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神话传说的中西方古典园林结构“法式”探讨

2014-05-07 08:53田朝阳孙文静杨秋生
关键词:法式空间结构天堂

田朝阳,孙文静,杨秋生

(河南农业大学林学院)

中国古典园林为世界园林的一支奇葩,曾为西方神秘地崇尚和蹩脚地模仿,然而其空间结构极其复杂,令人眼花缭乱、难以琢磨,似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即便是国人也难以掌握其设计章法。《园冶》中的一个“借”字,竟使园林大师孟兆桢先生困惑了50多年[1]。郑元勋在给《园冶》的题词中说:“园有异宜,无成法,不可得而传也。”中国古典园林“有法无式”似为定论。难道中国园林真的无法可依、无式可循吗?

孟兆祯经过多年艰苦卓绝的探索,在破解了《园冶》中“借”的“凭籍”之含义后,率先解读了中国园林设计程序的法式,即以借景为核心的“立意、相地、问名、布局、理微、余韵”的序列,从而打破了中国古典园林“有法无式”的神话。在这一论断的指引下,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博士生团队及有关学者分别就中国古典园林中的种植、设计程序、廊、建筑、叠山、空间形态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解读并提出了相应的见解[2-8]。何佳[7]提出了中国古典园林空间形态的3种形式,即围合空间、向心空间和线形空间;薛晓飞[3]提出了中国古典园林空间结构的“一池三山”具有“一法多式”的变化;针对西方园林结构,李雄[8]总结了3种结构模式,即四分方形、“十字形”结构和辐射性结构体系。

本文论及的中国古典园林空间结构“法式”中的“法式”一词,对应于现代类型学的“模式”和英文的“model”。结构“法式”,即结构“模式”。结构是形式的骨架,解读形式必须首先解读结构。基本结构组成整体结构,解读整体结构必须首先解读基本结构。园林是人们对理想栖居地的追求和表现。而神话中关于理想栖居地的追求,是天上人间的神秘幻想,二者存在密切的联系[9-12]。本文通过东西方神话传说对理想天堂的描述,解读中西方园林艺术空间结构,把握中西方园林空间设计的“理法”。

一、神话传说与“天堂”模式

由于栖居地的自然环境、政治、经济、文化等各具特点,世界各民族具有不同的关于理想栖居地的神话传说,由此产生了各种园林类型。

(一)中东、西方的神话传说与“天堂”模式

中东地区为沙漠覆盖,自然条件恶劣,产生了影响世界的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其中《旧约·创世纪》是这一区域关于天堂的最早文字记载,其中的园林原型——伊甸园远早于古埃及园林。水、乳、蜜、酒4条河构成的“十字形”模式既是西方基督教的天堂模式,也是伊斯兰教天国模式的体现[13]。具体特征见表1。

表1 中西方理想“天堂”模式特征比较

尽管古埃及、亚述、希腊、罗马等西方的自然景观多样,神话传说众多。由于与中东地区频繁的文化交往和过早皈依来自中东的基督教的缘故,西方关于理想栖居地的众多传说都屈从于居统治地位的基督教教义中的天堂——伊甸园模式。

(二)中国的神话传说与“天堂”模式

与中东和西方地区不同,中华大地自然条件优越,地貌景观丰富,原始民族众多,生产方式多样,又没有集权式宗教的强制性统一,于是多样化的关于理想景观模式的神话得以产生和留传。流传最广的有三大模式:昆仑模式、蓬莱模式和壶天模式。它们分别起源于中国的西部高原、东部沿海平原、中部山区,其结构分别为“一池一山”“一池三岛”及“围合与豁口”,具体特征见表1。

(三)世界天堂模式的起源

西方的“十字形”结构是干旱沙漠地区西方先民对人工水渠的崇拜,而中国的3种模式则表现了山清水秀地区中国先民对自然山水、地形的欣赏。更直接的原因是,虽然东西方文明均起源于大河流域的农业文明,但是,由于各自降雨的巨大差异,西方发展出形式规则、井渠系统非常发达的人工“灌溉”农业,而中国多为“望天收”,没有发达的灌溉系统。

(四)世界天堂模式结构

尽管西方模式分为欧洲基督教的伊甸园模式和中东伊斯兰教的天国模式,但二者由于传播方式、结构原型、模式来源、模仿对象、诞生地域等方面具有同质性,它们的结构特征几乎是完全一样的,可以看作同一种,即“十字形”结构。因此,世界关于理想天堂的模式可以分为4种:伊甸园模式、昆仑模式、蓬莱模式、壶天模式。与之对应的世界园林空间结构也有4种:“十字形”“一池一山”“一池三岛”“围合与豁口”。

虽然壶天模式的“围合与豁口”结构在西方园林中也有体现,但西方园林内部空间划分多以植物等软质界面形成简单围合,围合强度较弱,开放性较大。而“壶天模式”在中国古典园林集锦式的结构中更为普及,围合是由建筑、墙体、地形、假山等硬质界面要素构成的多重围合,形成“盒子中的盒子”或“集锦式”园林,围合强度极高,是中国风水理论的基本模式,由道家明确命名为“洞天福地”,并由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而得以推广普及。故而,笔者认为该模式为中国特有。

二、天堂模式与园林空间结构

尽管目前国内外都把世界园林分为西方园林、伊斯兰园林和中国园林三大类别,而且又按国家和时期将西方古典园林分为众多的类型,并将中国园林按时期分为不同阶段。但是,园林是空间的艺术,而空间的结构是空间所有特性的核心,理应成为园林分类的主要依据,正像空间结构理应成为解读建筑空间的核心要素一样[15]。因此,解读理想天堂模式,有利于专业人士掌握空间设计的核心理法。

(一)天堂单元模式与园林单元结构模式

根据上述分析,笔者将世界天堂结构分为4种,即西方模式的“十字形”和中国模式的“一池一山”“一池三岛”及“围合与豁口”。它们以园林为载体,并成为园林单元结构模式的原型(见图 1[16]、2[16])。

图1 西方古典园林“十字形”结构单元示意图

图2 中国古典园林模式结构单元示意图

李雄[8]把西方园林规则式模式首次归为适用于埃及庭院的内向、封闭“四分型”结构体系,适用于意大利台地的半内向、半封闭“十字形”结构体系和适用于法国大平原的完全外向、开放辐射性结构体系3类。但是,它们的共性结构是显而易见的,可以归结为同一种结构体系,即“十字形”结构。

(二)西方天堂模式的单一性与西方园林结构的单调性

从空间单元分析,“四分型”花园是“十字形”结构的具体表现,起源于果菜园。果菜园是西方家庭花园、宫殿园林、神庙园林等所有园林形式的起源,大约已有5 000年的历史。而庭院园林又是西方任何规模和类型的园林中的必然要素,因此,“十字形”作为基本空间单元在西方园林、伊斯兰园林及其众多分支类型中都广泛地存在,具有普遍意义(见图 3[16])。

(三)中国天堂模式的多样性与中国园林模式的复杂性

中国古典园林中,天堂模式各结构单元可以单独出现,但多以2种模式组合或3种模式组合的形式同时出现在同一园林中,故而其空间极其复杂难辨。

1.单一模式及变化

昆仑模式为“一池一山”结构,从殷纣王的沙丘苑台中的鹿台和周文王的灵台及辟雍开始,贯穿皇家园林的始终[5]。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各式高台构筑物和宋明清各时期的人工假山中,所有具有“一池一山”形式的皇家园林都可以看作是昆仑模式的延续,如宋代金明池,清代长春园玉玲珑馆,万春园鉴碧亭,圆明园的海岳开襟、汇芳书院和濂溪乐处等(见图4)[3]。从整体结构看,颐和园的万寿山、西湖的孤山、北海中的琼华岛(原名万岁山)都可以看作是昆仑模式。不仅如此,私家园林中沧浪亭、狮子林的孤山(岛),以及众多园林庭院中的孤置假山和置石,也可看作昆仑模式的变异。

蓬莱模式为“一池三岛”结构,其发源虽不如昆仑模式早,但对园林的影响却较昆仑模式广泛而深刻。从汉代上林苑中的太液池开始,一以贯之,一直延续到清末,而且几乎在中国古典园林的所有类型中都有体现。如皇家园林中各个时期的太液池,清代的颐和园,圆明园的福海、凤麟洲,避暑山庄的如意洲,私家园林中的拙政园,留园中部水池及冠云峰庭院等(见图5)[3]。另外,留园中部的“小蓬莱”、西湖的“小瀛洲”,直接点出了“一池三岛”结构特征。

壶天模式为周边围合、中心无岛的“围合与豁口”结构,发源最晚,多体现于不宜堆山的小尺度园林空间,如现存的皇家园林谐趣园、濠濮间和私家园林退思园、网师园等小园,以及众多无山(假山、置石)的庭院中(见图6)。另外,中国古典园林中利用众多狭小的墙洞作园门或入口,也是对这一模式的空间暗示(见图7)。

2.组合模式及变化

2种模式的组合及变化,例如壶天模式+昆仑模式构成的北海琼华岛(见图8),壶天模式+蓬莱模式构成的留园中部(见图9)和冠云峰庭院。

3种模式的组合及变化,如壶天模式+昆仑模式+蓬莱模式,由“围合与豁口”+“一池一山”+“一池三岛”3种结构模式构成,例如皇家园林颐和园(见图10)和私家园林拙政园(见图11)。

图3 西方“十字形”结构园林

图4 昆仑模式类型园林(孙文静根据参考文献[17]仿绘)

图5 蓬莱模式类型园林(孙文静根据参考文献[17]仿绘)

图6 中国壶天模式类型园林(孙文静根据参考文献[17]仿绘)

图7 扬州何园暗示壶天模式的园门(刘源摄)

三、中西方园林空间结构差异的原因

上述分析表明,中西方园林结构的差异来自不同神话传说中理想天堂空间结构模式的差异。因此,能够影响理想天堂空间模式的原因势必成为决定中西方园林空间结构差异的深层动力。

(一)地貌特征与理想空间类型

地貌特征决定地景类型,是影响理想空间结构的决定因素。诺伯特·舒尔茨曾根据场所空间意象把整个西方(包括西亚、中亚)的地貌分为4类地景:浪漫式(北欧)、宇宙式(中东)、古典式(希腊)和混合式地景[18]。中国国土辽阔,具有世界上最为丰富的地景地貌类型,如高山地貌、高原地貌、黄土地貌、盆地地貌、喀斯特地貌、沙漠地貌、草原地貌、平原地貌、三角洲地貌、岛屿地貌,等等,是整个西方(包括西亚、中亚)所无法相比的,远非诺伯特·舒尔茨的4种类型所能囊括。国土景观的多样化决定了中国理想空间模式的多样化和园林空间结构的多样化。

(二)文化融合与理想空间类型

中国地理气候优越,疆土辽阔,地貌丰富,民族意识形成较早,各种理想景观模式纷繁出现,且境内各区域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天堑,民间交流与和平交往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利于各种理想景观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形成复合、复杂的园林结构。如中国文化中的“龙”图腾形象,就是文化融合的结果。而西方(包括西亚、中亚)区域内部有中部的地中海,北部的波罗地海、北海,南部的红海、波斯湾,东部的黑海、里海,西部的英吉利海峡等数量众多的辽阔水域,形成了无法逾越的天堑。宗教强制与武力征讨成为文化交往的主要形式,许多原有理想栖居地的传说都皈依于居统治地位的基督教或伊斯兰教的单一天堂模式。

(三)艺术空间与理想空间类型

园林作为一种空间艺术,需要与地域场地特征相结合。场地形态的变化势必引起园林风格、空间类型的变化。然而,西方园林结构具有超强的稳定性。在西方园林历史的各个时期、各个类型的园林中,始终都能看到“十”字符号的影子。即使是在民族意识觉醒后产生的英国各类自然风景园,其中的庭院园林中依然不乏“十”字符号。“十”字符号兼具中心对称和轴线对称的结构特征,既限定了中心结构的规则性,又限定了边界形态的规则性,从而极大地限制了与变化多样的现实场地形态的结合。而且要保持其基本空间结构的规则性,就必须改变场地的形态,导致土方量的增加。

而在中国园林的3种基本空间结构单元中,无论是中心结构的岛或山的位置、体量、形态、布局,还是围合结构的边界形态,均不具限定性。这一特征决定了它们可以适应任何复杂形态的场地,从而产生极为复杂的园林空间,正所谓“构园无格”“籍景有因”“景以境出”,也符合现代设计的“地域景观”和“场所精神”理念。同时,也为众多的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类型的布局、设计留下了“籍景而成,制亦随态”的自由空间,但是,也给学习者带来了不便。然而,万变不离其宗,只要掌握了3种基本结构模式,便可解读中国园林的结构密码。正像掌握了风水模式,便可解密“丘壑内营”,从而看懂中国山水画意象一样[10]。

四、结 论

(一)神话传说与天堂模式具有极大的相关性

世界各地的神话传说有各自对应的天堂模式,并初步勾勒出“理想天堂”的基本结构类型。神话传说产生的直接原因是农业耕作方式,西方是以规则的井渠系统为基础的人工灌溉农业,而中国是以天然降雨为基础的非灌溉农业,缺乏规则的井渠系统。正是这种差异决定了中西方不同的天堂模式。

(二)天堂模式决定了园林空间结构

西方天堂的“伊甸园模式”决定了西方园林的“十字形”结构;中国天堂的“昆仑模式”“蓬莱模式”和“壶天模式”,决定了中国古典园林的“一池一山”“一池三岛”及“围合与豁口”结构模式。

(三)中国古典园林结构“法式”分明

在以“借景”为核心的“立意、相地、问名、布局、理微、余韵”的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程序理法中,孟兆祯把“立意、相地、问名、布局、理微、余韵”与“借景”并置,均作为“法”来对待,但是又提出“借景”理法是贯“众法”的“法”,却没有提到“式”。我们是否可以把其中的“法”理解为“借景”,把立意、相地、问名、布局、理微、余韵均理解为“式”,即“程式”呢?这样也许更符合孟兆祯先生的本意。

同理,针对空间结构的“法式”,我们是否可以把其中的“法”解读为“借景”理法,把“式”解读为“一池一山”“一池三岛”及“围合与豁口”的具体结构形式,即“一法三式”?或许还可以提出“一法三式多态”的见解,“一法”即“借景”或师法自然,“三式”即“一池一山”“一池三岛”及“围合与豁口”的具体结构形式,“多态”即各种模式混合形成的形态各异的园林具体形态,这样能否为同行接受呢?

因此,笔者认为,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法式”,其实包括“法”和“式”两个不同含义的字,即“法则”和“模式”,分别对应于英文的“principle”和“model”。

(四)中国古典园林结构模式具有广泛的适应性

西方的“十字形”结构兼具中心对称和轴线对称的结构特征,既决定了中心结构的规则性,又限定了边界形态的规则性,从而极大地限制了与变化多样的现实场地形态的结合。而中国的“一池一山”“一池三岛”和“围合与豁口”模式,无论是对中心结构,还是边界形态,均不具限定性,可以适应任何复杂形态的场地,为“构园无格”“籍景有因”“景以境出”等“师法自然”的生态设计方法提供了基础,促成了极为复杂的园林空间,使中国古典园林成为世界园林的一支奇葩。

[1]孟兆祯.园衍[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2]王欣.传统园林种植设计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5.

[3]薛晓飞.论中国风景园林设计借景理法[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7.

[4]张晓燕.中国风景园林廊设计理法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7.

[5]秦岩.中国园林建筑设计传统理法与继承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9.

[6]魏菲宇.中国园林置石掇山设计理法论[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9.

[7]何佳.中国传统园林构成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7.

[8]李雄.园林植物景观的空间意象与结构解析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6.

[9]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10]俞孔坚.理想风水探源——风水的文化意义[M].北京:商务出版社,1998.

[11]庄晓英.蓬莱仙话和海岛仙山景观模式[J].南北桥,2009(3):98.

[12]李华伟.一池三山——浅谈中国古典园林的地形创作特征[J].广东园林,2003(1):15-19.

[13]针之谷钟吉.西方造园变迁史[M].邹洪灿,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

[14]冯纪忠.人与自然——从比较园林史看建筑发展趋势[J].中国园林,2010(11):25-30.

[15]布鲁若·赛维.建筑空间论——如何评价建筑[M].张似赞,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16]TURNER T.世界园林史[M].林菁,南楠,齐黛蔚,等,译.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1.

[17]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18]诺伯特·舒尔茨.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M].施植明,译.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法式空间结构天堂
格绒追美小说叙事的空间结构
天堂湿地
鸟天堂
徐州安美固建筑空间结构有限公司
基于社会空间结构流变的统战工作组织策略研究
影片《白日焰火》的法式表达
法式高腰伞裙,“遮肉与优雅”两得
法式新格调
法式轻奢优雅
自由曲面空间结构形态创建的若干关键问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