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肥胖的不实之词

2014-05-14 16:53曹红蓓
中国新闻周刊 2014年8期
关键词:胖人屌丝流言

肥胖是人类的特有现象,不知这么说有几分道理。不过动物界确实很少见到胖子,大概它们弄到口吃的本身就不容易。家养的肥猫倒是有可能超过同种猫重,那也是人为因素造成的。有些肥胖很可能与心理有关。换句话说,单单人类有肥胖不仅因为人类的食物易得,还因为人类有心。从咨询实践可以发现,有心理问题的胖人足以粉碎世俗中关于胖人的一干流言。

流言一:胖人很快乐。胖人常被周围人看成是开心果,他们自己似乎也乐得扮演这样的角色。接触过几位偏胖的咨客,如果说有什么共同特点,那就是他们初次谈话时的表现都非常得体,甚至轻松,让人感觉“没什么大事儿”。没错,他们努力让自己看起来就像你想象中的胖子。所以当后来他们慢慢说出些什么的时候,你会为他们当初是如此顾念别人的感受而备觉心酸。

胖肯定是吃出来的,吃是因为饿。不是胃里饿,是情感里饿慌了。一般逻辑中因为太胖所以没人爱,其实有时候正相反,有些胖人是因为没人爱所以才把自己吃胖。而爱的规条是,只要你敢爱总会有人爱你。所以绕了一大圈,推出来胖人不敢爱。在传统的理论中,过度肥胖意味着典型的性压抑。肥肉的显在功用就是去性化,等于向异性宣告不要惦记自己的身体,这也符合胖人不敢爱的推论。人人都需要爱,但是他不敢,然后没有爱,为了给自己交代,于是他创造了一堆肥肉作为借口。爱在这里指广义的真心以待,不一定只是爱情。传统理论还把爱吃解释为口欲期未满足的后遗症,这与缺爱不矛盾,最严重的关注缺失往往就发生在口欲期。

曾经咨询过一个胖女孩,面对自己想爱又不能爱的亲人,每每未语泪先流,所以和对方同在一个屋檐下十几年没有说过话。但她却一直是同学之中的开心果和知心姐姐。每一个人前言欢人后落泪的胖人,一定都有他充足的不敢爱的理由,这时候咨询能做的,只是帮助他去相信,虽然爱是那么艰难,但仍值得一试。

流言二:胖人很温和。一些又高又胖的男性咨客,往往看起来非常虚弱。肥胖也可能是压抑的愤怒。超重使人行动不便,限制了自己采取攻击行动的可能,但是却便于形成人肉沙包来承载别人的愤怒。钟杰认为中国文化素来不鼓励攻击性的正常表达,它搞出一堆的道理让你觉得自己的愤怒是非正当的,从而只能像胖人一样让愤怒在体内乱窜。中国人走路喜欢闯红灯,开车乱开,都可以看作是攻击性在内部乱窜的表达。这种文化可能不适合培养公民。

流言三:胖人很轻松。压力肥的说法近年越来越为大众熟悉。对于一些人,特别是女性,越累越熬夜越肥。世界上有那么多勤奋而成就斐然的胖人,根本就是懒惰或没有自制力的反面。之所以在百忙之中用吃来减压,多半是自幼从家庭中习得的解决方案。

流言四:胖人很屌丝。美国确实有很多超重的蓝领,在中国似乎还形不成这样的局面,也可能是中国的蓝领还没过上好日子。有一些胖人是骨子里青春期超时的叛逆少年,作为一个成功生存的胖人,他在昂然放弃了外型优势之后必然拥有才智或道德方面的某些特长才符合逻辑。也就是说,和公众想象中的屌丝形象相反,有一些胖人属于精神贵族,如果他愿意邀你去参观,你会发现他的内在世界真的很丰饶,而他对外面的世界有优越感。

流言五:死胖子。这个称呼真是对于胖人最大的误解。人类的婴儿个个都是“死胖子”,这是为什么?心理学的解释会认为婴儿的肥胖是为了在尚无缚鸡之力的阶段避免夭折。在心理意义上,变瘦是“作死”,而变胖才是不要死。胖人非常惜命。亚龙的《爱情刽子手》里描述过一位胖女士,因为目睹爸爸患癌后迅速消瘦的过程而害怕减肥。某些肥胖确有抗拒死亡恐惧的成分。

从心理的视角,胖人的角色和病人的角色一样有意义,且存在某种获益。很多人会觉得肥胖有家族遗传的特点,但其实你很难证实这是由于生物因素,还是在家庭中习得的以吃来缓解焦虑、安慰悲伤的方式造成的。

心理因素导致的肥胖也可能有性别差异,比如把新入校的大学生关到军营里训一年的情况下,同样是吃发面馒头,为何所有女生都迅速变得像发面馒头一样肥胖从而使体重达到了一生中的峰顶,而大多数男生就那样义无反顾地瘦下去、瘦下去,直至体重达到一生中的谷底?

关于胖与心的关系,还有很多未解之谜,现在我们只知道:他们胖,因为他们缺爱、愤怒、死亡恐惧,你胖,因为你是精神贵族或工作压力太大。别人没胖,是因为他们小时候没学过这种心理防御方式,他们最终的防御选择或许比变胖更自伤。

曹红蓓

(作者系心理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心理咨询中心咨询师)

猜你喜欢
胖人屌丝流言
流言之下
科普反流言需要“快准狠”
胖人比瘦人更易受歧视
用理智的剑,斩断流言
自我矮化症
飘雪
瘦人也会得脂肪肝,是真的吗?
北大发布首份屌丝生存状况报告:长春是最屌丝城市
“屌丝”六儿的快乐生活
外媒看中国:“屌丝”引领消费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