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准备是成功采访的前提和基础
———七年新闻采访工作的心得体会

2014-06-07 05:50刘亚峰
中国地市报人 2014年9期
关键词:油气藏被采访者长庆油田

□刘亚峰

(克拉玛依日报社,新疆 克拉玛依 834000)

充分准备是成功采访的前提和基础
———七年新闻采访工作的心得体会

□刘亚峰

(克拉玛依日报社,新疆 克拉玛依 834000)

新闻工作者共同认可的一句话是:一篇新闻稿件的成就,30%靠写作,70%靠采访。作为一名从事新闻采访工作7年的记者,笔者还有另外一个体会:一次成功的采访,30%靠现场采访行为,70%靠采访前的准备。

先“识玉”再“采玉”

面对一个内容庞杂的宏观的采访主题,要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呢?笔者认为,是找到“哪些内容值得采写”。

2012年2月,克拉玛依日报社总编辑给了笔者一个采访任务:探访长庆油田公司勘探开发致密油气藏的成功经验。这次采访的背景是:2012年,新疆油田公司开始勘探开发致密油气藏。这对克拉玛依石油人来说,是五十多年来的第一次。

于是,笔者开始了为期3个月的采访准备工作。第一步是从专业资料的学习开始。这次学习分两部分——一是自然科学部分:学习致密油气藏的成藏机理、鄂尔多斯盆地的成因、世界范围内非常规油气藏的勘探开发方式和目前的成果、科研理论形成的思路等内容。这些内容,主要从相关学术期刊和学术论文中获得;二是社会科学部分:长庆油田的发展史、长庆人勘探开发致密油气藏的坎坷经历等等。这些内容,主要从当地政协编纂的一些书籍中获得。第二步是根据海量的新闻报道,梳理长庆油田勘探开发致密油气藏的成功经验。这是一项熬人心力的工作。经过两三个月的苦战,笔者将零碎的信息基本汇集成了系统的背景资料,梳理出了长庆油田勘探开发致密油气藏的成功经验——脚踏实地的“解放思想”。后来的事实证明,笔者的这些准备工作为高质量、高效率完成采写工作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在长庆油田总部,笔者只用了三天的时间,分别采访了长庆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采油工艺研究院等8名专门从事致密油气藏科研工作的高级工程师,一篇综述、三篇通讯的核心内容就基本完备了。一个多星期在油田现场采访,所起到的作用只是增加文章的可读性和厚重感。

面对被采访对象,笔者问出的第一个大问题分别是——

鄂尔多斯盆地“北气南油”这种成藏格局是什么时候被发现的?

体积压裂技术本是为北美页岩气开采而研发的。那么,长庆油田在油藏上使用体积压裂技术和在气藏上使用,有什么不同和需要针对性解决的问题?

超前注水技术是“万金油”吗?笔者个人认为,这不是长庆油田运用得好,而是鄂尔多斯盆地赋予了长庆人这样的先决条件——地层虽然致密,但却整体连片。您怎么看?等等。

面对这些问题,这些专家全都眼前一亮,认为遇到了远方来的知音,说起来滔滔不绝,直到下一个被采访者到来,才不得不中断了谈话。

笔者负责执笔的四篇两万多字的稿件,在2012年6月10日离开长庆油田之前就已经写完了。7月12日,这个特刊就推出了。

关注对方成就,打开对方心扉

人物通讯、事后进行的现场特写等特别强调细节的新闻品种,如果没有故事,就基本谈不上作品的质量了。

而这些故事和细节一般只能从被采访者的口中得到。被采访者的表达能力参差不齐,如何保证自己的每一篇作品都有较强的可读性和故事性呢?

在采写特刊《那些人,那些事》的时候,这是笔者着重考虑的一个问题。笔者给自己设定了一个目标:一部用文学的手法采写新闻的美文集。笔者要让每一篇人物通讯的风格与通讯主人公的性格相匹配,要达到“文如其人”的效果。

笔者要让采访对象——作家、诗人、摄影家、书法家、画家们知道:新闻有新闻独特的美感。笔者先后采访32名文学艺术工作者,大部彼此不熟悉。最有效的手段就是从他们的作品入手。采访之前,笔者开始恶补诗歌、美术、摄影、书法、音乐、舞蹈、戏剧等各项文学艺术门类的专业知识;用各种方式大量阅读采访对象的文艺作品和心路历程自述,充分掌握他们作品的内涵和创作经历。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有些采访机会是不期而遇的。

在一次饭局上,笔者遇到了从未见过面的女摄影家江桦。笔者出口的第一句就是:“你是江桦?我经常上你的博客——清风梳雨,你的每一幅摄影作品其实都是一首小诗。”

江桦的眼眶当时就红了。第二天,她主动来到笔者的办公室聊了三个多小时,把笔者办公室的纸巾都用完了。

中华铁人文学奖获得者尹德朝的采访,笔者反复研读他的文章,终于打动对方。

从以上采访经历中,笔者感觉到:每一个人都渴望自己的努力能被别人注意,都渴望自己的成就能够被别人认可。这是人性所决定的,是人类高层次的精神需求。这种认可,不是有口无心的奉承话和客套话,而是认真品读、思考、琢磨被采访者的情怀和奋斗。这种采访前的努力,在作用和价值上要远胜于采访本身。

具备与被采访者平等对话的能力

很多记者都对专业性较强的理工类采访任务感到很怵头——因为自己根本弄不懂被采访者干的事情到底是什么。而且,这些被采访对象在本行业中都是专家,对小儿科的问题会感到不耐烦。

笔者觉得,这样的采访,的确要下苦功夫——要让被采访者感到你有能力和他对话。一般来说,专家对非专业人士的要求并不高,有一两句话说到点子上,他就有了和你深入交流的兴致。

在采写特刊《油田家族》的过程中,笔者需要弄清楚一个问题:在有过深刻教训的火烧山油田二十多年的开发历程中,究竟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这个问题比较敏感。

笔者选择火烧山开发初期的一线科技人员、2009年担任着准东采油厂副厂长的徐学成为采访对象。

坐定之后,笔者问出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今天的采访不是给火烧山唱赞歌的,克拉玛依在同一个地方摔倒了两次。第二次摔倒的事情,我们不敢写。第一次摔倒,有‘缺乏经验’的借口嘛。所以就找您来了。”

徐学成哈哈一笑说:“你说的‘第二次摔倒’是小拐吧?”

陪同笔者采访的准东采油厂通讯员徐麾飞在旁边听得莫名其妙,不知道我们俩在说什么,但相信徐学成已经把笔者当成了行家。因为笔者的问题已经表明:自己很清楚火烧山油田初期开发的失败和小拐油田开发的失败,都是因为对油田特性认识不够、盲目上马而导致的。

2013年年底,由笔者率队,由高宇飞、刘奎、闵勇等同志共同参与的“三大产业的现状与展望”调查性报道起始,并做了一个硬性规定:开始采访之前,每人必须写一篇《某某产业发展之我见》,要结合自己所采写的产业在世界、中国、新疆范围内的发展情况,写出表明自己的观点:“克拉玛依该不该搞、怎么搞这个产业”的论文。不完成这篇论文,不得着手采访。

一个月之后,三位有着强烈事业心的年轻记者,交给了三篇万字左右的论文。他们在查阅海量资料的过程中,对自己所要采写的领域不但熟悉了,而且形成了自己的观点。这对后来的采访产生了很大的帮助。

这篇文章完全是笔者个人的实践经验,一定会有偏颇之处,但有一点笔者想强调:新闻工作的成就,主要取决于新闻人的主观能动性。如果只是被动地把一次采访当作领导安排的任务来完成,以交稿为目的,那么很难有深入采访的动力;如果把自己的岗位工作当成事业来拼搏和享受,那你在采访过程中就会充满创造力。

猜你喜欢
油气藏被采访者长庆油田
一种全浸式油气藏工程课程设计方式研究
浅谈在采访中怎样与被采访者有效沟通
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第一采气厂
长庆油田节能技术研究
连续型油藏形成的条件与分布特征
广播电视新闻采访工作中提问的方法与技巧
浅谈新闻采访中的提问技巧
新闻记者采访的提问艺术
长庆油田设备再制造又创三个国内第一
关于岩性地层油气藏地质理论分析与勘探技术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