慰。

九月一日 周六

此处中文电视可收三四台,除半小时剪辑央视国际台节目凑成“中国新闻”和“东方时空”两个大陆节目外,余均旧金山电视台自制之国语、台语、粤语节目以及时段颇长之台湾新闻节目。电视剧亦多港台制作,偶有两岸三地合作节目,如大陆禁放的电影《原野》等。

通过私人电视机可了解北京和台北若干信息。今晚播放邓朴方率领中国残疾人艺术团访美演出实况,艺术团受美观众欢迎场面至为热烈。尤其弱智儿童“舟舟”指挥美国国家交响乐团,场面火爆,喝彩声震耳欲聋,叩击人心,令人自豪。

九月五日 周三

今给东亚系做文献学第二讲。学校已完全步入新学年轨道,校园呈现一派生机:行人络绎不绝,道旁坐椅、草坪,歇着无数青年学子,或坐或躺,沐浴阳光。更有情侣于光天化日下搂搂抱抱,激情飞扬,旁若无人;过路者目不侧视,司空见惯。

最具青春活力与生机处,当属校南门口。人群簇集,青年男女热歌劲舞,为社团开学招揽成员造势。社团性质千奇百怪,多不以政治主张为号召,而以生活观念或爱好为团聚同人目标。如有以人生价值取向为凝聚焦点,有以个人特殊癖好为组团宗旨,有以生活方式如独身、同性恋为召唤同好,等等,不一而足。真是可怪的美国社会!

最具青春活力与生机的伯克利大学校南门

今课堂又添一远道而来旁听者,来自奥勒冈(Oregon)大学的S小姐。伊曾就读台湾淡江大学外文系,以第一名成绩考入伯克利,毕业就职奥大,任教中国近现代文学。平日爱好戏曲,在台北听过本人演讲,故闻讯特来旁听。经历接近大S。后者毕业台大外文系,婚后生儿育女十余年,再来伯克利求学,亦因爱好戏曲,选读我课。那位小姑娘W小姐,今中途退课。美国大学选课,不分学院、学历、级段,全凭个人专业和爱好。允许试读,教师认为不适应学习者,亦可劝退。试读与劝退,期限8周。美国大学似无年级、班级、学制等概念。

九月八日 周六

B小姐、H先生约奚教授与我同游旧金山。旧金山,华侨称“三藩”市,乃谐英文地名圣弗朗西斯科头二音而来,美国西部金融、文化中心,人口70万,美国十大城市之一,在西部次洛杉矶,为第二大城市。风光旖旎,为全美之冠。城市坐落太平洋与海湾之间,北与马林半岛相望,中隔金门海峡,著名金门大桥连接半岛与北加州。东边有宏伟海湾大桥,是通往伯克利、奥克兰(Oakland)等地必由之道。城市建在40多座小山头上,一些街道坡度很陡,开车需十分娴熟。高而尖顶的“泛美大厦”,四面可见,为城市地标建筑。

先去观光“中国城”,亦称“唐人街”。街道纵横,店铺林立,装潢陈设,百货琳琅,一如中国中等城镇。街头华人穿梭不绝,舞龙队锣鼓喧天,婚车队扎绸结彩,鞭炮声声,几疑回到旧中国年代家乡。据称,旧金山华人约占全市人口三成,此“唐人街”规模为世界第一。唐人街有一稍大中国书店,名“东风书店”,广东老板,经营大陆图书为主,兼顾港台,书价约四五至七八倍于大陆。戏曲、音乐等书不多,仅见《中国戏曲通史》、妻师林石城教授编撰之琵琶教材等寥寥数种。

再去华人聚居之“夕阳区”。店铺和住宅皆呈东方风貌,遂与意大利、西班牙、南美等侨区有别。“新上海”、“老广东”等店名,皆沿中国旧名,甚有取名Sun Wu Kong(孙悟空)者,令人破涕。在一家取名“江东”的中国餐馆午餐。街道行人稀疏,而餐馆却座无虚席,人满为患,需领号排队,等候用餐,令人讶异。虽为午餐,吃法则同广东早茶,服务员推车点菜,记录账单,最后结账。广东经营方式,却按美惯例,另收15%小费,中西通吃。

餐后,驱车去金门大桥。此桥与纽约自由女神、洛杉矶迪士尼、圣路易斯钢拱门等,俱为美国著名人造国家旅游胜地。桥建于1937年,以两端钢塔和诸多钢柱、钢索巨大拉力,将桥身高高拉起,乃建桥史上创举,反映上世纪30年代美国科技已相当发达。桥面离海水距离67米,劲风习习,波涛汹涌,型势惊悸。据云自杀者多选此处跳海,建桥迄今,已累三四百人。此信息与桥之宏壮一样惊心动魄。大桥全身漆成深红色,蓝天、白云、碧海交衬,鲜丽夺目。

驱车至海湾堤坝,但见海雾朦朦,烟波浩淼,如梦如幻。摄影留念,奚如谷之魁伟,B小姐之靓丽,H先生之清俊,皆画图中人也。

人立海湾,奚如谷之魁伟,B小姐之靓丽,皆画图中人也

九月十一日 周二

来美一月,决定搬离“乌鸦的院落”。新住址为G小姐帮我找到,在伯克利市中心、人民公园对过2534 Dwight Way,于校南门大街一小路路口近处,步行10分钟,可达校南门。

清晨,帮我开车搬迁的博士生L先生急告东部正发生惊世大事:纽约世贸大厦与华盛顿五角大楼惨遭恐怖分子飞机撞击,世贸轰然塌毁,五角大楼起火,死伤数千,惨烈程度骇闻。

车至伯克利,只见街头议论纷纷,众人围看商场电视机滚动播放出事现场。过往车辆皆自发插起美国小国旗,以示卫国决心——美国人爱国心志于此可见。相比东部混乱一团,西部情况尚好,申报电话、煤气,汇寄租金、押金,超市购物等事,照常办理。忙碌至晚,安好“新家”,便接北京家中急电询问,告知泰然无虞。可见今日事态已震惊全球。

九月十三日 周四

今日东亚系举办一年一度秋季Party(社交聚餐)。午间全体师生集中办公楼,见到许多陌生面孔,多属日、韩专业师生。“中心”人员亦一起参与。系主任苏珊教授主持聚会,一一介绍新学年新同事,我居首位。H小姐嫌其不足,做补充发言。

餐后,图书馆长周博士(亦国内“文革”后首届研究生,武大图书馆专业卒业留美)和中文部主任赵女士(留学并定居美国台胞)带我参观善本室。据云有千余种中文善本,大部筛选自1950年转购日本藏书家三井万余种中文藏书。时间不足,未及细阅,匆匆翻览,仅记得几种宋版图书和万历刊《草木子》、吴门钱氏订定《雅趣藏书》咏西厢诗词、潭阳刘氏梓刻李卓吾批评万历新岁刊《西厢记》及十洲(仇英)绘制西厢工笔连环彩画等,为罕闻也。

九月十九日 周三

午后给东亚系做第四讲,讲完文献学绪论编。六学分生、四旁听生俱到。美制一学年三学期之秋季学期将到,S小姐需提前返校执教,对课程意犹未足,依依不舍,乃邀约本人另抽空专访奥勒冈。允之。听课生中,最不易者,为Y小姐,往返车程三四小时,刚生婴儿六月,敬学精神,中国学生罕有人比。

九月二十一日 周五

有人曾言:欲了解世界,先看美国;欲了解美国,先看加州;欲了解加州,先看伯克利;欲了解伯克利,先看校南门。本人迁居校南门,就因看中这点;搬迁十日,颇感此言不假。

伯克利如时代风雨表。表面五色杂陈,相安无事,人们只顾匆匆过路,不见异常。实际世界一点风卷海涌,都会在这里见到波澜,难怪旧金山电视台每日新闻节目都会将镜头对准伯大校南门。围绕911事件,近日南门已连续有多次大举动:先是阿拉伯学生聚众示威,反对种族歧视;继之有更大规模的反对美国进犯阿富汗等国集会;支持国家反恐之“主战派”,亦有声援举动。政府部门对“主战”与“反战”两派行为,似很少干涉。二派各唱各戏,彼此互不冲突与争斗,也不辩论,可谓怪哉。学校秩序一切如常,不受任何影响。大概这就是美国制度、美国“习惯”。见怪不怪,多数人视政态为常态,一切泰然处之。

记好:绿楼一层左室就是我们美国临时的家

九月二十四日 周一

上午邀约蔡星仪来东亚图书馆鉴定那本仇十洲绘图、文征明书曲之“西厢”图册。鉴定结论:80%真品可能。即非真品,亦有两点了不起价值:一、绘画与书法皆达一级大师水准;二、收藏者为晚明著名藏家。果若此,则此图册乃伯克利东亚馆镇馆之宝、世界级宝物。

九月二十六日 周三

G小姐奉告:临时居美,家中用品,不必一一自购,网上或电话征集即可。果如其言,G发布信息不到一周,敝舍所需物品,源源备齐。计有:韩国床架(邻居韩国小姐提供),美国睡袋、厨具(G小姐提供),德国枕褥、盘碗(Y小姐提供),日本彩电、毛毯(上田先生赠送),意大利电锅(意留学生M赠送),伯克利桌椅(学生捡拾所得),台湾棉被(台胞C家提供),大陆台灯(H小姐提供)……余曾戏言:伯克利系国际大学,敝舍乃“联合国”设备也。

十月六日 周六

与研究生班老同学蔡星仪与丁羲元相约游览旧金山和奥克兰。先由蔡陪同,乘城铁至旧金山。经妈吉大街金融区,过泛美大厦,至唐人街,与定居旧金山老丁会于唐人街著名中餐馆“金龙”店。餐后,共游金门公园,阔大无比,不可遍游。

与丁别后20年未见,今会于异国,亦难得机缘。一路畅谈、摄影,至融至洽。丁系上海美术馆副馆长,全家现居旧金山。

与丁分手,同蔡经奥克兰,见夫人林觉华大夫,参观其所办诊所,等候长子蔡林峰,开车同回蔡家。蔡宅在海湾东边,孤零坐落路边。这是美国家宅常态,不似中国,喜欢聚居城市人多场所。蔡之待人忠厚,今日之游,充分表露。自己腿疾行动不便,却一路细心关照、指点他人,人品感人至深。

十月十二日 周五

B小姐报读个人研究课程:《拜月亭》研究。午做第三回辅导,由其本人口述明世德堂本《拜月亭记》与明末汲古阁本《幽闺记》比较。这位初涉汉文古典戏曲文本的泰国小姐,虽阅读、理解能力不能同中国学生相比,但很刻苦,人也聪明,进步特快。外语水平,则是中国学生无人可比,通五种语言,熟练程度,依次为:英语-泰语-法语-汉语-日语。

十月十八日 周四

下午辅导课。S小姐按时来上“曲律”辅导。在伊提议下,每周四3时起,兼教戏曲清唱,拟分生、旦二组,自愿参加。男怕西皮,女怕二黄,先易后难,今从旦西皮始。

孩子是历史的产物和时间的见证:20年前老同窗重相会(右一丁羲元;右二蔡星仪。摄于伯克利敝舍门口)

S小姐,武汉姑娘,年25,学途一帆风顺:高中毕业,推荐北大中文系;北大本科毕业,免试读硕;硕士毕业,在57选1的报读伯克利留学生中被选中。外柔内刚,矜持本分而不失机敏聪慧,起点在各生之上。爱好戏曲,写过相关小书,据云在京时常去长安戏院“蹭戏”,来美带着诸多戏曲音带。B小姐则初涉唱戏,新鲜好奇,不识中国简谱,聪颖,一教即会。

十月二十九日 周一

伯克利前讲座教授白之(Cyri Birch)先生日前来电约见。今开车至敝舍,同去校西门中餐馆“丰年”请吃午饭。14年未见老友,已年高77,但仍健硕,神智清明,不见丝毫衰态。推其原因,盖与过着闲适、自得退休生活有关。长年居于自称的“山上”住所,空气清新。告别辉煌,远离尘寰,似野鹤闲云,恬淡宁静,焉有凡人之扰?问其目前何干,云是补读以前未读之英国作品,余即照顾体弱老伴和跟外孙女戏耍。言颇天真。

白之,生于英国曼彻斯特,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毕业,留校任教,70年代调伯克利至退休。嗜攻中国戏曲,其《牡丹亭》英译本,闻名英语世界,另有《娇红记》等译。见时,以所著《明代名剧论》相送。回赠拙著三种。

十月三十一日 周三

今给东亚系做第十讲,仍为目录学。男生G及斯坦福两旁听生皆病请假。暂歇一月未来之Y小姐,今再续课。另有新来之历史系助教授J女士旁听。听课人次,已达17。

今日“万圣节”,911事件阴影未消,据说已无往年热闹景象。许多公共场所活动取消,孩子户外活动退居家庭。电视仍播报恐怖分子袭击预讯,风声鹤唳,人人自危,美国人之怕死程度远大于他国。亦有家长将孩童扮做军人过节,以示强大无畏,实为虚弱之另一表现。

十一月十二日 周一

今年真是美国多事之秋。911恐怖事件才过两月,今从纽约又传噩耗:一架飞往多美尼加飞机,坠毁于皇后区,机上255名人员全部遇难。此事究与恐怖分子有无瓜葛,现在调查中。纽约乃至全美再度陷入恐惧气氛,许多人取消出行计划。在此形势下,北京家中一老一少该不该申请来美,还需视形势三思而行。

与美相反,今年中国倒是异常“走运年”:申奥成功,足球冲出亚洲,今日又批准加入WTO,好事频频。人有人运,家有家运,看来国亦有国运。“运”者,实乃人为必然结果也。

十一月十四日 周三

午给东亚系做第12讲,开始戏曲版本学单元。常规听课者基本齐全:6名修课生,5名旁听生,涵盖伯克利、斯坦福、戴维斯三校,赶紧让人拍了二张合影,供作留念。旁听者中,Y、C、H三位,每课皆驱车往返三四小时、行程数百里;G小姐则每课不落,连节日回乡(俄亥俄州)探亲也要推迟。诸生都真不易,备课不可随便应付,应尽量使大家学有所得。

十一月十九日 周一

应现代文学L教授之约,午于Dwinelle楼演讲厅,听取大陆作家苏童访伯克利演讲。主题为:从苏作小说《妻妾成群》到张艺谋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颇有见解,谈吐亦幽默。各系学生及访学者近30人听讲。苏年仅39,在东亚系曾遇谈片语。

趁戏曲文献学听课者基本齐全,赶紧合影留念

接奥勒冈S小姐电话与电函,索取访奥履历等资料。午后以电函寄去。

十二月五日 周三

今做第15讲,也是全部课程最后一讲,有关戏曲版本流布。听者11人,基本齐全。W生未来,增加图书馆Z、C等旁听。为答谢我课程,G小姐提议,听者半数,晚于“丰年”,先办聚餐——此盖东亚系惯例。G、Z、Y、H、男G五人参与。余因赶学期报告,择日另办。

课程结业报告选题,按史论从文献出之原则,6名修学分者,皆已确定。S:《<祁忠敏公日记>戏剧史料辑评》;B:《“拜月亭”:从元杂剧到明传奇》;W:《<梧桐雨>杂剧与唐诗的互文性》;H:《“永乐大典戏文”中的歌妓身份》;G:《俗文学中的“刘知远”形象》;大S:《“离魂三种”浅论》。选题皆经多时切磋才定。旁听者免。

十二月七日 周五

今日为伯克利各门功课结束之日,8日至20日为学期考试日期。所谓“考试”,实即交齐各科学期报告而已。对已交齐者言,明起实际就是“寒假”开始,至明年元月20日开学,长达42天。明起,离伯克利者将陆续启程。听课者另半,午于敝舍附近一泰国饭馆,举办答谢餐宴。本人从教40周年,今在异国跨进第41年学年,以此方式结束,始难预料也。

餐后,由W生协助,至邮局寄发北京妻女签证资料。收家寄拙撰《南戏论丛》14册,分赠听课诸生及同人。

十二月十八日 周二

上午,与导师奚教授一起判分。S、W、B三人判为A分,余皆A-分。校制:一科未达A-以上成绩者,取消奖学金,如此,则意味该生将失学。手下留情,明知送分不可为而为之,最低A-分。大家都在糊弄校方,非吾等如此。

午,“中心”举办Party,聚者多不认识。无趣,早离。在“中心”阅览室,随便翻览期刊,见阅日本某书店在出售拙撰两种图书广告,定价至高。至慰。

二〇〇二年

元旦 周二

在异国度过愉快的新年元旦。热情好客的G小姐,邀集至好,在其寓所聚会,共8人。客人中另有历史系L先生、M先生夫妇、东语系L女士、斯坦福东亚系Z夫妇。除L先生,余皆初识。L女士开车接我。伊在伯克利教汉语,业余爱好烧制陶瓷工艺品,达专业水准,曾在旧金山办过个人展览。

M先生为攻读清史专业美国博士生,具有美国学生通有的老实和朴讷,在中国汉学教授面前,拘谨、谦恭、敬畏。夫人为台湾女士,外表朴素,模样近乎村姑,实则为攻读当今新兴而尖端的生物工程专业博士生。

Z先生,久有所闻,G小姐经常说起,且读过他的创作文集。北大中文系博士,经历丰富,博闻强记,活跃健谈,座中有他,陡增热闹,使聚会变得开心忘时。其粤籍夫人,内秀,文静,俏丽,与Z互补,十分般配,看得出是幸福一对。

G小姐心善吃素,不吃任何有眼食品,在M夫人协助下,做了满满一桌素菜,美味可口。厨艺之佳,美国女生少见。G寓所处处洋溢主人对中国文化艺术痴迷情状,中国工艺品与书画琳琅。G小姐乃多彩女子:一面活跃,爱热闹,广交朋友,善讲笑话;一面细心、周到、谨慎、勤学。是个被中国文化“同化”了的西方女子,身上的东方传统甚至超过中国人,凡逢中国大小传统节日,都记得来敝舍祝贺。

元月十八日 周五

加大海华分校李林德教授电告:大陆来了一位笛师,湾区十多位昆曲曲友周日在她家聚会唱曲,盼能参加。本人不谙昆曲,干听不唱尴尬,婉谢。

“华美文会”联络人王先生,连日数次电约:下月16日,请赴圣荷西演讲。允之。

元月二十二日 周二

伯克利新学期今日开始上课,午约S小姐见面并午餐,交与《南戏通史》细目,启动个人课程。午后去东亚系,见到新学期授明清小说课程的威尔康辛大学M教授、授中国新诗课程的旅美诗人北岛、授唐宋诗词的本系L教授,各交言片刻。L甚健谈,北则寡言。

元月二十六日 周六

法律系美国硕士生艾琳(Evin Rosen)小姐,选听北岛中国现代诗歌课,兴趣至浓。经人介绍,要求本人为其再开小灶。今开首课,授以“大跃进”民歌,伊甚感“奇妙”。伊在北京、台北呆过,能听汉语。

元月二十九日 周二

妻女签证成功,今飞旧金山。老蔡细心、周到,数次来电磋商接机事宜,至诚至善!蔡开车先至敝舍,午前同去SF机场。妻女一路顺利,午间按时飞抵,历程20小时。至家先让卧睡倒时差。孩子兴奋,不能入睡,时时翘首,找人聊天。

元月三十一日 周四

早,晚起,午时方餐。餐后,带妻女参观伯克利大学校园,于萨瑟塔等处摄影留念。女对观光乏趣,惦记家中电视、电脑中新鲜内容,老催促回家。遂早返。

电话联系G、H、S、B等,安排见面时间与方式。全家安顿就绪,独候孩子入校消息。

二月七日 周四

在G小姐帮助下,孩子确定就读伯克利公立Willard学校7年级,先进补习班补习英语。学校离家颇近,步行10余分钟可达。

上午全家由G陪同,带孩子去校上学。女校长、女教务主任及一位年长英语教师分头接待。校长带领参观校园,详细介绍场所,热情指认路径,事毕尚早,吩咐道:欢迎明日来上课。一天申报,一天考试摸底,一天通知,一天参观认路,一天正式到校,本可一二天内办成之事,硬要抻长五天办理。美国人做事、讲话爱拖长习惯,于此可见。据云911事发前,早有信息报告,只因反击程序繁杂,“拖拉”酿成大祸。活该。

下午给艾琳讲新诗第二课。新学期研究室调换,搬至另楼,与一不认识女同事共室,甚感不便,中途又回原室授课,担忧与邻室北岛相遇不好解释。此小人长戚戚之谓也。

萨瑟塔下全家留影

二月十一日 周一

今日中国春节,此处则一切如常。早上仍送孩子上学,下午仍给艾琳小姐讲课。

午间,伴同G小姐去W校办理杂事,顺便又将学校仔细考察一番。发现学生来自不同国家,就像一个小联合国。学生不多,仅六七八三级,共约二百名。硬件设备甚佳:游泳池、网球场、足球场等俱备。孩子班级由文史教员雷特(Reedy)先生负责,只见他时时手提大把钥匙,原来每课教室和学生均不全同,他需时时开关室门,前所未闻。教师颇敬业,对学生、家长均甚热情、尊重。教师无凌驾学生之上心态,学生亦无惧怕教师心理。学生个性可自由张扬,选择什么教师功课、爱坐什么座位、回答不回答提问、做不做作业乃至来不来上课等,都有充分自主选择权,教师不会干涉。教师对回答问题的学生,赠以巧克力奖励。教师从不批评学生,更无训斥与体罚,否则会受到法律制裁。校方对学生与家长提出的要求,只要合理和可行,均会爽快答应,很少持有异议。

晚收看湾区中文台转播中国“春晚”节目,孩子上学早睡,提早关机。

二月十六日 周六

今全家应邀去圣荷西参加华美文会举办的每月一次的活动。该文会已有30多年历史,现有成员三四十人,主要为台湾旅美人士,近年渐增大陆人员。身份多为教育、文化、科技界成功人士,内不乏教授、专家、作家。今见一相当面熟女士,经思索想起系经常在湾区26台(中文台)“跨越地平线”专栏露脸的女作家L女士,人称她为文会“明星”。

文会联络员王先生开车接送。王祖籍四川,四九年由家长带台,长大留学奥勒冈,毕业留美——此为文会多数成员普遍类似经历。长我一岁,但很健康精明,开车甚速,不似老者。

上午休闲旅游,午餐Party于一东北人经营中餐馆。大鱼大肉,厨艺欠佳。餐者28人,称下午来者尚多。餐后,转至轮值会长于先生家。于,标准山东大汉,从事硅谷电子业有成,家境优裕。家庭泳池波荡,住宅宽绰,大客厅可作活动会场。主人热情好客,忙前忙后,茶点应接不暇。下午活动由本人讲座如何欣赏戏曲,配合播放《拾玉镯》《三岔口》《野猪林》《铁弓缘》等剧录像。听者兴趣盎然,笑声不断,此乃乡音、乡情使然也。

讲座迄,妻女应邀弹琴助兴。妻奏《彝族舞曲》《十面埋伏》《昭君怨》三曲,女奏《金蛇狂舞》。听者交口称赞。琵琶系L女士借自台湾来美演出《罗生门》剧组乐队。

后记:在伯克利的后半年,没有功课,或居家会见同行、辅导学生,或出游名胜、拜会友人,或赴哈佛、斯坦福等校讲学,或去华盛顿、旧金山等处参会。情况不似上半年单一,显得驳杂,难以胜记,除部分已记于上文它篇外,余皆从略。

Willard学校就像联合国,Reedy先生是“秘书长”

1994年5月-2002年6月初稿,2013年11月编订

(全文完)

责任编辑 原旭春

猜你喜欢
伯克利哈佛东亚
被哈佛开除的奥运冠军
伯克利酒店
“东亚汉诗史(多卷本)”简介
我校东亚研究院一行应邀访问韩国东亚大学
“乐迹——2015星海·伯克利音乐周”综述
未定的东亚多边体制与能动的中国东亚政策
哈佛演讲:从5亿到7000亿
加大伯克利分校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的启示
查尔斯·埃利奥特:改变哈佛的人
东亚书院的赓续与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