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关头力戒“太平官”

2014-05-13 21:07邓聿文
中国新闻周刊 2014年16期
关键词:顶层百姓官员

邓聿文

官员如果为官之目的不是从造福一方百姓,而是想着怎样保住官位考虑,对百姓的苦难和诉求就会视而不见,就不可能迎难而上,为改革披荆斩棘。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最近刊发在《求是》的文章讲了韩信背水一战的故事,通过故事说明,在改革面对难啃的硬骨头,“躲不开、绕不过、拖不得”的情况下,必须上下同心,敢拼才会赢。他指出,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做出样子,各级领导干部必须以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时不我待的责任意识、敢为人先的创新勇气,去谋划和推动改革。

总理在这里说的“下”虽然指的是人民群众,但用于地方和基层政府也非常恰当。对于地方领导尤其是基层官员来说,更须强调要有这种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时不我待的责任意识、敢为人先的创新勇气。

改革到了现在这个阶段,顶层设计的重要性无须多讲,只有顶层设计,才能确保改革的正确方向,以及在重大关系和关键环节上不出大的问题。然而,顶层设计再重要,它也不能代替地方和基层的改革探索与实践,没有地方和基层的探索,给顶层设计提供丰富的营养和素材,顶层设计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对此,总理也说得很明白。他指出,仅仅有顶层设计是不够的,因为中国地域广袤,各地情况千差万别,现阶段的改革又非常复杂,许多情况事先难以预料,需要摸着石头过河,以探索路径、积累经验。我们要坚持试点先行、逐步推广,通过渐进式、累积式改革,集腋成裘,赢得最终的成功。

目前,中央对地方,应该更多地关注地方和基层的改革实践。地方尤其是基层,直接面对百姓,其改革实践,直接影响百姓利益,进而影响百姓对改革的评价。

然而,不得不指出的一个问题是,现阶段一些基层政府和官员对改革的热情并不很高,改革的动力消退,意志淡薄,很多官员对改革持一种观望态度,被动地被上面推着走,不愿也无力主动去谋划改革,这是一种非常危险的状态。

出现这种情况有两方面的因素:

一是中央进行的反“四风”、反腐败和群众路线教育,使得许多官员感觉日子不好过了,官不好做了,主观上有一种抵触情绪。过去习惯于唯我独尊,大权独揽,一个人说了算,但现在受到多方面的掣肘和监督,一旦出问题,有可能乌纱帽难保。而改革很大程度上是利益的重组,是得罪人的事情,与其冒着风险去干,不如什么也不干,做一个“太平官”来得实惠,虽然不干事少干事没什么业绩,但至少不会犯错误。

官员如果为官之目的不是从造福一方百姓,而是想着怎样保住官位考虑,对百姓的苦难和诉求就会视而不见,就不可能迎难而上,为改革披荆斩棘,为民众殚精竭虑,就很容易出现庸政和惰政。

二是现行的官员评价体系没有重点鼓励地方官员尤其是基层干部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和推进改革。对地方和基层一些从长远来看有利于促进社会发展但却可能会产生很大争议性的改革举措,往往叫停,甚至视为非法,此种情形下,地方和基层的官员难有动力主动推进改革,他们最好的方式是选择明哲保身,你怎么说我就怎么做,甚至你说了我也不做。

可以说,上述两种因素,再加上地方和基层利益的强化,会导致地方改革意志和改革精神消退。而地方和基层独立探索改革空间的消减,也使得顶层谋划的改革不可能真正见效,因为顶层并非悬在空中,顶层改革最终要落到地面上来,变为基层的行动。

其实,从中国改革的历史看,过去30余年真正有意义的改革多发生在基层和地方,大凡成功的制度创新,基本是由基层在实践中创造摸索出来的,农村改革如此,国企改革如此,政府改革也是如此。中央高层将基层和地方创造的经验方法加工总结,变成制度或法律,在全国推行。从这个角度说,顶层实际是被基层推着走的。之所以能形成这种局面,乃因为地方政府尤其是基层官员和社会关联度大,在强大的发展压力面前,他们必须要有所创新来应付或者解决问题。且作为一线官员,他们也了解社会,同时也不缺乏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关键是要给他们授权,鼓励和支持他们大胆地根据本地实际,进行改革探索。

所以,改革要趟出一片新天地来,必须高度重视地方和基层的探索与实践,把地方和基层潜在的改革创新动力激发出来。顶层设计在为改革提供整体规范和原则的同时,应为地方和基层的改革创新创造条件,只要他们符合基本的法律规范,就放手让他们大胆地闯,大胆地干,创造不同的改革模式,形成百花齐放的改革局面。

猜你喜欢
顶层百姓官员
从顶层设计到落地实施
无所不为
百姓身边的守护者
顶层住户的无奈——渗漏篇
百姓看家“风”
百姓腰包更鼓了
带病提拔自有病根
丘琼山巧对官员
国企改革顶层设计
“搞”艺术的官员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