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股动脉与桡动脉两种路径介入治疗冠心病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对比分析

2014-05-29 02:44古拜热木艾买尔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4年10期
关键词:桡动脉卧床成功率

古拜热木·艾买尔

冠心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是一种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心血管疾病。我国CAD 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且呈年轻化的趋势[1]。近年来,介入诊断和治疗(PCI)以其准确性高、疗效显著以及创伤小的特点,成为我国CAD 患者治疗的首选。目前PCI常用的途径包括经股动脉介入治疗(transfemoral intervention,TFI)和经桡动脉介入治疗(transradial intervention,TRI)途径。TFI是CAD 介入治疗的常用途径,但术后卧床时间长,常有严重血管并发症。随着术者经验积累和治疗器械的改进,TRI应用越来越广泛[2]。本研究旨在探讨TFI和TRI两种方法治疗CAD 患者施行介入术的安全性、可行性和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1年5月—2013年6 月拟在

我院行PCI治疗的CAD患者2 1 0例。纳入标准:Allen试验为阳性,桡动脉搏动清楚,无局部杂音,无腕部血管走行异常,无股动脉搏动减弱。排除标准:心源性休克、急性左心衰、恶性肿瘤及对抗血小板药物有禁忌等。210例CAD 患者,男117例,女93例,年龄39岁~84岁(62.24岁±7.56岁)。采用双盲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05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及既往史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术前均常规检查心、肝、肾及出凝血和凝血酶原时间,给予负荷计量氯吡格雷300mg和阿司匹林300mg。对照组行经股动脉穿刺PCI治疗:患者取平卧位,以右侧横纹肌下约2cm,股动脉搏动的正下方为穿刺点,1%利多卡因局部麻醉,麻醉后采用Sedinger技术穿刺,穿刺成功后置入6F动脉鞘,鞘管内注入肝素100U/kg,选用6FJL4.0或JR4.0行左、右冠状动脉造影,介入治疗器材的选择根据患者病变情况做相应的调整。治疗后患者即刻拔鞘,用血管缝合器缝合穿刺部位,并用绷带包扎。观察组行桡动脉穿刺PCI治疗:患者取平卧位,选择右前臂桡骨茎突近心端1cm 处为穿刺点。穿刺技术为Sedinger法,穿刺包采用Cordis公司的桡动脉穿刺包,成功置入6F 动脉鞘后,给予6 000 U 肝素和200 μg硝酸甘油预防桡动脉痉挛。采用5F多功能造影导管行左、右冠状动脉造影。介入治疗器材的选择根据患者病变情况做相应的调整。所有病例在行PCI治疗后均立即拔出动脉鞘管,采用桡动脉压迫器压迫穿刺部位止血,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每隔1h~2h排气降压1次,6h~8h后拆除。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手术情况,术后PCI疗效及并发症等相关指标。手术情况指标包括:穿刺时间、手术操作时间、X 线曝光时间、造影剂使用量和加压包扎时间;PCI疗效指标包括:一次性穿刺成功率、PCI功率、术后卧床时间。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手术情况比较 两组穿刺时间、X 线曝光时间、手术操作时间及造影剂使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而观察组加压包扎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 <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手术情况比较

表2 两组手术情况比较

组别 n 穿刺时间(min) X 线曝光时间(min) 手术操作时间(min) 造影剂使用量(mL) 加压包扎时间(min)对照组 105 6.13±1.08 9.17±1.35 51.21±6.64 90.38±12.47 10.53±0.94观察组 105 5.09±1.12 9.22±1.29 49.54±7.11 88.70±11.06 5.71±0.58 t值1.20 -0.49 0.87 1.04 3.71 P >0.05 >0.05 >0.05 >0.05 <0.05

2.2 两组术后疗效比较 两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98.09%、96.19%)、PCI成 功 率(99.05%、98.0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术后卧床时间、平均住院天数显著短于对照组(P <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术后疗效比较

2.3 两组术后不良反应情况 观察组失眠、烦躁、尿潴留和局部血肿发生率分别为1.90%、2.86%、0.95%和0.95%,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两组患者脑卒中、大出血和假性动脉瘤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71%,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0.95%(P <0.05)。详见表4。

表4 两组术后不良反应情况 例(%)

3 讨 论

CAD 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一种血管阻塞疾病,容易导致心肌缺血。随着我国老龄化步伐的加快,CAD 的发病率逐渐上升,严重危害着患者的健康。介入治疗是目前CAD 治疗最有效的治疗手段之一,其能够在迅速改善心肌供血,减少梗死范围,挽救濒死心肌,使心血管意外死亡率下降,与冠状动脉搭桥术相比痛苦小,患者下床活动早,已越来越广泛地被应用于临床[3]。

TFI和TRI是目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最常用的途径。1967年Judkins和Amplatz首次成功采用经皮穿刺股动脉进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TFI具有成功率高、操作方便的优点,成为全世界心血管介入医师常规选用的经典途径[4]。TFI虽成功率较高,但由于股动脉位置较深,毗邻静脉及神经,易导致血肿、局部出血、假性动脉瘤形成及神经损伤,且术后要求卧床时间较长,患者出现腰痛、排尿困难等不良反应较多,还增加了静脉血栓的形成及肺栓塞的发生率[5]。本研究结果显示TFI组术后卧床时间和平均住院天数显著长于TRI组,这与巫颖等[5]的研究结果一致。

1989年Campeau首次报道了经桡动脉行冠脉造影术。从解剖上看,桡动脉位置较表浅容易触摸,可提高穿刺成功率;其外侧有桡骨茎突而容易压迫止血;桡动脉周围无重要血管和神经,不易造成血管和神经的损伤;前臂和手掌由尺、桡动脉双重供血,即使因桡动脉相对较细小可能会闭塞,亦不会引起前臂和手掌的缺血。经桡动脉途径具有术后止血迅速、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早、周围血管和出血并发症较少等优点,对因髋关节疾病不能暴露股动脉穿刺点或股动脉或髂动脉闭塞、严重扭曲、狭窄而不能从股动脉入路者,桡动脉入路可作为一种替代途径,以保障介入治疗成功;患者术后即可下床活动,无需绝对卧床,提高了患者的舒适度,减少了肺栓塞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增加了介入治疗的安全性。术后活动不受限制,老年患者易于接受,术后可立即拔管,尤其对不宜或不能坚持卧床的老年患者优势更明显[6]。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和PCI成功率均达到95%以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与周全等[6]研究结果一致;研究结果同时显示TRI失眠、烦躁、尿潴留和局部血肿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其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仅为5.71%,显著低于对照组20.95%,这与谢静等[7]研究结果一致。术后卧床时间和平均住院天数均显著短于对照组,这与陈跃武等[8]的研究结果一致。

经股动脉与桡动脉介入治疗冠心病均具有较高成功率,后者并发症率更低、卧床时间更短,可以作为首选路径。

[1] 何峰,张寰,李焕明,等.经桡动脉与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临床分析[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2,31(5):384-385.

[2] 刘圣文,乔树宾,徐波,等.经桡动脉介入治疗冠心病的住院期间疗效和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预测因素[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1,39(3):208-211.

[3] 武冬冬,杨晓燕.经桡动脉与股动脉路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比较[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5(14):664-665.

[4] Wu SS,Galani RJ,Bahro A,et al.Frech transradial coronary intervention:Clinical outcome and late effect on the radial artery and hand function[J].J Invasive Cardiol,2011,21(1):30-32.

[5] 巫颖,陈诗平,刘华勇,等.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在高龄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J].海南医学,2013,24(10):1419-1420.

[6] 周全,许春平,潘少勇.不同年龄段老年患者经桡动脉和股动脉途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对比分析[J].中国全科医生,2012,88(15):2623-2625.

[7] 谢静,祝鹏,任晖,等.经桡动脉与股动脉两种路径介入治疗冠心病的对比研究[J].海南医学,2013,24(6):803-805.

[8] 陈跃武,李天发,刘先霞,等.经桡动脉途径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分析[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1,17(9):1200-1202.

猜你喜欢
桡动脉卧床成功率
成功率超70%!一张冬棚赚40万~50万元,罗氏沼虾今年将有多火?
家有卧床老人,如何预防压疮
牛繁殖、饲养、卧床精细管理七法
如何提高试管婴儿成功率
探讨经桡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桡动脉急性闭塞的危险因素研究
如何提高试管婴儿成功率
保胎之纠结——绝对卧床还是适当运动
桡动脉造影验证桡动脉变异的发生及其预测因素
经桡动脉入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桡动脉慢性闭塞危险因素分析
一次性营养袋在卧床患者洗头中的巧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