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与江苏

2014-05-23 07:04
唯实 2014年4期
关键词:范仲淹苏州

卞 敏

(作者系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北宋一代名臣范仲淹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境界名垂青史。他生于苏州,死于徐州,曾在江苏多地为官,与江苏结下了不解之缘。范仲淹为官江苏,多所建树,历史影响深远,后人永久铭记他的功德。

筑“范公堤”

江苏东部濒临黄海,境内地势较为低洼,常遭海潮浸蚀,致使土壤卤化,田地荒芜。江苏境内最早的海堤记载,是东晋咸和年间(326~334年)修筑的沪渎垒,“以防海沙,百姓赖之”。北齐天保年间(550~559年),又在海州(今江苏连云港)“东带海而起长堰,外遏咸潮,内引淡水”。隋在海州一带也修筑了不少海堤,用以保护濒海城镇。唐中叶以后,在楚州(今江苏淮安)、扬州设置屯田,大规模开发江淮地区。为适应屯田需要,大历年间(766~779年)的李承“为淮南西道黜陟使,奏于楚州置常丰堰以御海潮”。

天禧五年(1021年),范仲淹调任泰州西溪(今江苏东台市西)盐仓监官,负责监督淮盐贮运转销事宜。西溪盐仓地处偏僻,灶民大多是被流配的贱民和罪犯,到此地做盐官,是一件苦差事。范仲淹出任西溪盐官时年富力强,有人劝他不要赴任。他不为所动,写下一首《至西溪感赋》表明心迹:“谁道西溪小,西溪出大才,参知两丞相,曾向此间来。”在赋中,范仲淹立志在西溪建功立业的志向溢于言表。

天圣元年(1023年)夏汛来临之际,范仲淹发现当地海堤常丰堰多年失修已坍圮不堪,不仅失去盐场亭灶屏障,而且堤内的农田、民宅屡受海涛威胁。每当遇到大海潮汐,海潮倒灌,内涝难排,甚至水淹泰州城。卤水所到之处,庄稼枯萎,庐舍漂浮,成千上万灾民流离失所。官府盐产与租赋都蒙受损失。为此,他将具体情况如实上报江淮制置发运副使张纶,建议在通州、泰州、楚州、海州沿海,重修一道坚固的捍海堤堰。

张纶是范仲淹南都学舍时的同窗好友,他敬佩范仲淹以民之疾苦为重的精神。对于这项浩大的筑堤工程,张纶表示赞同,并迅速报请朝廷批准修堤,举荐范仲淹知兴化县事,全面负责筑堰。时值北宋对辽和西夏战事屡败之际,朝廷财政困难,朝中部分官吏反对,言海堰虽可挡潮,亦可致内涝。张纶反驳说,海潮之患十分占九,而内涝之患十分占一。他在奏疏中,还附上灾区饥民吃的一束野草。

天圣三年(1025年),宋仁宗准奏,范仲淹被委任为兴化县令,主持筑堰。范仲淹一上任,即遇到修堰选址难题。常丰堰破溃不堪,海岸线几经变迁,修筑海堤亟需重新勘测选址。他召集当地的治水能人,共商对策。这些人多年从事内河治水,但对治海筑坝经验不足。此时,一名幕僚建议,不如在旧堤原址上修筑一番,上可以交付皇命,下可以安定百姓,即便效果不甚理想,也可找出许多理由搪塞。但范仲淹深知,修堤工程一旦启动,就要动用大量人力物力,如果草草了事,既劳民伤财,还会给盐场一带百姓的生产生活留下隐患。为此,范仲淹多次亲临海边实地考察,苦寻治海良策。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研究,范仲淹仍未找到解决难题的最佳方案。一天,他带着随从在海边观察,看见一个老渔翁正从鱼甑里取鱼,立即请教设置鱼甑的办法。经老渔翁指点,范仲淹恍然大悟。几天后,范仲淹发动沿海渔民,趁着大潮汛期,把一担担稻壳倒在海滩上。海潮上涨后,稻壳随着海浪向前涌进,被海水推向岸边。落潮后,稻壳吸附在海岸边形成一道弯曲的稻壳线。范仲淹立即命令民工沿这条稻壳线打上树桩,从而确定下堤址。

当年秋天,范仲淹征集通州、泰州、楚州、海州民工4万余人奔赴海滨,在南起虎墩(今江苏东台市富安镇)、北至刘庄(今江苏大丰市境内)的海岸线上,开工筑堤。这一年,东台遭遇严重秋涝,施工常受暴风骤雨干扰,加之海滩沙土经不住大雨冲刷,工程进展缓慢。民工们见此情景,灰心丧气,怨言四起,一些人乘机逃离工地。范仲淹顶风冒雨亲临施工现场,拿出自己的薪俸,以改善修堤民工的生活。他深入民工,与民工同吃同住。一方面,他劝勉民夫群策群力,誓将海堤修筑成功;另一方面,他又听取民工意见和建议,谋求解决难题对策。

当修堤工程到达九龙港(今江苏大丰市境内)时,已入冬季。九龙港突遇暴风雪袭击,潮水汹涌,将已修部分海堤冲垮,海水倒灌,民夫冻饿劳累,死伤200多人。有一首民谣描述当时施工之艰难:“九龙港,港连港,潮汐多变不寻常。无风也起三尺浪,早上夯基晚上光。”面对汹涌的海浪,范仲淹白天在险峻工段指挥修堤,晚间与民夫共商固堤之法。民工们用柳篓、蒲包、草包装土奠基,将九龙港海堤由外向内逐步填塞,工程取得明显进展。在筑堤受挫期间,本来就反对修堤的一些地方保守势力上疏朝廷,要求废止工程。宋仁宗委派淮南转运使胡令仪实地勘查,审议工程是否可行。胡令仪经过勘查,赞同范仲淹的修堤主张,力主继续修堤。

天圣四年(1026年),范仲淹因母丧离任回原籍,行前留书张纶,言恢复海堰之利。在胡令仪支持下,张纶奏请朝廷,知泰州以总其役,获仁宗批准。天圣五年(1027年)秋,宋仁宗委派张纶兼任泰州知府,督率兵夫重新兴筑海堤,于次年春竣工。海堰总长143里,高一丈五尺,顶宽一丈,跨通、泰、楚三州。海堰完工后,沿线田地恢复耕种,3000多户流亡者扶老携幼陆续回乡,农事、盐课两得其利。因首倡筑堤者为范仲淹,竭力请奏者为胡令仪,亲役至竣工者为张纶,人们在西溪等地修建“三贤祠”以示纪念。后人为颂扬范仲淹功绩,将该堤称为“范公堤”。明末清初诗人吴嘉纪《范公堤》诗云:“茫茫潮汐中,矾所沙堤起。智高敌洪涛,胼胝生赤子。西腾发稻花,东火煮海水。海水有时枯,公恩何日已。”

苏州治绩

景祐元年(1034年)六月,范仲淹从睦州(今浙江桐庐)移治苏州。当时正值苏州久雨成灾,“湖溢而江壅,横没诸邑”,灾民逾10万户。姑苏四郊地势低洼,受太湖纳数郡过境之水影响,湖河泛滥,横没诸邑,水灾更重于其他州郡。

范仲淹上任苏州知州后,立即察访水道,分析水患形成原因,吸取前人治水的经验教训。以往苏州遇到水灾,以加高加固圩堤为主,堵多疏少,遂使河床逐年淤高,而太湖地区排水多以开浚松江入海为主。范仲淹分析苏州的地形、地貌和水势特点,还前往昆山、常熟等地实地考察,对以往治水利弊作全面探究,提出疏浚入江、入海各水道,把苏州积潦分两路疏泄,“不惟使东南入于松江,又使东北入于扬子江与海”,即疏浚白茆江等五河,导太湖水入江海的方案。在治水过程中,范仲淹亲临施工现场,监督疏浚工程。他提出通江达海港浦的新导之河,需设置挡潮闸,以收“常时御潮防淤,旱时蓄水溉田,涝时开闸排水”之功效。清光绪《常熟·昭文两县合志》载:“范仲淹于福山置闸,依山麓为固,旧址今尚存,人名曰范公闸。”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终于解除水患,保障了苏、常、湖、秀四州的农业生产,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之后,范仲淹要求每年入秋后,州水利官员将第二年应开筑的河渠、堤堰、陂塘之类,预先实地调查清楚,做好详尽计划,以便春季动工兴役。“如此不绝,数年之间,就可农利大兴”。元代任仁发在其《水利集》中称赞:“范文正公,宋之名臣,尽心于水利,尝谓修圩、浚河、置闸三者如鼎足,缺一不可,三者备矣,水旱岂足忧哉?”范公倡导“修圩、浚河、置闸”的治水方略,成为后人治理苏州水网圩区的重要借鉴。范仲淹在苏州治水的经验,后来成为“庆历新政”的重要内容。他在呈皇帝《条陈十事》中,具体论述在苏州治水之体会,认为这是“养民之政,富国之本”。

范仲淹一生热心教育,培育人才。每到一地任职,他必建学兴教,惠泽乡民。任苏州知州时,他把自己所得南园之地建为“义学”,希望“天下之士咸教育于此”。范仲淹聘请胡瑗“为苏州教授,诸子从学焉”;同时给孙复写信,邀请他到苏州“讲贯经籍,教育人材”。他还屡次奏请立郡学,得到欧阳修等朝中重臣的支持,终使朝廷颁发州县立学的诏书。苏州有郡学,自范仲淹始。东南学术之盛,自苏州建学始。范仲淹对宋代书院的兴起,有开创奠基之功。

范仲淹在苏州为官只有一年多时间,时间虽不长,但他留下了不少描写苏州的诗词,表达对苏州的无比热爱。比如《苏州十咏》,诗人用十首诗赞美苏州十处历史人文景点,其中有灵岩寺、伍相庙、太湖、观风楼、木兰堂、洞庭山等。其三《洞庭山》写道:“吴山无此秀,乘暇一游之。万顷湖光里,千家桔熟时。”此诗共八句,这里所引为前四句。首联以散文笔法起咏,写吴地之山多俊秀,洞庭山在吴山中最秀美。颔联写所见美景,抓住太湖之大与橘子之多,诗中用“万”和“千”来表现。这里是写实,太湖三万六千顷,说“万”并不为过;东西洞庭山漫山遍野房前屋后栽满橘树,说“千家”也是事实。这句从大处泼墨,浓重开豁,颇有气势。

润州情怀

景佑三年(1036年),范仲淹上“百官图”,指斥宰相吕夷简用人失当,吕夷简反诉范仲淹“越职言事”,被贬出京城。景佑四年(1037年)十二月,他从饶州(今江西鄱阳)调任润州(今江苏镇江)知州。在润州期间,范仲淹关心百姓生活,为民办了许多实事。他见东门关河两岸行人来往不便,便修建了一座桥,名曰“清风桥”。后人为纪念范仲淹,遂称此桥“范公桥”。

任润州知州期间,范仲淹立郡学,邀请李觏前来讲学。李觏是北宋著名思想家,博闻强识,为“一时儒宗”。范仲淹称他“著书立言,有孟轲、扬雄之风”。为拯救北宋“积弱积贫”的局面,李觏写《富国策》、《强兵策》、《安良策》等篇章,阐述比较进步的历史观和政治上的革新思想,与范仲淹的政治主张相一致。范仲淹把志趣相合的李觏请来润州教学,给当地带来尊师重教的人文气象。后来,到了庆历年间,范仲淹更将他在苏、饶、润一带兴学育士的做法,作为新政的一项重要改革内容推向全国。

范仲淹被润州这座城市的自然风光所吸引,赋诗大加赞美。其中,《京口即事》一诗写道:“突兀立孤城,诗中别有情。地深江底过,日大海心生。甘露楼台古,金山气象清。六朝人命薄,不思此升平。”此诗对金山寺景色的想象奇特,气势磅礴,金山屹立于江流中的形象描写得十分生动。此外,范仲淹在润州还有《送识上人游金山登头陀岩》、《寄润州庞籍》、《将赴南徐任游茅山》等咏景述怀的多篇诗作。如果没有热爱润州的情怀,写不出这些诗篇。范仲淹诗词文章俱佳。在润州时,他编纂前期创作的一些文学作品,取名《丹阳集》。润州甘露寺中存有范仲淹的一块刻石,刻录的是唐代名相李德裕的传记。李德裕曾在润州任刺史和浙西观察使多年,多有善政。李德裕是范仲淹尊崇的前贤之一,他赞颂其“才大名高”。

岳阳楼最初是唐开元中书令张说所建,宋代由谪守巴陵郡的滕子京重建。滕子京建楼之所以出名,是由于请范仲淹写《岳阳楼记》。范仲淹写《岳阳楼记》时,被贬在邓州(今河南邓州)。他没有到过岳阳,《岳阳楼记》中对岳阳楼景色的描写完全出诸想象。作为千古名篇,《岳阳楼记》通篇仅368字,叙事简洁,文思高远,由景入情,引人入胜,而尤为人传诵者,是文末所说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卒于徐州

皇祐三年(1051年),范仲淹移任山东青州。次年(1052年)正月,又移知颍州(今安徽阜阳)。但赶到徐州后,他已重病不起。五月二十日,范仲淹在徐州溘然长逝,享年64岁。死前给朝廷上《遗表》,只字未提家事。

范仲淹死讯传开,朝野上下一片哀痛声。凡他从政过的地方,老百姓纷纷缅怀其功德,为他建祠画像。宋仁宗追加范公为兵部尚书,谥文正,并亲书“褒贤”之碑。纪念范公的碑文由曾支持他变法的文学泰斗欧阳修撰写。富弼在《范文正公墓志铭》中说他“殓无新衣,友人醵资以奉葬”。朱熹称赞他为“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

猜你喜欢
范仲淹苏州
Pingtan in Suzhou 苏州评弹,值得一听
苏州伴宅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范仲淹画粥苦读
园林之城——苏州
忧国忧民的范仲淹
官场圣人范仲淹
苏州大冢:十年磨一剑
官场圣人范仲淹
范仲淹苦读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