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的干部领导力提升

2014-06-09 12:34李志勇
治理现代化研究 2014年10期
关键词:民主现代化领导

文 李志勇

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的干部领导力提升

文 李志勇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势必要求各级干部在思想观念、领导能力和工作方法上有新的提升。

一、干部理念现代化: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础

综观人类现代化,自由平等、民主法治、公平正义是其核心价值。国家治理现代化,首先要在价值观上正本清源,使各级干部的价值观跟得上乃至引领现代化的节奏。

自由平等的理念。《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诸多方面贯穿了自由平等的理念,出台了许多新的措施。作为施政主体的领导干部,首先要深刻把握这些政策措施蕴含的价值理念,尊重公民平等权利,把不断维护、实现、扩大公民自由作为施政的价值追求。

民主法治的理念。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而法治是人民民主的根本保障。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民主的本质是公共权力来自人民,这就要求领导干部牢固树立民主观念,增强法治意识,不断提升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法推动工作的能力。

公平正义的理念。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维护人民权益,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等等,就是为了不断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而要贯彻落实这样的政策措施,就要求领导干部把公平正义作为为人处世、为官做事的基本原则。

对比这样的理念,一些领导干部的确有差距。官本位的封建传统,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目前在“八项规定”的高压线下有了好转,但要取得更大成效,恐怕要来次思想上的大扫除。“大国崛起,首要的是人心的转变。”要通过学习反思和制度约束,不断解放思想,努力培育现代施政理念。

二、干部能力现代化: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前提

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在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居于重要地位。领导能力是治理能力的基础性内容,提升领导能力是提升治理能力的关键环节。对比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要求,我们的干部能力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欠缺。

抓机遇能力强,把握和利用发展规律能力较弱。改革开放以来,不少地方领导干部能较好地把握住因政策、环境、条件等变化带来的发展机遇,但针对如何遵循客观规律来谋划发展的研究和思考不多,习惯于拍脑袋作决策、按老方式抓发展,不太习惯于科学决策。

抓GDP能力强,促进又好又快发展能力较弱。有些地方领导干部在推进经济快速发展方面得心应手,有经验有能力,但在提升发展质量、提高发展效益以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方面能力不足,措施不力。

推动单方面工作能力强,统筹协调能力较弱。有的注重经济建设,不善于抓社会建设;有的抓某一领域、某一方面工作的能力强,但对如何统筹协调抓发展心中没数、手中无策;有的重视城市建设,对农村发展关注不够,不懂得城乡统筹,抓“三农”工作就农村抓农村;抓企业发展,重视企业效益和税收,不善于统筹考虑职工利益;等等。

抓阶段性发展能力强,抓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有的比较注重眼前的发展,对阶段性发展的目标、措施研究得较多,花的功夫较大,而对长远发展、可持续发展考虑得较少;有的缺乏资源节约意识,不懂得如何利用和节约资源,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需要,造成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

调动组织人才和资源能力强,聚集群众力量能力较弱。有的不善于通过有效的形式和手段引导群众,不善于发动群众把握发展机遇、提高致富本领;有的不善于做群众工作,不善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善于化解各种矛盾;有的政绩观不正确,为发展而发展,不能让群众共享发展成果,结果是挫伤了群众的积极性,背离了发展的目的。

干部能力的提升,要靠学习,更要靠实践历练,要在工作实践中提高能力,在基层锻炼中提高能力,在破解难题中提高能力,使干部能力更好地适应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

三、干部行为方式现代化: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外在表现

国家治理具体表现为各级领导干部的施政行为,因而,领导干部行为方式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表征。就当前情况看,应从以下方面下功夫:

第一,在经济建设方面,摒弃“片面追求GDP习惯”。具体表现为:习惯于追求短期粗放式经济增长,忽视了资源、环境代价,忽视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质量效益的提高;习惯于物质和货币形态的资本投入,从某种程度上忽视了人力资本、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等。要从“片面追求GDP习惯”中走出来,追求全面、健康的发展。

第二,在政治建设方面,摒弃“集中权力习惯”。当前,“集中权力习惯”的表现主要有:习惯于个人决策,不太注重或不太善于发挥群体智慧,民主没成为习惯;习惯于拍脑袋决策,不太注重专业团体意见和群众要求,理性思考没成为习惯;习惯于从地方利益、部门利益出发作决策,不太注重大局,甚至打“擦边球”,法治没成为习惯;习惯于在具体决策上干预过多过细,权力超越边界,不适当地延伸到市场、社会,分权或“有限权力”没成为习惯;等等。要从“集中权力习惯”中走出来,坚持理性、民主、法治和权力约束。

第三,在文化建设方面,摒弃“绝对一元化习惯”。当前,我们在文化建设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在思想观念上存在的一个重要误区就是“绝对一元化习惯”。具体表现为:习惯于看本本、读本本,不习惯研究丰富多彩的现实文化生活,对社会文化现实了解不够;习惯于用理论套用现实生活,不习惯探索文化自身发展的特殊规律,包容和创新精神不够;等等。要从“绝对一元化习惯”中走出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第四,在社会建设方面,摒弃“行政主导社会习惯”。在我国,各种非营利、非政府组织迅速发展,这也是改革开放的一大成就。这些组织,发挥社会管理、社会自律、民意表达、社会救济等功能,是推动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对此,我们认识得不够充分,存在忽视甚至漠视的习惯。具体表现在:习惯于重视经济发展速度,不太重视社会事业的发展;习惯于运用政治权力管理社会,不习惯运用社会力量管理社会,实现社会自律;习惯于政府包揽一切,对非政府组织的作用认识不到位,有时不能积极支持他们发挥作用,不能把他们放到政府合作伙伴的地位上;等等。转变观念,就是要从“行政主导社会习惯”中走出来,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推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行为方式的转变,靠自省更靠制度约束。通过深化改革,形成一套更加定型、更加成熟的干部选拔任用考核机制,这是确保干部思想、行为方式转变的关键。

作者:中共重庆市委党校科社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责编/傅建芬)

猜你喜欢
民主现代化领导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边疆治理现代化
2016重要领导变更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关于现代民主的几点思考
好民主 坏民主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不能比领导帅
领导去哪儿了
欲望的位置:论两种慎议民主取向之争