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要“虚功实做”

2014-06-09 12:34金文玲
治理现代化研究 2014年10期
关键词:阵地网民马克思主义

文 金文玲

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要“虚功实做”

文 金文玲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始终把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放在重要议事日程。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一方面,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传播提供了机遇;另一方面,各种文化的交融、交锋、激荡,给意识形态工作带来了严峻挑战,深刻影响着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态。网络意识形态问题已经成为一个社会关注的焦点。

一、网络成为意识形态交锋的重要战场

意识形态领域历来是各种势力同我们激烈争夺的重要阵地,如果这个阵地出了问题,就可能导致社会动乱甚至丧失政权。

网络具有天然的意识形态性。美国著名未来学家托夫勒在《权力的转移》中指出:“世界已经离开了暴力与金钱控制的时代,而未来世界政治的魔方将控制在拥有信息强权的人的手里,他们会使用手中掌握的网络控制权、信息发布权,利用英语这种强大的文化语言优势,达到暴力、金钱无法征服的目的。”网络不仅是信息传播的技术手段,还是充满着思想交流碰撞的战场,夹带着特定的利益要求,具有意识形态属性。

对信息流动的控制难度增大。在网络化的发展过程中,主流意识形态不再处于一个封闭的状态,由过去传统的自上而下的、高度集中的、方向单一、绝对权威的意识形态传播模式转化为今天开放、多元、互动的信息传播方式,这种模式加大了对意识形态的掌控难度。人们更加习惯、更加擅长在网络等新兴媒体上阐发自己的观点,表达各自的利益诉求。人们不再轻易接受、认同主流意识形态的观点,开始挑战权威、传统。原有的价值观受到了质疑,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受到挑战。网络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日益成为舆论生成的策源地、传播的集散地和交锋的重要阵地,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风险在加大。

二、我国网络意识形态面临巨大的挑战

在网络技术西强东弱的格局下,网络话语权被美国等发达国家控制,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话语空间、传播方式、防控能力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西方的核心技术与话语霸权削弱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从表面上看,网络让不同文化和意识形态处于同等地位进行传播和扩散,但在信息话语权的争夺中,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强势国家占有绝对的信息优势,西方意识形态在国际互联网传播中占据主导地位。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在被动接受各种看似“无意”安排的信息时,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受到西方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冲击和影响。信息网络化,对我国意识形态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导致网络上主流化、权威化的思想和声音不同程度地弱化,动摇了一部分不明真相的人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信念。

网络意识形态的多元多样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控制过程复杂化。在国际国内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和冲击下,社会思想意识领域的多元化趋势日益突出。由于阶级、思想、文化、信仰等方面的差异,网络意识形态也必然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在加速了信息的流动,丰富了公众表达的同时,公众在网络社会中的意见表达更趋自由化、零散化、非理性化、碎片化,加剧了我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边缘化、被消解的风险。

网民言论的失范不断消蚀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基础。一定意义上讲,网络社会是现实社会的延伸,这意味着网络也有道德准则,但网络的虚拟性、匿名性,降低了不道德行为的成本,进而造成许多现实中不可发生的行为却可以在网络环境下恣意蔓延。面对网络上新鲜刺激、混乱复杂的信息,人们原有道德意志、信念发生动摇,是非观念模糊,道德意识下降,社会责任感弱化。由于网络立法和网络道德规范的滞后,现有的大量法律条文又无法覆盖到网络虚拟世界,政府媒体“把关人”作用弱化。这也给网络推手可乘之机,他们肆意发布各种信息,使得网络媒体上虚假、失真信息泛滥成灾,意识形态的监管与引导工作任重道远。

三、探索网络意识形态的有效治理方式

面对新时期的机遇和挑战,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需要党、政府、公民和网络管理部门协同合作,积极探索有效治理途径,打牢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强化阵地意识,构筑网络传播平台。要确保我国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增强我国意识形态的网络防御能力,就必须牢固树立阵地意识,积极加强阵地建设,努力抢占网络宣传的制高点。要有“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的政治意识和时代担当精神,既要守住传统媒体,又要抢占新兴媒体。及时将我们的舆论宣传拓展到互联网,形成覆盖范围广、影响力大的马克思主义网络传播平台,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感染力、辐射力。

推进理论创新,提升理论说服力。大凡成功的意识形态一定是灵活的、富有创造力的。主流意识形态也需要不断坚持理论创新,将网络当中合理科学的价值理念吸收到意识形态理论中,不断赋予互联网时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以鲜明的时代特色。在尊重、理解其他国家意识形态的存在合理性基础上,努力增强自身意识形态的民族自信和自我辐射能力,增强自身的说服力和人们对意识形态的认同感。科学的理论同样需要科学的表达,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语言与网络语言结合起来,用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语言,灵活多样和受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马克思主义,切实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凝聚力与吸引力,提升理论说服力。

提高网民素养,引导网络舆论。加强网民的道德教育,有意识、有计划地引导与提高网民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这样既有利于培养网民的高尚品德,也有利于充分发挥网民的人格力量在网络社会中的作用,从而有效地促进网络管理步入科学化轨道。要加快网络人才建设,形成与网络发展相适应的管理队伍、舆论引导队伍、技术研发队伍。培育和引导一批具备思想政治素质、熟悉网络语言、了解网络传播技术以及传播技巧的网络领袖,鼓励更多的专家主动进入网络舆论阵地,发出权威声音,掌握话语权,维护主流意识,从而巩固主流意识形态的主体地位,增强其影响力和作用力。

加快网络立法,完善网络治理体制。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维护,离不开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的保障。抓紧制定和完善最急需最迫切的法律法规,加强对现有法律法规适用网络管理的延伸和司法解释工作,逐步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网络法律法规,在保证人们充分享受网络文化带来正面效应的同时,最大程度地限制和克服无序化带来的负面效应与潜在危机。坚持党管意识形态原则,坚持不懈净化网络环境,规范网络信息传播秩序,使我们的网络空间清朗起来。

作者:江西省宜春市委党校副校长、教授

(责编/张立新)

猜你喜欢
阵地网民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无尾怪”和“独角怪”
暑假,到校外阵地去实践
暑假,到校外阵地去实践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网民低龄化 “小网虫”的明天谁来守护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有感“网民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