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年级阅读教学在实际中的运用

2014-05-30 15:39扎西拉姆
少儿科学周刊·教学版 2014年6期
关键词:翠鸟海鸥领悟

扎西拉姆

小学中年级学生已经认识了近2000个常用汉字,基本上具备了阅读的能力,中年级的阅读教学,应重点培养学生初步的感受理解、和评价的能力,尤其是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揣摩、积累、运用的能力。应重点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在阅读活动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那么,在中年级阅读教学中如何及时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才能让中年级学生真正在自主的状态下学习呢?在实践中,我作了如何的探究。

一、从课题入手,引导学生质疑,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许多课文的课题极易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教师可以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围绕课题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然后围绕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探究,这样学生既乐于参与,又能较好地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何乐而不为呢?如在教学语文三年级的课文《放飞蜻蜓》时,教师板书课题:21、放飞蜻蜓。学生齐读课题,教师引导学生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是谁放飞蜻蜓?他们为什么要放飞蜻蜓呢?……之后引导学生自读课文探究问题。

二、在动手画、动口读中,引导学生评词析句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加强学科的综合性,要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加强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如在教学小学语文三年级《庐山的云雾》:为了展现云雾姿态,光凭教师的讲解和观察书中的图片,是难以使云雾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于是,教师可以借助学生在美术课中所学的绘画本领,结合学生平时所见的晨雾,引导让学生用笔来“说话”。这下子,学生们的思维就变得活跃起来了,个个都在认真地读着每句话、每个词语。在接下来的交流中,直观的画面使他们快速地理解“笼罩”、“缠绕”、“弥漫”等词语的意思。通过鼓励他们进行想象绘画,学生明白了想象必须合理。

三、抓住理解的重点,引导学生自读自悟

中年级阅读教学,教师要在引导学生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课文中少量重点、精彩的句段,引导学生理解、揣摩、内化、吸收,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不断提高分析概括和品味积累的能力。如教学语文三年级《心中那盏灯》时,在学生整体感悟的基础上,我抓住“为什么说父亲做的冰灯是一盏最美的灯?”这一重点内容,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和探究,让学生抓住课文中描写父亲为“我”做冰灯的言行的语句来品读思考,给学生比软充足的时间圈画批注,然后分四人小组交流个人的感受,体验和见解。学生经过自读自悟,领悟到了父亲做的冰灯是一盏最美的灯,不是美在外形,而是美在它所体现的纯洁无瑕的父子真情。这种学生在阅读中所表现出来的一边读一边想一边圈画批注的开启心智的学习,才算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

四、抓住理解的难点,引导学生提出疑问,再进行自主阅读探究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重难点展开讨论和交流,并发表独特的见解,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这个要求突出强调了阅读中独立思考的重要性。“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阅读活动的最高境界就是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发现问题,引发自我思维。作为教师——阅读引导者,需设法让学生边读边思,产生疑问。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提问,自主解答。坚持训练,学生就能逐渐学会提问题,学会自主探究。在中年级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突出重点,抓住难点,启发学生质疑解难。例如在教学语文三年级课文《飞吧,海鸥》,在学到“我”劝友人把小海鸥留在笼子里,一方面是想让小海鸥免受危险的威胁,一方面是想让友人免去一分对小海鸥的惦念。可友人却平静地回答“它属于大海!”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提出疑问:友人为什么不把海鸥养起来,而是说:“它属于大海!”呢?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自主阅读,联系上文去思考,再通过四人小组交流讨论,感悟到友人和小海鸥的友情并不是想把它据为已有,这不仅说明友人对动物的关爱,还说明了友人认为自然界的动物都应该属于大自然,人类不应该以自己的行为对它们进行干扰。由此可见,通过对课文难点的质疑,引导学生在释疑的过程中理解、感悟语言及内容,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能很好的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

五、抓住课文的精华,引导学生领悟读写规律

叶圣陶先生认为读书最要紧的事情,就是要把书中的经验转化为自身的经验,随时能够“转化”,那才做到了“开卷有益”的极致,课文中的经验,就是课文中的精华,也就是一些读写规律。当然这些读写规律不能由教师直接传授给学生,而是要引导学生在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自己去领悟。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用比较、揣摩赏析的方法;也可以引导学生增删字词、变换字词、调换顺序的方法,让学生领悟作者运用语言文字的精妙;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疏理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思路,让他們领悟作者的表达特点。例如教学三年级《翠鸟》一文,在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写作方法时,我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描写翠鸟外形特点的片段(翠鸟喜欢停在水边的苇秆上,一双红色的小爪了紧紧地抓住苇秆。它的颜色非常鲜艳。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它小巧玲珑,一对透亮灵活的眼睛下面,长着一张又尖又长嘴。)进行品读,想象——从这些描写翠鸟外形特点的语句,你可以想象到这是一只什么样的翠鸟?(美丽、可爱)其次是引导学生经过删字词,(翠鸟喜欢停在水边的苇秆上,一双红色的小爪了抓住苇秆。它的颜色非常鲜艳。头上的羽毛橄榄色。背上的羽毛浅绿色。腹部的羽毛赤褐色。它小巧玲珑,眼睛下面长着一张又尖又长的嘴。)并进行与原文比较,揣摩赏析,让学生领悟作者的表达特点——运用打比方的修辞手法,把翠鸟写活了。课后引导学生仿照作者表达方法写一写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再如教学三年级《鸟儿的侦察报告》一文,在学习完鸟儿的两个侦察报告后可以归纳它们相同的表达方式:先讲信息鸟飞到某一个地方,再讲信息鸟发现自己的伙伴(燕子、海鸥)遭到迫害,最后讲述伙伴们遭到迫害的原因(环境污染所造成)。在领悟了这个规律后,学生就能读写结合,迁移运用了,借助课内外知识,进行大胆想象,仿照这样的方法试着也写一份侦察报告。这样的教学过程就是学生“自主阅读感悟”的过程,规律是学生自己发现的,有利于学生在课内吸取“精华”,在课外实践中运用“精华”。

六、引导课外阅读,让学生养成自主阅读的良好习惯

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单靠学好教材的几篇课文当然远远不够,而应该重视课外的拓展与延伸,引导学生加强课外阅读,让他们养成自主阅读的良好习惯。所以,语文教师就要当好“引路人”的角色。众所周知,文学名著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是经过历史沉淀的对人类精神文化影响较大的世界经典,它们故事性强,情节吸引人,能给人许多启迪,增长人的知识。但是,在学生没有产生兴趣的情况下,想让他们主动积极地去阅读是不可能的。所以,首先应该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会把名著阅读与教材内容结合起来,使学生由课内阅读的不满足而产生课外阅读的欲望。例如在教学冰心的《吹泡泡》时,就迁移阅读了冰心的另外一篇作品《寄小读者》。又如:为了推荐学生阅读《三国演义》,先向学生介绍其中一些精彩的故事以及历来人们对此书的极高评价,学生听得蠢蠢欲动,渐渐感到书中的故事很精彩,内容很丰富,读后会有很大的收益,从而产生了阅读的欲望,文学精品的感染力是巨大的,多引导学生阅读这些作品,使学生感受到读书的乐趣,从而把阅读当成自己的需求,这才是语文教学的目的。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之间的文本对话过程”,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因此,要注重营造有利于学生个性化阅读的氛围,张扬学生个性,放飞学生潜能,鼓励学生拓展阅读,才能养成学生自主地进行阅读和学习的习惯。

猜你喜欢
翠鸟海鸥领悟
了解“SSA” 领悟全等形
霸道海鸥谁能治
翠鸟
“海鸥”展翅 “美好”起飞
多么痛的领悟
翠鸟
吃“螃蟹”之后的领悟
文言文要诵读也要领悟
家长切莫学翠鸟
海鸥为什么追着轮船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